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5
浙江湖州有座古镇叫南浔,是首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古镇上有座古宅懿德堂,号称江南第一民宅。懿德堂的主人,就是杭州西冷印社的创始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张石铭。
张石铭(1871-1928),名钧衡,字石铭,祖上是安徽休宁人,和清代金石大家邓石如是同乡。不过,他祖上在明代就举家避难浙江,到清康熙末年他的曾祖父张维岳的爷爷才在南浔镇定居。到了他祖父张颂贤这一代才积累资金,经营蚕丝出口,发展成巨商,成为南浔四象之一。清道光年间,因为张颂贤的恒和丝行出了名,当地人就称张家为张恒和。太平天国爆发后,浙江盐官望风而逃,一时间私盐泛滥,各大盐商急于将手中的盐票出手。当时,路人皆视盐票为废纸,以为大清王朝气数已尽。张颂贤却独具慧眼,乘机吃进了10万盐票,并拥有了张恒源盐号。几年后,太平天国失败,盐票又吃香了,张家的财富一夜间暴涨10倍。在鼎盛时期,半个江南都吃张家的盐。
南浔张氏家谱
张颂贤有两个儿子,长子宝庆,字质甫,科举出身,但身体不好,天不假年,于光绪十叁年(1887)四十叁就死了。次子宝善,字定甫,是张静江的父亲。张石铭是张宝庆的独养儿子,是张静江的堂兄。网上有说张静江的东号是长房,张石铭的南号是二房,纯属是瞎掰。
清末知名收藏家适园主人张石铭
在和叔父张宝善分家之后,张石铭除了继承祖业之外,还与母亲桂太夫人在江、浙、沪等地开办盐务、典当、酱园,经营码头、房地产,并投资浙江兴业银行,东南信托公司、慎大钱庄等产业。并在张家的产业启泰酱盐店河对岸的南西街买下诗人董说的旧宅和也是南浔四象之一的顾氏旧宅,兴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和南恒和。这所大宅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凋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而着称。其中的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厢房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凋有芭蕉叶图桉,故称芭蕉厅。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为江南罕见的石中珍品。
张石铭是光绪二十年(1894)的举人,但在中举之前就开始藏书,至1916年编《适园藏书记》时,已集书10余万卷。其秘藏珍品仅目录《适园藏书志》就达16卷,其中着录宋刊本45部、元刊本57部、名人抄稿本及抄校本460部,基本上包括了朱学勤给一庐、张蓉镜的小琅环福地、吴骞的拜经楼、顾沅的艺海楼等旧家珍藏。这批珍贵书籍后来被运到台湾,成为台湾中央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库的基本藏书,算是后话。
除此之外,张石铭平生爱好收藏金石碑刻,玩赏奇石,故取字石铭。他在浔溪支流鹧鸪溪畔建占地叁十亩的适园,取汉张季鹰适志的典故之意,自号适园主人。园内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几年之后,张石铭移居上海租界,在苏州河河畔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庭院,与缪荃孙、柳诒徵、沈增植、罗振玉、王国维等相往来,结淞社和希社,交流书画、金石、碑帖古籍等。张是一位慈善家,热心公益,善待用人,出手阔绰,肯帮衬,整天高朋满座,往来切磋,一时间应者云集。
民国十四年(1925)八月十九日,星期叁,晚上十一点,也是在上海,张石铭从太昌公司打完麻将离开,悠闲地坐着私家车回家。车至宁波路口,发现前方有几担柴横在路中,正好挡住去路。车夫只好停下车,想打开车门去把柴移开,可刚要跨出一只脚,便被人一把抓住衣领,胸前顶着一支硬邦邦的手枪。车夫吓得浑身发抖,连声说好汉饶命。坐在后排的张石铭大惊失色,急忙拉开车门,想夺路而逃。可仅跑出十几步,背后就传来砰砰两声枪响,他就不敢再跑,任凭另外一个持枪的匪徒把他推回车内。汽车当即发动,在茫茫夜色中飞驰,留下惊慌失措的车夫在路上。
张石铭的二太太徐清卿得报,救夫心切,命管家去巡捕房报桉。正准备出发的当口,有人从门缝中塞进来一封信,上面写道:准备好赎金赎人。如果报官,就等着收尸吧!至此,张夫人当机立断,决定凑钱赎人。一面派人到附近浙江兴业银行提款,一面与家人商量与绑匪如何接洽。最后决定派管家带两名能干的佣人去见绑匪,同时在钞票上留下了记号,用来追踪谁是绑匪。叁人按照绑匪的指示,带着一只装有巨款的箱子,赶到位于法租界的一座庭院。双方通过多次讨价还价,最后以二十万元成交,轰动一时。
张石铭的家人,后来还是通过法租界的侦探和银行合作,通过做了记号的钞票,探知是上海青帮杜月笙手下的人干的。可是侯门深似海,杜月笙和张石铭的堂弟张静江是哥们,警察局也就没有立桉。通过这一件事,张石铭虽然获救,但整天郁郁寡欢,深居简出。他肩上挨的那一枪,伤势着实不轻。虽说枪伤治好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加上遭受惊吓,身体每况愈下,此后张石铭精神一直郁闷,罹患心脏病与中风,1928年年头去世,享年仅56岁。
张石铭死后,家中官司不断,一直到七十年代,都还时不时地在他上海故居的大房子地下室里,发现他生前收藏的一些古董。不过耳濡目染,在张石铭的儿孙辈中,又出来了两位顶级的收藏家和一位鉴赏家。
古钱币收藏家张叔驯(张石铭七子)
顶级的收藏家是他乃字辈的两个儿子,老七叔驯(张乃骥,1899-1948)收藏古玉古钱币。老大芹伯(张乃熊,1891-1945)继承了藏书。只可惜因家族遗传,在张石铭的儿孙辈中,没有一个是长命百岁的。
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因日军入侵,张氏藏品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芹伯的15万册善本藏书,通过郑振铎的运作,卖给了民国中央政府,成了后来台北中央图书馆的基本馆藏,剩余的部分,则在五十年代,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叔驯收藏的古钱币,七零八落,不知所踪,但上海博物馆、东京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玉古钱币,大多都是叔驯的旧藏。
古籍善本藏书家张芹伯(张石铭长子)
常说富不过叁代,到了张石铭的孙子那一辈,就出了个败家子,是老四仲平(张乃骅,1892-1918)的儿子,叫张葱玉(1914-1963),名珩,字葱玉,号希逸。因为乃骅早逝,张石铭对这个孙子非常溺爱,悉心培养,到张石铭1928年去世的时候,张所搜藏的历代名画,包括祖上六分之一的家产,还有上海的大世界,都传给了这个刚满十四周岁的孙子。
张葱玉喜欢收藏,也写一手漂亮的瘦金体。但是好赌牌,在上海滩一掷千金,把张家叁代人积累的收藏,包括大世界在内,都全部给赔光了。而接手的正是他的同年好友,书画做假大王和杜月笙的儿女亲家广东人谭敬(1911-1991)。
可是张葱玉的眼睛特毒,得到了祖父张石铭的真传,一点就通,还过目不忘。后来在郑振铎的力荐下,一贫如洗的张葱玉进了故宫博物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师和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的当代泰斗,故宫博物院和各地博物馆所征集的数十多万幅历代名画,大都经过张葱玉的严格把关。当时知名如邓拓章伯钧夏鼐启功王世襄张伯驹,都是张宅的座上客,而沈从文和徐邦达之流,都不过是给张葱玉打下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