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1991年11月1日骇人听闻的卢刚事件,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卢刚简历
卢刚生于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选拔,1985年本科毕业后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导师是本系教授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毕业时未能获得最佳论文奖,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最终酿成悲惨血案。
事件中五死一瘫。
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
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
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
副校长安妮·柯来瑞(T. Anne Cleary)
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颈椎以下全身瘫痪
各方反应
华人界
卢刚事件在美国华人社圈中反响很大,各华文报刊几乎众口一辞,对卢刚其人痛加指责,并针对其中国大陆的背景大肆抨击。另有小部分人认为其行为是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反抗,打破了中国人在美国社会一向沉默、驯服的形象。
被害家人
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柯来瑞举行了葬礼。安妮.柯莱瑞的好友德沃.保罗神甫在对她的一生的回顾追思时说:“假若今天是我们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妮.柯莱瑞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
这一天,安妮.柯莱瑞的3位兄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妮.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这一天,受害人之一的安妮·柯来瑞女士的家人,以极大的爱心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信中追忆了安妮·柯来瑞女士的成就,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这就是我在她房间里看到的那封信------
给卢刚的家人们:
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
她一生给人所留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当我们从各地赶来衣阿华时,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给我们的美好的记忆和她为人们所作的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记念你们——卢刚的家人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