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5,802,11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当革命从非常态变成常态,人类文
· “虽九死其犹未悔”?十死呢,该
· 美国红州与蓝州的谋杀率:一个颠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友好链接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海天简牍:海天别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诗】
· “虽九死其犹未悔”?十死呢,该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 余英时先生在“祖国”“故乡”安
【识】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
· 过去数十万年从动物升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
·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
·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
【史】
· 当革命从非常态变成常态,人类文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
· 一个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没有
· 人类文明的竞争过程中,病菌插进
· 鲁迅说“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留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
·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
【事】
· 美国红州与蓝州的谋杀率:一个颠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 犹太人和黑人:索维尔笔下的美国
·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
·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
·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袁世凯大哉问:中国实现共和需要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
·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
· 国家能力过于强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当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数据的神器也救不了计划经济的
· 一种解释:为何中国坚持另搞一套
· 俄乌只能在战场决出胜负?各方基
存档目录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共围绕U-2角力始末
     U-2飞机装备有各种侦察仪器,最主要的手段是在两万多米高空俯瞰照相,飞12次就能拍摄整个美国,所拍照片,经过处理后能分辨地面一张光碟大小的物体。中国大陆当时无从着手制造相应装备来与其进行高科技对抗,但解放军的拿手好戏就是善于土法上马,“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 ◆高伐林   U-2从飞上蓝天时起,便与世界政治较量紧密联系在一起。U-2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被美国作为主要侦察工具用来搜集中国、苏联等共产党国家的军事情报。U-2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U-2却还没下岗,直到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美国还在使用。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U-2飞越海湾地区上空执行侦察任务。而就在2005年,一架U-2在阿富汗坠毁。据华锡钧介绍,美国将继续改进U-2,计划用到2020年。U-2可算是世界航空史上服役期最长的飞机之一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U-2侦察和反U-2侦察传奇故事,吸引了很多人。