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一集)【日期】2015/9/21【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2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零六頁,從第一行看起:「又《往生論》謂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三種莊嚴,我們同學大家都應該記得很熟,國土莊嚴有十七句,阿彌陀佛有八句,往生的菩薩有四句,總共二十九句。入一法句,什麼叫一法句?下面是《往生論》的文,「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就是一法,換句話說,二法就不清淨了。清淨是什麼?一念不生,這是清淨,有一念就不清淨,就被染污了。「清淨句者」,什麼叫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是清淨句。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從清淨句流出來的,所以它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無為法身來的,法身就是自性。六祖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就是具足萬法,所以它能生萬法。如果不具足,怎麼會變現出來?所以它是能生能現。 下面舉的是曇鸞大師的註,《往生論註》,大師告訴我們:「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這句話意思很深。實相就是自性的本體,它沒有相,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念頭,沒有念頭),也沒有自然現象。我們常常用電視的屏幕來做比喻,屏幕打開,裡面什麼也沒有,一片光明,這個叫常寂光,它雖然沒有相,它能現相。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自性生的。自性能生能現,它有隱現,它沒有生滅,不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它有緣現相,沒有緣不現。好像我們看電視,這是什麼?這是打開頻道,頻道一打開,音聲、色相全現前了。現在哪裡?現在屏幕上。屏幕什麼都沒有,不礙頻道的顯現,頻道的顯現不礙屏幕的清淨,屏幕確實一絲毫染污都沒有,彼此互相不妨礙。 不生不滅的是真的,剎那生滅的是假的。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是生滅法,為什麼?它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是生滅法。《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當然包括六道輪迴在內,「唯心所現」,這第一個;第二個,「唯識所變」。要知道,一念不覺這就是無明、這就是阿賴耶,妄心;不生不滅是真心,屏幕是真心。這是妄心,妄心能夠把一真法界(就是把實報莊嚴土)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唯識所變;它不能生,它不能現,它能變,這個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實相無相,自性的實相是無相,自性的妄相也是無相,所以無論是心現的、識變的,真相都是無相。識變的頻率太高,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那個頻率是多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它的畫面發生多少次的變化?二千二百四十兆次,單位是兆不是萬。所以不可得,不可得就叫無相。這個無相不是真的無相,太快了,幾乎生滅同時,不但我們不能掌握,阿羅漢也不能掌握,權教菩薩也不能掌握,明心見性還是不能掌握。因為明心見性,從初住到等覺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在實報土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最後面的五個階級能見到,就是能掌握到,八地以上,七地以下都不能掌握。頻率太高了,八地見到,他能掌握到,八地以上,上面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這麼高的頻率他能夠掌控,實相。對前面法身菩薩來說,他們也掌控不到。 曇鸞大師這個註子裡頭說,「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妙極了!我們今天天天求知,求了一輩子,有所不知,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這就是大乘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世間人求知,大乘求什麼?大乘求無知,無知而後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事實,確確實實。 我們看世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諸位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出家表什麼意思?放下煩惱障。煩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真智,障礙我們明心見性,十九歲放下了。另外,還有一類的障礙,叫所知障。兩個大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他十九歲出家之後求學,到三十歲,整整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學過;所有的學派,我們今天講哲學,他也統統去學過。這個學什麼?有知,學了以後怎麼樣?自己發現了,它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三十歲這一年,他不再求學,放下了,到畢缽羅樹下入定。畢缽羅樹,現在我們叫它做菩提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樹下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叫它做菩提樹。世尊坐的這個菩提樹已經不在了,但是從這個菩提樹分枝分下來的,栽活的還有一棵,在斯里蘭卡,二千五百多年了,這個老樹還在,年年還發新枝,還長新的樹葉,這我們去看過的。這是什麼?放下所知障,什麼現前?無知現前,真相現前,真相就是實相。自性裡面本來有無量智慧,只是這兩種障礙讓我們的自性本具的智慧不能現前。世尊為我們表演的,是把這兩種障礙都放下,智慧現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他要不放下他就見不了性,徹底放下了。 