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行快要结束了,明天就返回罗马,搭机回家。尽管25天来马不停蹄,希能懒散一天,逛逛比萨的商场。不过我非得去一个仰慕已久的地方,即意大利伟大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的故居和养育他的古老城市卢卡。比萨距离卢卡约30公里。 普契尼18岁那年正值比萨歌剧院上演威尔第著名歌剧阿依达,赤贫如洗的他为了观看此剧竟然步行往返,然而也是阿依达的剧情和艺术感染力在那颗年轻的心灵上滋生了献身歌剧作曲的夙愿。为了体验欧洲火车旅行的便利,我把车停在旅馆,一清早就兴冲冲地步行到比萨火车站,化3欧元买了双程票直往卢卡。 比萨和卢卡都位于意大利最盛名的托斯卡尼州境内。国家地理杂志把它评选为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米开朗基罗,旦丁和达芬奇等文豪和艺术家都出生在此,它那绵延在山丘上的田园风光更令人如痴如醉,而且,因适宜的气候,葡萄园和橄欖树丛毗邻连绵,收纵开阖。据说每年涌入托斯卡尼的世界各地的观光客达千万之多。由于穿梭两城间的火车班次繁多,车厢内显得空空和宁静。与我对坐的是个看上去约30岁的小伙子。他很热情和健谈,尽管英语夹着浓浓的意大利口音。他自幼在保守的天主教的家庭环境长大,兄弟姐妹成家前都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令我想起了美国的孩子,乳臭未干就要迫不及待地欲离家出走,一旦高中毕业几乎个个远“飞”得无影无踪。 小伙子在比萨大学的实验室当技术员。第一次听到比萨大学,出于我的寡闻与好奇,他微微一笑地介绍说,比萨大学建于1343年(比中国最早的大学,盛宣怀1895年在天津海关道创建的北洋西学学堂还要早500年),现有学生和教职员工近6万人,可谓欧洲最古老和最有名望的大学之一。勇于挑战地心说的天文学家迦利略曾于1859年被比萨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在我这个不耻下问的听众面前,他更是津津乐道起来,在今天意大利的版图上,历史上星罗棋布,大小国家有几十个,有的是以城市为独立政体的国家,最大的有威尼斯,排列第二的就是卢卡。 据考证,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埃特鲁斯人栖居卢卡,到了公元前180年埃特鲁斯人战败,卢卡就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因此卢卡至今还能找到罗马帝国的蛛丝马迹。例如,被卢卡人誉为最美的建筑,圣米凯莱大教堂(San Michele in Foro)(图1)就是公元十世纪在罗马时代大广场的遗址上开始兴建,于十三世纪竣工。它兼有罗马和歌德式建筑风格,特别是精细雕凿的正面部分,其顶端并立两个雕塑,圣米凯莱和圣母玛丽亚,是文艺复兴初期的卢卡艺术家希维塔利(Civitali)1480年的不朽作品。它们至今保存完好。据说这两个雕塑是为了纪念1476年因那场席卷整个欧洲黑死病而丧身的数千万计受害者。另一个与罗马帝国文化有关联的建筑就是露天剧场广场(Piazza dell'Anfiteatro)(图2) 图1 与比萨大教堂风格极为接近的圣米凯莱大教堂 它是卢卡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很值得一看。广场是由卢卡杰出的建筑师诺托里尼(Nottolini)十九世纪在椭圆形古罗马露天剧场的旧址上改 图2椭圆型露天剧场广场 建。据说广场四周的房屋还取材当年剧场的砖块。广场在春天显得特别美,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鲜红色的天竺葵花争艳悦目;夏日的游客碰上运气好的话,还能随着露天音乐会的舞曲扭动几下,活络一下胫骨。广场上的咖啡店可没有季节性,如舍得多付2倍 或3倍的价钱,坐下来笃悠悠地品尝一下意大利浓缩咖啡(Espresso),会另有一番情趣。 不知不觉,列车又停站了,这是Ripafratta站,下一站就该是卢卡。 但小伙子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了,似乎非把卢卡城的故事讲完。自中世纪起卢卡,跟威尼斯和热那亚一样是独立的城市国家, 开始乃是民主的共和政体,后来才演变成寡头独裁统治。卢卡的独立因拿破仑1805年的入侵而告终。 拿破仑授权他的妹妹伊丽莎(Elisa Bonaparte)管辖卢卡。卢卡城最华丽的宫殿,费纳宫(图3)就是为她而建。 图3伊丽莎的费纳宫殿 “那么意大利人一定不喜欢法国人喽?”我不由得插嘴打岔。小伙子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法国人倒也做了不少好事:伊丽莎在位时曾对卢卡落后的立法进行了改革;集资开发农业和现代技术;开设慈善医院为穷人免费治疗;她还为促进教育做了不少工作,如规定对5至8岁的女孩执行义务教育。当然也有负面的,伊丽莎为扩建她的宫殿拆除了一个叫San Pietro的天主教堂几乎引起一场暴动。大约在位十余年后,因拿破仑的战败,伊丽莎也开始了她的流亡生活,数年后,死于一场突发的疾病,享年才42岁,比拿破仑的去世仅早6个月。小伙子歇了片刻,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说,卢卡是个小城,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可跑遍全城。火车不久就到站了,我们分手后,突然想起没问他的姓名,再没有机会感谢他的那堂真切的卢卡历史课,至今觉得还有点后悔。 图4-1卢卡16世纪的环城城墙 图4-2通向卢卡城内的圣彼德城门 走出火车站,迎面就是一大片修剪整齐的碧绿草坪,与草坪交织在一起的是蜿蜒曲直的古铜色围墙(图4-1,2),卢卡古城就在这长达4公里的城墙内。据记载,卢卡人为了抵御来自佛罗伦萨的敌人,在16世纪开始修建护城墙。400年来卢卡城虽历经创伤,但因卢卡人的钟爱,城墙至今乃完美无损。如今与城内的历史古迹一样,壮丽的城墙成了卢卡人的骄傲。 