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主席手捧炸药包,解放了雷锋叔叔” |
| |
“华主席手捧炸药包,解放了雷锋叔叔” |
来源:南方日报 陈枫 2007-08-22 09:52:19
结束语
2007年高考录取即将结束,我们与省教育考试院合作推出的“高考三十年”系列活动也在降下帷幕。
与三十年前不同,今年一跃而上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达30多万;而三十年前,53万农场知青、应届毕业生最终挤过独木桥的仅8000多人。
中国高等教育已告别精英教育,跨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
然而,不论是饱经沧桑的82届人,还是刚刚步出考场的高考“新兵”,高考始终是人生旅途中难忘的一幕,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折射出来的“公平正义”又恰是当下中国的价值追求。
正因如此,本报与省教育考试院合作推出的“高考三十年”系列活动才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深深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在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读者的电子邮件、网上帖子和来信数千件。在这里,大家分享彼此独特的高考经历,或自由表达对高考改革的真知灼见,有些已在本报发表,还有更多的优秀篇章将入编即将出版的《广东高考三十年》文集。
国家恢复高考整整三十年了,它改变了一代人,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管未来的高考将如何变革,也许不变的是走过的难忘岁月,不变的是我们对“公平正义”价值的永恒追求。
王荣新翻开日记本,细说当年。摄影 王亮 |
1977年12月出题后,王荣新(左一)等人被秘密送到广西桂林“旅游”,留下当年他唯一一张珍贵照片。摄影 王亮 |
197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只有两页纸,题量很少。摄影 王亮 |
1977年广东统考复习提纲,工本费1分钱,但当时一份难求,非常抢手。摄影 王亮 |
对于30年前的那场考试,每个过来者都有着讲不完的记忆。而对于王荣新来说,1977年值得纪念的事,除了妻子怀孕外,更多的记忆就浓缩在厚厚的4大本日记本里。
这位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6年“齐二药”假药事件考验的中山三院党委书记,当年还是中山医学院年轻的医教组副组长,被借调到广东省高校中专招生办公室,成为考务组和录取组的负责人。
翻开他的4本日记本,还有保留下来的一大堆试卷、通知资料,我们惊奇于他无比精细的记录,更感谢历史的馈赠,留下如此精彩、难以磨灭的记忆。
命题
有意识地出些难题,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水平
十年没有高考了,1977年10月下旬通知要恢复,12月11日就要考试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年是怎么完成的?
王荣新回忆说,当时,考务组负责命题、印刷、包装、销毁、转运这五大任务。
早在1977年6月,他们就下到全省多个县市调研,准备搞文化考查试点。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火速在全省抽调了23名老师,负责命题。这些老师分别来自大学、中学、省教材编写组,政治清白、业务过硬,而且当年没有直系亲属参加考试。
11月1日,23名老师每人带100斤粮票,被拉到佛山部队,在旧祠堂住下了,开始了大约1个月的命题。
在王荣新的日记本上,我们看到,当年命题指导思想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肃清四人帮“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流毒。命题原则是重视基础,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卷考试,独立完成。
本子里还夹着一张内部通知:1977年10月25日,省招生办接到教育部计划司李同志电话通知,为了选拔真正优秀的青年,早出人才,要求各地有意识地出些难题,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水平。通知要求“内部掌握,不得印发”。
提纲
要学华国锋的《贵在鼓劲》,要练“大批判的议论文”
为了便于考生复习,他们还根据1973年省编中学教材,搞了一份统考复习提纲。每份工本费1分钱,当年真是一份难求,非常抢手。
有趣的是,当年是大学与中专招生考试一起进行,有87万多人考试。复习提纲也相应规定,政治、语文是大家通用,数学、理化、史地则分初中、高中两层次。
记者看到,当年要复习的内容其实并不多,就浓缩在一张纸上。政治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揭批\'四人帮\'”等内容。语文除了马恩列毛等伟大导师的经典著作,无产阶级大文豪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祝福》、《论“打落水狗”》,还有华国锋的《贵在鼓劲》,怀念周总理的名篇《人民的好总理,我们热爱你》。作文要求除了“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有“大批判、评论性的议论文”,时代烙印鲜明。
包装
48人包装87万考生试卷,命题老师“秘密旅游”
命题完毕,考卷在广州新华印刷厂印完,就运到佛山军营包装。
当年全省有23000多个试室,83768袋考卷,分为两种,大袋有52份,小袋32份。
23名命题老师,再加上25名工人,48个人负责全省87万考生试卷的装袋,这是多么恐怖的工作量啊!