見性之後,他就開始教學,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個人是他出家的時候他父親所派的,派這五個人陪他、照顧他,所以佛成道之後首先就想到這五個人。他們在鹿野苑修行,把他們找來,給他們講經說法,憍陳如尊者開悟了,證阿羅漢果,其他的幾個雖然沒能證阿羅漢,我們相信至少初果須陀洹證得了。釋迦牟尼佛正法出現了,你看有講經、有聽經、有修行、有證果。這是講小乘經典《阿含》,講了多久?講了十二年。我們要看,看佛怎麼教,我們怎麼學。這個十二年好比辦小學,釋迦牟尼佛辦小學,扎根教育。扎什麼根?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誨,或者我們說佛陀的教育,十二年。十二年,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好人,中國古人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們統統做到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佛陀的入世教育,我們講普世教育,普遍對世間的教育,普世教育。十二年之後,提升;十二年小學,再向上提升是中學。中學是方等,八年;這個八年是大學的預備班,過渡期間,方等八年。八年之後,提升到佛的大學,也就是佛的教學最主要的這一環、最重要的這一環,這一環前面是二十年的基礎,這個要知道,沒有二十年的基礎上不去。 中國人懂教育,佛教沒傳到中國之前,中國的教育就非常可觀。中國的教育是家庭負責的,別人不管。那個時候國家沒有辦學校,所以每個家族都要辦學,為什麼?小孩多了,要教。有的是自己人來教,有的是請人來教,請老師。教學,宗旨是因材施教,所以私塾裡面小孩二、三十個,有四、五十個的,每個小孩根性不一樣,老師對每個孩子根性都要知道,用的教學的方法也不相同,個個都有成就;小孩的進度也不一樣,看小孩的稟賦。釋迦牟尼佛教學也是這樣的,不謀而合,古人講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跟中國人一接觸,中國人馬上就接受了,為什麼?基本的教學理念跟方法,我們是相同的。沒有見過辯論,在一塊研究討論有,互補,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教育這個範圍裡面真的可以說做到盡善盡美。兩千多年的教學,這個地區人民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真收到這個效果。我們最近這兩百年,前面一百年疏忽了,對它產生懷疑,認為中國不富強,原因是教學上錯誤,殊不知我們自己錯了,教學沒有錯。中國人教學求的是智慧,智慧真能解決問題。外國人的教育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他看到我們這個經文,他看不懂,什麼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又怎麼是清淨句,他搞不懂,他沒這個概念,沒聽說過。但是這些句子中國古人聽得懂,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有這個說法、有這種想法,這就是英雄所見。 所以佛教的大學是般若,智慧,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總共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般若這部分就講了二十二年,佛陀教育裡頭的核心,最重要的這一環。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這才能接著二十二年,前面二十年,四十二年,最後的八年講法華,所以合起來五十年。你看,十二年加八年,二十年,再加二十二年,四十二年,世尊七十九歲圓寂,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是一乘法,成佛之道,人人都能成佛。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陀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他不是神,他不是上帝。小乘畢業,證阿羅漢果,這拿到第一個學位;小乘向上提升,是菩薩,菩薩是第二個學位;最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最高的學位,圓教初住菩薩就拿到了,別教要初地;但是究竟成佛,那是最後的學位,妙覺,那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看佛陀一生給我們表演的,學不能躐等,學要著重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釋迦牟尼佛表演的。他一生所說這麼多經典,誰教他的?沒有人教,都是自己開悟了,從自性裡頭,就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從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流露出來的。他沒說一句話,你問他,他立刻就回答你,答完之後,你問他講什麼,他不知道,他沒說。沒有說你問我,我想一想怎麼答覆你,那就是有說而說,佛沒有通過考慮。就像敲鼓一樣,你敲得重,聲音就大;敲得輕,聲音就小,「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佛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四十九年說的一切法,最後他說,他一句話沒說過,誰要說他說法,叫謗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這些經,是你們去叩門的,自然流露。所以你只要明心見性,佛這些經典你全明瞭,釋迦牟尼流露這麼多,我們一看全明白,自性裡頭本有,本有《華嚴》、本有《法華》、本有《楞嚴》,所有經論一切是自性裡頭本有,只要把門打開,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這個方法,中國人懂,中國人相信,中國人接受了,所以儒家教學講悟性,道家教學也講悟性。這學生悟性很高,思惟敏捷,可造之材,這是好材料,要好好的幫助他、成就他,將來是人才。根性鈍一點的人,那個不能教,教不出來,就是煩惱習氣很重,雜念、妄念很多,這沒法子教,那怎麼樣?只教他世法,教他倫理道德、教他因果教育,淺顯的佛法,像《阿含經》裡面一些經論,他這一生在世界上做個好人,世間的好人,來生不墮三惡道。這是佛陀教育,來生還能得人身,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還大,為什麼?你懂得斷惡修善,你懂得積功累德。大材,幫助你成佛、成菩薩;小材,幫助你在世間不墮三惡道,這個教育多好,佛陀的教育。真正是中國老祖宗把它稱之為「宗教」,這兩個字太好了,宗教是什麼意思?是人類主要的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教學,是人類尊崇的教化,尊是尊重,崇是崇高,大眾敬仰教化,稱之為宗教,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現在這個社會,對佛教、對宗教誤會很深。