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的人生如果和他的作品高度一致,就能格外得到读者的热爱——古今中外,屡试不爽。《小王子》的作者,是浪漫的诗人,也是勇敢的冒险家、反法西斯的英雄。他在二战胜利前夕失踪,最后的作品引入中国后,仅在35年间就出版了508个版本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译奇观
《读书之乐》第17期,2022年1月2日首播
◆高伐林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新年好!欢迎光临《读书之乐》第17期节目,这也是新的一年,2022年的第一期节目。 一元復始,万象更新。新年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需要回覆初心。人的初心,应该就是童心。我今天介绍一本充满童心的作品。1979年夏天,我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刚刚挥汗如雨地考完了所有科目,翻开了一本刚刚出版的《世界文学》杂志,看到一篇童话。与其说是被《小王子》这个标题所吸引,不如说是被两幅插图抓住了眼球。
《小王子》插图:大人看来这是一顶普通的帽子。
《小王子》插图:大人并不理解,它描绘的其实是蟒蛇吞掉了大象。
《小王子》作品中的“我”说,自己在童年时画了这么一幅画,他说:“我把这幅画拿给大人们看,还问有没有把他们吓坏了。可他们都回答说:吓坏?这顶帽子会把我们吓坏?可是我画的根本不是什么帽子呀!那是一条蟒蛇吞食了大象的模样。” 这是我与《小王子》结缘的开始。作者是法国人,名字很长很拗口,但我也能读得很溜了: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以前也有人翻译为圣埃克絮佩里)。 这本书首次出版并不是在作者的祖国,而是1943年4月在纽约出版。自《小王子》问世七十多年来,已经有了250多种语言版本,曾被法国读者票选为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还有种种说法:“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这类似广告语言,不可太当真。被称为“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有好多种书了:《几何原本》《毛主席语录》《论语》《老子》《哈利波特》……另一种说法,《小王子》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阅读率最高的第三本书,第一是《圣经》,第二是《可兰经》”,我看也靠不住。但有个相对靠谱的统计数字,说此书已经发行了两亿多册——这就非常惊人了!
《小王子》的封面常常会标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后来我读到女儿的一篇记述美国高中英语老师的文章,提到了《小王子》,大概在年轻一代人中有一定代表性。这一说也是20年前的事了。她是这么写的—— 十年级英语老师维斯基夫人带领我们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另一种和平》两本书之后,我们又用了一个星期,读了本来不在教纲上,由老师临时加上的她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本“老少咸宜”的童话──法国作家圣艾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小王子的纯真和智慧打动了我,读到最后,他要回到B-612星球去,与在沙漠中相遇的飞行员告别时,我简直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回家跟我爸爸说起,原来他在十多年前看过译成中文的《小王子》,他也非常喜爱这部作品──他也是我的知音!
《小王子》是美国许多中学推荐给学生的读物。
最感动我的,是维斯基夫人对待书本中人物的爱护和温柔,我们读的好几部作品都跟青少年的成长有关,书中的主人公大都在痛苦、烦恼、自卑、罪恶感、理想破灭之中挣扎,而维斯基夫人对书中的人物分析,固然非常准确,但一定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在下午斜照的阳光里,维斯基夫人站在教室最后面,用轻轻的、近乎魔术般的声音,对全班诉说着书中某个主人公的心理和处境,而我们一动不动地坐着,听着那个好像是从自己头脑里发出的声音──我们真的进入了书的世界,成为了书中的人物。 圣诞节和朋友生日,我要送什么礼物就确定无疑了:我的好朋友们人手一本《小王子》,英文版,法文版…… 这部童话到底讲了什么呢? 童话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在童年时一直不被大人们理解,因为大人都太讲实际了。后来,我当了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了一个来自另一个小小星球的小王子。这个小王子一眼就明白了“我”小时候画的那幅画,是大象在蟒蛇肚子里。
小王子的金黄头发成为他的形象标志。这些插图,都是作者自己画的。世界各语种的《小王子》大量采用作者自己的绘画
神秘的小王子向飞行员讲述了在他的B-612星球上的生活,自己和一朵玫瑰的故事,为什么离开去周游宇宙,讲述了曾访问过六个星球和来到地球后的所见所闻。飞行员和小王子建立起友谊,最后小王子告别地球,回到自己的星球。 小王子描述了那朵矫情的玫瑰。她内心爱慕、依赖着小王子,但由于骄傲和矜持,她不肯表达自己的感情,导致小王子决定离开他的星球,他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寻找更多的朋友,领悟生命中更重要之事。
《小王子》插图:小王子要告别地球上的朋友,回到自己的B-612星球。
当小王子来到地球,见到玫瑰花园中有五千朵跟他的花儿长得一模一样的玫瑰时,他一下子被击倒:“我自以为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其实我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这是小王子经历的第一次大危机。 拯救他的是一只狐狸。狐狸遇见小王子后,要求小王子“驯养”“驯服”它,它告诉小王子:“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尖尖耳朵的狐狸解读小王子与玫瑰的关系,告诉他一个重要概念:驯养。
