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道德经》之科学基础
老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和第十四章一样,都是谈道的物理特性。两章多有重复,不同的一点是,第十四章偏重讲道虚,即量子的波动性,第二十一章偏重讲道实,即量子的粒子性。但是就了解道的来源而言,第二十一章无疑是《道德经》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篇,因为这里交待了老子的实践方法。读懂这一章,结合第二十一章,老子《道德经》的所谓“玄虚”就全部展现出来了。至于接不接受,就看各位的“容”量了。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试译为:" 以德之容空无,才能与道谐行。 道作为存在物,其表征是恍恍惚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物。 宇宙是哪么的深远幽暗,其中有精微物存在。这个精微物真实不假,其中带有道的信息。从古到今,这个强名为道之物不曾离去,人们借此可以观察到万物之始。我何以知晓万物的状况呢?就是由此道而來。"
乍一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是个引子,好像是要介绍“德”的,结果后面却又回到道上面,让人费解。仔细分析以后发现,这里似乎是说要进入“强名为道”的状态之中,需要有这么个条件,就是“孔德之容”。没有这个“孔德之容”,就不能做到“惟道是从”。这样一来, “孔德之容”几乎就是通往道之门,如何理解“孔德之容”成了“修道”的关键。
查了一下,果然道教对这个“孔德之容”非常有讲究。按道教的说法里,“修道”就是要凭德性,突破本身身体的制约,通过这个“孔”、才能步入道境,打破阴阳制约,进入无界限的无极态,这样才能“证道”。
我们俗人无法进入“道境”,如何看待道教里面的所谓的三元,不是老几关心的事情,更何况笔者一向就对道教和佛教的密宗持怀疑态度。道法自然,生死循环。而道教讲的是修道成仙;成仙不死,坏道规矩。心里有功利观念,难以入道。所以老几认为老子修的道与道教不同。在笔者看来,道教对人类历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做好事用其金丹将哪些惜命的皇上送到了西天。如果道教里面的所谓质元的元炁是根本,那么万法归宗,我们通过科学也应该能够探测到,否则就是虚妄。这倒不是笔者否定精神体验,恰恰相反,老几非常注意了解有关精神体验的纪录,相信人类是最为精密的科学仪器;精神体验是我们“盲人摸象”,认识真理重要的一个方面。
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越是精密的科学仪器,就越是容易对“噪声”敏感,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笔者的观点,精神体验的结果,必须要有科学把关。否则在道在魔,如何能够知道?张宝胜王林之辈,难道见的还少吗?真实与虚妄,差别就在这里。
言归正传。耶稣说过,通往天国之门比针尖还小。“孔德之容”就是这个比针尖还小的门。实际上,当笔者在写前一篇时意识到“道之为物”是量子时,“孔德之容”立马就让我联想起描述杨氏双缝干涉试验的场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难道与波粒二象有何违背吗?!(当然您可以说,“这是硬套上的T恤衫”,这一点无须否认。我的看法是,这件T恤衫穿上好不好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老子没有穿越术神术,不可能了解杨氏双缝干涉试验。所以我们要接着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孔德之容”,关键处在“孔”。孔:小窟窿。《玉篇》孔,窍也,空也。王弼注:“孔,空也。”“德”在《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次出现,讲的都是一种状态。比如第五十一章里面说“道生之,德蓄之”,意思是说,德是“容”道之器,是维持道的一种状态。
“惟道是从”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追随道的意思。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两句连起来说意思就是:“只有开窍进入空无,可容的状态,道才能相从”。字面上看, “想从”无心才能“相从”。这个入道的门径,事后想想也是个必然,这是“道法自然”。 这与《金刚经》里面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是一个意思。
即便是希腊的思辨大师苏格拉底,不也是动不动就整天整天的发呆吗?发呆是个什么状态?不是空无是什么?笔者非常熟悉的一个发小,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叫他神童,而家里人却笑他是个呆子,就是因为他在家里整天地发呆。后来长大了,不发呆了,也就不“神”了,成了俗人一个。所以耶稣说过这么一句话,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意思是说,俗世的“聪明”是进入天国的障碍。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里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为什么叫小孩子童真?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个空无,有“含德之厚”,有“孔德之容”。为什么小孩子学东西快,而成年人不行? 就是因为小孩子有“孔德之容”,而大人满脑子知识,不能“空”,没有赤子之心,也就不能够容纳”道“的智慧。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提前把小孩子的“孔德之容”给弄没有了。“道生之,德蓄之”,德既没有,道何以存? 所以教育必须是以“德”为先。中国学校也开德育课,可惜那是毁德而不是蓄德。德这个问题在《道德经》里非常重要,与道关系重大,所以多说几句。
