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古人云,以史為鑑。只不過沒有說明白,應該借鑑的是哪一國的歷史。或許暗指所有國家的歷史也未可知?不過,中文教科書一般暗指本國歷史。鑒就是鏡子,古人用銅鏡,所以從金。照鏡子主要為了發現自己臉上的污點,與另一個更完美的形象作對比,以找出改進的餘地。假如對象只是自己,顯然不夠,很可能會找不出那個污點,以為是美。世界這麼大,東西方各國不同的歷史眾多,只孤陋寡聞地對比自己的歷史,思路過於狹窄,眼界不夠開闊,容易犯幼稚簡單的低級錯誤。 選中英兩國歷史來比較,為此曾作過一番思量。有人會質疑為什麼是英國?比較美國、法國、德國或澳大利亞新西蘭,我以為英國對全球歷史的影響最大。不錯,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無論經濟軍事科技都領跑全球。可是別忘了,美國從來都是英國的學生。美國當初立國,主要借鑑的制度模式都是英國。美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而不是法語德語俄語或西班牙語。英語甚至是世界最通行的語言。美國歷史不到三百年,比英國簡短得多。並且,最早創建現代經濟與政治制度的,正是英國。一般人概念里,以為猶太人在當今世界舉足輕重,操縱一切,比如華爾街,華盛頓DC。其實是誤判。英國才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僅以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俄烏戰爭為例,引導戰爭走到今天這個局面的,不是美國,而是英國。其它的只不過跟隨而已。 比較現今世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如美法德澳加,雖然同樣飽受經濟衰退,選舉動盪,移民潮和戰爭餘波的衝擊,舉步維艱,但英國的局勢還算相對穩定,對未來也不那麼焦慮。名義上這是一個衰落的末日帝國,但沒有哪怕一個大國領袖,敢於小覷英國,看低英國。世界各地追求更好生活品質的眾多民眾,也把英國作為主要移民目的地。不少國人眼睛總盯着美國,卻忽略了英國。他們說,美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太嫩,不宜作為參照學習的對象。卻沒有意識到,更值得學習的反倒是英國。她與中國有着同樣長久的歷史。英國的現實存在,對全球具有標杆意義。有人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天不生大英,萬古如長夜。我有時候會憧憬,假如今天的中國人也像英國人一樣輕鬆自在該多好! 手頭正在翻閱一本《大英帝國3000年》,作者英國學者傑里米.布萊克,譯者王揚。此書簡明扼要地梳理了詳實的史料,闡述了英國的歷史變遷。從考古發現公元前1500年的一套小金手鐲,到2014年英國面臨的愛爾蘭獨立公投,對從羅馬征服到當今的英國歷史,作了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概述和重新評估。對照以往閱讀過的世界歷史,該書的論證基本令人信服。 照易中天先生的考證,中國查有實據的歷史也不過3500年,長度正好與英國相近。中國經歷過漫長的農耕社會,直到上世紀才開始工業化和現代化。英國也有同樣經歷,儘管時間早幾百年。中英兩國看來雖屬對立的東西兩方,並且一個是內陸國家,一個是海洋國家,但因為兩國歷史同屬於人類歷史,同樣受人性的制約,所以本質上應有類比之處。 現在就來對比一下中英兩國,在歷史記載里,在對待相同的重大議題上,有何觀念上的不同? 為什麼這裡只對比觀念,而不是事無巨細地對比現實呢?因為在我看來,現實來自於觀念。有什麼樣的觀念,就產生什麼樣的現實。人的觀念決定人的命運,一旦改變了觀念,就立即改變了命運。這是被古往今來眾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證明了的,不需多加考證。好,現在就開始對比。 第一,對大一統和分治自治的觀念不同。幾乎不需論證,中國人是世上最認大一統死理的群體,沒有之一。有人把這一觀念歸罪於秦制,似乎都是秦始皇惹的禍。但回頭看看,歷史曾給了多次機會,不一定非延續秦制不可。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今日的台海分治。可中國人偏不干,非統一不可,寧死也要統一。中國在推翻帝制以後,明明已經實行了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紅黃藍白黑,可是有人卻要把這些差別硬生生抹去,換上語焉不詳的中華民族。結果天天維穩仍然不穩,年年反分裂卻恐懼分裂。 英國人對統一的觀念截然不同。與中國人的想法相反,他們並不認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傳統的人,一定要捆綁在一起過日子才是最好選擇。他們不信這個。直到今天,英國還是由四個分治的王國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統稱大英聯合王國。這裡有多重因素。一是老大的統一意願不強烈。英格蘭曾經幾次試圖合併其他幾個兄弟,但沒有堅持到底,遇到阻力便放棄了,更不喜歡使用武力。二是那哥仨寧可分家,也不高興擠在一起過日子。有時候明知道合併起來對抗禦外敵有諸多好處,可那些好處再多,也不如自由自在來得舒服。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英國最大的貢獻,在於阻止了歐洲的統一。幾百年來,英國一直努力阻止歐洲陷於單一強國的統治。要是沒有為自由而戰的意志和犧牲,歐洲早就實現了統一。那種統一既無自由可言,也無正義可言。歐洲的幾個大一統強人,先後在英國手裡栽了。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凱撒,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還有現今的那個特工。 