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间菩提 |
|
分享一些好文,自利利他,共建美好的人生。 |
|
|
|
|
|
|
|
|
|
|
|
|
|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45 |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五集)【日期】2014/5/4【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0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二頁倒數第六行,念老為我們說出《無量壽經》也有如《華嚴經》所說的十玄門,十玄的意思在這個經上統統具足。我們看第一個: 「同時具足相應門。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確實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教理,教是佛教,佛教根據什麼理,什麼道理、什麼原理建立的,或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開頭就說出,佛教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法界,我們今天講全宇宙,整個宇宙,佛教的名詞叫法界虛空界,意思是一樣的。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什麼原因,也就是什麼道理而有的。 法界一切就是萬法,盡成一大緣起,這是《還源觀》裡頭第一條「自性清淨圓明體」,從這來的。自性清淨,賢首大師說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惠能大師說了四句,賢首大師把它歸納成一句,妙!自性清淨能大師證得了,他第一句話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是光明,體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就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現出來,這叫從一體。這個一體說得好,就是通常我們講的真心,或者是叫它做自性,或者叫它做本性,都可以,大乘教裡常常稱它為法性,性就是體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理體。賢首國師把它說成這麼一句,七個字。能大師講的體,自性的性體,第一個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第四個「本無動搖」,這些都在圓明這兩個字裡頭。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在第二句,就是成一大緣起,這就能生萬法了。能生萬法是《還源觀》上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報、正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是我們本人,依報、正報出現了。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上面「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法;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所以一切法裡頭又起一法,這一法就是我們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這叫正報,能生萬法,萬法生一切法,生依報,我們講萬法是全宇宙。起一法,我們把它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個人身,統統叫緣起。最重要的底下這一句話,一時具足,沒有先後,或者叫一念具足,大乘經上常常有這個句子,一念、一時是同一個意思。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就這八個字,一念不覺它就起來了。一念覺,一念覺什麼都沒有,一念覺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念覺。惠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末後那一句叫「能生萬法」,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到相應,那就是《還源觀》上的示三遍,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所以叫具足相應,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華嚴.妙嚴品》裡面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切法門就是指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海是形容深廣沒有邊際,取這個意思。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法是任何一法,沒有特定的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為什麼?它是自性,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的理體是自性,所以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古人也有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成器皿,無論哪個器你都見到黃金。把金比喻作體,器比喻作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譬如說我們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這個黃金跟所有一切黃金製造品都是一樣,你見到這個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出來。 明心見性的道理亦如是,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然後你回頭一看,所有一切現相、所有一切作用統統是一體。能現能生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前,什麼都沒有,所以體不可得。這個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像鏡子,鏡子照見,沒有起心動念。