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是与自由相伴而行的风险,那种如影随形的下一秒钟就可能粉身碎骨的预感,更让自由的感觉十倍百倍地增值吗?在踩下油门,看到整个世界轰然扑面而来,过去我涂鸦的“每个人在疾进的瞬间/都只感到幸福的孤独”,意象和感觉都在心头复活 跨越美利坚之旅·后记 ◆高伐林 又臭又长的17天旅行日志,说得比较多的是关于游览参观的“点”的所见所闻,但旅行是长长的“线”啊,“线”上所感所悟,多少写了一些,这里再补充几句,权当后记吧。 早年读过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高速的联想》,那时我在大陆,还没有自己开过车,但是读起来心驰神往;这次横跨美利坚旅行过后,我又翻出来重读: 我爱开车。我爱操纵一架马力强劲反应灵敏野蛮又柔驯的机器,我爱方向盘在掌中微微颤动四轮在身体下面平稳飞旋的那种感觉,我爱用背肌承受的压力去体会曲折起伏的地形、山势,一句话,我崇拜速度。阿拉伯的劳伦斯曾说:“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 高速,为什么令人兴奋呢?生理学家一定有他的解释,例如循环加速,心跳变剧,等等。但在心理上,至少在潜意识里,追求高速,其实是人与神争的一大欲望:地心引力是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人的命运,高速的运动就是要反抗这法则,虽不能把它推翻,至少可以把它的限制压到最低。赛跑或赛车的选手打破世界纪录的那一刹那,是一闪宗教的启示,因为凡人体能的边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人进一步,便是神退一步,从此,人更自由了。 我也爱开车——爱的是开车,不是爱车:我对车的品牌是十足外行,兰博基尼、劳斯莱斯、保时捷、法拉利……这些名牌对我来说都不过是一串串音节而已——我的内侄从小就钻研名车,如数家珍,我却是如听天书。而他对我念叨着这个布朗告了教委、另一个布朗发动武装暴动之类陈谷子烂芝麻,一定也觉得难以理解吧?听到林肯呀、福特呀,我想到美国两位总统,而他会想到两种汽车品牌。 我爱开车。不知道别人开车感受如何?但我体会到的就是所引余光中上文中的最后这一句话:“人更自由了”——我爱开车,醉心的正是自由的感觉!张桦也有同感。而加州的高速公路,就叫“freeway”(自由公路),正好契合了这个感受。 不必提醒我们开车的自由受到多少限制、是多么虚幻吧;更勿须警告我们醉心这种自由可能会付出什么代价吧。发驾照给余光中的那位美国警察说:“公路是你的了,别忘了,命也是你的。”而我和张桦,一个老头,一个准老头,肯定没有本钱去效法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Fast & Furious)和《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飙车的境界,望尘莫及嘛——虽然知道那也多是电影特技。但是,难道不正是与自由相伴而行的风险,那种如影随形的下一秒钟就可能粉身碎骨的预感,更让自由的感觉十倍百倍地增值吗?在踩下油门,看到整个世界轰然扑面而来,过去我涂鸦的一些所谓诗句:“每个人在疾进的瞬间/都只感到幸福的孤独”(《溜冰断想》)“就是死,也朝夜的脊梁猛抽一鞭/哪怕黑暗像死水,划开又合了拢来/这一瞬间,我毕竟燃烧得畅快!/我的陨灭,证实了我的存在”(《陨铁》)……那些意象和感觉又都在心头满血复活。 开车一般都有特定的目的,去上班挣钱养家,去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机场接人送人,去参加婚典葬礼生日宴,去与客户谈判签合同……我们这次旅行,自然也有目的:要抵达美国的西海岸,再返回东海岸,完成一次双向跨越美利坚之旅——功利性相对较小。但是在路途中,这个目的感也几乎消弭于无形,在高速公路上,全身心体验的是此时此刻正在进行时的奔驰过程,正像余光中笔下那个“拉链”的比喻,车轮飞转,让我看到在挡风玻璃前面拉链被拉开,次第出现未知的陌生山河、全新城郭、从不相识的白黑黄各色人等;而从后视镜,又看到拉链被缓缓合拢,被收纳于自己脑海的数据库。 驾车人除了体验到自由,还体验到自主——就算“我的命运我做主”是一种错觉,但是毕竟短暂逸出了被限得死死的日常刻板生活的轨道。我们是两人替换开车,不开车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那一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帮同伴看看路标看看手机上的导航仪之余,思绪更有可能飘向浩渺时空,往昔啊、未来啊,故乡父老啊,交替呈现于脑海。在这个“轮子上的国家”,人人、家家都有与开车有关的酸甜苦辣的大小故事,诸如买车卖车车祸修车,无其数! 