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极度血腥和残酷的。然而,人的血脉里对战争有一种渴望和尊崇。特别是当它成为了过去历史的一部分,出现在文学中电影里,就不复是那个原初的战争,而具有了高架构的审美震撼和时光流离的悲剧力量。从这点上说,回忆和艺术同样具有迷幻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总是不会遗漏战争这样一个宝藏,而它也总是不会让我们失望,值得一再挖掘。
三国时代当然是一个集残酷、智谋、风云、人格、情意、生死和悲怆于一身的年代,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战国时期可以与之相比。拜罗贯中所赐,今人可以通俗地演义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和其中的故事,将英雄们用自己的心意刻画而珍惜。
开篇《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首多少有些散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下的是更多回想、留恋和惊情,颇有电影中快速场景转换之后的怅然若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南宋名将辛弃疾那里,三国留下了魏蜀吴主的大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刘二人,曹操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采。他的诗开魏晋一代文风,多是苍凉健朗的明志感怀,也有低怨的行军流离之苦;千年之下,犹有其力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偶尔也有逸兴壮思飞如李白的: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真是情感和壮志同在,诗风与武业共彰。同时具有诗人气质和军人力量,又能成就大业的,历史上大概只有毛泽东可与其相比了吧。但老毛的诗词格调单一,全是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不如魏武诗的恳切。
刘备其人能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必有超常之处。但我对于刘备没有什么特别印象,大概因为《三国演义》把他描述成为了一个没有个性的老好人。曾经很喜欢听袁阔成的评书,里面的故事人物就像上好的烤花生,清晰饱满,有滋有味。可是每次听到刘备伐吴兵败,托孤白帝城,就觉得凄凉无比,只好跳过去。再听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积劳成疾,吐血不止,就干脆停住了,心里实在是替古人难过。咳,恨不能改写历史,必然让诸葛亮旗开得胜,复兴汉室...
因为有一段我对孔明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喜爱。从传说中走出来的他,简直是集智慧信义于一身的中国文化理念的完美形象。谋略高明策划精微,才华出众进退有据,忠信而淡泊。中国文人虽然赞赏陶渊明的退隐,但还是更羡慕诸葛亮这样的尽忠。不光是我,就连杜甫也曾陷入类似的崇拜,他热爱“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的诸葛,不断地吟咏追怀。在《八阵图》中的概括: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还有最深沉的一首《蜀相》: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最后一句,实在是一唱三叹,悲凉不绝。作为悲剧偶像的诸葛亮,也就将中国历史上千年的理想和落寞,永远地留在了这字里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