這麼好的東西,真能幫助我們,改變我們一生。學了這個東西,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身心健康。真正可以做到,年歲老了,老而不衰,頭腦清楚,手腳還靈活,還不需要人照顧,這就是學佛的好處,我們自己親身得到。生活的需要很簡單,一輩子素食。我學佛半年就開始素食,素食到今年六十四年,健康!生活簡單,不吃零食。晚年,睡眠少了,晚上九點鐘睡覺,三點鐘起床,睡六個小時,夠了,中午休息就午睡一個小時,夠了,健康長壽。還有這個體力,我們要報佛恩、要報父母恩、要報祖師恩、要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我們的使命。晚年著重在教學,培養下一代,我們要把這個法傳下去。傳給誰?傳給有緣的人。哪些是有緣人?好學是有緣的人,真正聽話、真正好學。我相信有不少的傳人,我不知道。 真正想承傳,一定要從根扎起。根是什麼?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要把它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你都做到了。你不但做到,你還影響你一家,甚至於你還影響你的一個公司,你所有的員工都受你影響。這就是儒家講的齊家,自己身修而後家齊,齊家之後就能影響社會、就能影響大眾,幫助社會安定和諧,幫助國家富強,幫助天下太平,這是佛陀教育。中國儒釋道都可以稱得上是宗教教育,中國人自己常說的「三教九流」,三教就是儒釋道,除此之外,還有諸子百家,那屬於流派,這三教是主。 所以佛法求的是真實智慧,實相智慧。實相無相,所以真智無知,無知才是一切知,起作用無所不知。我們這個世間人是求知,「有知」,下一句,「有所不知」,不知道的太多了,一生一世也學不完。佛法高明,「無知」,你看看惠能大師,二十四歲他就無知了,你看它起的作用,「無所不知」,世出世間的典籍,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你有不懂,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你就懂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這是佛法。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或者我們簡單稱法身,法身就是法性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證法性身,不是你自己修行證果的,不是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他老人家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你的,這個加持跟你自己有的沒有兩樣。為什麼能加持得上?因為自性法身是你本有的,你只是有障礙,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以他的威神加持你,把你的障礙去掉,讓你得到相似的法性身,雖是相似,它真起作用。這個法性身不生不滅,跟佛陀一樣,遇緣能現,沒有緣的時候能隱,有隱有現,都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緣,自然就現了。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來請教,他提些什麼問題、要想修什麼法門,你自自然然就告訴他了,他能聽得懂,他只要能依教奉行,都能證無上菩提,都能證果。 「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相能現一切相,這個無相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當中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三句;無不相,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無不相。第三句裡頭無相,最後一句無不相。能大師五句二十個字就講清楚、講明白了,所以五祖忍和尚一聽,真開悟了,不是假的,衣缽馬上給他,他就成為禪宗第六代的祖師。叫他趕快去避難,什麼難?嫉妒障礙。不容易!這些嫉妒障礙的人有沒有罪過?有,罪過很重。能大師,十五年之後,環境漸漸緩和了,他出來弘法。這些嫉妒障礙,障礙他老人家十五年,這個十五年眾生不能夠聞到正法,障礙正法弘揚十五年,這個過很重,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說幫助他弘法,那個功德無量無邊。十五年之後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一聽說這個信息,馬上就知道他真的是五祖的傳人。他幫助他剃頭出家,他們兩個互為師徒,他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但是他剃度完之後,他又拜惠能大師為老師,傳法的老師。能大師一生傳了四十多個人,印宗法師是其中之一。這四十多個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四十多尊佛出現在世間。所以唐朝在那個時候佛法登峰造極,是中國佛法黃金時代,無比的殊勝,明心見性有四十多人,還得了!所以護法要會,要懂得這些道理,否則的話,護法障礙佛法,不知不覺的造了罪業還不曉得,到臨命終時,無常大鬼來找你,你說你在佛法護持多少功德,人家把生死簿給你看看,你造多少罪業。人在做,上天在觀察,起心動念都記得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這些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白,時時刻刻小心謹慎,真的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幫助我們往生的資糧,我們全心全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無知,故能無不知」,因為無知,自性現前了。有知是什麼?是阿賴耶,是妄心。無知,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不平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它不分別了;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所以無所不知。「是故一切種智」,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即真實智慧也」。曇鸞大師說得好:「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曇鸞應該是淨宗第二祖,道綽是第三祖,善導是第四祖,這樣排列下來,印光大師是第十五祖,我們推崇海賢老和尚是第十六祖。 「《宗鏡錄》曰」,永明延壽大師的,「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它那個相是真相,跟我們這個妄相不一樣,就是說它顯的相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相。