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公司沒有直接飛往布拉格的航班,我和妻子只能在倫敦轉機。飛機抵達希思羅機場時已近半夜。為安全的原因,機場在次日第一班飛機起飛前關閉候機廳,我們只能捲縮在機場內的某個角落,“有幸”地與幾個神色呆滯,衣衫邋遢的城市流浪者,分享一個屋檐下。就在我們腳跟前,還有幾個背包族男女青年,他們倒挺瀟灑,把睡袋在地上一鋪,先是盤腿而坐嬉鬧玩撲克,過了一會兒,若無旁人地往袋裡一鑽,把頭蒙住,片刻後即進入了夢鄉。 周圍已是一片沉寂,但我無法入睡。想起數小時後將漫步在伏爾塔瓦河邊,在夢幻已久的布拉格街道上,擠身與串流不息的人群中,感受到他們的脈息,讓我興奮不已。如今雖入蕭素晚秋,布拉格還是煥發出春天的氣息。因為布拉格的春天已成為20世紀 來人類不畏強暴,渴望和爭取自由的代名詞和象徵。 捷克有兩部分組成,即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傳說賽特人中的一個叫波伊( Boii)的部落最早在公元前100年首先移居那裡。為此波西米亞也就取名于波伊,。不久,塞特人被一些日耳曼部落擊敗,與此同時,捷克人也開始移居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大約到了5世紀後匈奴和蒙古人交替奴役這塊土地直至9或10世紀,亞洲人才被聖羅馬帝國的軍隊趕走。 近千年來,這個弱小的民族歷經愴桑,其間有聖羅馬帝國鐵蹄的踩踏;長達400年之久淪為奧地利哈布斯王朝附庸國的恥辱。捷克人1918年10月28日才第一次嘗到了獨立自由的甜頭,但好景不長,20年後又因慕尼黑協定被英法出賣而再遭希特勒法西斯的蹂躪。好不容易,等到二戰結束,捷克人民不但沒獲自由卻又被關入鐵幕。又等了40年,天鵝絨革命才為捷克帶來了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捷克總人口才一千餘萬,它的文學,藝術和音樂卻為世人所酷愛和仰慕。首都布拉格更猶如一顆光艷四射的珍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穿梭不息的遊客。它是歐洲唯一沒有被二戰戰火摧殘的千年古城,譽稱歐洲建築博物館。它的城堡,每一座教堂,無論是哥德式的,巴洛克式的,洛可可藝術或巴黎新藝術派的,還有它的劇院,甚至是街坊或由石塊精緻堆砌的街道(圖3)都印刻着把布拉格孕育成偉大城市的歷史遺蹟。 按計劃我們只在布拉格停留短暫的四天,僅僅是走馬觀花或浮光掠影將有愧於這座久仰的既古老又前衛的城市。為此,“家庭作業”當然不可不做,其中有雷蒙和馬丁(Raymond and Martin)合著的東歐列國史,英國史學家和著名記者阿什(Garton Ash)對1989年東歐人民從專制中獲得徹底解放的那場不流血革命的切身經歷,還有英國出版的卡多根布拉格指南(Cadogan Guides),我比較偏愛卡多根的導遊書,史實豐富,內容紮實,而美國的,除了史蒂夫(Rick Steve)的,大 都注重照片的色彩,對景點和名勝的介紹也過於死板,若給人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 當然我也瀏覽了一些中國大陸出的有關東歐題材的旅游書,僅有一本可值得一讀,即渠岩的“布拉格藝術之旅”,在其餘的書中,東歐給人留下的印象好比是被抽調了靈魂的空蕩蕩軀體,因為那些東歐人民令當局恐懼的不願屈從強權的精神和靈魂從文字 中被和諧掉了。 