“驯服”是这本书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理解《小王子》的关键。狐狸的意思是,生命中真正重要之事,并非它从世俗、外在的观点看有多少价值、或有多么与众不同,而在于你能否和它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这是“驯服”的内涵。要建立这样的关联,你需要用心聆听对方,了解对方的需要,也要容忍对方,为对方牺牲,承受因爱而来的种种伤害。 这不难理解。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得知某个欧洲或南美国家的摇滚巨星或者亿万富豪飞机失事,不过就是听到一个噩耗而已,不会太留意;但如果得知某个亲人或好友摔伤了,就很牵肠挂肚;我还见过这样的父亲,孩子没出世时,他不太放在心上,但当接生的护士把啼哭的新生儿放在他手上,他顿时转变了态度,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为什么?按照狐狸的说法,就是你与这个对象建立了联系,所以他从你认识的无数人中间突出出来,你牵挂他,惦记他。
小王子的形象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人心。
小王子领悟了:他的那一朵玫瑰对他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为它付出过。他对那五千朵玫瑰说:“没人驯服你们,你们也没驯服任何人。你们就跟我的狐狸过去那样,那时,它只是一只和其它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可是我把它当成朋友,现在它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小王子与尖耳朵狐狸彼此驯养,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关系。
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独特的关系,构成他们的不可取代的共同记忆。这是人世间真正值得珍惜的。“即使我的玫瑰只是万千玫瑰中的一朵,即使从外人看来她们之间没有任何分别,但因为她得到我的悉心照顾,建立起彼此需要的关系,所以她就是我世上的唯一。” 有人也许要问:小王子来到地球之后,不是也“驯服”了狐狸吗?他为什么不可以和狐狸好好生活下去?小王子也可以在五千朵玫瑰中,挑选一朵,建立互相驯服的关系啊。 狐狸教会小王子另一个重要道理——责任。它对小王子说:“你不该忘记,你永远都得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小王子的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爱不仅仅是享有和拥有,还应该有责任,他有责任回去好好照顾他的玫瑰。
《小王子》中突出了“爱和责任”。
狐狸的内心也很矛盾,它深爱小王子,它知道它一旦将道理全部告诉小王子,小王子就会离它而去,但它愿意承受。狐狸对小王子说:“即使有一天你走了,至少我还拥有麦田的颜色。”意思是说,它和小王子共同建立起的联系,成为生命中至为美好的回忆。只要风吹动麦浪,它就会想起小王子金黄的头发。 小王子心里也清楚,离开他的星球一年了,他的玫瑰很可能早已不在。花无百日红嘛。尽管如此,小王子仍然要回去。在自愿选择被毒蛇咬死躯体而灵魂返回B-612星球的那一刻,小王子义无反顾告别飞行员:“你知道……我的花儿……我对她有责任!”
小王子访问过六个星球,见识过许多在他看来要不得的成人。
《小王子》这本书的另一主题是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抨击。小王子在来到地球之前访问过六个小星球,遇到不同的人:迷信权力、自欺欺人的国王,爱慕虚荣的绅士,为了忘记饮酒带来的羞愧而不断喝醉的酒鬼,盲目追求其实毫无意义的账目的商人,只靠间接材料来认知江河湖海、山脉沙漠的地理学家……这些人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 可能有人会质疑:作者是不是将儿童和成人简单化地划为两个世界,凡儿童就好,凡成人都糟呢?我看不是,作品中的“我”,这个飞行员就是成人,与小王子就心有灵犀一点通。孩子会长大、会成熟,这是自然规律。但作者通过这部童话强调,即便成为成人了,拥有成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但不要深陷权力、财富、欲望的功利之中,变得虚伪、麻木,不能一边成长,一边丢失儿童的纯真无邪。《小王子》这部作品要唤起现代人找回初心、童心,对爱与责任不断的领悟升华,深入发掘最淳朴的生命之真。
《小王子》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回过头来想,人们对这篇童话的喜爱,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对作者的景仰。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用在大多数作家身上未必,但用在《小王子》作者太贴切不过。一个作家的人生如果和他的作品塑造的形象高度一致,就能格外得到读者的热爱。古今中外,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铁律。《小王子》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也是勇敢的冒险家,是反法西斯的英雄。 圣埃克苏佩里出生于1900年。人类航空业比他还小三岁,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行器,人类才能离开地表,遨游蓝天。圣埃克苏佩里披荆斩棘,投身飞行,在荒野、沙漠、群山之上参与开辟多条邮政夜航航线,多次遇险,大难不死。二次大战爆发前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飞行界前辈了。
圣埃克苏佩里是航空界的前辈,冒着极大的风险开辟多条夜航航线。
他展现出写作才能,业余创作了小说《夜航》,《人的大地》,回忆录《风沙星辰》,等等都写得很精彩,直达灵魂深处。这本《夜航》是40年前我的同事见我实在喜爱而割爱送我的,一直伴随着我颠沛流离。