英国航空史作家包柯克(Chris Pocock)写了好几本书:《蛟龙夫人》(1987)、《U-2间谍飞机》(2000)、《U-2五十年》(2005),台湾《联合报》记者翁台生与包柯克合著的中文《黑猫中队》更是风行一时。翁台生完整地翻译了包柯克的英文原作,又寻访了当年的空军情报署长衣复恩、黑猫中队负责人之一杨世驹、第一批受训的王太佑、后来被俘的叶常棣、张立义等人,资料相当丰富,但各人记忆难免有出入。华锡钧将军的《战机的天空》与《失落的黑猫》则是另一种风格,虽然U-2侦察只是两本书中的篇章之一,但资料准确,行文严谨。   台湾方面所写,是从空中着眼,讲U-2如何锲而不舍地突破解放军的严密防卫,穿幕而行;大陆方面以当时地对空导弹二营营长岳振华等人的回忆为基础,出版了报告文学《蓝天谍影》、电影《长空利箭》,则是从地面落笔,写防空部队如何众志成城,土法上马,坚决要让U-2进来了就回不去。台湾钻研“突破”,大陆琢磨“防守”,一方是要神出鬼没的跃跃欲试,另一方则是守株待兔的漫漫苦候。天穹宽广,冤家路窄,双方各为其主,战场互不相让,但是在殊死搏斗中,仍然会惺惺相惜。这些书中,写到解放军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好几个第一:第一次用地对空导弹击落敌机,第一次空中电子干扰、反制大战,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篇章。   笔者根据华锡钧的讲述,他的著作,并参考上述资料,简述这段国共双方围绕U-2飞机攻防的历史。 结束冷战的机遇毁于一架U-2   要讲U-2在中国,得从美苏对峙写起。   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掌权之后,美苏关系一度似乎升温。1955年,美、苏日内瓦高峰会,美国倡议“开放天空”,即允许对方侦察飞机穿越自己的领空来核查军力,以增强互信,减缓军备竞赛。但苏联怀疑美国玩花招,后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类似建议也被苏联拒绝,美国决定“单方面”进行空中穿越“铁幕”的侦察行动,“穿幕”计划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主持、国务院及国防部情报系统配合。   “穿幕”计划选中了当时洛克希德公司设计的一种间谍飞机,只要装备上电子仪器、精密照相机,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U-2。U-2于1955年8月试飞成功,交付空军。在分任国务卿及中央情报局长的杜勒斯兄弟极力主张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批准对苏联的侦察飞行。1956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这一天,U-2首次穿过“铁幕”,飞越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彼得堡)上空。   当时苏军最先进的战机和地对空导弹,只能达到5万英尺高度,对在7万英尺以上高空飞行的U-2,鞭长莫及。长达四年里,苏联对美国侦察机入侵领空哑叭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据称,当时美国关于苏联的军事情报,90%归功于U-2。   苏联人一直在埋头探索如何给美国人一个厉害瞧瞧。当时苏联的米格19飞不了这么高,后来的米格21虽然可以冲到近7万英尺高,但无法在此高度停留作战,苏联人便致力于发展导弹。1958年,萨姆2式导弹(中国的仿制型称红旗一型)开始装备苏军。但由于雷达跟踪电子射程系统的精度太差,这种导弹命中率大约只有2%。   光靠导弹靠不住,苏军就求助于克格勃协助。   1960年4月底,美国飞行员包尔斯(Gary Powers)接受任务:由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空军基地出发,穿越苏联中亚、欧洲地区,侦察SS-6型洲际导弹的部署。他没有料到,克格勃已经在他的飞机上动了手脚。   U-2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旦发动机熄火降低高度,就可能落入对方阵中。那么,要打下U-2,在导弹精确度不够的情况下,就有两个思路:一个是派米格机在下方空域追踪,等候可能出现的U-2熄火降低高度的机会;另一个更为主动,是设法制造U-2降低高度的机会。   苏联早就侦知白沙瓦是U-2的主要基地之一。他们派遣了一个特工以勤杂工身分打入基地,探听到了U-2将在5月1日零点起飞进入苏联执行任务的绝密情报。   苏联情报机关后来放出风说,该特工潜入停机坪,缩着身子吃力地拧开U-2上高度仪的螺丝,将一截磁性钢丝插了进去,另一说,是特工在高度仪塑料外罩的右上角,偷换上了一颗带有极强磁性的螺丝钉。其目的是要让高度仪指针虽然指到两万米,实际高度可能只有不到1万5千米。   包尔斯驾驶U-2进入苏联,身边突然出现两架米格19,爆炸声中,包尔斯只感到机身一晃,栽了下去,他急忙跳伞,才保住性命。   包尔斯到底是怎样被打下来的?至今众说纷纭。