王荣新日记本上还清晰记录着,包装速度是每人每小时装144袋、每天上午盖500个封口章。“当年是流水作业,身体累,心理压力更大,怕出差错。”
之后,他们又坐着货车,把破损、多余的试卷从佛山运回广州造纸厂销毁。“当时风很大,吹得试卷要飞了,大家只能像电影里英雄人物保护国家财产一样,扑上去,压在试卷堆上。”
为了保密,1977年12月5日,这些命题人员都被秘密地送到广西桂林“旅游”。王荣新留下当年唯一的一张珍贵照片。12日回到广州,随后23位命题老师又分赴全省各市,指导评卷。
评卷
当年用算盘计分,怀疑作文题泄密
准考证写明:12月11日(周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12日是语文、理化或史地,13日上午考外语,每科考试时间都是2个半小时。尽管是开卷考试,但要求只能带各科书本进场。
当年全省有7300人监考,5545人评卷。广州就有好几个评卷点,如东山区在黄华路党校,越秀区在越华路教育局。每人每天要求的评卷进度是:语文23份-25份、数学150份-200份,政治100份,理化100份-150份。
评卷进度很慢,当年还是用算盘计分的,条件非常简陋。当时发现有个别答卷内容雷同。还有人来信揭发,有考生语文课本上就写着“大治之年见闻”,与当年广东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非常相似,怀疑试题泄密。后来一查,是老师猜题押题太厉害,题目相似,但并非作弊。
答卷
让人哭笑不得,“四大发明”成“柴米油盐”
但最令评卷老师哭笑不得的,还是十年荒废书本,考生知识薄弱。王荣新的笔记本上,详细列举了一些错得离谱的例子:
文言文翻译,有考生将《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翻译为“愚公思想顽固,顽固不化,不实行计划生育,生了很多子孙,所以妻子很弱”。有的将“愚公长息”翻译为“愚公的大媳妇”、“愚公拉长条气”。至于《曹刿论战》的“夫(语气虚词)战”一词,则有“丈夫”、“老公”、“夫妻”、“将军”、“大丈夫”等18种解法。甚至有考生连“翻译”两字都不理解,全部标上拼音。
作文更是五花八门,有考生将“大治之年气象新”理解为广州今年天气很好。中专招生的作文题是“雷锋叔叔回来了”,有考生写成“雷锋叔叔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有的虚构成“华主席手捧炸药包,叶副主席扛大炮,邓副主席拿冲锋枪,打进了四人帮的黑司令部,解放了雷锋叔叔。华主席亲切接见了雷锋叔叔”等等,简直有如今流行的“恶搞”味道。中专作文只要求500字,有考生错别字多达40多个,算上重复出现的有70多个。
政治试卷,有的考生将“形而上学”解释为“形式上的上学,不是真的上学”。历史科最离谱,把“四大发明”解释为“柴米油盐”、“猪狗牛羊”。
尽管是开卷考试,不少考生还是交了白卷。有的就在上面写打油诗:“考生本无才,形势逼我来。试题本容易,无奈答不来。”“平日不用功,上场扑了空。罪归四人帮,怒火满心腔”。
王荣新感叹:这些答卷可笑又可悲,足见十年文革误国之深。而小平果断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重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是何等及时和英明。
录取
全省87万考生合格率仅5.9%
录取也很艰苦。当年考生档案集中在中山医学院的学生宿舍,堆得满屋子都是。录取组人员坐在地板上,通宵达旦地工作。
当年合格线广州总分是240分,全省各地是241分。全省参加统考有876348人,总合格率为5.9%,其中各地市以海南最高,为9.3%。其中高考理科有356983名考生,合格率为5.8%,文科有156436人,合格率为4%;中专考生362929人,合格率6.8%。
王荣新回忆,当年经常有两种人找他拍桌子。一是外省高校招生人员,当时学校也是冷热不均,工科最热,而有的学校比较冷门,他们等了几天都没接到一个考生档案。二是部分县市招生办的人员,要求多给他们录取指标。
令他深感愧疚的是,老婆怀孕了,他却不能在家陪伴。女儿是1978年2月生的,当时招生工作还没完全结束。
令他至今自豪的是,亲眼看着一批批积压了11年之久的知识青年中的精英,从此走上了成才之路。
统筹:梅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