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谈过好久。我不是专家学者,只想从我个人的感受出发,谈谈我的看法。
圆明园我不陌生。八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常常在圆明园流连。那时的圆明园没有院墙,残垣断壁、小石桥散落在湖泊、荷塘、稻田以及树林之间。初春的蜡梅,盛夏的荷花,秋天黄澄澄的稻穗,冬天寂寥的石柱都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夏日晚饭后,男友骑着单车带着我来到福海,我们一直坐到夕阳落到西山之后,当晚霞最后一抹红光从湖面消失的时候,我们才动身返回校园。
记得圆明园里有座石拱桥,其实紧邻旁边有一座平板桥单车可以平稳地通过。可我男友偏偏要从拱桥上过。每当快到小桥时,他都大喊一声:坐稳了!我紧紧搂着他的腰,听凭他噌噌加速冲上桥,再从桥顶任车冲下去,单车在两边都是湖水而且曲折的长堤上急驶好一阵儿才慢下来。每次我都有些怕,但我还是信任他,有一种甘愿与他冒险的劲头。有的时候他加速不够也有冲不上去的时候,甚至有一次他的车胎爆掉了,他不说他的单车破,却赖我太重了。
圆明园里的遗址,我们也多次凭吊。面对残骸,对照图册,想像着当初的壮丽,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这边是海宴堂,那边是文渊阁…… 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涵虚朗鉴、蓬岛瑶台、坐石临流…… 有感慨,有唏嘘。可说起重修圆明园,我们倒不赞成。工程浩大,花费巨靡不说,还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
九十年代我曾重临圆明园。阔别十年,变化之巨大,是我未曾想像。首先是修了院墙和大门,进门要买票。从前宁静的福海,变成了喧闹的水上游乐场。新建的仿古建筑,水泥柱子上的红漆爆裂,露出粗糙的匠痕。新修了若干柏油马路,路旁装饰着艳俗的串红。新砌的院墙将园内分隔了不同的区块,我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向园内的职工打听“大水法”怎么走?得到的回答是:坐龙车,五元钱。我说我只想走过去,我感觉应该不远了。对方不客气地说:那你知道就自己走吧。
后来我见到我的同学,林院园林系毕业分配到圆明园的,那会儿在圆明园当了领导。我不客气地对她说,我没曾想你把圆明园弄成了这个样子。她抱怨说,我有什么办法?我得安置原来住在圆明园里的一千多名农民就业…… 谈起重修圆明园,我打了个比喻:假如我有一只精美的玉如意,不小心打破了。你安慰我说,别难过,我重做一个给你好了。于是有一天你拿来了,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塑料的…… 你给了我这个似是而非的鬼东西,还不如让我保留原来的残品,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下它的质地、刻工,回想一下从前的精美和手感……
我想不出重修圆明园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我知道重修工程可以让若干人等从中得益。如果说,从前清朝修建圆明园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那么现在重修,纳税人的血汗不知会流到何人的腰包,最后百性得到的将是一柄粗糙的塑料如意,而且“摸一下十元钱”。
在圆明园遗址上重修圆明园已经是画蛇添足,听说浙江横店拟投200亿再造圆明园,那简直是什么人的脑袋被门框挤了,才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这200亿干什么不行?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吃不上饭!请别再糟蹋圆明园,别再糟蹋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