不像我們這個十法界,是高頻率的生滅相,每秒鐘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單位是兆,就在眼前,沒有人能覺察到。科學家現在發現了,是從儀器裡頭觀測到的,一秒鐘到底是生滅多少次,只說了非常快速;究竟多少次,他沒講清楚。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真的是太快了,我們無法想像。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四土都是法性土,所顯事相就是法身,包括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沒有例外的。所以阿彌陀佛說「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四十八願裡面說的,說得好!我們這個本子是第二十願,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法身大士。永明延壽大師講得好,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祖師大德這句話,「相好莊嚴即法身」,曇鸞法師這一點醒,大地無寸土。法身不生不滅,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念頭的現象,也沒有所謂自然現象,統統沒有,所以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是法身。 「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跟善導大師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在外面拿了一莖草,就是一根草,告訴文殊菩薩:「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遍觀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藥,樹木花草是藥,山河大地也是藥,沒有一樣不是藥。「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一而三,三而一。「(微)塵毛(端)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華嚴經》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是極樂世界的事實真相。 我們看下面經文,底下第二科,「別明依正莊嚴」,這一卷經裡面都是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先說依報莊嚴,分為兩科。下面第十一品。 【國界嚴淨第十一】 「正明莊嚴」,先說「總相」,總相只有四句,十六個字。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具足』就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你到極樂世界去挑毛病,決定挑不到,這叫『具足莊嚴』。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正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因為講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是第一國無惡道,第三十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四十八願圓滿,在往後這十幾品經裡頭一樁一樁給我們做報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想不想去?要不要去?「《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是三類。「一者彼佛國土」,這是依報;「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這是正報,阿彌陀佛跟菩薩屬於正報。「每一」,這三大類每一類,「皆具無量功德莊嚴」。世界,用我們的話來說,生活環境、學習的環境,十七種莊嚴,環境好,成就快速,沒有障礙、沒有染污,沒有惡緣讓我們生煩惱,沒有惡緣讓我們退轉,到哪裡去找!「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云: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論裡頭又說,「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這一句念老有註解,「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這相似相對法,妙不可言。任何一法都屬於感應,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我有我的感,阿彌陀佛應我的;你有你的感,阿彌陀佛同時也應你的。我想聽《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就在那裡講《無量壽經》,我聽得很歡喜;你要聽《金剛經》,你聽的全是《金剛經》,你也非常歡喜,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無量無邊,每個人根性不一樣,人人都法喜充滿,都說阿彌陀佛專門為我講的,他也說專門為我講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想學什麼他就教你什麼,而且每部經、每次講演都讓你有悟處,你才會歡喜。聽了一段時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感恩佛陀教誨,地位提升了。 想不想離開極樂世界?不想,太好了。什麼時候真正離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證得妙覺果位,你才會離開。沒有證得妙覺果位,我相信你決定不肯離開。能不能到十方世界去弘法?能,為什麼?你能夠分身,你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分身無量無邊,他分身去幹什麼?他去接引,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如果不是明心見性,他不認識,一定佛來接引;明心見性的人,他能看到極樂世界,他曉得在哪裡,但是等阿彌陀佛來接引,緣成熟了。分身、化身,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神通道力,也就是說有能力分身化身無量無邊,幹什麼?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自己;拜佛、供佛是修福報,聽佛講經說法是開智慧,每一尊佛說的法不一樣,你全聽了,全都明白了。