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山眼白 海心明  
有人寻求智慧,有人寻求财富,我寻求侍奉你的道路,所以我一路歌唱  
我的名片
山眼
注册日期: 2006-12-24
访问总量: 516,10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2013年笔名改为艾溪
最新发布
· 获奖小说《维纳斯的春天》出电子
· 直接证据、疑罪从无、以及言论自
· 凤凰卫视采访朱令同学童伟峰张利
· 朱令事件面面观
· 谁毒害了朱令?(最新视频)
· “打死我也不说”老师的得奖感言
· 圣诞前谈慈善机构的效率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长篇小说——他乡(35-38)】
· 他乡(38):野餐
· 他乡(37):办公室漩涡
· 他乡(36): 恼人的初夜
· 他乡(35):不眠
【信仰国度3】
· 获奖小说《维纳斯的春天》出电子
· 爱与割爱
· 性自由的哀思
· 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
· 一线之间
【长篇小说——他乡(15-18)】
· 他乡(十八):婆媳风暴
· 他乡(十七):诉苦
· 他乡(十六):幸福像小猫
· 他乡(十五):突然而来的伊妹儿
【长篇小说——他乡(11-14)】
· 他乡(十四):不漂亮的周萌
· 他乡(十三):约会
· 他乡(十二):许望的觉悟
· 他乡(十一):许贝之金蝉脱壳
【长篇小说——他乡(5-10)】
· 他乡(九、十):周萌和妈妈的信
· 他乡(八):葬礼之后
· 他乡(七):春天的叹息
· 他乡(五,六):周萌和妈妈的信
【长篇小说——他乡(1-4)】
· 他乡(四):她和他的一天
· 他乡(三):许望的下午
· 他乡(二):机场初见
· 他乡 (一):失而复得的护照
【影掠浮生—短篇小说】
· V城市的一天 (四)
· V城市的一天(三)
· V城市的一天(二)
· V城市的一天(一)
【书香余韵2】
· 生活在别处
· 奏鸣贝多芬及其它
· 黛玉之死
【且歌且行3】
·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 读旧书的好处
· 我的加拿大农耕生活
· 圣诞到来及大洋彼岸的节日
【书香余韵1】
· 在相对里我们可以走多远
· 俄罗斯蔷薇 中国往事
· 猪年品诗三家(一)
· 陷落与逃离
【信仰国度1】
· 理智与情感
· 好人的悲哀
· 当历史照进现实
【且歌且行4】
· 朱令事件面面观
· 谁毒害了朱令?(最新视频)
· “打死我也不说”老师的得奖感言
· 圣诞前谈慈善机构的效率
· 莫言获奖的魔幻现实
· 《好声音》里的故事
· 萧瑟秋风今又是
· 死亡这道墙
· 去投韩寒和刘晓波一票吧
· 春天里的冬奥
【且歌且行2】
· 故国千里
· 八月阳光
· 中国的面目
· 写在六四二十年之后
【且歌且行1】
· 二十年与纪念刘和珍君
· 奥运、残奥与未来
· 中国元素闪亮登场——奥运开幕、
· 露营,去阳光海岸
【艺文之趣】
· 由《色戒》到张爱玲传奇
· 三国补丁
· 《论语》歪解与林妹妹出家
· 三峡落木
【惘然旧事】
· 消逝了的职业
· 那时花开
【他山之石2】
· 北京守望教会户外敬拜一周年纪念
· 天明牧师: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
· 守望教会 5月29日户外敬拜通报
· 我们是为了信仰:为政教冲突致全
· 守望教会5月8日户外敬拜通报
· 王怡:为结束60年宗教逼迫发出声
· Barnaba:对守望给予支持,就是
· 英雄的头——为盲人律师陈光诚一
· 盲人赤脚律师的故事
· 柏蔚林:诺贝尔和平奖风波的文化
【他山之石1】
· 直接证据、疑罪从无、以及言论自
· 凤凰卫视采访朱令同学童伟峰张利
· 北京守望教会4月24日复活节户外
· 守望教会金天明牧师的信
【信仰国度2】
· 南韩人质的上帝在哪里
· 圣洁的专注---法兰西斯的祷告
· 上帝不要的游泳池
· 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
【艺文之趣2】
· 《社交网络》-友谊、成功与失落
· 新红楼与青楼的曲线距离
【书香余韵3】
· 有关《沉默》的再讨论——兼谈阅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媚俗
· 沉默的背后
· 《呼兰河传》与萧红悲情
· 历史那些事儿(二)
· 历史那些事儿 (一)
【影掠浮生—短篇小说2】
· 踏浪而来(小说)
· 一只螃蟹带来的沮丧
· 鱼味(微型小说)
· V城市的一天 (完)
【信仰国度4】
· 再论谦卑、中国文化、与守望事件
· 北京守望教会事件:背景与现状
【长篇小说——他乡(19-22)】
· 他乡(22):求婚
· 他乡(21):爱情,攻守之间
· 他乡(二十):周萌的信
· 他乡(十九):战后余烟
【长篇小说——他乡(23-26)】
· 他乡(26):北京早晨
· 他乡(25):Till Death Do Us A
· 他乡(24):周末之意外消息
· 他乡(23):三十年风雨苍黄
【长篇小说——他乡(27-30)】
· 他乡(30):不速之客
· 他乡(29):富贵的模样
· 他乡(28):夜晚、家、母亲
· 他乡(27):同学聚会之交杯换盏
【长篇小说——他乡(31-34)】
· 他乡(34):我的运气哪儿去了
· 他乡(33):那年的周蓬
· 他乡(32):父亲的悲哀
· 他乡(31):老照片
【长篇小说——他乡(39-50)】
· 他乡(完结篇):二十三年前的秘
· 他乡(49):所谓幸福
· 他乡(48):海南暖风
· 他乡(47):失业
· 他乡(46):远去了,我的孩子
· 他乡(45):圣诞歌剧
· 他乡(44):买房啊买房
· 他乡(43):周萌的信
· 他乡(42):母亲病了
· 他乡(41):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
存档目录
03/01/2016 - 03/31/2016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9/01/2008 - 09/30/2008
08/01/2008 - 08/31/2008
10/01/2007 - 10/31/2007
08/01/2007 - 08/31/2007
07/01/2007 - 07/31/2007
06/01/2007 - 06/30/2007
05/01/2007 - 05/31/2007
04/01/2007 - 04/30/2007
03/01/2007 - 03/31/2007
02/01/2007 - 02/28/2007
01/01/2007 - 01/31/2007
12/01/2006 - 12/31/2006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奏鸣贝多芬及其它
   