这本圣埃克苏佩里的中篇小说集《夜航》伴随了我四十年。
圣埃克苏佩里娶了一位萨尔瓦多籍妻子康斯薇洛,据称婚姻并不圆满,但他一直把她放在心上。二战的战火烧到他的国土时,他正在法国空军一个侦查飞行中队。法国1940年战败投降纳粹德国,圣埃克苏佩里夫妇逃到了美国,先住在纽约市内,后来搬到长岛的贝文公馆。一位出版商朋友极力劝说他写一本儿童书,有助于他精神减压。于是他1942年投入《小王子》创作。每天连续几个小时,一会写作,一会画素描和水彩;书里面那些简洁的水彩插图全是他自己画的。他很喜欢晒太阳,为了追阳光,把扶手椅和画架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从图书室直搬到客厅。
圣埃克苏佩里43岁时重新加入军队,重返蓝天,抗击纳粹。
《小王子》出版仅仅几个星期后,连版税都没来得及领,他就又坐船到北非,投身军旅。虽然超过空军飞行员的年龄线,却加入了自由法国军队中原来的飞行中队,重操本行,参加抗击纳粹。1944年7月,44岁的圣埃克苏佩里奉命单独驾机从科西嘉岛飞往欧洲大陆,但是一去不返,杳无音讯。他的战友、亲人和读者们拒绝相信他牺牲,用了各种办法寻找他,但就像他书中小王子那样,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此时距巴黎解放仅仅三个星期。 1998年,马赛渔民打捞上刻有他的名字缩写字母的手镯,几年后,专业潜水人员发现他当年驾驶的P-38闪电式战斗机残骸。但是他为什么坠机?依然是一个谜。人们宁愿相信,作家如同小王子,回归他自己的星球。 说到这里,要提到一个细节。书里写道,小王子非常喜欢眺望日落,他所住的星球因为非常小,“只需把椅子稍微挪一点点”就能追看日落,他在一天中眺望了日落44次。实际上原文写的是43次日落,但圣埃克苏佩里44岁失踪的,于是后来的版本都改成了44次,来向作者致敬。 《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二战结束后才在法国出版。出版以来不仅各国竞相翻译,还被改编为广播剧、舞台剧、电影动画片、电视剧、芭蕾舞剧、音乐剧……我这里的介绍只能是挂一漏万,例如: 1974年著名影星理查德·伯顿发行朗读唱片,获格莱美奖; 1978年史诗交响乐《小王子》在莫斯科首演; 2002年,法语上演音乐剧《小王子》; 2015年,《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朋执导3D电影动画片《小王子》,在第68届戛纳影展首映…… 巴黎的法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中,特地为纪念圣埃克苏佩里设立展位,展出了《小王子》早期版本,还展出他失踪时驾驶的战斗机残骸;欧元没有取代法郎时,50法郎的纸币就是《小王子》主题;法国还发行了一款面值50法郎的纪念币。
印有圣埃克苏佩里头像和《小王子》插图的50法郎。
日本的小王子博物馆一角。
《小王子》的影响传到许多似乎不搭界的地方:像日本的箱根町,有一个小王子博物馆,博物馆广场立有小行星B-612及小王子的雕像,还有个以作者的夫人命名的“康斯薇洛玫瑰花园”; 2009年,巴西圣保罗举办小王子专题展览。整整一万平米,四层楼,一楼有张巨大的地图,绘有圣埃克苏佩里飞过的路线。 截至2011年,至少有24个国家发行过《小王子》或圣埃克苏佩里的纪念邮票。 不仅地上,还有天上,1975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 “2578 圣埃克苏佩里”;1993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B-612”;2003年,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法语的“小王子”。
《小王子》中文版的一种。
在中国情况如何呢?火的程度更让人们很难想象!几年前有一篇“《小王子》在中国的译介调查”,看看其中的几个数字吧: 根据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亚马逊网、当当网以及孔夫子旧书网的书目进行交叉比对、统计,自从1979年进入中国,截止到2014年底,这35年《小王子》被280多位译者翻译成中文,其中不乏法语界的大家,例如柳鸣九,他的译本被再版达23次。 《小王子》被215家出版社出版:有在外国文学翻译上很活跃的,像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也有一些与外国文学八竿子打不着的,像吉林摄影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等;还有不少高校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等。
017v.jpg 《小王子》中文版出版数量惊人,大陆、台湾、香港都前赴后继。
35年中,中文本《小王子》出版了508次。尤其是从2003年起,译本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12年和2013年达到顶峰,这两年,每年各有65个版本问世。2015年北京图书博览会上,作家出版社最夸张,一口气推出三种版本:“小书虫读经典”全译本、中英法三语典藏本、立体书珍藏版。 这些书,有注音本、美绘本、漫画本、中英或者中法双语本,还有的随书赠送MP3,是有声本。这些译本被收录到多种丛书系列中,有顺应教育部新课改的,有提倡读经典的,有引导阅读名著的,什么传世经典必读文库,儿童文学传世经典,青少年必读名著,以及系列惠民图书工程的六角丛书。
中国出版了《小王子》70年珍藏版。
纸版书的出版势头,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已经大为降低,网上可以在线阅读。《小王子》粉丝们建立了小王子网站、B612星球等各种网络组织。 这种一窝蜂现象在翻译界实属少见:为什么一翻再翻,一出再出?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时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什么前面这么多人翻译了,后面翻译家们还前赴后继? 1981年,中国少儿出版社的译本序言中提到该书的价值在于“揭露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歌颂了真挚的友谊”。简直是胡扯!
