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說故事:女人的清淨之愛 http://www.xuefo.net/fashi_15_1.htm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團三五成群,正在討論城裡發生的一件事──前幾天,一群人在森林裡遇到三個強盜,在他們合力反抗下,強盜因無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追到樹林,卻只見三位農夫在那兒做事。他們懷疑是強盜假扮而成,於是將那三位農夫當賊捉去見國王。 隨後,有一個女人哭哭啼啼要見他們,侍衛把她推走。接連幾天女人都在宮外哭叫著:“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 國王聽到就說:“你們就拿一塊布給她做遮身之物吧!”侍衛遵命照做後,女人卻說:“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這塊布。” 國王疑惑地叫她進宮詢問:“不用布,那你要用什麼遮身呢?” 女人回答:“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個女人若沒有丈夫,就像赤裸著身軀一樣;哪怕是穿金戴銀,也像裸體一般,一無所有呀!” 國王問:“你的丈夫呢?” 女人說:“我丈夫幾天前被人當強盜捉來國王這兒;他是冤枉的,我們是安分守己、以農為業的良民啊!” 國王說:“被捉來的有三個人,哪一個是你丈夫?其他人又是誰?”女人答:“一個是我丈夫,一個是我兒子,另一個是我兄弟。”國王就說:“好吧!這三人中讓你挑一個。”女人無奈地說:“就還我兄弟吧!” 國王說:“奇怪了!你剛才口口聲聲說,女人如果沒有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銀都像裸體,現在三個人給你挑,為什麼選兄弟呢?” 女人感傷地說:“是呀!沒有丈夫的女人很可憐。但是,我的父母已經往生,我的兄弟是他們唯一的愛子,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所以我選擇了兄弟;我知道為人父母的心,因為我的孩子也被捉到這裡,我的心很傷痛…… ” 國王聽了很感動,覺得她的“情”很超越,加上也找不到證據,所以就將他們三個人釋放了。 佛陀聽完後說:“這個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數人都為‘情’所迷、被情所困,而這個女人為了體念父母心,竟能將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親情割捨掉,打破私我的情,這就是超越的情。”(本文節錄自《證嚴法師 說故事 》) 證嚴上人:學佛就是要學得將普天下的老者當作我們的父母,年齡相仿的當作兄弟姊妹,年少者當作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菩薩的長情大愛啊!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1494.html) ~~~~~~~~~~~~~~~~~~~ 《證嚴法師說故事》緣起 一九八九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出版以來,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一路走來,也已經第三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無論是過去十年裡,還是過去三十三個年,世界的變化很大。 沈浮在變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類,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裡,也望着二千年以後的未來,試圖探尋,公元二千年以後,我們將會去到那裡? 隨着「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們不安地探詢,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心安」的答案? 然而,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與「慌亂」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會上,如此焦急、忙亂,不安的心情,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撫慰不安的心靈。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十年來,這些清晨的話語,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總有數不完的訪客,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懷抱着疑慮與這安,殷殷期盼上人開示。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因此,無論多忙,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撫慰不安的心靈,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十年來,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 無數的禁錮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 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 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 因此,站在這跨越「千喜年」的關鍵時刻,為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對,稍加增刪;並結集成套,以虔誠的心,全球發行。 虔誠祝福,全球的讀者們,「心安」。 結集成套,分三階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 其中,佛與系列五冊,人生系列十五冊。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平裝精裝同時出版; 此外,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也同時平裝出版。 靜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證嚴上人著作,新版集結髮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無限寧靜與幸福。 靜思文化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