说贝多芬之前,要先写一下我的回归,这是指对古典音乐和文学欣赏趣味的回归。在那个消逝了的少年时代,阅读所谓古典著作的兴味,可能是出于对遥远暗昧的他乡的探索欲望,也可能是青春期对现实世界委婉的抗拒和逃避,然而那时的我毕竟没能全然体贴到故事背后的旨趣。时光流逝,当时些微的感动和不成熟的幻想在纷杂世事面前很快便湮然无踪,以致那些故事都陈旧得只剩了似曾相识的名字。

 

就像对古典音乐,总是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只好敬而远之,彼此相安无事。灰暗庞大的被遗忘了的旧世界,戴着假发和穿着燕尾的所谓优雅的男女们,金属质地的乐器们不明所以的呜咽和张扬,和我身边这个喘着粗气、沾着灰尘、忽冷忽热的、甩不掉逃不脱改不了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是个哼小调的世界,高兴便唱,唱的只是此时此地一点小心情。

 

一路走来,峰回路转,渐渐地倒是对古典音乐和音乐家们,有了些亲近的欲望和由衷的爱意。这是一件奇妙的事,大概是我已经选择了人生的支点,这个支点全然开启了新的视角。古典的质地,也不再是华美冰凉的大理石,而同时涌动和容纳着流水的安详和军阵号角的激昂

 

我想,交响乐的纯洁、均衡和博大, 适用与一个思想体系统一的世界。那个世界有颠扑不破的边缘,人们不断地思索和捕捉神的启示,寻求各条道路演绎人间,通向天堂。 相比之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权威扫地,中心离散的世界。人们在这一切的废墟之上庆祝自己的胜利,醉酒狂欢,完成希腊精神的后现代释放。音乐、艺术都不过是酒后的一地碎片罢了。

 

而在十八、九世纪,启蒙运动、工业发展、民主思潮纷纷登场,真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的蓬勃时代;思想制度和艺术的变革一再喷涌而出,将世界搅动得更加热气腾腾,意气风发。

 

贝多芬是这个世纪的高歌者,他的音乐创造力、启示和远瞻,超前了那个年代,也足可以被称为是个音乐的先知。他相信上帝在直接与他对话,音乐就是最直接最伟大的启示,音乐也是他和上帝之间的密码和情话。