《小王子》的翻译热潮引起各种解读。
有人认为,按照《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文学艺术作品过了作者寿命加50年,版权保护就到期了,《小王子》到1994年,就是无需支付版税的“公版书”。其实不完全对,像加拿大和中国是遵照这个作者死后50年的规定,但是在欧洲和美国都延期失效。欧盟规定,版权保护期延长20年,是70年,美国也是70年。在法国,甚至更久,版权保护方案规定,在一战和二战中为保卫法国牺牲的作者,其作品享受额外30年期限的版权保护,也就是100年。但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书何止千万?并没有这么火呀? 有人分析,《小王子》本身也就区区三几万字,对于翻译家来说能轻松搞定;对于读者来说,作品如此有名气,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何不买一本收藏,反正也不占地方?这样说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显然肤浅。
《小王子》的作者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研究对象。
我认为,《小王子》一窝蜂出版,不乏出版商或者译者的炒作,但是这一热潮与作品本身的魅力有关,更与读者的兴趣、与当下人们面临的困境密不可分。简而言之,是感人的作品,说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痛处。 《小王子》是一部童话,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既没暴力也无色情,更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推荐起来“家长安心、老师放心”,小读者读起来也一定欢心。很多初中生高中生包括大学生为什么自发阅读?因为这不是宝宝睡前的故事,而是蕴含哲学内核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封《小王子》为“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它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体会赋予丰富的多向性解读。 《小王子》用浅显天真的语言描摹了人类的孤独命运,小王子来到地球在高山上喊:“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独。”群山回声:“我很孤独……我很孤独……我很孤独……”当代人自我意识发展,很容易对《小王子》孤独感产生强烈的认同。在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排山倒海而来,深层次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小王子执着表达的正是这种孤独的焦虑。而孤独的读者除了在此书找到认同感的共鸣和宣泄,又能用此书找到群体归属感。我看到一份资料说,在豆瓣读书网站上,《小王子》各种版本条目733个,其中跟帖最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振骋译本,有超过18万条评论。18万呀!孤独的读者在小王子身边集结,孤独感就大为纾解了。书中最受中国青年读者喜欢的两个段落,一个是小王子反思和玫瑰的关系、一个是狐狸谈“驯服”。这不是偶然的。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的潜台词是:“我是一个大人,但是我没忘记我是从小孩子过来的。”“我有一个成熟的外表,同时我有一颗纯真的心。”
圣埃克苏佩里或许不算大文豪,但其作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如果一个读者有幸某个契机接触到《小王子》,其中的哲思又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印证,他与小王子就彼此“驯服”,建立了联系,听到《小王子》这三个字就感到亲切。我就是一例,每隔一段时间,会重读《小王子》,这可以说是心灵充电,也可以说是精神“卸载”——卸下现实社会各种压迫心灵的重负。读完之后,我神完气足,心智清明,一身轻松。 我看到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为各种原因彼此争斗打破了头,常常想,人只分为两类:读过并热爱《小王子》的人,没有读过因而不热爱《小王子》的人。有人会反驳:难道没有第三类:读过《小王子》但不热爱这本书的人吗?我相信理论上不会没有,但这类人极少极少——我活到今天,真还一个也没遇到过。
近期文章: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邦是噩梦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了邓颖超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的悲剧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部》作者没来得及的访谈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咱们对一对账 文革最大受害者刘少奇的另一个身份:文革帮凶 不实之词无处不在,《革命烈士诗抄》也不能幸免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重返童心 连周恩来都承认:蒋介石还算一个战略家 从长津湖到上甘岭:他的回忆颠覆了中国军事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