天亮了,同一個屋檐下的過客,包括那些流浪士,似乎各有所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倫敦到布拉格僅2小時的航程,當飛機徐徐下降,準備着落時,機艙里開始喧鬧起來,我想也有不少乘客第一次親臨布拉格,驚嘆眼帘下的黃金城。伏爾塔瓦河(圖2)猶如蘭色的玉帶把古城隔開,西邊坐落着王宮和城堡(圖1),它修建於公元9世紀,一千多年來歷經風風雨雨,朝代交替,頻繁易主。它 陳設簡潔,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東邊是舊城和新城。一眼望去,面積為490平方公里的布拉格幾乎沒有高樓大廈的影蹤,一片金黃色的瓦礪在初秋的柔和陽光下顯得更加絢麗,奪目。還有,代表不同建築和風格,始終與布拉格命運休戚相共的各類教堂星如棋布,有人數了一下,共有503個塔和尖頂畫龍點睛般地使布拉格的城貌更有魅力和傲氣。 飛機很準點,取行李卻不順利。工人卸下部分行李,正值午飯休息,因此另一半行李要等他們吃完飯後再卸。好不容易取了行裝,租了車,這才興致勃勃地擠身與布拉格窄小街面上串流的車水馬龍中,體驗古城的脈動。 圖1: 布拉格城堡與布拉格城名的來歷還有一段姻緣。布拉格(Prah)在捷克文中的意思是“門檻”。據傳說,王室侍從在尋找城堡建址時,發現有一個農夫在修建門檻。結果此地正合聖意,即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城堡。然而城堡所在的城市就誕生了,它就是今天的布拉格。 圖2:如詩如畫的伏爾塔瓦河畔,戲水的天鵝, 宮廷的瓦礫,教堂的尖塔園頂,還有那令人聯想翩翩的千年橋,實在是如痴如醉 圖3:布拉格比比皆是的,腳踩石塊的小巷窄弄為古城增添了一種神秘和浪漫的氣氛。在歐洲常聽到如此玩笑,要是中世紀幽靈還魂,用不着張口問路,也可找到家門。懷古和尊古是歐洲人對自己文化和傳統充滿自豪感的一種表現。 下榻處在市中心,不少熱門景點可謂舉步之勞。我們首選伏爾塔瓦河上的查理橋,猶如維琪奧橋代表了佛羅倫薩,查理橋(Karluv Most)就是布拉格的象徵。幾個世紀來,500余米長的查理橋始終是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過道,因此也被稱為布拉格的經脈,無論是外來的侵略者或是潰敗的軍隊都在這卵石鋪設的橋面上留下了足跡;歷代君王進行加冕儀仗隊也選此橋吹吹打打,浩蕩而過。如今布拉格雖已成了百橋之都,查理橋依然人流如潮,是布拉格每年數百萬遊客的必經之地。當然對喜歡攝影的遊客必須“起早摸黑”,否則只能回家珍數人頭去吧! 圖4:查理橋臨老城區的橋堍居高臨下,以往共產黨秘密警察曾躲藏在裡面窺視和 竊 聽橋面上可疑的活動和談話。如今市民們心境再無約束,查理橋更是充滿了生活的 氣息 實際上1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在伏爾塔瓦河岸上屢屢架橋,因為木橋不斷被毀於洪水和激流。到了1342年捷克正遇上一位聖羅馬帝國的明君,查理四世。他誓言要建一座和伏爾塔瓦河一樣與世長存大橋。擔任建橋的建築師是德國人派勒(Peter Parler, 布拉格城徽聖維特教堂也是他的傑作),當時僅27歲,聰明地用葡萄酒和雞蛋攙調灰泥來加固橋墩。據記載,查理四世親自把橋的奠基儀式定於1357年7月9日早上5點31分。如把這一時辰排列為數字恰巧成旋轉對稱:123597531。查理四世的用意何在呢?這始終是個難解的謎。 此謎終於十八世紀後期,才被一位業餘天文學家揭開。查理生於布拉格,31歲成為波西米亞國王,1355年被推選為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四世是中世紀少見的學者君皇,推崇教育,在位期間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大學之一,布拉格大學(後改名查理大學)。 