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间菩提 |
|
分享一些好文,自利利他,共建美好的人生。 |
|
|
|
|
|
|
|
|
|
|
|
|
|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43 |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三集)【日期】2014/5/2【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0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六頁,倒數第三行,我們看註解: 「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判教的這個幾家,對於頓漸大家都承認,都認為世尊的教學有這兩種存在。頓是頓超,對上上根人;漸,上中下三根都算是漸次提升。這個漸裡面層次不等,它是逐漸向上提升;頓是指頓悟,沒有階級,真的像古人所說一聞千悟,一下他就徹底了,就明心見性,這就是上上根人。「天臺、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四教裡頭有頓,五教裡頭也有頓。「《五教章》云」,賢首的,「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這是大乘,大乘始教一直到大乘終教,這都是屬於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這是漸次向上提升的。頓教是「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沒有階級的,這個叫頓教。 宗門裡面屬於頓教,它沒有漸教。但是頓教裡頭,確實是頓悟、頓修、頓證,也有人二、三十歲的時候,不定是什麼個緣分遇到了,他就開悟。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這第一個,第二個表演的惠明。能大師逃難的時候,他們分頭去找,惠明找到了。惠明在五祖會下沒有開悟,迷惑顛倒,怎麼會在追趕六祖的時候,在路上碰到豁然就開悟?像這種,種種他們頓悟的不同,不一樣的,我們要理解,但全是真的,全是頓悟。第三個,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六祖在逃難當中遇到的。這個受持《涅槃經》,她在讀經,能大師在旁邊聽到,等她念完之後,惠能跟她見面,把剛才聽到的這段經文裡面的意思講給她聽。她聽了非常歡喜,捧著經本來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那個也是頓悟的。可見得頓悟的人在沒有開悟之前也是迷惑顛倒。這大家都有例子在,突然遇到緣,不定什麼緣,每個人的緣不一樣,豁然開悟。但是這個頓悟的基礎不能說沒有,不是偶然的。也就跟淨宗往生一樣,大乘經佛說得很多,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冥冥當中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你真正能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真求生淨土。 學淨土的人,有人一遇到這個緣他就相信,他就不懷疑,有些人要經相當長的時間調教,慢慢明白、接受了。每個人都不一樣,緣不相同。我在接受淨土是最困難的,用了三十多年時間。還是從學習《華嚴經》真正提醒了我,看到文殊、普賢,我們心目當中最仰慕、最佩服的菩薩們,他們修淨土成就。再從《彌陀經要解》裡面,初讀《要解》沒看出來,沒在意,以後講《彌陀經要解》,看了很多遍才真正看出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彌陀經》天天念,沒有注意到這句經文,到蕅益大師提醒,這回頭一想果然沒錯,才知道菩薩成佛,不知道有多少最後都是念佛成佛,這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頓,言說頓絕。佛門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一句的意思。言說頓絕,在這個時候豁然理性頓顯,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剎那之間。我們現在講一念有一點概念了,知道這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這一念理性頓顯,豁然開悟,這一開悟什麼都知道,解行頓成。這兩句話很重要,說完整的,「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這就成佛了,這叫頓。 「我國隋代慧遠師」,跟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這是隋代的,佛門裡面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淨宗初祖稱大慧遠,這是小慧遠,名字完全相同。他有《無量壽經義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淨影是他住的寺廟,叫淨影寺,所以通常我們也看到淨影大師,就是小慧遠。他在註解,「判本經曰:今此經者」,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淨宗是頓教。為什麼?「云何知頓」,怎麼知道它是頓教?「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他不必經過小乘、大乘這些次第,一生就往生了,而且往生真快。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再觀察我們現前,你認識的、聽到的念佛往生的同修,你細心去觀察,總不出三年。 我早年在台北法華寺講經,有一個老朋友,出家人,德融法師,他年齡跟我差不多,很早就往生了,大概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往生了。他就問過我,他說他對淨土往生懷疑。我說你什麼地方懷疑?