“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大学教授如是说。抄得好,人家说你有学问,抄得不好,人家告你剽窃。
广义上说,我们写点什么,都不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可能看官说,瞎说,我就没抄别人的东西。我信,你没逐字抄。但你多年读书累积的知识和观念沉淀在你的脑海里,你用的时候自然就提取出来了,而写的时候并没想起这是谁的话,谁的观点,也没人告你,说不定还有人赞扬你见解独到呢。将天下知识化为已有,我们称之为“学习”,而且融会贯通,这就是会抄。
也有不会抄的,我听说过。读研究生时,一黑龙江老哥洋洋洒洒,毕业论文6、7万字。一教授读了,评语简单:“共有27行引用了别人的话没标引语。”什么意思? 剽窃啊!一句评语,心血付之东流,学位漂向远方。这位未曾谋面的师兄笨啊,北大老师哪儿那么好哄,在他的专业方向卖弄,那可是关公门前耍大刀。有什么新文章、新观点都在他脑子里呢,理论问题哪能玩得过他们啊。
日前一老者,给我看他在这边中文报纸刊登的文章。洋洋洒洒,谈古论今,每一件事必考证来龙去脉,引证古文献的原文,一一列举。我假装称羡:您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文章一定花了不少功夫?Connie虽然为人直爽,还是不好意思捅破这层窗户纸。毕竟老人家闲极无聊,摆弄点文字,卖弄点学识,别人称赞一下,身心愉悦,有利健康。
考古查今,那可是Connie的吃饭本领。大学上课时,就学会了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如查找“过年”,会有不少索引(古称引得)按字顺排下来,“过年”的条目下,会列出几乎所有古文献提过这个字眼。就象老者写的文章,将列出的条目一一罗列,中间用一些文字起承转合,一篇“功底深厚”的文章产生了。随便一个什么字眼,都可以假装考证一番,如“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篇文献中,谁最早发明,当时的功用,发展到什么年间,又有哪些改进,如谁谁诗中提到…一直讲下去,讲到清朝都没问题。哪个名句的出处,哪个名人的年谱,哪个作家有哪些著作,这都是小Case. 了解了这些,我就不再仰慕那些理论家了。想当初,有人写文章论述伟大领袖有关“阶级斗争”精辟论述,一看马克思全集第几卷咋说,列宁文选有哪些相关论述,毛泽东选集多少处提到,在第几章的论述如何…… 后来才发现上了当了,马列著作索引中“阶级斗争”条目下清清楚楚列出了相关页码,只要看了抄了这些页的内容,一篇宏论就产生了。所以Connie不适合写旁征博引的文章,有偷机取巧之嫌。
在国内我的工作内容有一项就是要申报科技成果的项目,需要我提供一份报告。其内容就是经查证十年(或二十年)的文献中,国外共有XX篇相关文献,国内有XX篇相关文献。经比较,该项目大致相当于国际(国内)XX水平XX程度。Connie也有被骗的时候。有一项目关于水轮机轴瓦密封的研究,我查了二十年以内的文献就楞是一篇也没查出来,在下国际先进水平结论之前,我找一专家咨询。该专家笑了:现在的水轮机技术高了,根本没有漏水情况,五十年代的产品才有这类问题。咳,差点被蒙。好在认真对待,否则脸就丢大了。有同学在中科院专门搞引文研究,有学者需要申请科研项目,就得到她哪里。她给查出来该学者共有多少篇论文登在了核心期刊(一般的期刊不算)上,而且有多少人引用了该学者的文章。这样,上级部门就可以参考认定学者的学术水平,批不批项目和项目的价值如何。毕竟领导们也不是懂得所有专深的领域。
抄和不抄,说的俗了点。会抄,就是会参考。谁也不是天生的圣人,生而知之。后天学习很重要,学会查找文献就更重要。会了这一门学问(不难),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文献检索课大学都有开,可能认真学的人并不多。没有很好掌握也不要紧,记得到图书馆去咨询图书馆员。理论上说,图书馆员负责解答除了医学和法律问题以外的任何问题,至少他会提供有关问题(知识)的相关文献。北美的文献资源条件远好于国内,不用,可惜了,毕竟你我都纳税了,这是你应得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