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歡的觀點,但一定會進入挑戰性的視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高伐林
註冊日期: 2010-05-22
訪問總量: 15,748,788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文章歡迎轉載,請注作者出處
最新發布
· 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是……
· 你以為互聯網保存記憶?錯!中文
· 中國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魔鬼藏在細節里:專制者為何總在
· 絕望的外國人有時更清楚地看到美
· 一文讀懂以色列與哈馬斯生死拼殺
· 知識分子在新的時代要逐漸習慣靠
友好鏈接
· 暗夜尋燈:暗夜尋燈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懷斯:懷斯的博客
· 海天簡牘:海天別院
· 雲鄉客:雲鄉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吳言:吳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藝萌:藝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島
· 虎貓:張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廣場
· 史語:史語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濱:解濱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歐陽峰:歐陽峰的blog
· 岑嵐:岑嵐的博客
· 楓苑夢客:夢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類目錄
【詩】
· 一部童話引發圖書界難得一見的翻
· 讀書要讀有趣的書:走這一條捷徑
· 《長安三萬里》藏着大國由盛轉衰
·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襲
· 推薦三部中國作家描寫瘟疫的優秀
· 橫跨美國之旅(後記):來,享受
· 母親節回憶與母親有關的若干小事
· 中國百姓的詩歌江山被他們這樣一
· 余英時先生在“祖國”“故鄉”安
· 請告訴我哪句可原諒,哪句必須批
【識】
· 中國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絕望的外國人有時更清楚地看到美
· 知識分子在新的時代要逐漸習慣靠
· 要是一條狗救了毛主席怎麼辦?
· 善良的人必須行動起來,勿以惡小
· 書裡的烏托邦是曙光,現實的烏托
· 過去數十萬年從動物升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幾率
· 美國驢象兩黨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選
· 以江澤民冠名的“三個代表”理論
【史】
· 魔鬼藏在細節里:專制者為何總在
· 一文讀懂以色列與哈馬斯生死拼殺
· 清明時節雨紛紛,推薦一篇緬懷故
· 《青年論壇》鳴謝團中央始末——
· 一個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沒有
· 人類文明的競爭過程中,病菌插進
· 魯迅說“民國以來最黑暗一天”留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背面
· 奪得了令舉世振奮的“大捷”?來
· 文革最大受害者的另一個身份:文
【事】
· 你以為互聯網保存記憶?錯!中文
· 《青年論壇》的觸角伸到了天子腳
· “盡到一個歷史當事人應盡的責任
· 猶太人和黑人:索維爾筆下的美國
· 一個青年幹部的婚姻危機怎樣惹翻
· 我的兒子,你的秘書:《進出中組
· 文革多少殺人犯,他是懺悔第一人
·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 袁世凱大哉問:中國實現共和需要
· 中共的公信力是怎樣磨損到最終折
【視】
· 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大盤點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續):如何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在“91
· 橫跨美國之旅(第16天):見識了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續):地平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續):一所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橫跨美國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橫跨美國之旅(第12天):把開胃
【拾】
· 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是……
· 是中國權威部門出台一版《仇恨指
· 為何這麼多人認為中美難免一戰?