第二,對追求標準的高尚低下觀念不同。先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人總是有追求的,有的人追求高尚,比如崇高的道德,美滿的社會,無私的內心和思想一致的群體。有人卻只追求平凡。別說,縱觀中國歷史3000年,眼格過高的先人幾乎從不間斷。孔子還算比較現實,只對君王有特別要求,底層士農工商倒不在乎。可是越往後越玄乎。到了程朱理學,就要求每個人自我反省,修身養性。現代更層層加碼,想讓普通士兵或掏糞工人,都變得純潔高尚,無私無我。這些觀念聽起來確實美好,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問題在於,幾千年來,費了老鼻子牛勁,變現了哪怕一絲一毫嗎?沒有!全是紙上談兵,黃粱一夢。現在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再要求普通人了,哪怕對高官達貴的要求也越降越低。貪污千百個W根本不是個事兒,動輒查出幾十億上百億不在話下,反腐永遠在路上。 反觀英國就沒有過這種失敗。翻遍英國史,楞沒有找到哪怕一個著名人物,發表過類似孔孟朱熹或偉大領袖老人家那樣的指導言論。並不覺得因此證明我們的祖先比人家高明。實踐證明,對那些不切實際做不到的事情,不去想不去做,才更加顯出智慧。那麼英國人是不是什麼都不追求呢?顯然不是。 英國人追求的都是實實在在與利益相關的東西。高明的治國之道,不是用加號而是用減號。換一句通俗的話,我不要求你做什麼,只要求你不做什麼。“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同樣關聯到破屋風雨,中國的名句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兩相對照,後者顯得空乏無力。誰來建,誰出錢?都不知道,純粹空想。而英國人最高的道德準則也很簡單,不必忘私也不必無我,只要做到不損害他人即可。英國人不指望誰會成為完人,只須普普通通就夠了。他們對人本身的要求非常低,但對一個人是否免受傷害,要求卻非常高。從1215年出現的《大憲章》,王在法下,制止國王到處伸手,到提供烏克蘭風暴陰影導彈抗俄,始終如一地貫穿這種精神。 把制度設計放在尋找和培養好人上面,註定是空想,違反趨利的人性。中國的官員遴選制度,失敗了幾千年,仍不思悔改。假如從根本上就發現,好人都是靠不住的,那是幻想,剩下的只要在制度上制約足矣。因為這符合避害的人性。既簡單又有效,節省大量資源。 在這方面法國德國都不如。你看,法國的斷頭台處死過大量道德名義上的“壞人”,看重的是意識形態。所謂的法國大革命,開創了在名聲上摧毀、在肉體上消滅他人的先河。納粹德國步其後塵。這都與中國傳統非常相似。事情的確就是這樣簡單:不要要求周圍的人都是謙謙君子,神仙般純潔無瑕,只須各人恪守本分,不無理取鬧,別像青島的路虎女蠻橫兇殘,這樣的世界就足夠完美了。這個目標很難實現嗎?不難。任何理智正常的人,不需要任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為教育,都能輕易做到,根本用不着什麼共產主義崇高理論!一個看上去無比美好的理想,反倒暗藏着無數殺機。 第三個顯著的觀念不同,在於容忍還是嚴禁各種不同的意識和言論。由於過度追求一統,又過度追求高尚,求仁得仁,結果必然是大刀闊斧限制不一致的意識和言論。中國在這方面,從古到今,也做到了極致。 在中國,嚴格地限制人的思想和言論的行徑,一朝接一朝地變本加厲。《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一篇文章見惡於漢宣帝,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斬。曹魏末年,嵇康因寫作《與山巨源絕交書》令司馬昭“聞而惡之”,被斬於東市。宋高宗“察事之卒,布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元明稍緩,但沒有絕跡,清朝的文字獄更是空前絕後(疑問),越是統治穩定的時候,就越加登峰造極。 與之相比,英國歷史上因言獲罪的案例鮮有記述。誰都知道,中國人最崇拜的馬克思,就是流亡到英國,在倫敦圖書館裡,寫下了討伐資本主義的《資本論》,並沒有受到任何追究。英國向來擁有言論自由的傳統,尤其在1695年《執照法案》出台,終結了出版審查制度之後。為什麼?我似乎發現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在《大英帝國3000年》一書中,作者引用反對黨輝格黨成員喬治.利特爾頓的《英國版波斯人信札》中的一段話,評價當時的查理一世,“對宗教、美德、榮譽,甚或是國家的利益都無動於衷”,關心的只是“狹隘的個人利益”。雖然他對此並不讚賞,卻在無意中證明了什麼。各位不妨加以深思。 簡明總結一下。對比兩國歷史觀念,我發現,中國人自古以來沉浸於宏大敘事,凡事越高尚越純淨越美妙越好。這樣一來,目標設定得越高,寬容度就越窄。你會嚴厲懲罰任何不符合過高標準的人。用這一觀念來宏觀思考,具體的一個一個的活人就消失了,只剩下空洞的圖景。而英國人只考慮實實在在的利益得失,嚴格講就是我的利益。只要滿足人利益的,都可以接受。聽起來很鄙俗,但影響效果卻無比深遠。 一般來說,一國政要假如只專注於宏大敘事,把虛擬的統一或高尚無比的政治目標放在民生之上,必定不顧草民的死活(儘管很在乎自己的死活)。另一面,一國草民假如只專注於宏大敘事,把註定無法實現的純潔美好的統一社會,作為人生唯一準則,放在自己的生老病死之上,則註定害了自己。因為他連自身的死活都不顧了。 只有上上下下只關注一件事,即具體實在的利益,淡化那些“宗教美德榮譽”,甚至某些不代表自身權益的政府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在接地氣的基礎標準上,最終達成社會的價值共識,群策群力,讓瀕臨危局的國家再現生機。這方面,確實應該拜英國為師。 2024-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