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叫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如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過去照相機裡頭有底片,你照一張裡頭印子就落下去了,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種子。鏡子照的時候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於是佛法裡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說出來了,會聽的人從這裡就覺悟。聰明人怎樣?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沒有煩惱,那就叫不結業,沒有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怎麼能成無上道?重要的,在看又聽,他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三種,三種都是落印象。佛教我們一個方便法,先學不執著,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執著,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沒有執著。真正沒有執著,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這個時候有個名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沒有圓滿;功夫再深一點,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心裡沒分別,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再提升一級,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成佛。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證果的方法,這都講盡了。 別人遇到菩薩向他請教,無論什麼疑難雜症,你提出來,他就講得很明白、講得很透徹,把你也講明白了。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他退轉了,起心動念是菩薩,法身菩薩;他有分別的話,那就是三乘菩薩;他還有執著的話,那他是凡夫,他就又迷了。他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能答覆,不但能答覆,而且還能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妙!那是自性起用,道理在此地,是自性自自然然的起用。譬如說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在裡頭,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照得清清楚楚,這個要懂。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它不是生滅法。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就是一個法界虛空界的全體,不但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都在其中。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誰看見?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聽說,聽佛說的,沒有親眼看見。六地、七地跟八地很接近,在我們想像當中可能他看見,但是模糊的現象,不清楚,八地以上看清楚、看明白了。明白之後怎麼樣?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對於妄的也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無始無明沒有斷盡稱他作法身菩薩,斷盡稱他作妙覺如來。 《華嚴經》把這樁事情講透了,這個問題全世界,過去、現在、未來哲學家在找這個,科學家也在找這個,找不到,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清楚、講明白了。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根性劣,煩惱習氣很重,無量劫來造作罪業很深,定不下來。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法身菩薩所證得的,與自性本定相應。我們這一生沒有指望,來生也沒有指望,生生世世都不見得有指望。怎麼辦?幸虧有一個淨土法門,只要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就得救了,佛法叫得度,其他宗教叫得救。這個法門是讓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習氣不斷沒有關係,叫帶業往生,可以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沒有帶業成佛的。這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導我們,一生決定圓滿菩提,圓滿成就。把起心動念放下,證得諸法實相,這樣就成佛了,而且一生圓滿。所以前面講的,它是頓教,沒有階級的,一生圓滿證得,無比稀有殊勝。 在修學年代裡頭,如果過去入佛門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學了很多經咒,學了很多方法,現在遇到了,遇到淨宗,應該怎麼辦?《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會用。我們學了一大堆佛法,現在遇到淨宗,想在淨宗成就怎麼辦?把所有的佛法統統放下,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一切諸佛都鼓掌、都讚歎你,你做對了。如果你學佛的時候就遇到淨宗法門,學了多少年沒有效果,看到學禪的加一點禪進去,看到學密的加一點咒進去,看到學教的加一點經教經論進去,諸佛菩薩看了就嘆氣,可惜,把淨宗變成大雜燴。你自己以為很好,這些菩薩跟我都有緣,你看我一個都不得罪,我統統拜你們,到最後不能往生,這一生的緣分空過了,錯了!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麼身分,六道凡夫,業障深重,遇到這個得度的法門,那個度不了我們的全都要捨掉,不要障礙能度我們的法門,重要,這要看清楚。所以遇到了,真正相信,那就不能不放下,不敢不放下,為什麼?不放下自己沒有把握往生,放下自己有把握往生,放下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不放下不相應。