近几百年来,欧洲的战乱可说是连绵不断,但他们依然能如此忠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珍视祖先用汗与血凝成的历史遗产,不禁令人想起自己故土近60年来所发生的令人心寒的变化。就拿北京古都来说,贝聿铭曾称它“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 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 ”北京无论是规模,延续时间,布局和建筑集中都属世界之最,它的领先地位直到1800年才被伦敦所取代。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北平政府已制订出蓝图,力图抢救和保护北平的内外城墙以及它的市内古建筑等罕见的人类历史艺术瑰宝。但因内战,这一蓝图无法实施。 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时的北平,虽历经兵荒马乱,如义和团的骚乱,八国联军的入侵,以及民国期间的军阀混战,但幸运的是古城(图5-1,2)均未遭严重的破坏。然而等待北京古城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劫难。首先毛泽东把1949年前的中国贬为旧中国(这是共产党的一大“发明”,因为各国都曾改朝换代过,从未听闻新法国,新德国之说),视古老的城墙为封建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拆除。南京,济南和长沙的城墙被毁马上得到了毛泽东的称颂。(注1) 图5-1 北京古城,内城,(转载)注2 图5-2 北京古城,外城 (转载) 为此,北京外城自1952年开始被毁,到了1960年代内城及大多数牌楼也厄运难逃。虽然不乏有良知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家,如梁思成和陈占祥等豁命保护,然而美丽和雄伟的北京古城墙永远消失了。如果我们把八国联军烧毁和抢劫圆明园看作是一种民族的耻辱,1949年后古城墙自残则更是我们的奇耻大辱。 不得不提一下,拆城墙的祸首当然是毛泽东,但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北京正副市长的彭真和吴晗则都是拆墙的帮凶。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被美誉为历史学家的吴晗,助纣为孽,丢尽了自己的人格,结果还是在1969年死于毛泽东给他安置的监狱内。当然毛泽东对京城的寺堂和庙宇也不放过,50年代来,又近400余所寺庙被拆除或改作他用,其中各类金属文物500余吨当作工业材料被摧毁。当时,故宫也危在旦夕,北京市长彭真满口土匪腔地说,“故宫是皇帝老子盖的,能否改为中央政府办公楼? ”(注3) 要不是因为文革,毛泽东和他的那帮“建国”元勋们忙于内斗,故宫也必难逃一劫。 毛泽东已死了三十多年,北京还在变,变得更面目全非。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北京政府耗资430亿美元,由英国建筑师佛斯特修建新的北京机场候机厅;法国的安德罗负责壳型国家大剧院;荷兰的库哈斯和席伦承建中共喉舌,全新的裤衩 (CCTV大楼) ;雀巢体育馆则交付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近几十年来,西方的大城市迫于保护环境和文物等因素,仅限于建造为数不多,占地面积小而浸润所在地文化特征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具代表性的就有柏林音乐厅,它象征性地纪念了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与世界潮流相悖,北京的这些建筑耗资之巨,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就拿“裤衩” 来说,占地49公顷,三倍与曼哈顿世贸大厦总面积。为了让这些西方建筑师施展在本国所无法兑现的宏图,古都北京大面积需抢救,需珍惜的历史建筑群被毁于一旦。据统计1949年北京约有7000个四合院,如今80%的胡同结构已被铲除,其中包括不少先于明成祖永乐年代的建筑和历代名人的住宅。可悲的是,当今不少国人还引以自豪。这些壳,巢和裤衩或许是建筑史上的精品,但对中国伟大古都北京来说,可用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乔治 特罗的名言来点破,即“the context of no context” (没用内含的内容).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的就是那个北京迎奥市政总规划师施佩尔, 他的父亲,老施佩尔是纳粹分子,希特勒的亲信,任纳粹党的首席设计师和军需部长,为此在纽伦堡被盟军判20年徒刑。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称作残垣价值(ruin value) 。意思是基于这种概念的建筑物,既使是数百年后被废弃或倒塌,而其在美学上的价值,就像残缺不全的希腊神庙一样与日俱增。这正迎合希特勒的梦想,即通过建筑把他的时代精神千秋万代的传下去。无独有偶,老施佩尔因1937年曾为纳粹设计了巴黎世博会展览厅而受到了另一个大独裁者斯大林的青睐,几度被邀请访苏,因希特勒的阻挠而没成行。老施佩尔当时为改造第三帝国首都柏林而设计了称为南北轴心线,一端是一个能容纳18万人的超宏伟人民大会堂,另一端将是一个巨型凯旋门,象征着盖世的法西斯理想。可惜,希特勒的战败使老施佩尔的宏图成了泡沫。如今小施佩尔终于以他的北京南北中央轴心线完成了其父的理想。 还在为城墙而伤感和沉思中的我突然被草坪上玩耍的孩子的喧闹声带回到我游卢卡城的初衷。 注1 “城市”王军著,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 注2 本文照片除注明转载外,均由作者所摄。 注3 “城记”王军著,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