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的宗教與兒童節
日本見聞之一 日本之旅的第一站是東京。次日,離事先預約的參觀日本皇宮的時間還早,就臨時決定去東京最古老的寺廟,淺草寺,感受一下地氣和人氣。東西方歷史悠久的寺廟雖同屬宗教建築,姑且不論建築的風格與特色,但西方的教堂卻更有一層讓人步入神聖藝術殿堂的震撼感。當年曾參觀了建於13世紀末的佛羅倫薩聖十字大教堂,其建築留下了意大利最偉大建築家,如布魯內萊斯基等人的痕跡。教堂還讓遊客觀賞不同時代藝術大師的雕塑和繪畫,如最著名的是文藝復興期的喬托及其弟子,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壁畫。除此之外,聖十字大教堂又稱作意大利的先賢祠,它的地窖是一個匯集了許多意大利聖賢的墓地, 如雕塑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歌劇作曲大師羅西尼,文學家丹丁以及科學家伽利略等都安息在那兒,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崇拜者瞻仰和拜謁。 淺草寺歷史更為悠久。據說是7世紀2個漁民無意中打撈出一尊金質觀音佛像,為了供奉該佛像,當地人把民宅改成寺廟,後來幾經火災和再擴建,就成了今天規模的淺草寺。拿東方的寺廟為例,建築材料大都是以木材為主,式樣也不分年代的千篇一律和乏味。人們把建築師與木匠或石匠視作同類,在寺廟的歷史中,不乏君王到訪參拜及捐贈的記錄,就是沒有留下參與每次修建或擴建時建築師的名字。據稱淺草寺還不僅僅保存了那尊觀音佛像,而且還有其他的無價之寶,但均屬於寺廟的秘密,對遊客來說只能聞其故事,卻不見其影。再者,寺廟的大殿內大都也是進行法事的場所,一般也不對遊客開放。 圖1,連通雷門和淺草寺的仲見世街,此番人潮如流令人想起兒提時國內弄歷新年廟會。 但日本的宗教卻相當開明,宗教派別眾多,既獨立又兼容。人們自小隨大人去神社(神道教)參拜;戀人卻也能選擇教堂里,在優美,莊嚴,氣勢昂揚的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中的結婚進行曲中,緩緩步入婚姻殿堂;辦喪事也可去寺院做法事以求死者靈魂的平安。明治期間西洋人,俄國人作“宗教入侵”而來的天主教堂,東征教堂也從未終止正常的宗教活動;同時,儘管日本人對伊斯蘭教毫無興趣,穆斯林信徒少於5萬,全國也有幾十座清真寺,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東京清真寺還成了好奇者參觀的熱點。做到信仰如此和諧的國家,地球上大概非日本莫屬。日本人喜歡五花八門的御守(護身符),無論在神社或寺廟都能買到有求必應,各盡所能的御守。它們分工細微,卻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如孩子上學時的交通安全、讀書或就業,成家立業,理財持家,健康長壽、家庭等。 淺草寺位於東京市中心,先要穿過雷神門,然後擠身通過一個數百米長的小巷(稱仲見世街)才能抵達淺草寺主殿。小巷兩旁的小店,臨時的雜貨小攤,星羅棋布,爭相兜售當地的名吃和禮品。人群擁擠程度真可謂密不透風水泄不通,揮汗成雨之壯觀。人群里,有成群結隊的學生,婦幼老少,世界各地的遊客,我最樂於的就是觀賞人群中的千姿百態。據統計,每年參觀巴黎聖母院的人數是1300萬,想比之下,前來光顧淺草寺的香客和全球遊客卻多達3000到4000萬的天文數字。 圖2,日本的廟宇大多也是木結構,在奈良有一個東大寺。可謂世界上最高的純木結構建築,同時也是典型的唐朝建築風格。怪不得日本建築師伊東忠太曾自豪地說,看唐代的建築到日本去, 下面的照片是遠距拍攝的淺草寺主殿和臨近的其他建築群,把我們帶到了唐朝,平緩的坡屋頂,青灰色的陶瓦覆蓋屋面,屋簷突出深遠。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已有人在日本居住了近20萬年,不過直至公元7世紀從中國的唐朝陸續輸入漢字(共計5萬個之多),才開始有了自己文字的記載。除了宗教之外,漢人的歷史,典故和民俗隨着書籍和人員來往也開始滲透進日本,其中的精華不但被如獲至寶,而且還維持至今。而中國數千年來多次改朝換代,歷史上數次亡國,受壓於異族的奴役,使得中國人逐步養成了見異思遷,圓滑不堪的習俗,只要是能生存,誰在乎唱什麼歌,升什麼旗,為留頭照樣可以剃髮,儘管民族的生存能力成了世人第一,但付出最沉重的代價就是丟棄了祖宗的文化和習俗。有人說看中國古代文化和習俗該去的是日本,此話不假。 去逛淺草寺是4月底,正直日本幾個假日集中的一周,因此近百年前就被稱為黃金周(ゴールデンウィーク),用的是外來語Golden Week, 有些老年人雖不懂英語,但黃金周的發音卻很標準。黃金周期間,有一個更富有傳統色彩的節日:兒童節。我在淺草寺的一大收穫就是被日本孩子喜慶自己節日的天真,歡快的氣氛所深深感染了。 圖3,身著校服的孩童們,在淺草寺廣場上喜氣洋洋地歡慶自己的節日。慶典後,數以百計的彩色氣球一齊升空,又把孩子們推向一個新的喜悅高潮。