這經上教導我們,修行的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一句,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向專念,不許可夾雜。有人標榜禪淨雙修,還有人以為更高明,我禪淨密三修,這都錯了,自以為聰明,自己給自己做障礙,最後一樣都得不到,依舊搞六道輪迴,你說多可惜、多冤枉!《華嚴經》上這句經文我們要記住,「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我們這個地方一會就是阿彌陀佛這一會。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這是用大海做比喻,大海裡頭的一滴水具足所有江河的水味,為什麼?都融入大海裡去了。陸地上大小河流水都流到海裡頭,沒有入海之前,每個江河水味道不一樣,入海之後一味,融成一體。淨宗法門就是如海一滴,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的名號,念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一個也沒有漏掉。受持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受持一切如來無量劫所說的無量經教法門,就在這一本裡頭,我們得的是真寶,不是假的。而且我們的根性跟它相應,我們只有學這個法門才能夠成就,得到的成果是無法想像的殊勝圓滿。今天問題比什麼都重要的,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要徹底搞明白,為什麼?我們才如如不動,歡歡喜喜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我就這一門,你看多輕鬆、多愉快,一直念下去,直通無上道。「是為此門之玄義」,這就是同時具足相應門,我們確確實實於一切法門同時具足相應。 「今此經中,具顯」,具是具足,顯是顯示,「此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華嚴經》上有,這個經上也有,在哪裡?「如經中《至心精進品》,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是經文,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以前出家的名號,他發了大菩提心。所以人生最可貴的是發心,智慧能力差一點沒有關係,都不在乎,最重要的就是發心,你存的是個什麼心。你存的心善,經上講純淨純善,智慧能力沒有,煩惱習氣一大堆,可是這個人心地純淨純善,自自然然就跟諸佛菩薩相應,相應就自然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你有沒有困難?有,但是所有困難到時候統統都順利通關,什麼原因?佛力加持的。就像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中曾經供養過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這個法門,雖然造業很重,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他不會退失菩提心,他不會改變方向,他這一生依然圓滿成就。 善根福德不是偶然的,是每個人宿世修成的。善心裡面什麼是第一善心?中國人的老祖宗教我們,諸佛菩薩教我們,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孝養父母,孝字;奉事師長,敬字。孝,孝心,用父母做代表表法,敬用老師做表法。我們的生身,這個肉身得自於父母,父母恩重最大;我們的慧命,智慧得自於老師,父母給我身命,老師給我慧命,佛法講人有兩個命。對待老師,報老師的恩叫敬,報父母的恩叫孝,孝跟敬是一個意思,地位是相等的,我通常稱它們作根本,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在這紮根,在孝敬兩個字,沒有孝敬,傳統文化根沒有了。傳統文化教什麼?就是教孝敬,孝敬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能含糊籠統,不能叫人摸不到邊際。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頭講孝敬。《弟子規》裡頭的經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活學活用,為什麼?它是真實智慧。我們看到,好像這一句現在社會可以用,那一句它用不上,那是什麼?我們智慧不夠。用得上的用,用不上的暫時放在一邊,不能把它刪除,為什麼?到我們智慧提升,看出來了,這又管用。所以千萬不能說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小孩看到這四書五經,他不懂,全是糟粕,那就錯了,長大之後後悔莫及。不懂的時候怎麼樣?恭敬它、尊重它。為什麼要恭敬?傳了這麼多年,傳了幾千年都沒有人把它廢除掉,可見得值得傳下去就有它的價值在,而是什麼?而是我們不夠深度。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後徹底明白了。所以活學活用,它不是死的,經裡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種講法死呆板的,不是的。你看孔子你就知道,學生問仁、問孝,你看孔子怎麼答法,不是一個答法,十幾種答法、幾十種答法,真實智慧。凡是聖賢的東西都是活的,才值得人尊敬,怎麼說都通,怎麼說都圓融,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應付得了,活的,不是一個死方法。我們看一部經自古以來的註解,漢朝時候人註解,唐人的註解,宋人的註解,明清的註解,你去看都不一樣。從這個地方體會到的是,它都正確沒有錯誤,什麼時代都適合,經文沒有改變,講解不一樣,精神決定是貫注的,詞句說法不相同,對於古籍世世代代的傳承肅然起敬。到什麼時候你才完全明瞭?見性就明瞭,見性,是孝敬功夫達到極致,就開悟了。 法藏比丘聽了老師的教導,他真幹,老師叫他去參學,他真去了。「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俱胝是古印度數字的單位,一個俱胝我們現在講十億,現在的數字十個億是一俱胝。它這裡說二十一個俱胝,二十一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表圓滿。佛經裡頭,像《彌陀經》上用七表法,那個七是代表圓滿,七的意思是四方上下就是六,加上當中叫七,圓滿。《華嚴》用十表圓滿,是從數目字,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從百到千,是代表數字,十代表圓滿。這部經裡頭有顯教、有密教,二十一俱胝這是密宗的,密教的。這裡頭什麼法門都有,顯教密教、禪宗教下、大乘小乘無所不包。