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既然说到了中国紫,那么就再接住说一说洋紫。在东洋日本的傳統色當中,紫色是最高位的顏色,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原生紫草取得不易而日漸式微,日本紫染技术也頗費工夫,因此只有皇室才有資格穿著紫色。日本平安时代作家紫式部写的小说《源氏物语》就多次提及紫草和紫颜色,书中三位女主人公是桐壶、藤壶、紫姬,这三个名字都与紫色有关。桐花是紫色的,藤花是浅紫色的,紫姬则明确出现了紫字。其中的女主人公紫姬又称紫儿、若紫、紫之上和紫夫人。容华绝代,品性高雅,又有才干,不仅是源氏心中的最爱,更是广大读者心中的白月光。不识武藏野,闻名亦可爱。只因生紫草,常把我心牵。是《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培养紫姬时所引的一首古和歌。在旁边他还自作了另外一首:渴慕武藏野,露多不可行。有心怜紫草,稚子亦堪亲。凸显了紫色在作者和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包括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2首,汉文22篇。其中咏紫草的和歌,就有如下几首:
紫草の にほへる妹を 憎くあらば 人妻故に 我れ恋ひめやも
妹妍如紫茜,能不钟我情。 奈何非我妇,思慕断我肠。
| 这首《紫草》和歌的作者大海人皇子(? - 686),是日本历史上政绩卓著的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在位亲政时间为673至686年。 |
紫阳花重重开, 少年万载不败。 |
椿灰染紫色,行至海石榴; 相逢在歧路,敢问尔芳名。 |
用托马野的紫草, 染吾衣。 衣未穿,喜形于色。 人皆知我情。 |
|
日本《万叶集》中关于紫草的记载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从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后,虽然其内容在大宝律令颁布之前多次更改,但用衣冠,也就是用服装和帽子的颜色来代表官位这一点影响深远。
也就是说,通过日本服装和帽子的颜色就可以很轻易的看出宫中人的身份和地位。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紫色,紫色或者深紫色代表最高的官位,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白色等等代表其他的官位。所以,代表高地位的颜色成为了驱魔辟邪的颜色。
紫色之所以在日本是最高贵的颜色,是因为紫色的原料紫根草是杀虫剂、伤口愈合剂并且还有阵痛的功效。也就是说紫根草所具有的奇特功效使紫色的草蒙上了神圣的色彩,紫色也就被烙上了最高地位的印记。
其实,中藥材中常見的紫草,多數人也早已經忘記它曾是中国最早发明并使用的染料。《管子·轻重丁》中说,莱国(山东东部黄县东南)多茈草,莱人自古就发明了用紫草染色,故莱人善染紫,染练绢一束,仅得一锱金。
也有人说先秦时期,还有一种染紫的方式,就是通过动物骨螺染紫。
但是真正让世界耳目一新的染紫方式,还是十七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洋彩的发明和全球贸易的兴起。雍正十三年(1735)大清督陶官唐英在他所撰写的《陶务叙略碑记》一文中对洋彩做了解释:
乾隆八年,清高宗乾隆命唐英将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制作过程,以图文并茂方式加以记载,写成了《陶冶图册》一书,说景德镇御窑厂就是洋彩的制作与完工地点。
清代乾隆 陶冶图册
道教的中国老祖宗们鼓弄了好几千年百思不得其解的点金术,被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人轻而易举就给破解了,于是睁眼看世界的前清康熙皇帝便欣喜若狂,惊为天人,并迅速把这种技术,通过欧洲传教士引进到宫廷珐琅器和瓷器生产中去。
十五世纪德国鬼子淘金图
Alice Min 在《紫啊紫》(In the Pink)一文中说,洋彩就是荷兰人卡西乌斯(Andreas Cassius)紫(Purple of Cassius)也就是四氯化锡溶液加金粉,传统上又叫紫金粉釉或胭脂红釉,是氯化金和氯化亚锡化学反应的产物。
It all began in 1650 with a Dutch chemist Andreas Cassius, who first discovered a formula allowing for the creation of pink glaze. His secret was a purple-toned mineral, known most appropriately forever since as Purple of Cassius. The colours conceived through his experimental persistence weren’t just pink and purple, but pale rose, coral red, mauve, salmon, lavender blue.
Purple of Cassius was discovered by Andreas
Cassius of Leyden in 1685 and described in his work
De Auro. |
德国化学家约翰格劳伯(Johann Rudolf Glauber,1604-1670)
|
普鲁士化学家约翰孔克尔(Johann Kunckel,1630–1703) |
Kunkel produced ruby glass
in great quantities at Potsdam
between 1679 and 1689, and
many examples survive today.
This silver mounted tea-pot
shows the red colour obtained
by Kunckel using the purple
preparation of gold chloride
and stannous hydroxide later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name
of Andreas Cassius. |
粉彩形成的关键,是要先有氯化金,又称三氯化金,最简单的方法是把金矿石和王水反应,生成氯金酸[H(AuCl4)·4H2O],才是点石成金的关键:
Au + HNO3 + 4 HCl → H(AuCl4) + NO↑ + 2H2O
也可以:
2 Au + 3 Cl2 → 高温 → 2 AuCl3
再于酸性溶液中给低浓度的氯化金滴上几滴氯化亚锡,就可以点石成金,形成无色无嗅的四氯化锡,和游离状态的单质金:
2 AuCl3 + 3 SnCl2 → 2 Au↓ + 3 SnCl4
可是四氯化锡极不稳定,会水解形成氢氧化锡:
SnCl4 + 4 H2O→ Sn(OH)4 + 4 HCl
在溶液中呈胶体游离状态的单质金吸附于氢氧化锡的表面,就形成了呈现亮紫颜色的所谓的桂皮紫。测试显示十八世纪中国彩釉瓷器都含有金元素,所有的粉红色都是从金属中得到的;所有彩釉都含有铅,作为助熔剂成为了釉料的成分之一。并且18世纪所有的中国彩釉中都不含有锡,而所有19世纪的釉彩中却都含有,这表明其间发生了技术变革。一种在欧洲和中国都作为遮光剂用于粉白色彩釉中的砷引发了一场生产变革。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18世纪,国人把砷作为添加剂在红色彩釉中使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
金含量越高,紫颜色就越深,这就是在欧洲风行了好几个世纪的检测矿石中是否含有黄金的秘密武器,也是玻璃生产中宝石红玻璃的秘密配方。
自大清雍正时期开始的卡西乌斯紫在中国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就出现了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的雍正粉彩瓷器和乾隆广彩瓷器,使得清三代瓷器可以在青花瓷器基础上可以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康熙五彩 |
雍正粉彩 |
乾隆广彩
|
雍正十二色菊瓣纹盘,从胭脂水到胭脂红,再从胭脂红到紫金釉 |
Chinese ceramists quickly (for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aught wind of Cassius’ developments, and the first famille rose pieces began appearing during the relatively short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 from 1723-1736. Things fully matured under his successor, Emperor Qianlong whose lengthy rule from 1736-1796 was closely knit with the profitable exchanges that took place between Orient and Occident during the 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