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四二六集)【日期】2017/4/14【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4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一頁倒數第二行,科題,「約果報以重誨」。重,重複,一而三,三而四,不斷的提醒我們,教導我們。請看經文: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段經文,對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生活的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在九百七十二頁第一行,「《淨影疏》謂右四句,乃從燒起惡」。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跟我們初祖同名。初祖是在東晉年間出世的,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廬山慧遠大師。這是隋朝的,唐前是隋,隋的年代不久,唐代時間就久了,將近三百年。淨影是寺廟,淨影寺,對大師的尊重,不稱他的名,不稱他的號,稱寺廟,淨影大師,我們就知道是指隋朝的慧遠。佛門裡面也稱為小慧遠,說小慧遠也指他。像窺基大師,不稱他的名,也不稱他的號,他當年居住在長安,時間長,在那裡講經說法,大家對他的恭敬,就用寺廟名,慈恩寺,慈恩大師,我們就曉得,那是對窺基大師的。 這些禮貌,在過去人很講求。它到底有什麼好處?帶來整個社會的安定秩序。所以,禮重要!長治久安,太平盛世,怎麼來的?從禮來的,人人都守禮,人人都講禮,這個社會自然就安定和諧,就不一樣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淨影大師在《無量壽經疏》上,對這四句話,他說這是「從燒起惡」。「更相殺傷等」,等,其他的三句,根據望西大師的意思,「是則燒生殺生惡也」,殺生惡。燒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講人不耐煩,情緒不穩定,在這個狀況之下,是非不辨,善惡不明,發脾氣,發得太過分了。發脾氣全身發熱,所以叫燒,用這個字來形容,身上去摸它都是燙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這一生遇到過,好在學佛學得早,二十六歲就聞佛法。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現在這個社會沒人講了。沒人講怎麼辦?沒人講就愈演愈烈,造成整個社會人民不安,性情煩躁,火氣很大。用佛法講,瞋恨心重,很容易發作,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不能夠原諒別人過失。所以你發脾氣,人家要不能接受,跟你一樣,這鬥爭就起來了,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的時候完全失去理智,戰爭是你發脾氣,你怨恨的那些人被殺掉了,可是無緣無故的人死多少,這個帳有沒有算進去?沒有,忘得一乾二淨。每天看到的信息,這場戰爭裡頭死了多少人,多少將士,多少無辜的平民,新聞上報一點這些東西,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你在這造因。 殺、盜、淫、妄、酒是佛門根本的五戒,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定要覺悟,決定要遵守,決定不能夠破戒犯戒。為什麼?保全你的身心冷靜。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發脾氣、瞋恚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罪業提升了。先是競爭,競爭提升到鬥爭,鬥爭提升到戰爭,多可怕!果報在哪裡?果報在地獄,發動戰爭,沒有不墮無間地獄的。 這些年來,我們親身經歷的,唐太宗附體這樁事情。在歷史上,他是個好皇帝,愛國愛民。他知道宗教的價值高,每個宗教他都護持。伊斯蘭教是唐代傳到中國來的,他接受,還敕建清真寺,待遇跟佛法都是平等的。基督教傳到中國,都是在他那個時代,大公無私。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沒有人去追究。照表面上來看,我們對唐太宗的評價,縱然不能成佛,至少也是天道。好皇上,替國家人民做不少好事,護持宗教功德尤其大,怎麼會墮無間地獄?要不是他附體說出來的,我們不可能在這上想。為什麼?殺人,原因就是殺人。怎麼樣殺人?戰爭,他的政權是靠武力獲得的。戰爭當中,雙方死的人多少,無辜平民遭這個劫難的有多少,這個罪一加上身上,麻煩可就大了。 他有大功德,大功德可惜,到這麼多年才起作用,這個大功德就是他為後人編了一套書。這套書有什麼用處?幫助每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書可不得了!他附體透了這個信息,來感恩,我們把這部書找到了,《群書治要》。他感謝,來告訴我,這部書可以救中國,可以救全世界。我相信。救中國我知道,救全世界沒想過,他一提我就明白了。這部書,必須要把它翻成白話文,再從白話文翻成外國文字,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讀到這部書,都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誨。 修身,你這一生,身心健康,幸福快樂,你要不要?當然要;家庭幸福快樂,要不要?當然要;事業的成長,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要不要?要!誰給我們?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的,古聖先賢給我們的,統統在這部書裡頭,《群書治要》裡頭。這部書分量不多,唐太宗那個時候編的,五十卷,一卷大概一萬字,也就五十萬字。你把這五十萬字書念熟了,明白了,依教奉行,前面所講的利益你全得到了。為什麼?