二十一俱胝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統統在這裡頭,法藏比丘全都去參訪過,用現在的話說,他都到那邊去做過詳細的考察,觀摩學習。老師教他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十方世界好的記住,不好的就不要。用了五劫的時間,這大劫,五個大劫的時間,這樁事情做完了,總結出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做出了總結,從這個總結裡面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出現,這個世界的依正莊嚴超越一切佛剎,這一句話我們相信,我們一點不懷疑。為什麼超越一切佛剎?它是一切佛剎裡面真善美慧的集大成,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好的全在它那裡,一切諸佛剎土裡頭不好的它那裡找不到。這是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極樂世界不是他想像當中生的,也不是老師世間自在王教他的,不是,去考察、去看,這才合乎邏輯,才讓我們這些人學得心服口服。 我們看下面的文,念老寫的,「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二十一是表無量,所以它不是數字。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個極樂世界,「極樂淨土,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華嚴經》上有,極樂世界有,這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是十玄的總門,實實在在也就是本經的總相。你要問,《大乘無量壽經》它的總門、總相是什麼?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諸佛依正莊嚴之總相,《無量壽經》就是無量諸佛依正莊嚴總相。所以本經實實在在「亦同此一大緣起而出現」,跟《華嚴經》所說的完全相同,這不是小事,確實是無比殊勝莊嚴。 又《泉池功德品》裡面有這一段經文,「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這是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八功德水,能隨一切眾生意。「眾生所欲水之冷暖、緩急、深淺,各各不同」。我喜歡這個水熱一點,他喜歡這個水涼一點,我們同時沐浴在水中,我感覺的就是暖,他感覺的就是涼,能適一切眾生的意思,完全是隨心應量,這個是其他世界裡頭沒有的,極樂世界有。水流速度的緩急,有人希望流得快一點,有人希望它流得慢一點;還有深淺,有人希望水深一點,有人希望淺一點,人的希望不一樣,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時同處滿足一切眾生心意」,這是其他世界裡頭沒有的,極樂世界有。「水是一法,眾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時相應於一一眾生之意,此正是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玄是玄妙,不可思議。 「何況此水復能同時」,下面是經文,「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這是佛有聲音,讚歎三寶。「乃至甘露灌頂受位聲」,這當中省略了,世尊在經文裡舉的很多例子,到後面經文我們都會讀到。「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四句很重要,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我們在現前會用功的,他就在這用功。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心是清淨的,外面境界也是清淨的;有分別執著就生煩惱,心不清淨,外面境也不清淨。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經裡頭常說,「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佛常講,只要把心管住了,外面境界隨著你的心在轉。什麼重要?心最重要,念頭最重要,所以人要念孝、要念敬,整個宇宙就太平,孝敬裡頭沒有是非人我。為什麼諸佛剎土依正莊嚴,說之不盡,不但說不盡,無法想像,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全是心法。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什麼意思?真正明心見性,萬緣放下,心裡頭一絲毫痕跡都找不到。這個我們要學,心清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對六塵境界學清淨、學不分別,讓心正直平等,成熟善根。善根是本有的,你這樣修善根成熟,善根成熟跟如來就感應道交,就入佛菩薩的境界。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法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當然相應,用心是用真心,用起心動念是妄心,是阿賴耶;用分別是用第六意識;用執著是用第七末那識。阿賴耶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它造業;真心與法相應,真心不可得,自性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一切相用也不可得,所以心是如如不動。法,法也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好。所以成熟善根,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個相應就是大三空三昧。在極樂世界修行的人,「其願聞者」,你想聽,想聽《華嚴》,佛在那裡給你講《華嚴》;你想聽《般若》,佛就在那裡給你講《般若》,無量無邊的法門想什麼聽到什麼。而且還有一個本事,本事是什麼?像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分無量無邊身。阿彌陀佛分無量無邊身,為了要接引十方諸佛剎土裡頭念佛往生的人,阿彌陀佛接引,化身。真身?真身在極樂世界大講堂,在那裡講經,沒動。分身到十方世界,比電腦還靈光,電腦比不上,十方世界哪一個人成熟了要到極樂世界來,他馬上就去。 所以在我們想像當中,人至少,念佛人有三次見阿彌陀佛,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念佛人至少見三次。第一次是什麼?