他說他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怎麼那麼多人都是三年往生,是不是三年壽命就到了?所以他懷疑。我說這個問題,決定不是他剛好三年壽命就到了,或者有可能,少數,哪有那麼多?這麼多人念佛三年往生,這個不合乎邏輯,應該是什麼情形?他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每個人都能念到的。功夫成片是什麼?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都打掃乾淨了,這叫功夫成片。沒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煩惱斷了。這是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在想極樂世界上,把其他的念頭暫時終止,壓下去了,是這麼一個狀況。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三年時間足夠了,真正放下萬緣夠了,還有壽命不要了,佛就會帶你走。這才能講得通,才能講得圓。機會難得,一遇到阿彌陀佛趕緊抓住。還有十年壽命,還有二十年壽命,這十年、二十年你能保住嗎?你能忍受得了嗎?遇到障緣不能忍受不就墮落了嗎?所以我們常講福至心靈,見到阿彌陀佛大福報,我見到趕緊把機會抓住,我現在就走,再長的壽命不要了。不要說這麼苦的生活,縱使榮華富貴我也不要了,到極樂世界要緊。 所以經裡面這個介紹,《無量壽經》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非常熟悉。為什麼?你對它才真的產生嚮往,恨不得我馬上就去,有這樣的熱愛極樂世界,熱愛阿彌陀佛。所以功夫成片就行,就能感動佛來現身,來送消息給你,或者是夢中見到的,或者是定中見到的。即使夢中見到的,那個夢你醒過來你感覺得是似夢非夢,跟普通夢境完全不一樣,普通的夢境迷惑、模糊,這個境界清楚,就跟我們清醒狀況一樣,清楚,不模糊。所以有這個機會一定抓住。阿彌陀佛真的很好講話,很好商量,他真帶你去。除非有特別的使命,那就像海賢老和尚,叫他表法。佛對他了解,無論順境、逆境他不會感染,不會受影響,才能做得到。煩惱習氣很濃厚的,敵不過外面這些境界誘惑,佛不會叫你表法。你念到這種程度,往生的條件具足了,他會帶你去。你看,不是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小乘,不是從大乘初信、二信、三信,不是這樣向上提升的,一生就成就了,這是頓教,淨宗就是頓教。 「明大佑法師判小本」,小本是《阿彌陀經》,大本、小本宗旨完全相同,他判《無量壽經》,他有《無量壽經》註解,「漸頓分之,此屬頓教」,大佑師也肯定《阿彌陀經》是屬於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大本《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多同此說」,這個是古來大德他們都承認。「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為頓教所攝。」具足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頓教的根性,他在這一生當中緣具足了,必定成就。 再看下面這一段,「若依五教」,前面是講天台四教,賢首的五教叫華嚴宗,天台是法華,法華宗,這華嚴宗。「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法華純圓,華嚴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這個大經是《無量壽經》。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的註解,「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賢首立五教,「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機是根性,每個人的根機不相同,每個人的緣分也不相同,所以諸家判教也不完全相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真實的旨趣、宗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實是真實,在五教裡頭它屬於圓教,它屬於頓教,不但真正是屬於圓頓,「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也。」頓中、圓中都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在所有一切經教裡頭,再也找不出跟這個經相同的純頓、純圓,再找不到了。那我們就曉得,世尊留下來的經教,這一部《大藏經》,我們在這一部《大藏經》裡頭挑選一部,挑什麼?如果不是選《阿彌陀經》,決定就是選《無量壽經》。煩惱障重的人選《阿彌陀經》,所知障重的人選《無量壽經》,這就是根性不一樣。煩惱重著重在定,定能幫助你斷煩惱,《彌陀經》簡單,能幫助你證得念佛三昧。所知障重的人,那就得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得搞清楚、搞明白,我才會相信,不清楚、不明白,這信很難生,這個經講得透徹、講得明瞭,尤其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破我們的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現前,煩惱障破了一心不亂現前。所以這個經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清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於《起信論》中」,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著作的,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這是他說的。「日釋道隱於《無量壽經甄解》」,《甄解》是道隱的著作,「直判本經為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甄解》在日本影響很大。