一定要記住,在極樂世界身分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跟法身大士相同。三不退是法身大士證的,我們沒有證得法身,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個便宜可佔大了,有法身菩薩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行、同樣的神通、同樣的道力。 這裡舉了個比喻,「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大家同在蓮池裡面沐浴,有人喜歡水熱一點,他感覺到水熱一點,有人喜歡水涼一點,它就涼一點;有人想水深一點,它就深一點,有人想淺一點,統統如人意,你怎麼想,外面境界跟著你,確確實實是大乘經上說的「境隨心轉」,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境界都隨著你的念頭轉,你喜歡什麼它就轉什麼,你看到,你聽到,你接觸到,你受用到了。而且泉池德水、寶樹之間,都能見到十方剎土,都能聽到一一的音聲,眾生起心動念你知道,諸佛講經說法你聽得清楚。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生到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見到阿彌陀佛,等於親近一切諸佛如來,真親近到了,一點都不假。這個道場到哪裡去找!我再告訴你,就在眼前,在這一聲佛號裡頭,在我們信願心眼裡頭,信願持名就是! 為什麼有很多人信願持名,最後不能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他還有沒放下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就是障礙。所以念佛人,心要清淨,心要平等,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平等心裡頭如如不動,就在生活上,心不會被外面所動搖,在這裡修平等心;不為五欲六塵所染污,修清淨心,就用一句佛號,在六塵六根六境當中修清淨平等覺。覺,不容易,我們心嚮往之,清淨平等可以修。不被外境所染,不被外境所動搖,外面財色名食睡,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為它所動,這叫什麼?真修淨土,這真修行。你還為外面境界所動,不行,到臨命終時你去不了,這個東西障礙很大,不要小看它。現在就要練,天天在練,念念覺悟,念念不迷。我怎麼又被它染污?我怎麼心又被它動搖?這就是覺觀,常常提起,馬上回歸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們往生才有把握。 下面一句又比喻,這個好懂。如寶池,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摩尼寶也叫如意珠、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論中如彼摩尼如意寶性」,曇鸞大師的註解說,「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示是指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極樂世界萬事萬物的體性都能隨眾生意。「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這些話是曇鸞大師說的。如意寶,我們沒見過,也沒有聽到別人見過,沒聽說過,只是看到經上這樣的記載。這個如意寶,你得到這個如意寶,你想求什麼它就現什麼,它會變現什麼。你喜歡黃金,它就變出黃金,你喜歡翡翠寶玉,它都能夠現。你想什麼,它就能現什麼,能滿人意願,所以叫如意寶,能如人意。這個寶珠多在大海當中,被龍王守護,龍王用這個如意寶珠做為首飾,這龍王福報很大。如果有轉輪聖王出世,轉輪聖王的福報大,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多半能感得龍王把這個珠奉獻給轉輪聖王,奉獻給他。轉輪聖王得到這個珠,在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他就能作大饒益,為什麼?它如意。 下面舉這個例子,譬如「須衣服」,這個世間有很多貧苦的人沒有衣服穿,我需要多少件衣服,它就會變現出來;需要「飲食」,它就變現飲食;需要「燈明」,它就變現燈明,這三個是講日常生活。生活都能夠衣食不缺,白天有太陽,晚上有燈明,這就想樂器了,「樂具」就是樂器,娛樂,歌舞昇平,它都能夠供應。「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他怎麼取?把這個如意寶珠放在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這個念「欲」,「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真的,這個寶珠能隨轉輪聖王的願望,要衣服,統統都有,我要一里面積這麼大,這一里衣服堆滿了;我要十里,我的人,貧困的人太多,需要十里,十里就滿了;一百里也行。這物資不缺,如意寶珠能夠供養你,需要衣服、需要飲食、需要臥具,想什麼它就有什麼,它能供應。「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是從上面落下來,「種種物」。輪王想要的全有,「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人人都能滿足,「以此寶性力故」,這個寶性有這麼大的能量,能變化、能供應。「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輪王來替我們求,每個人心想事成。你想穿什麼衣服,已經在身上了,不需要裁縫,也不需要到服裝店去挑選,想什麼式樣它就變什麼式樣。不想要了,它就不見了,痕跡都找不到;想要了,看看,就穿在身上,正合自己身體。 「又相似相對者」,解釋這一句,什麼叫相似相對。《論註》裡頭說,「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這些就是如意珠寶,如意之寶能供給你物質上所需的,不能叫你開悟,這個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龍王得到它不能成菩薩,那就是一切物質的需求不缺乏,解決這一部分,道業那一分它沒辦法。「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只能夠求我這一身,現前的;我將來需要的,這個得不到。你想這東西好,我想要個兩套,我再收藏一套,收藏得不到,只你身上穿的可以,你無法去收藏它;黃金、珍寶也只你手上可以玩,你想收藏的就沒有了,這叫相似相對。「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蓋謂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今借摩尼為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沒有辦法跟極樂世界比,跟極樂世界比也只是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云相對」,對是對比。