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里,有一个明代的青花瓷的大罐。看起来不显眼,实际上也不显眼,只中间突出的接胎纹,说明它是大明朝的器物。但是瓶子上面的一篇铭文,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
这个大瓶的来历,其实也并不简单,是1972-1974年前英国驻中国大使John M Addis(1914-1983)爵士捐献给大英博物馆的。大瓶上面有263个铭文,说的是江西佛教弟子胡宗耀为了求子而献给清泉寺的供器。时间是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9年)。
铭文译文如下:
John M Addis - Ambassador to China 1972–74
再下面这一个带纪年铭文的青花贡瓶似曾相识,是弘治九年(1496年)生产的。此瓶彷青铜器造型,带象首形耳。环绕器身装饰缠枝莲纹,颈部有铭文。铭文大意为:江西省饶州府浮(梁)县里仁村程氏宗族忠实的信徒程彪,欣喜地向北京顺天府关王庙进奉了一套叁件器皿,包括一隻香炉及两隻瓶子,祈求保佑全家平安成功,生意繁荣昌盛。信徒程存二製作于弘治九年(1496年)五月(应为西曆六月)吉日(二十日)。
类似的供器在大英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其中更早的是至正年间的那一对像歪瓜葫芦枣一样不大起眼的纪年铭文青花供奉大瓶,就为元青花的发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至正十一年青花龙纹大瓶一对。器型复杂,九层纹饰。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画)。
大瓶颈部的铭文如下:
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专家打眼,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后被英国的一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
英国古陶瓷收藏家 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
我们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礼佛敬道追求长生不老的,以至于每日上朝都是小事,所以上行下效,因此明代人做事,都非常的虔诚,所以水滴石穿。下面这一件器物,是一个供器青花香炉的底部,用金刚钻,后刻了正所李公鼎铭文,共四十四字,也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这是一枚嘉靖朝的青花铭文方砖,上面的铭文,记载的是皇帝诏:朕嗣缵丕基,抚御方忧,粤二十九祀于兹矣。夙夜忧勤,惟敬天保民是务。顾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岂皆人君所可亲理?惟尔藩臬诸司及府州县官,实与朕分理民务者,果皆能服勤效职,使民安田里而无愁 嗔之声。否耶? 抑亦有瘝官,废事、黩货、峻刑以厉 吾民者乎!兹当天下官员来朝,已命所司考核,黜其不职者。尔等既在留存,各还旧任。尚其体朕至意,恪共乃职,勤于抚字,俾民受实惠,庶于代工理物之责,斯无参矣。其或贪虐病民、食禄怠事,宪典具在,奚可逭 焉!尔等其钦承之哉!故谕。皇帝之宝,嘉靖二十九年二月初叁日。
再下面这一个带寿字纹的青花蒜头瓶,是康熙二十六年(1867)生产的,也算是一个贡瓶。
瓶上的铭文释文为:信徒卢女士製作一隻瓶及一个香炉,以虔诚的心供奉给药灵长寿之神,奉于神坛之上,康熙六年冬季的一个吉日。
再下面的这一个带铭文的青花砚台,是康熙辛亥年秋天(1671年)生产的,是亦庵居士向文焕定制并使用的。
该青花砚台底部的铭文,共计四十八字,大意是:我把一块石头带回家,但却彷佛将整片海洋捲入衣袖中;作为砚台它已供我使用了一千年;经过窑火烧制,它变得又圆又亮,正如满月一般。我在砚中浸入墨汁、挥笔写就,工作毫不费力且事半功倍。完成了写作,我感到极为轻鬆自在,兴奋异常。
接下来就是雍正粉彩珐琅彩和乾隆乱题御制诗的年代了。
青花瓷器带纪年铭文,本来是挺严肃也挺高雅的一件事,可做墓志铭,也可做贡器,如青铜器一般。只是一入清,就被康熙和一群文人带歪了,尤其是被雍正和乾隆这爷儿俩给玩残了。
所以,还是回到大明隆庆的年代,看一看那个时候景德镇烧制的一个青花诗文碗。隆庆皇帝在位仅仅六年(1567-1572年),所以烧制的青花瓷传世的数量特别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