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功勳本名相,無奈半生做奴才 (中華百相之六 蕭何) 半江紅 2013.2.1 戰國時期的秦國設立了“漢中”郡;秦朝末年劉邦被封為“漢中王”,他的軍隊被稱着“漢軍”;楚漢相爭,劉邦勝出,建立“漢”朝。漢朝子民為漢帝國的強盛而自豪,欣然接受“漢人”這一稱呼。至此,古代的“華夏族”成為“漢族”。今天的中國人,仍然樂意被稱着漢人。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輝煌的封建朝代,它的建立得力於三個人,張良、蕭何和韓信,即史書上所稱的“漢初三傑”。 張良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也深知劉邦的為人,所以在功成之後,淡泊名利,隱身而退,流芳百世。 韓信是千古難得的軍事奇才,他在垓下十面埋伏,擊潰西楚霸王項羽,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說起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可憐的是,他竟然不了解他的頂頭上司和主子。“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是中國的帝王鐵律,韓信因此被殺。現代的彭德懷和林彪未得善終,也緣於此。 在說蕭何之前,請諸位先讀一首評價他們三人的詩: “本為留侯慕赤松,漢庭方識紫芝翁。 蕭何只解追韓信,豈得虛當第一功。” (詩的前兩句難懂,解釋一下。張良被封留侯;赤松即仙人赤松子;紫芝翁即紫芝客,指四位為躲避秦朝動亂而隱居在終南山的賢士。張良輔漢功成,不貪高官厚祿,要追隨仙人赤松子出遊山水,遠離世俗。雖如此,他還是幫助呂后請出紫芝客來為朝廷效力。) 漢朝建立後,劉邦給功臣們排名次,把蕭何弄到了第一。當時眾將不服氣,後來的詩人們也認為不當。唐朝的李商隱直接了當地說蕭何是“虛當第一功”;宋朝的王禹偁也曾拐彎抹角的問“漢家青史緣何事,卻道蕭何第一功。” 究竟蕭何為什麼能功居榜首,自然會有道理,我不想重拾他人牙慧。我想簡單地說說劉邦與蕭何的關係。劉邦不是咸陽書生,斗大的字不識一個,所以“焚書坑儒”沒影響到他,這有詩為證:“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為人狡詐,但有深遠謀略,行事不擇手段,生活上則好酒好色。蕭何是個知識分子,但不在咸陽,沒有犯“自由言論”的罪,所以沒被坑埋。蕭何識人知理,有遠見卓識,行為中規中矩,生活上克勤克儉。兩手都很硬的秦王朝很快短命而亡,劉邦和蕭何都抓住機會追逐理想,一個稱王稱帝,一個謀福謀利。因為“逐夢”,這兩個同鄉有了合作關係。實際上在劉邦造反前,蕭何做的官比劉邦大。劉邦被封漢王后,他們的關係是君王與臣子,但他們同心協力,與項羽爭奪天下。當整個中國成了劉家的之後,蕭何雖身為國相,靠“無為而治”的理念治理國家,但他們的關係卻演變成主子和奴才。比較起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係與此類似。劉知道蕭人才難得,但不理解為什麼蕭不自立山頭,所以對蕭自始至終都是將信將疑,亦用亦防;蕭何則是處處謹慎,因善納人言而多次化險為夷,雖壽終國相,卻命如家奴。 君不見,楚漢相爭卷沙塵,走狗良人聚成群。 功勳卓著拜國相,躬身為奴警後人: 未及芒碭斬白蛇,多送銀子二百文。 月下疾蹄到寒溪,獻計呂后血沾衣。 知人為用國與己,全無義氣盡心機。 東陵瓜甜出言苦,私財佐軍說禍福。 強購民田與民宅,放債收息求自污。 待下和,事上恭,未識山間竹與松。 徒跣入謝非有過,不治垣屋為避窮。 伴君伴虎最險惡,縱生奴骨亦從容。 相關作品(若有興趣,敬請點擊) 《兩手都很硬,王朝卻短命(中華百相之五 李斯)》 慧眼識貨賺春秋 (中華百相之四 呂不韋) 蘇秦的中國夢(中華百相之三) 中華百相之二(管仲) 中華百相之一(姜子牙) 七絕 說周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