相似相對,沒有辦法像極樂世界那麼好。 極樂世界真的是我們無法想像,沒有言語能夠稱說的,這個世間怎麼比也比不上。經上所講的七寶,是用人間七寶來做對比,實際上是怎麼講都比不上。這一句話很重要,讓我們從這裡慢慢去體會,極樂世界物資上面的豐盛,它不會增長你貪心。你想收藏儲藏一點,沒有必要,為什麼?一切法隨念隨生,不想要的時候就不見了。所以在極樂世界,你看到這些畫家畫的一些菩薩、天人,居住在宮殿裡面,宮殿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確實如此,因為他要什麼就現出什麼。我要個椅子,椅子就出現;不要了,它就沒有了,不必去收,不必去整理、去清潔,沒有這必要。想什麼有什麼,想個桌子桌子現前,想方的方的現前,想圓的圓的現前,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不需要收藏,收藏太麻煩了,不會讓你起心動念。所以這勉強對比,「對者,對比」。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者,曇鸞大師《論註》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每個往生的人都具足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沒有差別的,是平等的。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平等的加持,沒有分等級的,沒有說凡聖同居土跟實報土就有差別,沒有說。實報土,圓證三不退,阿惟越致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也是圓證三不退。一個例子就行了,你懂得了,其他一切沒有一樣不平等,真不可思議。 我們從這裡想能想到,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智慧,圓滿具足,所以產生這麼大的能量。供養多少人?人數無量無邊,數目字說不出來。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甚至於說是每一分鐘,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有多少!地球上去往生的人不多,但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個人數加起來,可就太可觀了。極樂世界法性土,法性就是沒有數量的,無量無邊它能容得下。當然,每天有這麼多人來,我們也知道,像學校一樣,每天也有很多畢業,離開了。我體會到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樣樣都是沒有邊際。跟無量壽一樣,壽命無量無邊,相好無量無邊,這物質的資源也是無量無邊,所有一切受用都是沒有邊際的,它沒有欠缺的,為什麼?是自性變現的,自性無量無邊。 依法性,莊嚴佛事。我們把《論註》從頭念好了,「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我們這個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跟娑婆世界相類似的非常多,也是說不盡。娑婆世界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就是實報土,「唯識所變」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唯識所變。實報土覺而不迷,得大自在,一切受用無不自在,無量無邊。唯一殊勝的,十方世界所沒有的,那就是方便土跟同居土都享受實報土的待遇,這個沒聽說過,這真的是只有極樂世界一家,極樂世界殊勝就殊勝在此地;實報土跟其他世界是相同的,沒有兩樣。所以,極樂世界的實報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叫華藏世界,是一不是二,兩個不同的名字,同一個境界。但是方便土跟同居土不一樣,方便土是四聖法界,同居土是六道輪迴,這個是心現識變;極樂世界只有心現,四土都是心現,沒有識變。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在花苞裡頭都轉識成智,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以到極樂世界,得四十八願加持,跟實報土的待遇完全平等,這個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我們要想修,那要修到哪一輩子?修到明心見性才行,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不行。這些事、理,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曇鸞法師跟我們說,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到極樂世界去就看到了。「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不容易,別人沒說過。曇鸞大師,古人有提到,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當之無愧。為什麼把他漏掉?是因為他的著作,就是《往生論》的註解,失傳了,被日本人帶回去,中國找不到了。現在從日本又找回來,我們看到了。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都提倡應當把這兩位補進去,我很贊成,曇鸞二祖,道綽三祖,善導大師四祖,這樣推下來。說得好! 「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故曰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論註》又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這個十七種我們學過,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這個括弧有一個解釋,「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論註》裡頭說:「此清淨是總相。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無窮是生死相,所以他不取。 這個一段,我們下一堂課接著此地第一行,接這個地方,「此中佛土不可思議」,從這起,下一堂課從這起,第一行最後一句,從這起。咱們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於極樂世界嚮往的心就生得起來。這個地方真的要去,不去太可惜了。沒有遇到,是沒有福報;遇到了,有這一分福報,這個可不能疏忽,決定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好,今天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