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北卡小镇,紧靠着大西洋,夏天气候变幻无常,时常会有雷雨大风甚至飓风。昨天的一场大雷雨,竟然把门前一棵百年老橡树的手臂刮断(也许是闪电劈断的?)。看到这棵断臂的老橡树,我想起03年的飓风伊莎贝尔。这棵老橡树,连那来势凶猛的伊莎贝尔都抗过了,怎么会经受不住一场雷雨呢?也许,她是真的老了。 老橡树的一只手臂生生被雷雨折断 这只断臂几乎有一棵成年树那么粗壮 等待伊莎贝尔(外一篇) 伊莎贝尔,很好听的名字。 这是今年第九号飓风的代号。 我所在的北卡小镇,紧靠着大西洋,是美国的飓风多发区。还在国内的时候,我就从电视上看过美国有关飓风的新闻,政府要求当地居民紧急疏散到远离飓风的安全地区,浩浩荡荡的车流甚至把高速公路都堵塞了,那情景真是蔚为壮观。 今年是我来北卡的第四个年头。每年夏天,总是会不时听到有关飓风的消息,也有不少次遭遇到大雷雨,但是却没有碰到过一次象样的飓风,这使得在内陆武汉长大的我,觉得很有几分遗憾。 这次好象是要动真格了,伊莎贝尔来势异常凶猛。当她还在大西洋上空升腾盘旋准备形成的时候,电视台的新闻就早早在提醒当地居民做好准备,抵御飓风的袭击。而且这次飓风的登陆地点,就是北卡的沿海一带。所以小镇上的居民,个个都严阵以待。 而电视台的新闻标题,干脆就成了“等待伊莎贝尔”(Waiting for Isabel) ,颇有几分浪漫。天性喜欢调侃的美国人总是将严肃的事情加进一些幽默。于是即将来临的灾害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好像只是一次等待情人的幽会。 我也和大家一起,等待着伊莎贝尔。 可是伊莎贝尔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肯露出她的真面目。 头几天的预报说,风力将会达到5级,那是顶级的风力,陆地上无论什么玩艺儿,包括房子和大树,都是会被卷起来到处乱飞的,据说。 到后来预报风力每天都在递减,伊莎贝尔到来还有两天的时候,预报风力只有3级了。 不过3级风力也还是相当猛烈的,时速会达到110英里。美国的高速公路最高时速是70英里(1英里=1.6公里),给我的感觉是每一辆车都在飞奔。所以,110英里的时速应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罢? 9月18号是伊莎贝尔亮相的日子。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伊莎贝尔将于中午12点抵达,地点是北卡沿海某地。 小镇上的居民准备着迎接伊莎贝尔的到来,家家户户都用木板或者木条将窗户固定,这是为了防备狂风袭来时,吹倒树木砸碎玻璃。还有人在窗户玻璃上贴米字形的纸条,也可以起到防震的作用。 电视新闻里,政府一再告诫居民,要准备充足的水、食品、蜡烛、手电和电池,以防飓风造成的断电、停水。 那天去上班的时候,凯茜告诉我说,沃尔玛的饮用水已经脱销了。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那里的饮用水居然会脱销,可见伊莎贝尔还真小觑不得。 我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备战、备荒、为人民。 我们在上班时讨论是走还是留。 吉妮说,她要离开几天,避避风头,顺便去看她妈妈。 凯茜说,三级风没什么关系,要是五级风她才会考虑离开。她已经买了很多食品和饮料,趁不上班,正好和男朋友痛痛快快聚几天。 琳达说,她借了几套DVD影碟,她打算好好睡几个懒觉,然后从从容容地欣赏电视连续剧。 听她们的口气,根本不是讨论一场灾难性的飓风即将来临,而是在计划着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长周末。 我说我也不走,我要留下来看看伊莎贝尔的庐山真面目。 等待伊莎贝尔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停靠在美国东部沿海的军舰已奉命撤离到安全地带,甚至白宫也宣布将停止办公一天。本地电视台的滚动新闻中,各大、中、小学,政府机关,公司,商店,纷纷发布关门大吉的消息。高速公路上出城的车辆川流不息。 9月17号星期三,天气温和,晴朗。但我知道,在这风和日丽中暗藏着杀机。 小镇已空空荡荡,平日繁忙的高速公路上少见车辆。该走的前一天就早走了,留下来的人也都待在家里不出门。学校,机关,商店从下午就开始关门。只有执行公务的警察在街道上警告还在街上游荡的人们晚上7点以前务必回家。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9月18号星期四,伊莎贝尔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狂风怒号,暴雨倾盆。百年老树在狂风中摇摇晃晃,窗外白茫茫一片雨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时间虽是正午,却天昏地暗,电灯一明一灭,一灭一明,是伊莎贝尔在施展魔法? 