据后来投奔西方的苏联间谍彭科夫斯基的说法,这架飞机是被14枚连珠炮般接连发射的萨姆导弹击落的,密集的火力将一架跟踪在后面的米格19也炸得粉碎。而U-2设计师观察苏联公布的残骸照片,认为飞机并未被导弹直接命中,而是被导弹爆炸时的碎片击中尾部而失控。不过,导弹到底是米格19发射的空对空导弹,还是萨姆2式地对空导弹?其说不一。   美国方面私下流行的说法是U-2在两万米高空突然熄火了,不得不降低高度重新点火,被苏联抓到了机会。但包尔斯本人坚持说:“飞机的引擎没有发生问题,我一直在巡航高度飞行。”看来苏联特工在高度仪上做了手脚未必是空穴来风。   U-2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赫鲁晓夫开始有意不透露包尔斯被生擒,美国以为U-2有自毁装置,不会有把柄落在苏联人手里,便极力否认,由航空航天署出面宣称是一架搜集气象资料的飞机迷航失事。可苏联人很快将U-2残片找齐拼好,并公开审判包尔斯。人赃俱获,举世大哗,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被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承认,是由他亲自批准针对苏联的间谍飞行。   本来赫鲁晓夫前一年访美时在戴维营定下来举行美、苏、法、英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于1960年5月16日在巴黎的爱丽舍宫举行,会前出了这么一档事,克里姆林宫与白宫双方欠缺智慧的一系列互动,越搞越糟,终于不可收拾,会议因此而流产,原来商妥的艾森豪威尔访苏计划也因此而取消。   U-2飞机事件,令赫鲁晓夫访美出现的美苏解冻前景化为乌有,美苏“蜜月”结束,东西方关系重新急转直下又进入“严寒时刻”,导致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几乎走到了核战争边缘。 美国与台湾合作的U-2项目   美国不便再派U-2进苏联侦察了,便决定U-2转飞中国大陆。   台湾与美国情报机构合作搜集大陆军事、政治情报,早在朝鲜战争之后就开始了。1958年春,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北办事处得到情报:中国已在甘肃、青海或新疆研制核武器。为此,中央情报局着手安排与台湾合作,训练台湾飞行员驾驶U-2飞机深入内地,侦察中国大陆研发和生产原子弹和远程导弹的进展。   当时的台湾,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仰赖美国,蒋氏父子也高度关注共产党对手这一重大举措,对于与美国合作进行空中侦察自然满口答应。不过,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的蒋经国要求,搜集得来的情报,必须与台湾共享。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和调试,1962年1月13日,“黑猫中队”第一次出动U-2飞机对大陆实施高空侦察。   U-2飞机装备有各种侦察仪器,能收听电子讯号,但最主要的手段是高空照相。据说U-2只要飞12次就能拍摄整个美国,而按照华锡钧的说法,“可摄取从一边天地线到另一边天地线间所有的景物,每次任务能摄取近四千张18英寸见方双拼”的底片,等于是总长度达12,000英尺的空中照相地图,图中不但有地貌及地物,还能显示地面行动的痕迹。据有的资料介绍,高空所拍照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分辨地面15厘米大小的物体──那就是差不多一张光碟那么大。   黑猫中队执行的主要是被称为“打开天窗”的战略侦察任务,航迹遍布大陆主要的军用机场、军事基地设施。除解放军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之外,重点是摸清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中国的核工厂和核试验场均设在大西北,与台湾正好是在中国最远的对角线两端,有近万里航程,如果飞机中途发生故障,根本无法返回台湾机场。1962年初,“黑猫中队”开始深入中国的腹地,到大西北去侦察战略武器基地。
  华锡钧完成十次驾U-2到中国大陆飞行侦察的任务后全身而退,考取美国普度大学研究生。行前蒋介石召见合影。(华锡钧提供) 在大西北沙漠深处打开天窗   有矛就有盾。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于1958年10月6日成立,番号为空军导弹第一营。后来从北京军区空军、南京军区空军的高炮部队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导弹二营、三营,代号空字五四三部队。台湾主要用美式装备,中国大陆当时则主要是用苏式武器。导弹部队接收了五套萨姆2式导弹发射台,又陆续购买了62枚导弹。1959年10月,导弹部队秘密部署在北京地区,警卫建国十周年庆典。   当年10月7日,这支成军不过一年,装备导弹不到四个月,没有打过一次实弹射击的部队,创造了奇迹:仅仅使用了三枚命中率仅2%的萨姆2式导弹,一举在北京通县击落美制RB-57D型侦察机。