日本人對《無量壽經》真下了功夫,他們選的原譯本統統選的康僧鎧的本子,沒有去參考其他的本子,都是學這個版本。我們能想像得到,這些日本的法師,在隋唐時代都是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日本淨宗這些祖師,幾個派別不同,有好幾個派別,祖師是一個,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彼土大德」,就是日本淨宗這些法師多用這個說法,就是《無量壽經》頓極頓速、圓融圓滿。 「《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天台是法華,真言是密宗,《華嚴》、《法華》都是屬於圓頓大教,「然彼許斷惑證理」,《華嚴》、《法華》都有這個說法,都說斷煩惱證菩提有階級的,只要有階級就叫漸教,就不是頓教,頓教沒有階級的。《華嚴》有階級,把菩薩修學,從十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像五十一層樓,一步一步向上升,所以它還是屬於漸的意思;也有頓,有徹悟的,那個少,漸次往上提升的多。天台也不例外,天台的別教,三賢還沒有出十法界,初地才出十法界,出十法界生實報土,稱為法身菩薩,所以還是有漸教的意思在。 這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沒有斷煩惱的凡夫,六道凡夫,直捷超出,超出什麼?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你看小乘出六道輪迴多難!小乘證得須陀洹初果,他還要繼續努力修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在六道裡面不能出六道,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到天上繼續修,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他不會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只有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會經歷三界,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根利的阿羅漢在四禪天就超越了,根鈍的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出去。所以我們想想,這個時間多長。出了六道輪迴還沒見性,往生到十法界裡頭的聲聞法界,再向上提升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在佛法界裡面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凡是走這條路的,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要多長的時間?論劫算!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漸教。沒有斷惑的凡夫,直捷超過三界,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這個教,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的,三年。三年不能往生的,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不肯去;如果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決定得生。 我們在底下二樓,結緣法寶裡頭有一份資料,一個小女孩十歲往生,她念佛三年。孩子七歲,聽她爸爸念經,問她爸爸念的什麼經?念的《阿彌陀經》。什麼叫《阿彌陀經》?小孩會問。爸爸就把極樂世界簡單介紹給她。她聽了之後很歡喜,她說:爸爸,有這麼好的世界,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她爸爸告訴她:我沒有這個能力。那什麼人有能力?阿彌陀佛,妳真想去,妳念阿彌陀佛。這小朋友就真幹,念了三年。突然有一天告訴她爸爸,她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告訴她,要接她到極樂世界去,要求她爸爸,把他們親戚朋友召集來送她往生。她爸爸就真這麼做了。有些親戚朋友,孩子說的話你怎麼能相信?有些人說我們看看,看看小朋友說的話。真往生了,說得一點不錯。我們相信,三年時間,念茲在茲,天天嚮往極樂世界,天天想到阿彌陀佛,她怎麼不往生?我們念了一輩子佛不能往生,就是心裡有雜念、有妄想,有許多這個地方的情執糾纏,產生了障礙。所以真正要往生,這些障礙完全排除。 所以我就相信,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出家那一天,師父就傳他這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這個人是個老實人,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了,真誠、清淨、恭敬他也具備了,有這樣的條件,三年能不成就嗎?肯定有非常好的成就。換句話說,三年一定感得佛現身教他。他繼續再念三年,我就相信他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是圓頓大法。我的估計,他得到理一心應該在三十到四十歲這個階段,他就得到了,往後這幾十年完全是表法,做榜樣給我們看。特別是最後一次表法,對今天這個社會念佛同修現身作證,證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沒有錯誤,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是第一解,老居士會集的經本是第一經。我們這十幾年沒有走錯路,雖然外面反對的很多,批評的很多,甚至於毀謗的,我們不要懷疑。老法師九十二年就這一句佛號,成無上道。你要問我,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我可以直接告訴你,上輩上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上輩上生顯示這個法門圓頓到極處。