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6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是107万人,刚刚过去的2007年达到122万人,到2010年,我预计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50万人。留学人员回国人数目前是30多万,这个数量增长也很快,我预计到2010年也会达到50万人,如果包括来回流动的海鸥,人数会达到70多万。因此,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更需要认真来对待,比如海待现象、海归子女就学问题、海归创业融资难问题、海归回国的身份问题等等。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对策,尽量减少海归的后顾之忧,海归回国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为国服务。
海待现象解析
随着海归潮的到来,“海归”变“海待”的现象,已经不再是新闻,归国留学人员的求职时间也出现了延长的趋势。随着留学越来越普及,留学人员的绝对数大幅增加,留学人员的层次多样化,出现一定比例的海待现象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到出现海待现象的根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海归人士的积极参与程度出乎主办者意料,参会海归达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士因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职位,宁愿等待时机而变成了“海待”。主办方中国人才热线在现场收到700余份海归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有五成的海归处于待职状态(《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9日。)。
2004年12月,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的“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分布的分析结论中,在分析有关海归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发现,71.3%的海归在回国后至少6个月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2005年,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广州日报》,2005年11月3日。)。
而到了2006年,在我参与的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关于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花了3~6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甚至有6%的被调查者花了一年以上的时间找工作(见图1)。此外,在我2007年组织的对一些成功海归人士的访谈中,他们对于海归的现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07年,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也显示:6成半左右的企业和海归认为海归的就业形势一般(《北京日报》,2007年6月25日。)
图1:海归在国内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
资料来源:欧美同学会《2006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调查》。
海待出现的内因及解决策略
海待现象至今还是困扰海归的一个很大因素,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海归就业的障碍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海归自己本身,也就是内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相当部分海归成为海待的主因是对待遇和工作期望值太高,海归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的实力。
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海归人士的积极参与程度出乎主办者意料,参会海归达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主办方中国人才热线在现场收到700余份海归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求职者的现有职位和年薪都不低,现场的调查显示,只有10.4%的被调查者年薪在8万以下,年薪8万~15万的占57.2%,15万~20万的有24.4%,另外还有8%的年薪是20万~30万元。参会求职者大多对职位的前景十分期待,薪资要求则在其次。现场调查显示,有43%的求职者要求薪资只要上升10%即可,27%的求职者要求上浮20%,16%的求职者持平就行,另有14%的求职者期望上浮25%以上(《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9日。)。
2004年,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的“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结果显示,40%的海归表示,他们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0元以上(《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2007年初,中华英才网就海归的最新就业形势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海归回国就业的机会不少,薪资增幅也令人满意。而就业路上最大的障碍正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就业城市、企业的挑剔。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有四成以上的海归表示,他们在国内找工作,期望月薪至少要10000元,而超过20%的海归期望在国内的月薪不低于6000~8000元。只有2%的海归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他们勉强可以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职位。有87.7%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回国工作。但是,回国最理想的就业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而从就业公司的性质来看,34%的海归选择到外企就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从海归就业职位来看,41%的海归希望做执行层的职位,38%的海归希望做中层管理者,15%的人期望做到决策层(腾讯网教育频道,2006年3月24日。)。
2007年,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约有2000多人现场求职。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海归开出的月薪为3000元。不少海归认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有留学生两年花费50万元,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特别是那些自费留学的人(《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11日。)。
2007年,一项对在房地产建筑行业、IT行业、金融行业、多元化行业、文化教育传媒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从业海归的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年薪期待在10万~20万元的海归占到了各个行业总调查人数的50%,其中,房地产建筑行业为55.0%、IT行业为45.9%、金融行业为50%、多元化行业为50%、文化教育传媒行业为76.9%。
从上面的各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海归回来后,对很多方面的期望值要求非常高,而自己本身除了学位以外,本身的素质,对国内情况的熟悉,海内外的工作经验,学校的知名度等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在和已经回来的成功的海归交谈中,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对于海归求职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做好人,做人很重要,其次要勤奋,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把金钱作为目标。金钱是水,渠挖好了就水到渠成。
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认为,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觉得谁成功了就去模仿谁去做,要侧重于基本的要素,就是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能力,电脑知识等,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提高竞争力。此外还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精神,对新兴事物要感兴趣,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50岁的人一定要关心20岁的人在做什么,20岁的人应该学习50岁的人在做什么。
海归刚回来,期望值较高,在待遇方面,可能常常会和国外进行比较,这就容易产生一些错位。也有一些人以海归自居,这都不太好。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骑驴找马”非常重要。
第二,没有工作经验成为海待的致命伤,海归求职经验与学历并重。
据2004年6月第12届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上的现场调查统计,有68%的求职者工作经验只有3年以内,3~5年工作经验的海归占14%,5~8年工作经验的海归人士的有12%,只有6%的海归人士工作长达8年以上(《南方都市报》,2004年6月19日。)。
近年来不少人留学新、澳,很多人要么高中一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出去,没有工作经验;要么是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待过。这些人在海归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没有经验的海归从国外回来,其实面临的是与大学毕业时一样的境遇。
留学决不等于出国读书,甚至是出国看看,留学不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跨入国外大学仅仅是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你具备了成才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历更重要。国际化人才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胸怀,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的能力,具有适应在国外生存和发展,即跨文化的生存能力。海外留过学,会讲外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国际化人才。而这些能力的掌握,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调研中,橡树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告诉我们,留学时间过短,没有经验是海归求职的一个很大弱项,“我觉得留学生应该在国外待足够长的时间,个人认为至少要5年。其次是要明白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在我的另一项海归回国成功要素研究中发现,样本中所收入的300位回国创业与发展成功人士平均都有5~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好的工作经验的价值甚至有时大于学位的价值,因为学位的保鲜期很短,只是一个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最终决定海归是否成功还要看你在工作经验中做出了什么样的业绩。
作者:王耀辉 (连载,待续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