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货胜是吃货:戏说东坡肉
前言:东坡肉,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东坡肉用五花猪肉为材料,烹饪的诀窍是:慢火,少水,多酒。
东坡肉,顾名思义,与“东坡”相关。北宋大才子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黄冈)。虽任职任团练副使(县人武部副部长),却无权发号施令,动一兵一卒,完全被闲置。朋友马正卿为他弄得一块废弃的营地,位于黄州东坡。苏轼独自一人在坡上安营扎寨,开荒种地,吟诗赋词。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在茅草屋前的篱笆木门上,挂了个“东坡居士”的牌子,如同今日博客的“XX博士”或“XX叫兽”等名牌。打这后,人们便称呼苏轼为苏东坡。
不比如今的“微时代”,那时没有互联网络,没有微信,只靠诗词文章,苏东坡没法杀掉太多的空闲时间。于是,大学士放弃了与共产主义一样崇高的“君子远庖厨”的信念,亲自下厨房烧菜做饭。习近平亲自端盘子吃包子,比这还是差半米远。不合时宜,不循规蹈矩,是从他骨子里散发出的气息,熏染了他的文字,也参杂在油烟腻雾里。不是从学习土豆姐姐烧土豆开始,东坡居士一开始就试做大菜。因为他发现,坡西头菜市场上的猪肉,价格超低。其原因在于当地人猪肉烧得不好吃,所以消费者少,可老乡们除了养猪,没别的挣钱门道,干受穷。于是,东坡烧猪肉,尝试新方法。这一切,都有他的《猪肉颂》佐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这肉烧成后,呈红色,与离黄州不远的“三国周郎赤壁”,同一个颜色。因为烧成的肉与土壁同色,苏东坡的烧制方法,没有多少人欣赏,没有在当地广泛传播,更没有带动猪肉价格上扬,给老乡们带来福利。
东坡居士没有向奶茶妹妹学习,上网炒作,所以黄州红烧肉没有窜红,可居士也没有伤心、更晦气。时隔不久,苏东坡调任杭州知府。路过赤壁时,写下散文名篇《赤壁赋》。他在杭州,干了一件大好事,使得他为政与写诗齐名:修建西湖大堤,大堤给为当地民众消除了天灾。忙里偷闲,苏东坡还继续红烧猪肉。是他烧制的猪肉真的符合江浙人的口味,还是杭州人为纪念他的功德而把本地经传的红烧肉,命名成东坡肉,还是江浙人历来就擅长发挥名人效应,为本地烧肉方法扬名,没法考查,无从得知。
世事往往如此,“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东坡肉扬名九州另加海外,维基把它当成浙江名菜,归入浙江菜系,却没人知道它的首创在湖北,湖北人仍然声称它是湖北的传统名菜。说起来,这算是一场没有人去纠结的猪肉官司。因诗坛“家乡名菜诗迷”活动,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诗友,都写了“东坡肉”,我也想为湖北说句话,于是码了几行字,写了一首诗。即兴之笔,前言不搭后语之处难免,见谅。
借用东坡济世才,五花肋肉变招牌。
黄州几点西湖水,赤壁千亭柏树台。
黏糯醇香浓孔宴,艳红酥软醉金钗。
几回怅望坡头路,未见铿然曳杖来。
半江红 2015.1.25
加注:诗的最后一联出自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