功夫成熟,也就是說往生的條件具足,但是還有壽命,所以你一定會見佛,佛會告訴你,你還有多少年的壽命,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你授記,你知道將來決定往生,還有多少年;壽命到了的時候,就是距你往生,一般大概三個月到一個月,也就是往生一個月到三個月這個階段,第二次見到,佛來正式通知你日期,告訴你哪一天佛來接引你;第三次就是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見到佛跟他去了,這三次都是現前見佛。為什麼?沒斷氣,還在人間。跟佛走了,這身體就不要了,佛拿著蓮花,花開的,你坐在蓮台上,花又合起來,佛拿著這個花帶你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裡面,這花又活了。就在花中,花沒有開的時候,在花裡頭轉八識成四智,這不是自己修的,完全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所以彌陀對我們的恩德多大。我們這個身體,父母給我們肉身,法相身;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身,法性身,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能讓我們在蓮花裡頭轉八識成四智,這還得了! 所以花開見佛,跟佛的身相完全相同。極樂世界平等世界,從什麼地方開始平等?從身相。為什麼?身相大家一樣的,心就平了。有的人相貌好起傲慢心,有的人相貌不好自己有自卑感,這就煩惱,所以阿彌陀佛看到十方世界還有這種情形,他不要。所以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一樣、相一樣,這個煩惱生不起來。居住的環境一樣,生活環境一樣,見阿彌陀佛平等,每個人感覺到阿彌陀佛就是對我講法,好像是一對一的在教學。在大講堂裡面,無數的這些往生的人,個個都感覺得阿彌陀佛關心我,跟我說法。十方世界找不到,機會難得,可別大意,這個緣錯過那叫真可惜。學講經,知識分子學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天天提醒自己,所以在這個社會大染缸裡頭沒有被染污。靠什麼?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講給別人聽勸別人,首先勸自己,自己是真正一堂課沒有缺,真正自利之後才能利他,沒有自利怎麼能利他? 下面說,「所不欲聞,了無所聞」,你不想聽的聽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叫無上菩提心,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又翻作正,菩提翻作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圓滿佛果所證得的。法身菩薩他所有的是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一定是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掉,才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例子不勝枚舉,「只是一水」,舉這麼一個例子,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但能於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每一個人的願望它都能讓他滿足。「各各聞其願聞之法」。每個人在水裡頭聽佛講經說法,就是聽他自己所學的所歡喜聞的法,「與法相應」。除水之外,眼見的色,耳聞的聲,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知,沒有一樣不是隨心如意。極樂世界環境多好,多麼令人嚮往,誰不想去! 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信息,一九八0年代,一個小女孩七歲,聽她爸爸講極樂世界的莊嚴,就一心嚮往,天天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帶她到極樂世界。念了三年,十歲,小女孩,阿彌陀佛真的接引她往生去了。她請她爸爸把家裡親朋好友都邀來,看她往生。一般人都不願意,怎麼聽小孩胡說八道,又沒有生病,怎麼好好的人就會死?但是小孩很懇切,平常這個孩子也很逗人歡喜的,好,大家去看看,看看是真的是假的。到時候,時間非常準確,真走了,而且看到小孩坐上蓮花,轉男身,女轉男身,相貌莊嚴,坐在蓮花向西方去了,全都信佛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可惜的,這篇文章不夠詳細,小孩叫什麼,名字是什麼沒有寫上,父親有個法名,父親以後出家了,都沒有寫清楚。「可見華嚴十玄之總門,已舉體顯示於本經」。這本經上真有,這就是古大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這是依據,不是隨便說的。十玄第一個總門,往下這是別門,別門有九。 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大疏》云」,《大疏》是《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註的,《華嚴經》的註解,他舉個比喻,「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這是用一個鏡子,鏡子多大?一尺,一尺這麼大的鏡子,鏡子照外面能現千里之影,外面的境界統統照在裡面。鏡子小,不大,即用鏡子來比喻狹,而千里之影是廣,廣狹自在無礙。「本經《發大誓願品》云」,第六品,「所居佛剎」,這是指極樂世界,「廣博嚴淨」。極樂世界非常非常大,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有量,極樂世界無量;我們這個世界有邊際,極樂世界沒有邊際。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所成的,阿賴耶的相分;極樂世界是法性所成就的,法性沒有限量,法相有限量,不一樣的。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同居土就是六道,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是心現識變的,是有量的。釋迦如來的實報土無量的,釋迦如來的實報土就是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法性變現的,無量的。極樂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也有方便有餘土,這就是十法界,極樂世界也有,雖然有,它不是真的唯識所變。為什麼?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轉識成智,也就是在極樂世界裡頭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都是法性土。 