你對於經上所講的五痛五燒,完全明白了,你不會幹這些傻事,你不會迷惑顛倒。 認真修行,我跟大家講得簡單、清楚,容易記,學佛從哪裡學起?真正得到佛法利益,從自己起心動念處學起。記住,起心動念處。這個念頭善不善?這個念頭對自己善,對別人不善,不能做。損人利己,我得到的甜頭是一點點,後面的果報可不得了。讓別人受到傷害,他甘心情願嗎?不甘心,不情願,怎樣?來生後世他要報復的。想到報復,膽顫心寒,不敢做了。那祖宗救了你,古聖先賢這些教誨你讀到了,你得救了。地位救不了你,財富救不了你,明瞭因果報應,就救得了你。記住聖賢教誨,依教奉行,你得無比殊勝的利益,這一生幸福快樂,真實的利益。 念老註解註得好,「惡人在獄火中,痛極生瞋」。所以地獄裡面出來的,瞋恨心很重。習氣、煩惱無量劫累積不能化解,這怎麼辦?化解貪瞋痴慢疑,只有佛法講得最徹底、最清楚、最明白。我們學了之後,想到這樁事情,看到這些人在造業,在造貪瞋痴慢疑,就要覺悟,就要回頭。我是凡夫,愚痴顛倒,遇到這些事情,習氣就現行,習氣一現行,佛經裡面的教誨立刻就照見,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智慧。看到事實真相,假的,不是真的,怎麼樣?縱然是逆境,逆境來了我們要善處,不發脾氣,我冷靜,沒有報復。我被他傷害,過去生中我傷害過他,現在我們遇到了,我再報仇,來生他要報我,那往後一代比一代悽慘,這事情不能做。不如一筆勾消,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業因果報,自然現象,就有智慧來處理了。智慧是什麼?智慧不但沒有報復,用感恩來回應他。你有再大的脾氣,你發洩,我忍受,發完之後,若無其事。慢慢對方會回憶,到底是誰錯了,他自然會明白,自然會懺悔,自然會改過。決定有這一天,這天也許不是在他有生之年,是在他往生之後,他明白了。 各人的業報,得到的是各人不同的果報。特別是學佛的人,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我們中國出家人,高僧大德,大家都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大家都知道他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祖給他印證,他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見性的人才能說得出來,沒見性說不出來。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真心,是真我。自身不是真我,為什麼?身有生滅,是生滅法,假的,不是真的。自性不生不滅,所以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那是真我。學佛人終極的目的,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自性的身叫法身,法身沒有形相,法身無處不在,法身無時不在。整個宇宙是一個法身,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 一個法身,話就好講了。牙齒跟舌頭,同一個法身,同一個身體,牙齒不小心把舌頭咬破了,舌頭怎麼辦?要不要報仇雪恨?它不報仇也不雪恨,為什麼?一體嘛。這個容易,你知道了,你知不知道,你跟今天這個世界上一些冤親債主都是一體?不知道。如果知道了,知道那個冤親債主都化作兄弟同胞,不但沒有戰爭,沒有鬥爭,連競爭爭這個字都沒有了。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能捨己為人,為什麼?人就是自己。這是佛法從理上來給我們講,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句說得好,「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它現的相,是末後一句,「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整個宇宙是一體,能不愛他嗎?佛出現於世間,為什麼來的?幫助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苦從哪裡來的?迷了來的,不知道事實真相。樂從哪裡來的?豁然明白了,原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我是一體,我怎麼能不愛護?我怎麼能不關心?所以,一定要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覺悟。諸佛如來自覺圓滿,往後的事業就是覺他。菩薩的事業自覺還沒滿,但是他已經開始覺他了,為什麼?覺他幫助自己自覺,快,把自己成佛的時間縮短了。 這是智慧,不是知識。世間人有知識沒有智慧,他能解決局部的問題,他不能解決本質上的問題。佛陀教育高明就高在此地,方東美先生給我說的,我能夠理解,我能夠體會到,我相信。大乘佛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裡頭,究竟圓滿的教科書。我跟方老師學佛,方老師介紹給我,佛法是究竟圓滿的哲學,釋迦牟尼佛,最偉大的哲學家。今天我們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完全肯定大乘經論裡面所說的。所以,佛學又搖身一變,變成量子力學了。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科學家宣布,大乘經典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究竟圓滿的科學,科學做不到,它全能做到。 我們要記住,永遠記住,一家人,整個宇宙是一家人,他不承認我,我承認他。我承認他自始至終正確的,他不承認我是短暫一時的,他幾時覺悟了、明白了,他完全承認。貪瞋痴慢疑這五燒就斷了,因上沒有了,果上就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不可以不懂,明白這個道理,問題容易解決了。 惡人在獄火之中,就是在地獄,受到這個果報,惡報,受到這個惡報的時候,痛極生瞋。受極大的痛苦,他不知道,極大痛苦是他極大的瞋恨變現出來的,他不知道自作自受,他認為是別人懲罰他。