日本最有傳統性的三大節日大概是在公元9世紀從從中國引進的,它們是農曆正月初一(元旦),三月初三(上已節)和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日本的年曆稱和歷,在歷史上始終採用的是華夏曆法,今天依然保留了年號如2018年又稱平成30年,但自明治起官方採用西曆,為此原來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成了今天的元旦,三月三日是女兒節,5月5日則不僅是端午節,更是兒童節「子供の日」,其他的傳統節日也改用西曆。
端午節在中國歷史更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古人懼怕瘟疫等災,而5月正直疾疫流行猖獗之刻,故被稱年中最不吉利的一個月份,也有人認為端午更是凶上加凶。東漢末年的《風俗通》提到,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為此端午期間必須作出相應的警惕和防禦,旨在禳毒、驅疫、避邪就成了端午節最原始的含義。隨着時間的變遷,端午節又增添了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內容。後者屬於為報殺父之仇而叛國的,前者則是死心塌地為君王同存亡。說起中國文化,誰也離不開頻繁造反的特點,造反的定義就是低端人口通過暴力在達到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有意思的是,低端暴民登上皇位的也都希望像屈原那樣對自己的忠心耿耿,痛恨伍子胥那樣的叛逆分子,為此隨着歲月,中國人的端午就逐步演變成政治正確的屈原節了。 日本人過的端午節始於奈良時代,日文是「端午の節句」。「節句」也是當時的漢文,有著驅除邪惡的意思。時代的變遷往往會給傳統的節日帶來新的含義,不過日本的文化中最缺乏的就是造反兩個字,日本人竟然笨到從沒想過當皇帝的,他們今天的國慶日依然是傳說中的第一任神武天皇建國的那一天,公元前600年的2月11日, 因此日本端午節無需增添紀念屈原等忠君的內容,不過其演變的內容卻也是受了中國文化中精華之影響。 3百年以後,到了鎌倉時代 端午增添了新的內容, 變成了男孩子的節句,即鼓勵孩子身心健康發育,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日本人從古代中國黃河鯉魚跳過龍門的一個民間傳說中學到了如何教育孩子奮發向上的啟發。據說,黃河上游的峽谷有座龍門,它位於瀑布之上,河中的金色鯉魚逆着湍急的水流游向龍門,一旦躍上龍門即變化成龍而上了天。日本兒童節的鯉魚旗就成了鼓勵孩子發奮蹈厲,知難而上的象徵性標記。 圖4,四月下旬起,為迎接兒童節,鯉魚旗開始在全國各地迎風招展。鯉魚旗可謂五彩繽紛,但主色是黑色的(真鯉,象徵父親)和紅色(象徵母親的緋鯉)。照片是我在淺草寺拍的,等了好久,起風時按下了快門。
日本端午節或兒童節在1948年被國家指定為全體兒童的國立節日。世界各國根據國情都有自己的兒童節。雖然遲於日本,1931年中華慈幼協會曾向國民政府建議將每年的4月4日確立為兒童節。經政府的批准,在1935年的4月4日中國兒童們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政府法定節日——兒童節。中國學術泰斗蔡元培先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還專門提筆為孩子們寫下了【兒童節歌】,“好兒童,好兒童,未來世界在掌中。若非今日勤準備,將來落伍憾無窮。好兒童,好兒童,而今國難正重重。後方多盡一分力,前方將士早成功。在台灣,兒童節的傳統依然維持至今,蔡元培的”好兒童,好兒童…….”的歌聲依然在激勵那裡的孩子。
圖5,家長們除了為孩子準備的精緻美味的端午傳統食品,房間內還特意佈置了黑白鯉魚,以及戴上象徵力量和勇氣頭盔的金太郎。我下榻與位於東京火車站的龍名賓館,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在大堂上也擺設了同樣的鯉魚和金太郎。
可悲的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保存最完美的文化傳統要算造反和皇帝夢。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再一次被“解放”!隨之,一切都要跟着變,同年11月,斯大林召集了東歐以及其在蘇聯在亞洲的附庸國,按莫斯科的旨意把6月1日改成所謂的國際兒童節。兒童節的歌詞被郭沫改成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當然幾乎所有大陸人都不明白4月4日到底是什麼日子,更不知道兒童節前面的那個“國際”還不足以代表全世界所有國家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