 

贝多芬是被上帝钉在音乐十字架上的受难者,若不如此,他就不可能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合唱)那样轰轰烈裂的、既悲愤又昂扬、像迷宫一样复杂、像梦境一样深邃、又像太阳一样壮烈的音乐,鼓舞和激励着数不清的人。他的音乐里面的力量,如同席卷天地的暴风骤雨般不可抗拒。

 

对这样音乐的欣赏和流连,不需要什么精深的乐理知识,人心会自然深受感染。感染之下,我渐渐开始接近他:从力量和性情上讲,贝多芬可能是个尼采所谓的 “超人”;虽然一生遭遇惨痛,他反对娇柔的怜悯,并且发下豪言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当然他做到了。他的头脑和身躯是一个痛苦和力量无限制狂飙的战场,力量总是能够最终战胜。

 

贝多芬那不可理喻的顽固和自我,与绝大的意志力和感受力并行不悖。他极其热爱自然,喜爱一草一木,却无法与人和平相处。他从上帝那里得来召唤,却没有一般基督徒的谦卑。巴赫的虔敬和祥和在他那里是看不见的;然而他是特别率性直爽、值得尊敬的。

 

我相信他的音乐思想并不是所谓“人定胜天”的英雄主义,一个肤浅的命题绝不足以激发这样澎湃和浩荡阔达的生命力,这样深厚持续的情感探索和归位,以及源源不断的思想在旋律河流里的伸张。 这是他从上帝那里领得的生命之音,振聋发聩于他整个的一生。

 

回到我对文学的欣赏,旧时读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以至于有了第二遍的再读。这再读毕竟也过去多年了,细节不再记得,但是那激烈的感动却至今不能忘记。一直想写下点纪念,因为这是我读所谓名著时少有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的故事为蓝本。罗曼罗兰写了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碰撞和历练的过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热忱、忠诚、单纯得有点鲁莽的德国音乐家。

 

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罗曼罗兰自序

 

我那时很喜欢克利斯朵夫,倒不是把他作为恋人来喜爱,而是当作自己。我想我多少在少年和青年时代体验了理想与世俗的碰撞,那种一腔热血遭遇不明挫伤的忧郁,笨拙的左冲右突和意识到笨拙的一点自卑,不愿心中火苗被黑暗吞灭的一丝执拗我不懂D小调、赋格、快板慢板,但克利斯朵夫的欢乐曾是我的欢乐,克利斯朵夫的悲哀也是我的悲哀。

 

显然罗曼罗兰和译者傅雷都具有克利斯朵夫气质。罗曼罗兰的《三巨人传》讲到的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和贝多芬都有着类似的悲剧英雄气质和光辉。

 

贝多芬的力量在罗曼罗兰看来,如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写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这种爱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大概至少不是贝多芬对邻居的体贴。我看贝多芬的理想主义和音乐的狂热天才,使他的爱充满形而上的意味。这爱是遏止不住的热情,要将博大的音乐幸福撒向人间。沉浸在爱意奔腾中的心灵,也就逐渐离开了使他不堪忍受的感官世界。痛苦,也使他本是天才的神经更为尖锐,因而他的感触和宇宙间音乐浪潮那随时的神秘颤动浑然一体。

 

贝多芬极为丰富、自傲、充满热爱的内心世界不得不在无声静寂中压抑消亡,美好无比的音乐无法亲耳聆听,这巨大痛苦一生跟随着他。他的暴躁和嫉恶如仇的特质,在灾难面前强烈的自尊,容不下许多温情。缺乏爱情、孤独贫穷的生活中,他想要接近人群却又自卑于疾病,不得不刚强再刚强,来对抗命运。在那读来令人伤心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这位不低头的英雄袒露了内心的软弱,想要“使世界在我死后与我尽释前嫌 。他说“上帝啊 , 你看看我的灵魂深处吧 ,你会知道那里有我对人类的热爱和行善的愿望。”

 

傅雷也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他鼓舞和力量。“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然而傅雷最终还是选择了死,充满热情才智的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怀抱着怎样一种彻底的绝望?

 

而贝多芬二十八岁不堪耳聋折磨的巨大痛苦写下遗书之后,终于振作抬头,坚持完成了音乐的壮丽的殉难。我想是艺术的,聆听神谕的使命感,和上帝所赐的力量,促使他担当了痛苦。若不然,一个没有英雄,命运和合唱交响曲的世界会是何等地冰冷呢?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