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邻家的百万富翁,美国百万富翁的惊人秘密。 2。The Road Less Travelled, 少有人走的路 3。Bible,基督教圣经
这三本书的内容在我脑海里经常出现,的确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大的变化。我曾经花了一段时间研读它们。尤其是第三本基督教的圣经,是我越看越爱看的书。
如果说我通过《邻家的百万富翁》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那《少有人走的路》就在于帮助我看清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出版于1978年,刚开始在书店里发售的时候,没有多少读者注意到它。到1984年,六年后它终于挤进畅销书排行榜,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居然在排行榜上盘踞了288个星期。2000年的时候,我开始阅读英文版的《少有人走的路》,后来又找到了中文版的,曾经在几年里将中文版放在手边经常翻阅。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Scott Peck是一位美国的精神病医生,从小就以口无遮拦而远近闻名。书中记录了很多他治疗过的病案,和各种病态表现。
他提出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Peck认为,“真正的”爱是一个人有意识地通过包容他人或人类来扩展自我界限的一种行为,因此是是对自己,也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精神滋养。他强调爱是爱的行动,不是感觉,目的是帮助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长。
对于书中的第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我深有同感。”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看看这话说的多么正面。
还有他说的: 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智成熟的过程。但如果总是懒懒散散这样的话,如何能够让自己承受起来生活的"毒打"呢?懒惰是影响人心智成熟最大的敌人。
最近我闺蜜的孩子在美国硕士即将毕业,面临着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国内找实习工作的选择。他所留学的专业很好,学校在职业教育上非常给力,第一年开学没多久就给他们提供了多次的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讲座,如何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等等,即使美国的经济不如预期,在纽约竞争比较激烈,但在外州找一份相关的实习工作还是大有机会的。但他曾经投了两份简历,没有什么回音,就准备放弃美国这边,打道回府了。其实国内的就业环境并不比美国更好,只是所面临的困难不太一样。我后来回想起来,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竟然用到了《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关于勇气。
我劝他,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要迎着暂时的困难,而不要躲开让心中不安的这种感觉。具体来讲,如果本土的孩子同专业的需要投70份简历找到一份实习工作,你就以投一百份为目标。第一份工作如果需要你到别的城市,你就先飞过去尝试一下。以后再找回纽约等等。 麻烦从来都不会自己走掉,只是会越来越大,有时会以另外的方式再来找上你。尽管感觉痛苦,但也应该直接面对等等类似于这样的话。我很诧异这本书的内容还真钻进了我的脑容量不大的小脑袋。
这本书说: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适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
书中还提到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把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的爱她呀,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生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
Peck在书中记录了一个病案,非常有启发:
有一位牧师,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整天无所事事。牧师不得不带全家人接受心理治疗。家人全都成了患者,牧师的苦恼可想而知,但他不认为家人的病情与自己有关,他愤愤地说:我尽一切力量去照顾他们,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牧师每天刚刚醒来,就要为他们的事操心,他说,我做得还不够吗?的确,为了满足妻子和儿子的要求,牧师可谓殚精竭虑。子女本该学会自立,他却一手包办:替他们买新车,还替他们支付保险费。他和家人住在郊区,他本人讨厌进城,也不喜欢听歌剧,可是每个周末,他都会陪妻子进城 去听歌剧或看电影
尽管他一坐在影剧院里就会打瞌睡。他的工作负担沉重,然而只要回到家里,就会成为好丈夫和好父亲。比如,他坚持为妻子和儿子收拾房间,因为他们从不打扫卫生,牧师像家人的保姆一样兢兢业业。我问这位牧师:你整天为了他们操劳,不觉得辛苦吗?î他说:当然辛苦,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我爱他们,不可 能不管他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也许我这么做不够聪明,可是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有理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这位牧师的父亲,当年是小有名气的学者,其品性却让人不敢恭 维:经常酗酒,还拈花惹草,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牧师对父亲的行径深恶痛绝,从小就发誓要做个和父亲不同的人,对家人时刻充满爱心。
为了巩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检点、不道德的行为。投身牧师行业,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到头来却使家人脆弱而无助,这和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自然让他无法理解。过去,他总是叫妻子”我的小猫咪”,叫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我的小宝贝”。物极必反,他对家人的爱已超过理性范围。他却困惑地 说:即便我对家人的爱,是来源于对父亲的蔑视和反抗,那又有什么不对的呢?难道我要像他那样不负责任吗? 他应该认识到: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牧师坚决避免成为 父亲那样的人,这种意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极端行为,使他丧失了爱的弹性。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牧师应该意识到,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还要摆正角色,不能对家人唯命是从,要适当表达愤怒、不满和期望,这对于家人的健康有好处。我说过,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在Peck医生的指导下,牧师不再亦步亦趋,替妻子和儿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儿子对日常杂务袖手旁观,也会让他大发脾气。他不再替他们支付汽车保险费,而是让他们自行负担。有时候,他不再陪妻子到城里去看歌剧,而是让她独自驾车前往。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起坏丈夫,坏父亲的角色,而不是有求必应。他昔日的行为,固然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但从未失去爱的能力,这也成为他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对于他的变化,妻子和儿子起初大为不满,但不久后情况就有了变化:一个儿子回到大学就读,另一个儿子找到了工作,还在外面独自租了公寓。妻子也感受到独立的好处,心灵由此获得了成长。牧师本人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我也观察我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否有神经官能症或者人格失调的倾向。这两个不同的人格失调,都源于责任感出现问题,但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者的逃避责任,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却是前往心智成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这些拒绝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回避问题和逃避困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担更大的痛苦。 (未完待续) 改变生活的三本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