张桦在不“当班”开车时思绪飘到了哪里,我不完全知晓;我不“当班”开车的时节,往往自动启动了回忆的引擎,回忆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亲情。刚来美国那几年,多次搬家,少则几个星期,多则两三寒暑,换每一个住处,都来不及培育对住处的亲切温暖的感觉。即便与老婆和女儿都在一块儿,实际上也聚少离多:作息时间不一样,各人各居一室,独据一桌,只是吃晚饭能短暂聚首,还常常“二缺一”。但是要开车去什么地方就不一样了,关上车门成一统,就是家庭小世界。那时既无网络,也无手机,所以能做到“人在心也在”——不仅人在车里,心也在车里,可以开几个小时的“车谈会”,无厘头地海阔天空:费雯丽和英格丽•褒曼的艺术成就孰高孰低?在作文中突显性别和族裔特征究竟好不好?如果可能做时间旅行,是更愿前往未来还是更愿潜赴往古?……我还记得,有一次女儿大谈英文的艺术字体虽然五花八门,但其实只有两大类,她不停地用路旁的广告牌举例。 离题太远,这里只能打住了。 张桦在得知我在宅家困守中重新动笔,试图让这篇游记“烂尾楼”不致于烂尾时,大加鼓励,感慨系之:“幸亏我们去年有这一趟旅行啊,你看看今年(2020)又是新冠、又是暴乱,糟成了什么样!此生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是啊,这一趟旅行在我俩的生命历程中,确实刻下一些磨灭不掉的痕迹,对余生肯定会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今天回想,收获固然很大,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时间太紧,天气太热,英语太差……都阻碍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尤其是现实的美国!张桦在北京外语大学任教多年,最近几年又都兴致盎然地参加了好几期英语补习班,我期待着能一同再来一趟跨越美利坚之旅,选好季节,时间放得更宽,能横跨就横跨,或者,竖跨、斜跨,绕圈环游……都行啊。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20年8月16日—9月10日) (全文完,附录待续) 近期文章: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评价19世纪最具争议的人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1”现场缅怀首批反恐勇士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家族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线尽头一道长虹熠熠闪光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被中国公开嘲骂的美国总统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小学成了划时代的标杆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遇二战英雄、冷战领袖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主的满汉全席上暴殄天物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小菜当主菜品尝 横跨美国之旅(第11天):误入歧途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横跨美国之旅(第10天续):“世界上最大的小城市” 横跨美国之旅(第10天):美国淘金热,热源在这里
横跨美国之旅(第九天):看到了风云突变的太平洋 横跨美国之旅(第八天):差点在烈日沙漠里抛锚 横跨美国之旅(第七天):“硬实力”和“软实力” 横跨美国之旅(第六天):沙漠地带里的艺术天堂 横跨美国之旅(第五天续):“西部从这里启程” 横跨美国之旅(第五天):探访“911”之前最大恐袭案遗址 横跨美国之旅(第四天):在最小的国家公园当街畅饮温泉 横跨美国之旅(第三天续):穿过今与昔的暴风骤雨 横跨美国之旅(第三天):马丁·路德·金遇刺现场 横跨美国之旅(第二天):跟着感觉走就没错 横跨美国之旅(第一天):老夫聊发少年狂
哈哈哈!张桦是在外国语大学教中国当代文学的。
系列游记,史地人文政治,内容玲琅满目、文字生动流畅,是很好的作品。谢谢!我独自驾车横贯美国四次,每次四天、都在赶路,写不出文字来。张先生“在外语大学任教多年”?是教德语、法语的吧?读过他写给伊州法庭的说明信,不像是教英语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