台湾后来评论说:这是“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第一次用地对空飞弹击落敌机”。   RB-57D型侦察机遇到这样的打击,台湾便改用U-2取代,成为主要的侦察机种。   中国的战略武器计划开始于五十年代末,开始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发展战略武器,中苏交恶之后,赫鲁晓夫撤走全部专家和资料,中国被迫将部分项目如核潜艇计划下马,集中人力财力,优先发展核武器和战略导弹。   “黑猫中队”少校飞行员陈怀生首航西北,侦察甘肃双城子战略导弹基地。他在目标区进行了大约两小时搜索,就在油料接近返航所需的极限时,终于发现了沙漠深处的导弹发射架。当他顺利拍照返回台湾时,蒋经国亲自到桃园机场迎接。   美国人对苏联进行战略侦察,都是沿铁路干线飞行,因为建设和使用大型工业、军事设施时都必须要有运输线路。但是在确定对中国的侦察飞行路线时却抓瞎了:中国的战略武器基地不靠近任何铁路线,而是设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这就苦了那些U-2飞行员。在八、九个小时不间断的高空飞行中,他们既要操纵飞机、照相设备、电子干扰装置,又要不断搜索目标。一有不慎,飞机失去速度、降低高度,就会遭到米格飞机的袭击。   在陈怀生发现双城子导弹基地之后,“黑猫中队”对那里进行了连续几年的监控,美国情报人员判读照片后得出的结论是:那里已经被废弃,可能属于中苏交恶的“下马”项目。可就在这个基地,1963年9月,中国第二炮兵第一营成功试射了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型”中程导弹。1964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准备试爆,罗布泊上竖起了120高的试验铁塔。U-2看到了这座高塔,照片判读却没有发现试爆迹象。在此之前的1963年11月,中国曾进行过模型爆炸试验,外界对此也一无所知。后来U-2曾多次在中国核试验后赶到现场收集尘埃,可是美国情报分析人员并没有判断出中国在公开宣布的第一颗氢弹试验前八个月,进行过一次低当量热核试验。更大的失误是美国判断中国只能和法国一样走钚弹的路。所以U-2重点监视那些原子反应堆。岂知中国却在兰州秘密建立了工厂,用最先进的扩散法浓缩铀。美国科学家从采集到的核尘埃判断中国原子弹原料是铀235时,仍然有情报专家认为那只不过是中国有意制造的假象。直到“黑猫中队”寻找到兰州附近的扩散工厂,这些情报专家才恍然大悟。   “黑猫中队”在中国大陆上空打开了一扇“天窗”,美国和台湾得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中国的核心军事机密。 用竹竿把它捅下来!   1961至1962年间,正是国际大气候最不利于中共之时,蒋介石不断向从山东到两广的大陆沿海派遣“反攻救国突击部队”。中国的情报机关早就掌握“黑猫中队”的情报,当时中国大陆的雷达比台湾要先进,据说只要U-2在桃园机场一起飞,大陆防空雷达立即进入一级战备,U-2进入大陆空域后,更一直受到地面长程战管雷达的监控和米格19在下方的跟踪。只不过当时解放军缺乏高空作战的兵器,尽管已经装备了三个地空导弹营,但对于活动半径几乎覆盖整个大陆的U-2飞机,百把颗拦截面积半径只有25公里的导弹,简直是沧海一粟。   可解放军官兵善于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1962年7月,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多次主持召开防空系统会议,仔细研究U-2飞机飞行路线后,发现它们在1962年上半年的11次飞行中,有8次经过南昌,罗瑞卿下令导弹部队从北京地区转移,伪装成“地质钻井队”瞒天过海,在南昌附近的向塘,设下埋伏。   解放军没有判断错。美国和台湾方面认为南昌有一座飞机制造工厂,还是重要军事基地,它也正在台湾到西北的路上,所以那里就成了U-2侦察重点,几次侦察飞行都平安无事,便放下了心,常常选择南昌路线。解放军导弹部队在部署完毕之后,怕U-2不上钩,又采取“诱敌”之计,1962年9月7日命令一个轰炸机大队从南京移防南昌。黑猫中队当时另一个重要任务正是要掌握解放军空军换防、部署情况。共军这次大张旗鼓的转场,马上惊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台湾国防部情报局。第二天,“黑猫中队”杨世驹就奉命出动,飞过海峡之后,先虚晃一枪,朝昆明方向飞去,打算突然掉头北上,直奔南昌。   埋伏在向塘阵地的正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首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导弹二营。他们得知U-2来了,严阵以待。不料杨世驹飞到桂林后,突然掉头返航。导弹营上下十分纳闷:“难道U-2发现了我们的埋伏?”   