· 科技不斷進步,過去的社會形態絕
· 幾乎沒什麼比實現中國民主憲政更
· 國家能力過於強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當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數據的神器也救不了計劃經濟的
· 一種解釋:為何中國堅持另搞一套
· 俄烏只能在戰場決出勝負?各方基
存檔目錄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專訪楊繼繩(上):在中國說出真相有秘訣
     中國當局對言論的管制日益細密嚴格,許多問題被禁止披露和討論,為什麼《炎黃春秋》能夠享有“網開一面”的待遇,連連發表敏感文章?楊繼繩總結過若干博弈的“安全規則”,但他說最關鍵的一條是:《炎黃春秋》多年來積累的影響越來越大,查封這家雜誌的政治成本太高 ◆高伐林   高按: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最近引起了萬維諸位博客的關注,議論蜂起,這是大好事。
  記得2007年秋天,我在北京,有天半夜從清華大學打“的”回城裡,司機是個小伙子,我問他是哪裡人,他告訴我是“河南信陽”。我來了興趣。因為河南信陽地區毗鄰湖北,在我十來歲時,武漢也陷入日益深重的飢餓之中,每天聽到各種傳言,其中有很多就是關於信陽餓死人的事,但在當時都是不准議論的,若被舉報,就是“散布反動言論”,可能被抓被殺;後來“文革”中我扒貨車出去“串聯”,在信陽等候重組車廂、換車頭的百無聊賴之際,在車站附近走走,看看大字報,卻見用毛筆抄出中央、河南省委關於信陽事件的幾個文件,吃了一驚——文件非常詳細。具體細節我現在記不清了,能記得的就是“死亡百萬”這個驚人數字。先是餓死大批社員,後來是中央派工作組來整治,又整死(包括槍斃和逼死)不少社隊幹部。這個可怕的信息從此深深烙於腦海。不料我問這個開出租的小伙子知不知道六十年代大饑荒,他露出一臉憨厚的笑容,不當回事地說:“好像是聽我爺爺說過,那時沒吃的,餓得狠啊。”我問他,家裡有沒有人餓死?他說,聽說爺爺那一輩有兄弟姐妹餓死,具體情況不清楚。
  小伙子才不到21歲。算一算,他44歲的爹,都是過了大饑荒才出生的(1963年),到他這一輩,就更隔膜了。我得知他爺爺還健在,便請求他,再回鄉時,好好問問他爺爺當時究竟怎麼回事,“咱們不能對經歷過的事都甩到腦後又不想,又不知道吧”。小伙子未必明白我的意思,但他滿口答應,也不知道後來是不是真問了他爺爺?
  對六十年代大饑荒原因為何,究竟災難有多大,死人多少,當時的領導層應負什麼責任,都是應該加以探究的。我讀萬維諸博客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有一條我覺得有誤解。有博友在文章中說關於“餓死幾千萬人”的說法,“沒準兒也是受到了大躍進時期浮誇風的影響”。
  我見過幾位專門對大饑荒有專門研究的學者,例如中央黨校教員余習廣,他有多篇論文,還編有《大躍進·苦日子》上書集,這本書我仔細看過,搜集的全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一些機構(如河南省委、信陽專員公署等)和個人(包括上至彭德懷、下至普通百姓)給毛澤東和黨中央的上書。再例如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楊繼繩,他著有《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上下兩厚冊,逐省披露當時的慘況。
  此外,我還讀過在北京當記者近二十年的英國傑斯帕·貝克的《餓鬼:毛時代大饑荒揭秘》(明鏡出版社);讀過東夫所著《麥苗兒青菜花黃:川西大躍進紀實》(香港田園書屋),我認為,這是對四川慘絕人寰的大饑荒的最翔實揭露(我也見過作者王東渝,一位謙謙君子,但當時並不知道他就是“東夫”)。自然,還有美國華裔學者丁抒最早的專著《人禍》。撼動我心靈的,尤其是一個叫李世華的人寫的《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人的家庭紀事》(明鏡出版社),這位安徽退休學者,寫的完全是自己家和自己的經歷,字字泣血。我們在這裡說,死了兩千萬、三千萬,人命都只是數字或者只是名字;而在他,死去的是自己的至親親人,是朝夕相處的鄉鄰,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這些作者,在我看,為了揭示歷史真實,埋頭調研,付出了極大心血,做出了艱辛甚至充滿風險的努力。他們的論斷,我們當然可以質疑——也應該質疑,群策群力才能逼近真相麼;他們的看法,也必定存在各種謬誤;他們肯定有他們的思想局限和認識局限。但是要說他們是“受了浮誇風的影響”,批評者的這句話,未免太輕飄了!對這些學者的勞動(尤其是許多學者在中國大陸,研究這個課題還必然要伴隨種種風險,他們必須要有超乎常人的良知和勇氣),我覺得首先要抱以尊重和感謝。當然,對他們很可能有的疏漏和誤差,我們也要直率指出。
  有人對水稻專家袁隆平所說中國大饑荒“餓死了四五千萬人”(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報導,隨後人民網轉載)表示質疑,這或許不無道理——你袁隆平從何得知全國的絕密數據?但有人對楊尚昆所說的四川餓死了一千多萬人的數據表示懷疑,說他是因為被毛澤東整過,仇恨毛澤東,所以才編出這麼個彌天大謊來抹黑毛澤東——這就顯然不合情理了!