說真話,佛說的,有沒有地獄?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的。天堂是虛妄的,地獄也是虛妄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天天想瞋恨,天天想報復,天天不服,感到委屈,這就造成極端的瞋恚。極端的瞋恚,果報叫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斷。必須苦完全受盡了,你過去世還修的有點善,才能夠真正棄惡向善,得人身,再修佛法,才真正能獲得解脫,解除內心裡面的迷惑顛倒。不再受苦了,苦的因斷掉了,苦的果報永遠不生。這正確的。 知道這個好,我們得真幹。我們受了委屈,受了冤枉,受了嚴重傷害,要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放在心上是什麼?是你接受了,接受了迷惑顛倒,接受了不善的業因。應該怎麼樣?像佛菩薩一樣,不放在心上,心上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疑。外面七情五欲,自自然然、平平安安度過,就在斷惑證真。 貪瞋痴慢疑,在心想上是迷惑,迷失了自性,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疑,不能不知道。我們往自性這邊靠,就是清淨心、平等心,不生不滅,圓滿的心,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一樣不是無量,壽命無量,幸福無量,快樂無量。所以阿彌陀佛的世界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樣樣是無量,用一個無量壽來做代表,樣樣是無量。是阿彌陀佛從自性裡面現出來,阿彌陀佛圓滿覺悟,圓滿的示現。因為我們跟阿彌陀佛是同體,同一個自性,所以他現來我們可以享受。享受的時候都不必要感謝,為什麼?我們是同一個自性。有感謝是二,不是一,一,哪來的感謝?我們對他的感恩,只是他幫助我們覺悟了,沒有他的幫助,我們覺悟不了,永遠迷惑,迷上加迷。 那就像這個經上講的,是則燒中,我們從頭念,第三行頭一句念,「互相傷殺。是則燒中,重複造惡,結怨成仇,故云怨家」。這多可怕!我們希望,我學佛了,我既然學佛了,我這一生當中沒有對立的,沒有仇敵,沒有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他把我看作仇人,我把他看作親人。我得自在,他得的是煩惱,為什麼?他把我看成怨家,他生煩惱,生瞋恨;我把他看作親人,生恩惠,不生煩惱。煩惱在這一生當中全部化解了,你說你多快樂!這一生當中沒有煩惱,沒有怨家,沒有敵對的,個個都是來幫助我,成就我,愛護我的,來教導我的。這叫佛法,這是覺悟了,明白了,明白真做到了,真做到就真享福。看別人完全看好的一面,惡的那一面,不善的一面,根本不放在心上。心上只看到人家大善,大德大能,大慈大悲,看到這個,一切不善都不要放在心上。自己如是,對人亦如是,自他是一不是二。 所以沒有怨家,沒有「互相報償」,沒有,「甲殺乙,乙復殺甲」,我縱然被人殺了,我也沒有報復的念頭,來生長壽。不殺生,再加個不食眾生肉,你吃肉,跟眾生結冤仇,牠被你吃了,那個帳放在老帳簿裡頭,老帳簿叫阿賴耶。每個人都有一個總帳簿,起心動念都記在裡頭。我們從覺悟之後,只記善不記惡,一切惡都一筆勾消,一切善統統記在裡頭,你縱然沒有成佛,你生生世世快樂無比。所以,幸福是自己修來的,苦報也是自己造的,造作錯誤。正確的造作是幸福快樂,錯誤的造作是三途苦報,不能不知道。 所以『更相殺傷』這一句要記住,決定不能犯。我被人殺了,殺了就算了,不再報復,我不想殺他,我來生的時候跟他沒有殺業,不會被他殺傷,我們從這個地方求解脫。經上教的,「從微至著」,微是小惡,小小不如意,慢慢把它養成大惡,那就錯了。要化解,不能夠「愈演愈烈,無有窮期」,這八個字是大錯特錯。「故云」,經上說,『從小微起,成大困劇』。「劇者,甚也,烈也,多也,增也」,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行惡不止,苦增不已,乃成大困,創重禍深,故云成大困劇」,困是困難,劇是劇烈。 「又《魏譯》作久後大劇」,久是時間長久,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面,幹什麼?報恩報怨,如是而已。那什麼叫修行我們就明白了,只報恩不報怨,真修行人,我們要走這條路,對我有滴水之恩,我都想求報。殺身的這個大怨大仇,我們不報,一筆勾消,為什麼?阿賴耶所變的,是幻相。幻相根本不存在,是我們把它看錯了,記在心裡面,引起這麼多的煩惱、怨恨。要知道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記住,佛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這是什麼?阿賴耶的現相。它現出的現相,壽命多長?存在時間多久?是三十二億百千念分之一。我們沒有感覺到它存在,它早就過去了,不再回頭。 佛經上這些話,今天量子力學全部為我們說明了,我們要記住。善惡都不是真的,我們行善斷惡,我們在這個世間,給沒有遇到佛法的人做好樣子。學佛的人,決定要遵守三皈、五戒;基本的戒條,三福,淨業三福,最高的指導原則,要遵守。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只要把這基本東西完全做到,從內心裡面去做到,這真佛弟子,這真正學佛人,真正得佛法利益的人。得佛法的利益,真快樂,真幸福,縱然不求往生,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是人天福報,小善;大善,往生極樂世界,一切功德究竟圓滿。所以,能求往生的就是發大菩提心,證大果,種大福報。 《淨影疏》末後這句說,「身受勞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劇。」這都是解釋前面這個經文,說得好,我們要怎樣學習、怎麼落實,怎麼樣在這裡得到真實受用,這個重要。如果聽,會講了,明白了,沒有做到,一句也沒做到,你什麼好處都沒得到,空過了,這可惜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