其实不是,是杨世驹的飞机出现故障,不得不中途折回,逃过一劫。第二天凌晨,“黑猫”再次出动。这次来的便是陈怀生。他也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从福建平潭进入大陆之后在接近南昌时突然改变航线,转飞北京方向,试图迷惑解放军防空注意力。到河北上空之后又“回马枪”突然返飞南昌。这下他中了埋伏,三颗导弹腾空而起,U-2飞机一头撞进由3600块弹片编织的死亡之网中。   设伏成功、击落U-2!北京马上发布捷报:“我华东空军击落美制蒋帮U-2飞机一架”,并电召营长岳振华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毛泽东和在北京的所有元帅都出席听取,又举行了万人祝捷庆功大会,给该营记集体一等功,周恩来出席讲话说:“前几天U-2飞机入侵苏联,他们只是提出警告,而我们却把这种飞机打下来了!”毛泽东在接见来访外宾时更不无调侃地说:“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另一说,“用竹竿捅下”是外交部长陈毅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   台湾方面则大受震动,首航中国西北成功的英雄,竟成了黑猫中队被地空导弹击落的第一人,报刊文宣纷纷对陈怀生缅怀讴歌。陈怀生原名陈怀,蒋介石亲自赐名“怀生”,想必寄予“怀念永生”之意?不过笔者问华锡钧,陈怀生殉职是否对黑猫的军心有所冲击,他平静地说:“战场上生死寻常事,失去战友早不是第一遭了,并没有感到特别的震惊。”   陈怀生被击落后,台北和华盛顿分头发布消息,都说是洛克希德公司在获得美国政府出口执照后,将两架U-2卖给了台湾,言下之意,整个事件跟美国无关。但是中国政府不为所动,坚称美帝国主义是“整个侵略行为的主谋”。 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电子战”   九九一战,“黑猫中队”的损失除了一名优秀飞行员,还折损了一半U-2。美国马上补充一架新U-2,并在飞机上装备了专门对付萨姆导弹、代号“12号系统”的第一代高空电子预警系统。这种系统装有专门识别萨姆导弹指挥制导雷达讯号频率的装置。   当时解放军使用的泛丰长程战管雷达,灵敏度很强,使用低频脉波进行360度长程搜索,一旦确认目标,便再开一扇“电子窗”,同时追踪导弹和目标。当目标进入射程,导弹雷达开机,以高频脉波瞄准目标。在陈怀生殉职后,轮上华锡钧第一个使用“12号系统”。他描绘这套系统说,“当收到地对空飞弹(即导弹)导引电波时,管面上显示从中心向外伸张的光条,光条所指的方向就是飞弹导引电波射来的方向,光条的长度代表飞机和飞弹基地间的距离”。此外还有警告灯,当飞机被100英里外的长程战管雷达的低频脉波跟踪时,白光便开始闪烁不停。如果进入导弹射程,导弹雷达开机发出高频脉波,警告灯便立即转成红色,并发出刺耳噪音报警,飞行员就有机会紧急闪避。   1963年3月,中国核武计划进入紧锣密鼓的最后阶段。黑猫中队王太佑从南韩昆山基地出动,到兰州、包头一带侦察核设施。当时兰州的工厂是中国生产铀235的核心机密设施,专门派有直属国防科委指挥的地空导弹第四营驻守。王太佑察觉了自己被导弹部队的雷达追踪,情况危急,便立即掉头返航,在天空划下一个大大的“8”字后飞出导弹射程。   6月3日,台湾的U-2卷土重来,解放军的导弹第四营动作敏捷,两度锁定目标。华锡钧回忆:“这次是我,”每次都是就在对方准备发射导弹的瞬间,“我用两个S形回避”,飞出了导弹射程。   接连失去战机,使解放军相信U-2上有“能够识别我们导弹雷达的玩意儿”。那时还没有“电子预警”、“电子反制”、“电子对抗”这些概念,但是解放军开始琢磨如何对付这新“玩意儿”。首先提出的方案自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贯主张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导弹部队决定像1959年国庆警卫北京那样,集中全部四个导弹营,“捏成拳头”,全力一击!   又过了三个月,9月25日,黑猫中队李南屏再闯兰州,进入四个导弹营组成的“埋伏圈”。当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锁定目标时,U-2上“12号系统”再次紧急示警。李南屏赶紧闪避,又一次逃出天罗地网。   依仗美国的先进电子技术,黑猫中队扳回一分。而解放军导弹部队三战三北,一时束手无策。 从8分钟到10秒钟   这实际上是“电子战”,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第一次。中国军方摸不清“12号系统”的底细,无从着手制造相应的装备来与其进行电子对抗。但解放军的拿手好戏就是善于土法上马,“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经过反复研究交战资料,导弹兵们发现U-2对地面导弹制导雷达有一段短短的反应时间:从导弹雷达开机到U-2做出规避动作,大约要18秒。如果抢在这18秒之内完成导弹发射,就有可能在U-2还来不及闪避时击落它。   