我们在学习第二十五章时,讨论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四大,而唯有人能将其合而为一”。人之为物,如何能与天地同大?因为人心里能装下天地万物。这就是“有容乃大”。天大地大道大,所以人如果不彻底清空自己,任有一丝妄念占据,心里就没有容纳道大的空间;就如同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无法住人一样。如果您觉得理解起来有困难,或者可以想象一个硬盘差一点存储空间就无法拷贝与它同大的软件的情况。
如果试图在科学上解释一下的话,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孔德之容“就是给人体这个精密仪器排除噪音的过程,入“道”就是调整 “大脑”的谐振频率,使之共振进入“量子态”。这时人就像是个示波器,可以显示记录量子这个“道”的运动。再大胆设想一下,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是个强迫振动的量子态,而德行深厚的“修”道者进入的是自激共振的量子态,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取决于哪一阶模态被激活,因而觉察到层次有所不同。… 姑且言之,姑且听之。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为物“千百年来无法言讲,有了科学的验证,有了量子力学的概念,道的物化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道之为物,是为量子,惟恍惟惚,不可捉摸。惚兮恍兮,电磁波象;恍兮惚兮,粒子为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今日热门的量子传输技术,传输的是什么? 信息。还用再说吗?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意思是说,从古到今,这个强名为道之物不曾离去,人们借此可以观察到万物之始。科学家研究宇宙的起源靠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从古及今的宇宙射线?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意思是“我何以知晓万物的状况呢?就是由此道(宇宙射线)而來”。
至此再无疑惑,量子(微粒子)即“道”, 科学也可以是一条通往“道”的路。
老几这是悟道了?入魔了?请高人指教。
附一
笔者针对有些网友们对前文的质疑,表示一下看法。
1. 关于一元二元论
量子试验已经确切地证明,传统的客观主观在微观下已无界限。有物理学家直接就认为,"意识" 就是个量子现象,这至少在目前看来,是很有可能的。无论如何,唯心唯物的争论已无意义。武林大会已开完,盟主就是量子阁下。神龙见首不见尾,量子盟主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连执法长老都不知道,何况他人。我们听说的是,逻辑思辨的外家硬功与精神内敛的内家功法,打了个平手,无有高下。又听说的是,内家外家,本是一家。于是,就有了这个两家合一家的想法。
2. 关于理论这个“T-恤衫”是否能套的问题
任何理论都是个“T-恤衫”,“实证”是模特,是核心。理论“T-恤衫” 套上“实证”,就跟人穿衣服一样,穿起来合适,看起来漂亮,就称之为哲学科学,反之就是垃圾。
3. 关于逻辑的应用问题
“逻辑”是“思辨”通往上帝的梯子,“前提”是架梯子的基础。
逻辑大师罗素说过,没有任何两个哲学家对逻辑的定义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事先定义逻辑,就开始争论逻辑是否有用的问题,是在沼泽地里赛跑-找死。
最后,我想再借用《金刚经》里面的话来说明一下。“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任何说法都是为了“佛”,为了“无上正觉”,不是为了“法”。一心向佛是正道,一心用法终成魔。这里的论述是建立在量子作为一个与道相合的科学实证基础上而言的,如果将来科学确认更玄妙的道合存在,到那时自然应该修改此说法,这也是任何科学实证到理论成熟的自然过程。反之,如科学发现了与道相悖之处,那就是“道”的界限。如果我们尚未通晓《道德经》和科学之理,枉自评论其有没有界限似乎为时尚早。
佛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以此与同好商榷。
赤诚欢迎继续砸砖,有砖才能建屋,这个屋子设计虽小,却要将能知道的思想尽容其内。借用一句古话,“安得广厦一间,与天下赤子尽开言”!
附2 寄存万维谢网友附言
看来万维网管似乎不方便交还房门钥匙,故而不能一一登门致谢。谨以此文一并酬谢故旧知交以及支持过老几本人及未来社的各位网友。
假期闲散,俗务繁忙。专心学道;以补无德。偶而走动,园里看看。诸朋高义,于心铭感。识少德浅,无以为报,学习心得,拙文献上。知名不居,皆在心底。
在华博和茶坛与高人厮杀累了,打悠凉快一下,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