我們這個地方也是的,我們的同居土,六道輪迴跟十法界唯心所現,但是它有一個東西,加了一個唯識所變,心現識變,所以它有生有滅,我們六道十法界有生有滅。極樂世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心現、心生,沒有生滅,沒有識變,不一樣在此地。而且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六道裡頭只變成兩道,有人天,其他的沒有。這也是阿彌陀佛在當比丘的時候,法藏比丘訪問十方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面有很多有六道、有十法界。他覺得這個東西不好,他不要,所以凡聖同居土裡面只有兩道,人天兩道,其他四道都沒有。所居的法界佛剎,廣博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美好到極處叫莊嚴。廣大沒有邊際,法性土,不是法相,在哪裡?跟自性一樣大。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既然是法性土,也就是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往生很容易,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當下就是,阿彌陀佛一現身,你就見到了,一步沒有動就在極樂世界,就是。 這個境界《往生傳》裡頭有記載,往生的人,家人問他,見了佛沒有?見到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家裡,在我堂屋,在我這房子隔壁。這見到了,這個話是真的。讓我們想起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的?凡是識變的就叫有為,心現的是無為。識變的是有為,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像夢一樣,夢醒了,痕跡都找不到;夢沒有醒,在夢中還是找不到,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是假的。這個比喻,比喻得太好、太妙了!所以我們遇到一切困境怎麼想法?夢幻泡影,你妄想分別一切統放下,智慧就現前,就處理得很好。這是我們佛門當中說,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你自己還沒有覺得,但是事情已經辦好了。最重要的要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能把心放在這上,放在這上面錯了。好事美夢一場,壞事惡夢一場,無論醒沒有醒,痕跡都找不到。佛就告訴我們應作如是觀,對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這樣看法就對了,與實相相應。 下面又用本經《發大誓願品》,還是第六品,「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幾句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今天同學給我一份資料看,上面寫著他見黃念祖老居士,見到老居士現觀世音菩薩身,我以前沒聽說過。但是有人告訴我,夏蓮居老居士普賢菩薩再來的,黃念祖老居士觀世音菩薩再來的,我相信。我從哪裡相信?看到夏蓮老、黃念老一生的行誼,他表現在外面的。細心去觀察,夏蓮居老居士,十大願王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老,我跟他見面的時候,晚年了,身體已經不好,走路拄個拐杖。註解大經,坐的時間太長,缺乏運動,情況很不好,真的得三寶加持。我每次到北京,他都非常歡喜,我特地去看他,向他請教。會經、會集註解談何容易?古往今來會集的人很多,會集到盡善盡美,讓人挑不出毛病,就是這一次,蓮公會經,念老集註,妙極了!我們有幸遇到,發心來承傳,發心發揚光大,這是我們每一個由這個經跟註得利益的人,我們想報佛恩,報二老之恩,只有這個才真正報恩。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決定生淨土,做出好樣子來給別人看,讓別人對這個經產生信心,只要一回頭、一專注,沒有一個不往生。緣太殊勝,利益太大了。這個經能不能救世界?能。每一個人都專注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的心行自自然然就跟三皈十善、六度六和、十大願王完全相應,那就是世間第一等好人,他怎麼會做害人的事情?你害他,殺了他,他對你還歡歡喜喜、還恭敬你,沒有一絲毫怨恨。為什麼?身是假的,我真的東西你沒有碰到,你害我是假的,這都是我不要的,你殺了我,我提早一天往生,謝謝你送我往生。 佛法能解決一切問題,學佛的人決定不會上街拿個旗子搖旗吶喊去示威,絕對不幹這個事情,那真的丟佛的人。佛教用什麼?三皈五戒、四攝六度、六度十願、一句佛號,就這麼多,不麻煩,把什麼樣的人都教好了,它是真實利益。倫理道德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個沒有。倫理道德只能幫助你來生得人身,更好一點生天道,佛法能幫助你永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裡頭還有很多親人,捨不得,捨不得怎麼辦?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你就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幫助你這些親人,有這個能力,不到極樂世界沒有這個能力。你要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恨不得我立刻就去,怎麼會跟這些人爭名逐利,這不可能的事情,那笑話,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我們心裡念什麼?就念這個,現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那就是阿彌陀佛說的,表法,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社會變化非常複雜、非常多,看看真正佛弟子他是如何來應付,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頭積功累德,這個積功累德就是萬緣放下,根本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這句裡面的意思,「以一剎之力用,遍徹十方」,這叫廣,「一剎之相不壞」,這是狹,廣狹是一不是二。不要說這一個佛剎,一佛剎裡面的一微塵,一粒微塵,一粒微塵裡頭有整個宇宙,有全法界,一粒微塵沒壞,無量無邊的佛剎都在這微塵中。《華嚴經》上說的,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佛土,供佛、聞法、度生,在一微塵裡頭。廣狹不壞,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