依照苏军制订的萨姆导弹的操作条令,制导雷达要在目标进入作战半径135公里外时开机,然后需要大约8分钟来完成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现在导弹部队决定抛开老黄历,在目标进入40公里作战半径时雷达开机,用10秒钟时间完成所有发射导弹的射控动作。   从8分钟到10秒钟!听来难以置信,然而经过几十次艰苦操练,地空导弹兵们终于达到了这一指标。四个地空导弹营长途转战到江西、浙江交界处,以40公里作战半径的间距,在衢州、江山、上饶、弋阳一线摆下铜墙铁壁,空军副司令员坐镇上饶督战。11月1日,叶常棣驾U-2再飞西北,一路无事。但就在他返航时,又是导弹二营,制导雷达突然开机,三弹齐发。前后不过8秒钟,正准备降低高度的叶常棣“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就被甩出飞机,失去了知觉。大约在空中飘了二三分钟,才清醒过来打开降落伞”(审讯叶常棣记录),被民兵俘获。   解放军击落第二架U-2,最重要的是从飞机残骸中发现了“12号系统”。这个装置被交给国防科委的电子研究所,中共军方揭开了“能发现我方导弹的玩意儿”的秘密:原来它可以识别萨姆导弹雷达使用的频率,一旦发现该频率电磁波,便闪灯报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清了对方底细,中国大陆的科学家立即发明了一套电子对抗装置──“反电子预警一号”,并迅速装备了部队。其原理是使用假频率追踪U-2飞机,而用真频率来制导导弹。不出几个月,这套电子对抗系统便立下战功。   美国当时正在越南进行“特种战争”,中国也开始“抗美援越”。为防止重蹈朝鲜战争时由于情报判断失误、以为中国不会大规模参战而铸成大错的覆辙,美国要求“黑猫中队”增强侦察中国南方军队调动的情报。解放军导弹部队也兵分两路,除继续护卫西北战略武器基地之外,另外组织了一支精干的机动部队,千里转战,流动伏击。   1964年5月,屡建战功的地空导弹二营扮成地质水文勘探钻井队,由内蒙南下福建,隐蔽待机。7月7日,“黑猫中队”两架U-2一起出动,一北一南进入大陆上空。台湾空军六大队的RF-101低空侦察机也进入福建佯攻配合。导弹二营的四枚导弹全部装上发射架,但营长岳振华耐心等候着钓“大鱼”。   U-2这次行动由台湾国军的头号王牌李南屏中校主攻。在佯攻掩护的RF-101飞掠福建沿海,没有发现导弹截击后,李南屏由中越边境折向香港,再次打开照相机,沿广东、福建海岸线拍摄共军布防情报。下方有一个中队的米格飞机一路跟踪,李南屏并不在意,他已飞临福建漳州上空,只要机头一转,便可以越过海峡降落桃园基地了。   就在此时,电子预警系统显示导弹已经发射的高频信号突然闪起,台湾收到李南屏的最后呼叫:“12号装置高频灯亮起!”他的U-2飞机便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在三枚导弹的爆炸碎片中,这架U-2空中解体,残骸坠落在漳州东南七公里的树林中。李南屏座椅的弹射装置失灵,他未能跳伞逃生。李南屏身上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他身分的文件,只有一枚戒指。被俘的叶常棣看到戒指上的字,吃惊地对审讯人员说:“你们打下了李南屏?”
  U-2高空侦察机上飞行一次,机上的自动相机能把宽150英里、长2000多英里的地面景物都拍下来。 对抗逼得技术升级   叶常棣、李南屏相继被击落,使美国中央情报局意识到中国可能掌握了对付“12号系统”的锦囊妙计。这时,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准备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西安与重庆又各建了一座核反应器,比原先预计的规模更大,也更有可能制造大量核武器所需原料。“黑猫中队”搜集情报的压力更为沉重,但“黑猫中队”此时正元气大伤、青黄不接:第一批训练的飞行员除中队长杨世驹和被击落的陈怀生,其他三名飞行员(包括华锡钧)飞满了规定次数已经离队;而第二批训练的四名飞行员,二人被击落,一人训练失事身亡,只剩下一人;第三批三名飞行员刚刚训练结业返台,从来没有到大陆上空执行任务的经验(后来其中两人更在训练时失事),只好选其中飞行技术最好的张立义立即参加执行任务。   这时,洛克希德公司专门研制U-2电子系统的“臭鼬小组”的电子战专家,又设计出一套更先进的电子预警装置“13号系统”,这套系统主要功能是:一旦接受到敌方雷达追踪信号,立即自动发出干扰、迷惑对方的假信号,变造U-2飞机飞行速度、高度、方向,误导地面的导弹制导雷达。1964年9月正式装备“黑猫中队”。   但这个“13号系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笨重。其增加的重量使U-2飞机至少少飞六百英里航程──这可是至关重要的六百英里:由台湾桃园基地出发,最远只能飞到甘肃东部地区,恰恰够不着更西边的核试验基地。   正在U-2进行改装后的适应训练飞行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由于装上“13号系统”之后U-2航程够不到西北地区,美国人只好亲自驾驶U-2,由印度的空军基地出发,到罗布泊试验基地上空吸取核爆尘埃。