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益是利益,「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下面黃念老有註解,「蓋指其它聖教」,譬如《法華》、《華嚴》,「雖具圓融之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學這些經教的人很多,得不到真正利益。《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真正當機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才有能力參加華嚴法會。華嚴法會是佛在定中開的,沒有這個功夫的人見不到。《華嚴》有十種機,最後有一種大心凡夫,可以參與這個法會。雖然大心凡夫,一生能不能證到圓滿?不是究竟圓滿,就是證得法身,很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頓法成漸,圓法成偏」。這講的華嚴、法華,中國大乘兩個最大的宗派。古人都這麼難了,那近代人就不必說了。 古代人我們沒見過,我們見過現代的人,老一代的人。我們初學二十幾歲,看到這些老法師,六七十歲的、七八十歲的,他們的德行我們比不上,非常明顯的看,他們的心清淨,真的妄念少、雜念少,知道事情也少,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跟他們比,非常明顯的看出我們心浮氣躁。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像如如不動,就憑這一點我們就能想到。他們跟他們上面再一輩比,那比不上前輩,前輩的心比他們更清淨。愈往上去愈清淨,環境誘惑少。我們在年輕的時代,可以說一直到二十歲,在中國大陸是一般的城市,像上海、南京這些大都市那不必說,普通的都市裡頭,街上看不到廣告。現在這廣告貼滿了,拐拐角角你都看到,彩色的,那個時代沒有,你說人心多清淨。現在這些媒體把人都搞壞了,眼花繚亂,你那個心怎麼能靜得下來?單憑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古人有福報,環境好。古人要生到今天他也不行,他也早被淘汰掉了。我們這個時代要能成就,要能修心養性到他那個程度,我們的功力就比他高。所以愈往後去,愈要功力高的人才會有成就。心量要大,真正有慈悲心,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這種大心大願,能夠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外頭干擾。稍稍有一點自己的名利心,沒有不受傷害的,那真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明明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作佛,很不幸又到三途去了,人天沒分。誰害你?財、色、名、利,不出這個範圍,天天勾引你貪瞋痴慢疑,你就生活在貪瞋痴慢疑的環境裡,這還得了! 所以法是圓頓法,沒錯,但是圓頓根性的人沒有了。我們過去學《華嚴》、學《法華》的時候談到這個問題,法是圓頓沒錯,但是我們現在學的人,我們是小根器,我們學這個法把這個法降低了,裡面深奧的東西我們體會不到,我們所體會很粗、很淺顯,完全是自己的知見。要怎樣才能夠得一點真實利益?祖師們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有幾分誠敬?對佛法、對經教、對老師,不但沒有誠敬心,還帶著批判,那就有罪了。有恭敬心,不懂,還有好處,可以修福報。如果批判經典,這個罪很重,為什麼?你不相信,也把別人的信心破壞了。斷別人法身慧命,這要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但淨宗則不然」,淨土宗例外,為什麼?「人人能行」,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無論什麼人,只要你遇到,能信、能願,肯念這句阿彌陀佛,「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不需要斷惑,帶業往生,「直出三界」,這個直是直捷,在這一生當中直捷就超出三界,超出十法界。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輪迴裡頭,不在十法界裡頭。而且時間不需要很長,真正下定決心求生淨土,黃忠昌居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聽我講經,講到許許多多念佛三年就成就了,他才三十出頭,就發心閉三年關,念三年佛,在關房裡頭每天一部《無量壽經》,用會集本,其他時間就執持佛號,看看三年會不會成就。他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預知時至。凡是預知時至,都是佛來通知的,所以念佛人往生,至少見佛三次。第一次佛來告訴你,等於說給你授記,告訴你,你還有多少年壽命,等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你授記,你心裡有數,你會生歡喜心,我沒有白念,終於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告訴我這個信息,佛沒有妄言。第二次見到是在臨命終時,大概在三個月到一個月。三個月很多,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他往生就是三個月。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在一張紙上,把他往生的日期寫了十幾個,家裡人也不敢問他,就是那天走的。三個月之前寫了十幾個,就是八月幾號,忘掉了。這是第二次見面,告訴你確切的日期來接引你。第三次見面,佛來接引,帶你走了。所以往生的人,現前見佛至少三次。