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5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國人喜歡兒童早慧和拔苗助長,甚至為科舉不惜摧殘生命,到了卵教和胎教等變態的地步。以至於在《三字經》中,光古今早慧兒童,就列舉了七八個: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即便是在《儒林外史》中,也有那麽一個喜歡捉弄人的虞華軒,屬於是早慧的神童:
雖然北宋偉大的無產階級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王安石早在《傷仲永》中就大聲疾呼,要救救孩子,愛護神童,舉國上下也都置若罔聞,如飛蛾撲火一般把少男少女們往起跑綫前面送。
最近復旦大學的李衛東,和高考恢復后諸多少年班大學畢業生的一事無成,再次成爲大家議論的焦點。於是想起西人尤其是白人教育,有錢之家,都是反其道而行之,讓小孩子越晚上學越好。根據美國教育部2010-2011年度的一個研究報告,越是富人,越是高端人口,越是私立學校,越是白人,越是男孩,小孩子平均入學年齡越晚,是所謂的紅衫文化。
更不用説在大學入學之後很多有錢的白人學生并不着急畢業,而是要晚畢業(GAP YEAR)一年了。這就和廣大的亞裔父母尤其是老中家長們,爲了孩子爬藤出人頭地老祖墳裏冒青烟,不惜血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擠破腦袋早畢業,就形成鮮明的對照了。
是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