基於他在數學和星象學上的專研,查理橋的第一根石樁選在這個時辰入土,是因為土星和地球之間正處在最佳的位置上。後來人們又發現查理四世在聖維特教堂內的墳墓,查理橋的一端和夏至的落日絲毫不差地連成一線,更證實了查理四世在天文學上的造詣。 人們開始把查理橋叫作石橋,到了19世紀為了紀念這位明君才用他的名字命名。查理橋至今已近7百年,它徹底降伏了伏爾塔瓦河。2002年8月布拉格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伏爾塔瓦河泛濫,河水曾沒過橋身2米,查理橋卻安然無恙。當我擠身在熙熙攘攘的遊客中, 油然想起,如今也有當政者為大事件選時辰討吉利,諸如8888之類的,相比700年前的查理四世,他們的是何等俗不可醫,愚昧和弱智到極點。 圖5,查理橋的另一端接馬拉斯特拉納區 (圖6),它的橋堍是雙體的。矮的取名猶 太塔樓,屬於查理橋的前身,建於12世紀,後來橋身被洪水破壞,就與查理橋的塔樓連在一起,橋道居中。查理橋的橋面原來是空蕩蕩的,近300百年來布拉格的藝術家們逐步在橋沿上創作了30個以宗教和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雕塑,給查理橋增添了藝術和宗教色彩。 圖6:馬拉.斯特拉納(Mala Strana),也稱布拉格小城區,布拉格最富裕的居民區。歷代君王加冕時的盛大慶典遊行就在這裡的街道上舉行。 查理橋沿有30個故雕塑,原件已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內,展出的均是復製品。我們特意想瞻仰的是聖約翰.內波姆克(St. John Nepomuk). 內波姆克神父是14世紀的一個畢業於布拉格大學的普通知識分子。有一次皇后在他面前懺悔了自己所有的罪過,皇帝(梵西施拉四世)想知真情,但內波姆克神父無懼淫威,守口如瓶。皇帝對內波姆克神父使盡酷刑,最後綁住他的手腳推入伏爾塔瓦河。據說,當內波姆克神父墮入何水時,神明顯靈,頓時飛沾出5顆耀眼的金星。在雕塑的座基有兩塊金屬的刻圖匾,描述當時內波姆克神父遇害的情景。 世界各地的天主教虔誠教徒,有的遠自墨西哥前來朝聖。據說大家都想在金匾上摸一下,可獲人生唯一的許願。不巧我們那天運氣欠佳,聖約翰.內波姆克神父雕塑所在部位被遮擋。原來自2007年來查理橋正值大維修,為了不認遊客望“橋”興嘆,掃興而歸,市政府採取不封橋,進行局部分點施工的兩全其美之策。還好,要是查理橋關閉,那可悔及終身了。 多少年來聖約翰.內波姆克神父被捷克人民視作最敬仰的聖人。查理橋眾多青銅雕塑第一個就是他的,有三位藝術家在1683於橋沿中央鑄成(圖7)。一個民族選擇最心愛的英雄當然跟他們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休戚相關。他們視人格和榮譽高於權勢,這種優秀的品質為這個弱小民族無論是面對外夷入侵或強加於他們頭上的專制中維持了自己的尊嚴。 所謂人的尊嚴,在任何社會裡都應該是雙向的,或稱給予和自身內在的尊嚴。尤其是在專制制度里,雖然社會不給予尊嚴,但作為個人,依然可以活得有尊嚴。同樣,專制制度很難在崇尚自身人格和尊嚴的民族中找到它的生存空間。此刻不禁想起1949年來,尤其是在政治運動中,中國的讀書人大都屈於權勢,放棄自尊,或為了在骨頭上啃上一點殘肉曾不惜出賣摯友,同事甚至父母,夫婿和妻室,這可能也是中國的識字人能比西方更能忍受奴役的原因吧。 圖7: 聖約翰.內波姆克神父的雕塑 (從谷歌下載)。