直到当年11月,“黑猫中队”才重飞大陆。根据美国收集到的核爆尘埃分析,发现中国的原子弹是“铀弹”,而非原来美国情报机构猜想的“钚弹”,所以“黑猫中队”的飞行任务重点是监测兰州的工厂。但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是不愿相信中国有浓缩铀的能力,所以仍将继续监测包头的重水反应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使“黑猫中队”更加隐秘地去探测中国核能原料的生产规模,美国人又在U-2上装备了夜间红外摄影机,部署进行夜间摄影。美国中央情报局以美国本土核能原料厂为基准,设定夜间侦察的参考数据,再将U-2拍回来的照片资料作对比,就能推估出来中国核能原料的生产规模。红外摄影机使U-2负重进一步增加,继航力进一步降低,包头、兰州一线几乎成为航程极限。美国人只好让“黑猫中队”从南韩空军基地起飞,进入大陆侦察,完成任务后返回台湾桃园机场。   那时已算是“老将”的王锡爵一马当先,进行改装后的首次夜间飞行,目标兰州。可是刚进入大陆上空不久就因机械故障折回。任务没有完成,却暴露了“黑猫”的夜间行踪,使解放军更加强了戒备。急等中国核武情报的美国人又派张立义出征包头。祸不单行,张立义临行之前测试电子仪器时,发现“13号系统”竟然失灵,任务只好再次取消。1965年1月10日,张立义再次出征,然而他的运气不佳,在北京南面又被解放军击落──这是中共击落的第四架U-2。   随后,解放军的装备进一步改善:1965年春,歼7战机开始服役,吴载熙第一次侦察飞行,返航时在昆明上空遭到拦截──歼7战机突然自U-2右翼下方跃升,差一点跟U-2擦身而过,不过因攀升后继乏力而下坠。更可怕的是,大陆开始装备了红外线空对空导弹。   1966年到1967年,中国大陆的核武器试验和生产进入丰收期,连续试爆原子弹,又首次试爆成功氢弹,洲际导弹也接近完成。美国情报当局预计,大陆不出几年即可拥有洲际导弹。U-2继续出生入死,紧紧监测。1967年9月9日,解放军在浙江嘉兴上空又击落了第五架由黄荣北驾驶的U-2,这一次,是首次使用了国产红旗2号导弹。   此后不久,由于中苏对抗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改变战略。残酷的生死搏斗在茫茫天幕上次第展开,终于写到了最后一页:1967年9月,“黑猫中队”奉命停止进入大陆侦察拍照,任务改在地空导弹射程以外的公海上空,对大陆海防线进行斜向拍照侦察、监听,U-2再没有与红旗2型导弹遭遇。   美国与台湾利用高科技的U-2刺探出共产党中国的许多机密。1971年9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在中国大陆沿海巡航的U-2,突然截听到大陆防空系统一阵骚动,所有飞机停飞,各式拦截武器全面戒备。U-2所截获的这项讯息,跟其他片段的电子讯号情报并在一起分析,隐约地透露出铁幕后惊人的剧变:中共二号人物林彪乘机飞出中国与蒙古的边境,飞向苏联方向,后来在蒙古境内坠毁,机上乘员全部罹难。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承诺停止一切在中国大陆的侦察飞行。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台湾空军的U-2合作划上了句号。1974年春,“黑猫中队”正式撤消建制。   (写于2005年7月) 【台湾黑猫中队档案】   1960年秋天,台湾空军第35中队正式成军。
  1962年1月13日,“黑猫中队”第一次出动U-2飞机对大陆实施高空侦察。
  前后深入大陆侦察102次。
  1968年 3月以后停止进中国大陆,改为沿着海岸线飞行,斜向侦察大陆情况。
  1974年春,“黑猫中队”正式撤消建制。
  3人完成了10次飞行任务
  5架U-2飞机被击落
  10人殉职(其中3人被解放军导弹击落阵亡,7人在任务飞行和训练中失事身亡)
  2人被俘
  (对比数字:冷战期间,美国深入苏联侦察总计24次,被击落一架飞机) 参考文献:   《战机的天空》,华锡钧,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9年。
  《Lost Black Cats: Story of Two Captured Chinese U-2 Pilots》, By H Mike Hua, Bloomington, Indiana, Author House,2005。
  《黑猫中队——U2高空侦察机的故事》,翁台生、Chris Pocock合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
  《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陈辉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章:专访前U-2飞行员华锡钧上将:寻找回来的黑猫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