《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頭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三次都是現前,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沒斷氣,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當來見佛,花開見佛。要有信心,人人都求得到。佛很慈悲,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他不來什麼原因?我們念不純,念頭裡夾雜著對這個世界有留戀,不純。如果對這個世界完全斷絕,統統放下,一心只有極樂世界,緣成熟了,成熟就會感應佛現前,你真見到了,所以才真有信心。 末後這兩句說,「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遇到了,遇到了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海賢給我們表法就一句佛號,真信,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真願,這個世間生活太苦,善緣少,惡緣多,不值得留戀,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極樂世界這些惡緣名字都聽不到,應當要求往生。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看倒數第四行,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又《圓中鈔》云」,幽溪大師的,《彌陀經》的註解,是《彌陀經》註解三大部之一。在中國三種最重要的註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裡頭說,「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這是通途的說法,圓頓法門,像《華嚴》、《法華》,這些經論就難,必須要有圓頓的根性,你才能夠得利益。圓頓的根性先要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夠修圓行。三種惑都斷了,這個三惑是無明、塵沙、見思,那就證圓果,最低的果位是《華嚴經》圓教初住,天台宗的別教初地,生實報莊嚴土,這證圓果。以階不退,這是得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沒有講那麼高深,沒有談玄說妙,只是老老實實告訴你極樂世界依報跟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給你介紹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在極樂世界生活、修學的狀況。依報是環境,居住的環境,學習的環境。但說,只把這些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你聽懂、聽明白了。聽懂了,理解了,你生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什麼?對於佛祖所說沒有懷疑。有疑就是障礙,為什麼?沒有往生的念頭;疑沒有了,真正有往生的念頭。這生起信心,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絕對沒有疑惑。 下面怎麼修?「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你看多簡單,這是依小本《彌陀經》說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時間,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瑩珂法師的例子,瑩珂法師一心持名三天三夜,真誠。他造的罪業很多,也很嚴重,如果不生淨土,他自己曉得決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就害怕。有這麼個緣分,知道有極樂世界,知道念佛能往生,所以下定決心,一心求生淨土。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你壽命到了,我來接引你往生。這等於是佛法裡面講授記,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妄語,你到臨命終時他一定會來。瑩珂忽然聰明了,跟佛要求,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跟你走。這個人叫真聰明,他有理由,他說我再在這個世間住十年,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外面惡緣誘惑,我不知道又幹多少壞事,十年壽命不要了。佛就答應他,跟他講,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往生。你看頭一次見佛,三天之後第二次見佛,佛就帶他走了,這都是屬於現前見佛。佛當時為什麼不帶他走?三天叫他表法。他當然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昨天晚上我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告訴我,我還有十年壽命,我不要了,要求跟阿彌陀佛走,佛說三天以後來接引我。這個信息一傳,度多少眾生,寫在《往生傳》上,我們現在人看到都受感動,都受他的影響。我們相信,《往生傳》的記錄不是造謠騙人,一定真有其事、真有其人。古人都忠厚老成,不會欺騙人的,不是真正的事實不會寫在歷史上。所以我們今天講求的,我們要具備的條件,這種條件是我們的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了,把它找回來,就是老實,老實就是不妄語,不欺騙別人。首先不欺騙自己,不欺騙自己就不會欺騙別人。就古人講自欺欺人是很有道理,欺騙人首先欺騙自己,欺騙人的罪輕,欺騙自己的罪重。 下面說,「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指阿鞞跋致,義為不退)」。他的階級、階位是阿鞞跋致的菩薩,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天台講的別教初地,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名詞很多,都說一樁事情。