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NPR在介绍一位刚去世的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和他的成名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小哲最近在抱怨对英文渐失兴趣,我觉得大概是他书读得少了,虽说刚让他在亚马逊上挑了三本书,但那三本都是关于二战的,男孩子天生对历史感兴趣,小说就不怎么读了。我心里正惦记着给他去找几本好书来看呢。竖起耳朵一听,好像是说此书对不少人影响很大,吸引了许多人走上写作的道路,嗯,去查查是本啥样的书。 古勾了一下书名,介绍里首先跳入眼睛的是,小说的主人公是青少年反叛的典型。啊?这样啊?我这不会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吧?可是,这本书好像是本蛮严肃的作品呀。 小哲小哲,你过来,你听说过The Catcher in the Rye 这本书没? Oh, my God! 小哲的反应吓了我一跳,I hate that book! We just learned it in school. Every sophomore has to read it. Ninety percent students in my school hate it. 哦,是我太落伍了,竟然不知这是必修的!嗬嗬,孩子们还都恨这本书,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喽? 但我还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那为什么大家都恨它呀,这故事是什么样的? It is about a troubled teenager. He was bullied and kicked out of school and went to New York. Then he did this and that, bla bla bla. 小哲一向言简意赅。呵呵,这是读《哈利波特》长大的一代小孩,正邪分得很清呢。 那你还有这本书吗? The moment my teacher said that you should return the book in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I said “here you are” and returned it. 小哲两手一摊。看来书有点烫手。我也就撂下这书的事儿了。 。。。。。。。。。。。。。。。。。。。。。。。。。。。。。。。。 今天晚上躺着休息兼带杀感冒病毒,又把它勾出来看了一下,这次才发现,这书曾经是禁书,六十年代还有位老师因为教这本书丢了饭碗,后来又被再雇了。现在这书摇身一变,又成必读书了。时代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再一看,书是早就被翻译成中文了。中文WIKI 介绍如下.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为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于1951年发表的小说。 该书于1951年出版之后,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的欢迎。赞赏者认为本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传神地描写主角的内心思维,并说出了青少年不满成年世界充满虚伪欺瞒的心声。批评者则认为书中主角离经叛道,逃学、吸烟、喝酒又满嘴粗话,会给年轻读者带来不良影响,当时许多图书馆及学校将之列为禁书。但现在这本书却是许多美国学校的指定读物。有的评论家说,它“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而且有学者认为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求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该书的书名来自于主人公霍尔顿同他妹妹菲比的对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 主人公霍尔顿, J. D. Salinger作品 The Catcher in the Rye,施咸荣译本《麦田里的守望者》 台湾翻译为《麥田捕手》。中国大陆的主流版本为施咸荣所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