电视节目却没有中断,电视新闻不间断地报道着伊莎贝尔的行踪。美国的新闻记者确实很敬业,他们在狂风中无法站立,只能抱着水泥电线杆在风口浪尖上向观众做现场报道,只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狂风暴雨肆虐了一天,到晚上渐渐平息下来。美国受灾最严重的是北卡的部分地区和维吉尼亚州。电视画面上,有整幢房屋在滔天巨浪中被掀翻,有整棵大树在狂风中被拔起,还有些地区大面积断电。 第二天早上开门一看,院子里满是枯枝败叶,这是伊莎贝尔走过的痕迹。 家人和朋友纷纷在电话和电子邮件中问我:伊莎贝尔怎么样?你在那里还好吧?听说北卡是重灾区,国内的电视新闻也报道了。 其实我所在的小镇只是受了一点轻伤,我个人的最大损失是一天不能上网。 伊莎贝尔惊鸿一瞥,她不过用裙角边轻轻扫了这个小镇一下而已。 再去上班时,凯茜告诉我说,她准备下的食品足足够她吃上一个月。 平平 2003年9月 于美国北卡 说明: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是遵母亲大人的命而写的。 伊莎贝尔即将袭来时,父母在国内听到了关于这次飓风的新闻,而且听说是从北卡登陆,所以很是担心我,问我是否也要撤离。 结果伊莎贝尔走了,我这里毫发无损,我甚至有点遗憾,没有更多的刺激。 妈妈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在国内的电视新闻里看到的画面非常惊心动魄;然后又说,你可以将等待的过程写下来,也是一个纪念 。 于是,有了这篇《等待伊莎贝尔》。 ---------------------------------------------------------- 附:母亲的文章: 当“伊莎贝尔”袭来时 从媒体得知,“伊莎贝尔”飓风在大西洋面形成,将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登陆时,心头不免一紧。因为女儿正在大洋彼岸的北卡,此后的几天里时时关注媒体对“伊莎贝尔”行踪的报道。这时女儿打来电话了,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急急地说:“明后天我们就要逃风灾了,开车离开这儿到安全地带去避一两天……这个城里的人一半都要走……”听不出有什么焦虑,倒带有几分新奇。也难怪,在长江边长大的人哪经历过这样的事?我问:“那家里的东西呢?”“什么都不带,只带上重要的证件,财产受损保险公司全额赔偿。”我又问:“你那只可爱的小猫咪呢?”她笑说总不能带只猫跑吧,只好听其自然了,但把猫食留足。接着她又说:“看美国人倾城而逃倒也长长见识,怪有味的。” 家里人总算放了一点心。是的,只要人能平安,别的都不重要。我又联想到抗战初期为躲避日机轰炸,全家逃到乡下避难的情景。那时童年的我也是对生活中的变动充满了新奇感的,虽然女儿现在早已不是小孩子了。 广播里天天都有“伊莎贝尔”即将登陆的消息,我算计着她们应该离开住地了,此刻在哪里呢?能安全吗?……出乎意料她电话里说她们又不走了,因为飓风登陆时会由五级降为三级,风速也减至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所以这里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家里,只是要储备好食物、饮水、蜡烛,用木条钉牢窗户就行了。而且她更为兴奋地说:“不走更好,可以亲身感受‘伊莎贝尔’的威力,体验风暴来临时人们的处境和心态。” 第二天打开《武汉晚报》在世界新闻版上赫然醒目的大标题:“‘伊莎贝尔’狂扫美国”,报道说“伊莎贝尔”在北卡州时掀起惊涛骇浪,伴有狂风骤雨,所经地房屋被毁,街道被淹,树木被吹倒……至少14人死亡,350万户断电……还配有实况照片。当晚中央台新闻联播中也同样报道了此条消息,还播放出该地区大雨滂沱,地面一片汪洋,树木被刮得弯了腰,一个行人艰难地撑伞踉跄行走的画面---啊,风神在狂怒,它究竟要怎样肆虐人间呢……不能不为远离故土的亲人揪心啊!这条新闻刚播完,同事老刘就打来电话了:“你女儿那里怎么样?”她非常关心地问,也是从电视上刚看到新闻。我说:“她们做好了准备,应该不会有什么的。”话虽这么说,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半小时后电话铃又响了,急忙抓起电话,正是女儿的声音。没等她说话我就先问:“你们怎么样?国内报道了风灾情况,三级飓风也挺吓人的呢!”她却很无所谓地说:“‘伊莎贝尔’从我们这儿擦边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就是下了一天暴雨,刮了一天狂风,搞得到处都是断树枝。”语气中很有点不满足的味道。 2003年9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