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7
日本的中国书画与篆刻印章的鉴赏,世界一流,没有之一。为什么这样说?自从二王开始,但凡中国的书画家篆刻家要出名,是骡子是马其作品都要拿到日本去走一遭,然后出口转内销,才可以火起来并爆得大名,没有别的捷径,近代的书画印三绝的吴昌硕如此,齐白石如此,当代草圣林散之也如此。
闲话少须,前一阶段说起赖襄赖山阳的印章,那是日本惩前毖后,七赖之一的巅峰,在赖襄之前,他的父辈赖春水、赖春风和赖春草三兄弟,也是书画印俱佳,号称三赖或赖氏三雄,一时间海内少见,世上无比。适巧最近购得了《日本书画落款印谱》之第二和第三卷,得以一识真容。而且在该书第一卷中,我们已经见识过七赖之中的另外三赖:赖襄、赖复和赖醇的印章了。
当然,这要从赖山阳的老爹赖春水说起:賴春水(1746-1816),是喜好学问的生意人賴惟清赖享翁的长子,安芷國賀茂郡竹原人,面相方正,性情严谨坚忍,幼名青圭,名惟完、惟寬,字千秋、伯栗。少年即有神童之目,又极好学,因患疾病,立志學醫。二十一岁至大坂从有名的学者片山北海为弟子,从此开始与宽政三博士尾藤二洲、柴野栗山、古贺精里及中井竹山、篠崎三岛、龟井南溟等学者交游,多所相契。住大阪,加入片山北海的混沌社,研究儒學詩文,結交文人雅士,才華大振。年二十八,在大坂江户堀开塾,号青山塾。年三十四,始经中井竹山说合,娶静子夫人。静子是大坂儒医饭冈义斋的女儿,时年二十一岁。生平與葛子琴交往最密。從趙陶齋學習書法,亦涉獵篆刻,其印明顯地受到高芙蓉、葛子琴一路的影響,平穩方正,嚴謹而大方。他在大阪時叫春水,別號拙巢、和亭,在江戶時號霞崖,通稱彌太郎,时安芷國賀茂郡竹原人。是江戶中後期著名的儒學者和詩人。晚年致力于藩中子弟的教育事業。存世有《學統論》。他的篆刻不仅在日本名噪一时,在中国真微印网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有了春水,自然需要春风。赖春风(1753〜1825),名松三郎惟疆,字千龄,号春风,常用仲赖印。是赖山阳的叔父,赖春水的三弟。十七岁赴大坂学医,兼事儒学,安永二年(1773)回到家乡开始行医。安永末年(1780)改而经营盐田,将绀屋(染衣坊)让给了叔父传五郎(赖惟宣)。天明元年(1781)筑春风馆。为人笃实柔和,人共敬之。春风慕学问,宽政五年(1793)为町中子弟教育计,设立了竹原书院。为竹原文化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侄子山阳为春风所爱重,山阳脱藩后,甚赖春风相助。山阳生前也多次拜访竹原,向春风请教撰写《日本外史》的事宜。兄春水、弟杏坪并为一时学者,就任儒官,独春风不出,守着竹原的家业,春水没后为了担任赖家嗣子聿庵的监护人,在广岛藩担任医师,享有七人扶持的俸禄。著有《春风馆诗钞》。
说起赖春草,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可是要说起赖杏坪(1756-1834),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杏坪名万四郎惟柔,字千祺,又字季立,号杏坪、春草。宅号运甓居,是赖氏三雄中最顺风顺水的,成就也最大。他八岁时在朝鲜使者面前坦然书字一行,人目之为奇才。与兄长春水谊兼师友,继春水之后往大坂,历访尾藤二州、古贺精里等人。天明三年(1783)又以春水家臣的身份同赴江户,向山崎暗斋门下之服部栗斋求学。天明五年受聘为广岛藩儒官,得五人扶持的俸禄,帮助春水教育广岛藩士子弟,山阳早年也师事之。宽政九年(1797)及享和三年(1803)以来,随春水四度往返江户,侍藩主及世子齐贤读书,并教育在江户馆邸的藩士。宽政九年初到江户任职时,带侄子山阳前去读书,文化五年携长子赖舜焘(小名佐一郎,别字子晦、采真)同行,文化七年则带赖元鼎(名景让,小名权次郎,赖春风之子,春水养子)同去,各在江户住了一年,这在当时颇为少见。杏坪以敢言故,文化八年(1811)进为广岛藩御纳屋奉行上席、郡役所诘,向来儒者少有当此职者。文化十年,以三次、惠苏两郡难治,受命为代官,文化十三年又兼奴可、三上两郡。文政十一年迁升三好町奉行。任内尝以藩政取诸民者太过,抗言于上,又惩属官之不任其职者,表彰孝子节妇,文政十年创乡贤祠,选二十人祭神于矶宮八幡神社。天保元年(1830)退隐,天保五年殁,享年七十九岁,葬广岛比治山安养院。著有《原古编》、《春草堂诗钞》。
中国某拍卖行里展出的赖杏坪印章
赖杏坪的那枚“奴可三上三次惠苏四郡支配”篆刻,出类拔萃,和后来居上的吴昌硕(1844-1927)给南海康圣人刻的那枚“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叁周大地游遍四洲经叁十一国行六十万里”的二十七字印章,以及林则徐最自鸣得意的“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那枚印章相比,毫不逊色,并有异曲同工之妙。

赖杏坪印章 (1756-1834) | 
林则徐印章 (1785-1850) | 
康有为印章 (1858-1927) |
可惜的是日本人惜材如金不讲究边款,也没有注明是用什么石材雕刻的,用的什么刀法,师承的什么流派等虚无缥缈形而上学的东西。否则也肯定会源远流长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