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此地用小本《彌陀經》翻的是阿鞞跋致。「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這句話是幽溪大師說的。我們今天居住的世界叫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這個環境當中,這個經,這個信願持名的法門,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可見鈔意」,幽溪大師《圓中鈔》,亦與上引日本的這些大德說法相同,「且所謂無上醍醐,自然應是(應該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我們看到這些文字,聽到這個說法,我們的心定了,清楚了,不再涉獵其他經論。就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要學蓮池大師晚年的態度,這一切法讓給別人悟,你們誰愛學你就學去,我不學了,我就一部《阿彌陀經》。蓮池大師的晚年給我們表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跟進。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蕅益是下一代,跨越兩代,蕅益生在明朝,圓寂在清朝。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真的堅定我們的信心。「《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說得真好!我們再看下面黃念老居士的原文,結集的原文,「是以日《禿鈔》云:就頓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難行聖道之實教,所謂佛心」,禪宗講的,「真言」,密宗講的,「法華」,天台宗,「華嚴」,賢首宗,說這些。頓教有兩種,這是第一種,二教。「二易行淨土本願之教,《大無量壽經》等也」,這個等就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淨土三經,這頓教。「二超者,一豎超,二橫超」。豎超就是前面跟諸位說過的,小乘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才超越六道輪迴,超越輪迴之後,阿羅漢往生到聲聞法界,在那個地方再提升到緣覺法界,再提升到菩薩法界,最後提升到佛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超越十法界,往生到實報土,這叫豎超,很長很長的時間。淨土法門呢?橫超,就從人道這個地方直捷到極樂世界去了,不經歷三界,不經歷四聖法界,這叫橫超。 「《甄解》釋云」,在這些地方,我們看到黃念老引經據典,以經來解經,以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經,這是真實智慧。他用這種方法,他沒有用自己的語言來解經,用自己的語言別人不相信,總認為你是個在家居士,你沒有資格來解釋、註解這個大經;用這種方法,集經論、祖師大德的論述來註解,大家沒話說,都是取信於大眾,讓大眾讀到之後心服口服。《甄解》,日本淨宗祖師所說的,「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靠自己不斷的向上提升,這豎超。「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淨土這個法門完全是依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靠佛。我們只要具足佛所說的條件,條件很簡單,人人都具足,真正相信,不懷疑;真正發願,願生淨土;第三個,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我們看到這十歲小女孩,七歲的時候聽爸爸講西方極樂世界,她聽完之後非常嚮往,想到極樂世界去看看,要她爸爸帶她去。她爸爸說我不能帶妳去。她說誰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妳肯念他,他就會帶妳去。這個小孩就真念,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帶她到極樂世界。念了三年,三年這個願心沒有中斷,念茲在茲,十歲,三年。十歲,阿彌陀佛真來了,告訴她,哪一天我帶妳去,告訴她,帶妳回老家,極樂世界是妳的老家,回老家去。她把這個事情告訴她爸爸,要求爸爸邀請親戚朋友送她往生,她爸爸就真做了,真走了。說明男女老少,女孩子,小孩,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都是為我們作證,都是為我們來表法,小朋友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父母看到都歡喜,怎麼能不相信? 這個法門,一定要對阿彌陀佛感恩,對釋迦牟尼佛感恩,釋迦牟尼佛要不介紹,我們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多次為我們演說《無量壽經》,對於這樁事情多次介紹,不是一次。講其他經典一生就講一遍,沒有重複過,《無量壽經》重複講了很多遍,我們要感恩!二土導師,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送我們叫保送,阿彌陀佛在那邊迎接,多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會很熟悉,一點都不陌生,為什麼?多生多劫、生生世世,跟我們有緣的這些人,他們先往生了,都在極樂世界,統統都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我們往生。所以佛這一現前,你就看到許許多多的人,熟人,跟我們過去都有關係的,全來了。這個關係在過去生中有善緣、有惡緣,現在都在極樂世界,都是菩薩,純淨純善,過去那些惡的念頭統統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現前,我們要感謝恩人,要原諒仇人,知道將來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是好朋友。