在雕塑不遠處的橋璧上還鑲坎一個黃銅雙十字架。據說,內波姆克神父就是該處被殘害。當今還流傳着一段現代趣聞,1990年被世人(可惜其中不包括把共產黨比作母親的漢人)敬仰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曾觀光查理橋,站立在黃銅雙十字旁,說他這裡似乎見到了宇宙的中心。為此尋找黃銅雙十字架被稱是觀光客們游布拉格不能疏忽的浪漫之舉。 此刻已是夕陽旁照,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查理橋,穿過橋的老城橋堍口來到了布拉格的老城區。附近有兩個遊覽名勝,一個是猶太區,尤其是那裡的猶太公墓,可在任何記載布拉格的文字中找到對它的描述。猶太公墓建於15世紀,據說數百年來有近10萬猶太幽魂擁擠在這凌亂,荒蕪,僅1公頃的寸土之中。現有石碑1萬餘塊,碑文大都因雨淋風蝕不留痕跡。墓地不久就“無葬身之地”,後來者只能“居上”,層層相疊,據推測,有十層之多。二次大戰,布拉格落入魔掌7年之久,但猶太人的墓地卻仍然是死寂般的寧靜。曾記得在中國,死人不讓安寧,也被革了“命”,在60年代,幾乎所有的城市公墓當作“四舊”被毀,就連如今又被捧為聖明的孔丘之墓也不能倖免。現在中國大陸開始有不少人把毛澤東比作希特勒,我認為並不妥,並非是毛澤東殺人不夠多,而是拔高了他的個人素養。 有點遺憾,此行布拉格免去參觀猶太區。因為我們將專程去奧斯維辛集中營,見證納粹駭然的暴孽和追懷120萬被殘害的猶太人, 另一個就是聖克立門廷學院(Kementinum),它是除布拉格城堡外,第二大綜合建築群。從查理橋出來沿着卡洛瓦(Karlova)大街,轉眼就到。整個建築群僅三處(明鏡小教堂,天文塔和國立圖書館)向遊客開放,門票440捷克法郎(約20美元)一張。明鏡小教堂裝飾別致,四壁明鏡習習生輝,天花板上的壁畫是出自18世紀捷克畫家赫貝爾(Jan Hiebl)之手。真正使教堂馳名於世的是它祭壇上的那台古風琴,因為在它的琴鍵上留下了莫扎特在此表演時的痕跡。 天文塔上有一段外人鮮知的布拉格趣聞。自1842年起天文塔向全城正午報時,屆時有一面小旗從塔窗冒出,當守候在河對岸城堡內的炮手,一旦見到那面旗幟立即放炮,向市民報告正午12點正。天文塔的報時服務一直延續到1926年。1866年普魯士軍隊圍攻布拉格報,報時被迫中斷,否則布拉格要面臨“午時泛濫”之災了。 圖8:登上天文塔還會給你一個驚喜,黃金色的布拉格全景就全收入你的眼帘底下 聖克立門廷學院內的圖書館(圖9)建於1727年,據說它的室內巴洛克式的裝潢之精緻和華貴居布拉格之冠。總藏書500多萬冊書,其中古代手稿有6000件,珍貴的維斯哈德法典,還有20000余冊的16世紀古書籍,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重點文獻保護單位(UNESCO’s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圖書館始終對外開放,歷經多次朝代更替,藏書絲毫無損。據館工作人員對我說,二戰後期德國占領軍潰退時,他們有點緊張,害怕古書被劫或被毀。後來證明,這種驚駭是多餘的。 圖9:位於聖克立門廷學院的巴洛克圖書館廳(照片從“布拉格”一書中複製)。貫串大廳的地球儀群已有數百年之久。天花板和書架上的名畫使得整個環境更艷麗和華貴。 走出聖克立門廷學院,已是暮色。我們也飢腸轆轆,該好好吃上一頓,酣睡一宿,養足體力,因為布拉格之旅才剛拉開序幕呢! 註:文章中圖片除特殊註明,均筆者所攝。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