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之争”和中国特色
历史总是在重复过去,因此,当世的人最要不得事情就是自以为某一件事情是你遇到了而古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眼下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就是这样一个已经讨论了100余年的“陈年旧事”,尤其可悲的是,我们对于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道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认知的程度并不比100年前的先人更深刻。
关于改革,最激烈的争论莫过于"体用之争",就是说,中国文化究竟是从根子上就错了呢?还是保留这个古老的大树,然后将西方的技术嫁接过来。一派的意见是比较保守的治疗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固守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仅仅借用一下洋人的洋枪洋炮。另一派的做法是全盘西化,最好是从头到脚,脱胎换骨,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制度再造一个自下而上的中国。
争论的结果是,前者获胜,中国走上了漫长的重复循环的过程。就像参加400米竞赛,费尽心力跑了一气,结果仍然回到了原点。极少数有识之士指出,不彻底的改革,好像是把动物的肾移植到人身上,一开始,有一点刺激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排异反应一出现,结果就会更糟糕。相反的情况出现在日本,日本被美国军舰逼迫开国之后,脱亚入欧,洗心革面,锐意改革,100年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奠基工作,再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的再教育和虚心补习,日本真正加入到文明国家行列。
而更为可贵的是,日本人在“西学为体“之后,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得以发扬光大,日本人照样吃米饭、坐塌榻米、洗温泉、看歌舞伎,樱花盛开的时候,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像樱花一样漫山遍野,秀遍日本列岛。
社会现象是不可检验的,这使得某些坚持中国文化优越的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不同,假如中国采用日本那样的“模仿”策略,而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简直就是辱没了祖宗。因此,中国人仍然在坚持探索“中国特色”,中国人仍然固执地认为,日本人没什么,原来学中国,现在学西方,充其量是一个全世界最好的“跟班”,谁的风头劲跟谁呗。这种事情中国人是不会作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奋斗牺牲的基本轨迹,100年前是“体用之争“,100年后是“中国特色”。说到底,就是顽固地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老路,拒绝与“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接轨。10几年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全盘西化,近年来的“中国特色”,其实都没有走出“体用之争“的阴影,也没有什么“新思维”的痕迹。
但是,“中国特色”是很有民族性和号召力的。在为政者,这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口号,每一个流着炎黄血液的人最容易被感动——如果我们改得和西方人一样,是不是若干年以后会和黑人一样“寻根”呢?在普通百姓,也是满足自我心里膨胀的迷幻剂——我们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材料“制成的民族,理应表现出某些特异秉赋来,为什么偏偏外国人喜欢的我们就要学呢?
再说,鲁圣人不是说了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的表述是,凡是被世界接受的民族化的东西,才是世界的。麦当劳是世界的,羊肉泡沫就不是)。
于是,我们又为世界贡献了许多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教育、中国特色的议会、政府机构,中国特色的工会组织,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银行、证监会,简直不可胜数。其实,“中国特色”就是一把万能的刷子,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经验、技术、制度创新,凡是来到中国登岸的,用这把刷子一涂,就万事大吉了,就“中国特色”了。
2003.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