所謂善惡都是迷惑顛倒,惡是迷惑顛倒,善也是迷惑顛倒,要把它拉平,要劃等號,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超越,住平等覺。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在順境、善緣(順境是物質環境,順心如意,善緣是人事關係,遇到的人都是好人)不起貪戀,如果是逆境、惡緣不生瞋恚,要練這個功夫。這是在生活當中、在境界裡頭去磨練。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成佛就愈來愈接近。 菩薩,經論裡頭稱為仁者,仁慈的人,仁者是稱菩薩。仁慈的人,大慈大悲的人,這稱仁者。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仁者無敵」,敵是敵人,沒有敵人才叫仁者;還有個討厭的人,還有個不喜歡的人,這叫不仁,那不是菩薩。菩薩沒有冤家,菩薩沒有對頭,菩薩的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這是基本法,清淨平等覺就是這樣練出來的。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功夫成就了就變成功德,叫積功累德。有歡喜、有瞋恚那叫造業,歡喜造善業,瞋恚造惡業,善惡都有報應,善果在三善道,惡報在三惡道,統統造輪迴業。善跟惡是平等的,很清楚,統統是從迷惑自性所生。真正覺悟的人,於一切法平等。一切眾生不離自性,不但是人、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全是自性變的,自性是自己。所以菩薩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一體,這叫證得清淨法身。證得什麼?一念不生。起心動念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叫成佛。前面說的,一念不生成佛了;有一念不是佛,是菩薩;有很多念,雜念,那就是凡夫。無一念我們做不到,沒有那個本事,淨土宗准許我們有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別無第二念,你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無量功德的加持。你在這一生當中修行,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境緣,你會順利通過,為什麼?佛加持你。只要你目標、方向正確,不偏不邪,我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方向、目標清清楚楚。 「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因為念佛的方法,《觀經》上講十六種,十六種裡面哪一種是第一?頓中之頓就是第十六,最後這一種,最後一種就是持名念佛,十六觀裡頭第十六,頓中之頓。「以上諸德」,上面所說的大德,日本的、中國的古大德,「咸遵善導大師之說」,他們都尊奉善導大師教誨,「判本經為頓極頓速」,頓到極處,速是快速,「圓融圓滿」,不但圓融,它是圓滿,不但圓滿,它是圓融。「如《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它這四個字說得好,專、頓、真、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我們今天能遇到,也是諸佛菩薩在考驗我們,有這麼多人反對,有這麼多人批評,看你有沒有福報,你要是動搖了,這個機會當面錯過;你要如如不動,沒有一尊佛菩薩不鼓掌,對你讚歎,真成就了。堅固信願,一句佛號念到底。賢公老人九十二年念佛表法,我們要記住,要像他一樣絕對不動搖。要學什麼?我什麼都不會,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天天在等待阿彌陀佛來給我們透信息,知道什麼時候往生,走得自在,走得瀟灑,說走就走!我們每個人將來表這個法,他看到了自然相信。 下面這一段,「印光大師讚《要解》云」,印光大師這個讚歎的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讚得太好了,「理事各臻其極」,無論是說理還是說事,都達到登峰造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一直到今天,到現在,「第一註解,妙極確極」,讚歎蕅益大師的《要解》。印祖說《要解》是自古至今,《彌陀經》當中的註解是第一註,沒有人能超過它。又說,「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這句話讚歎到極處。有一些學教的,學得很好的,來問我,印光大師這句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說《要解》是第一註解,妙極確極就可以了,後面這一句是不是過分?我告訴大家,一點都不過分,印光大師所說的恰到好處,我們要深信不疑。念佛人對於印祖沒有不尊敬,沒有不佩服的,印祖所說的我們都能夠依教奉行。 在此地印祖為我們介紹,他雖然講的、讚歎的是《彌陀經要解》,現在把它換成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也是真實,也是妙極確極,古佛出世再給《無量壽經》作個註解,我覺得亦不能高出其上,我們要相信。黃念祖老居士不是凡人,他用了六年時間。我跟他見面,看到他蒐集的參考資料,堆在書桌旁邊,我感到非常驚訝,你從哪裡找來的?他說自從發心,就四面八方有人送來。三寶加持,彌陀威神在幫助他,讓他在晚年(身體很不好,有病,而且很重)能把這部註解完成。完成之後念佛往生,告訴我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真不容易!我們晚年相逢,志同道合,那個時候在海外講《無量壽經》,用會集本只有我一個,在國內就他一個,沒有別人講這個本子,我們見面無量的歡喜,總算又找到一個人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