  這裡,我登出我2008年10月到11月寫的對楊繼繩的專訪,他講述了他如何調研採訪。我分成上下兩篇刊出,上篇側重講《炎黃春秋》雜誌如何在中國嚴酷的文字羅網中倖存,下篇側重講他如何採訪寫作,包括他在當局重重阻撓下,如何調查寫出《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請諸位指正。
楊繼繩被三任中宣部長批評過,他批評了他們更多次。(高伐林攝)
  第一次知道“楊繼繩”這個名字,是2005年4月在出走的前中共中央委員、香港新華分社社長許家屯位於洛杉磯的家中。他的茶几上堆著高高一摞書刊報紙,最上面的一本書油墨尚香,就是楊繼繩的《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2008年10月17日,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西東大學舉行的“中國的歷史教訓和未來挑戰:大躍進5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見到了專程前來的退休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楊繼繩。他經十年調查研究,這一年上半年出版了上下兩冊厚厚的《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在這次專門討論大躍進和大饑荒的會議上,做了題為《大饑荒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的學術發言。三天會議結束後,我與他有了一次單獨的長談。
《炎黃春秋》連續刊出敏感文章   楊繼繩長相憨厚,穿著樸實,不像清華的畢業生,也不像新華社高級記者,倒更像一個土生土長的鄉鎮幹部。因為他的《炎黃春秋》副社長身份,我們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但楊繼繩對筆者有言在先:我不是《炎黃春秋》的法人和主管,按說情況不應該由我來介紹,不過多年參與雜誌的運作,就談談個人的看法吧。   筆者問:那麼《炎黃春秋》的主管是誰呢?   楊繼繩說:杜導正主管,他是終審人。   杜導正是1937年入黨的老革命,在新華社工作了近40年,當過中南局機關報《羊城晚報》總編輯、新華總社黨組成員兼國內部主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新聞出版署署長。現在他的身份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炎黃春秋》雜誌社社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就是《炎黃春秋》雜誌的主管機構。不過,杜導正已經85歲了,他這個終審人,是掛名而已吧?   楊繼繩卻說:不,杜老可不是掛名,每一期、每一篇文章都要看。原來我也是終審人之一,後來寫了《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這本書,挨了上面的批,比較招人注意,杜導正就讓我別當終審人了,只當副社長和執行總編。副社長和執行總編另外還有吳思和徐孔——吳思是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是《潛規則》與《血酬定律》的作者,而徐孔是一位“老右派”。   《炎黃春秋》最近幾年刊出不少題材和內容敏感的文章。像2007年7月號上田紀雲《國務院大院的記憶》率先正面描述被廢黜的總書記趙紫陽在國務院工作期間的往事:“1986年,秘書長們商量,把國務院常務會議室桌子換成了比較時尚的橢圓形會議桌,第一次使用時趙紫陽就批評說,國務院不要帶這個頭。所以,當時其他會議室沒有再更換會議桌。趙紫陽一貫倡導節儉,反對鋪張浪費,講排場。為了制止公費請客,曾明確規定,公費請客只限‘四菜一湯’。……他嚴格要求幹部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自己首先身體力行,在位期間,從未對自己的住宅、辦公室大興土木或購置貴重高檔用品,一切從儉,不浪費國家一分錢。”雖然文章里涉及趙紫陽的只有這麼短短幾句話,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的震動。   再如2007年2月號刊出謝韜的長文《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一時也洛陽紙貴,喚起眾多猜測;2008年5月號的《推進民主是第一要務》,從標題上看,就與“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的說法迥然有別。 劉雲山說“你們去看《炎黃春秋》吧”   我問:眼下公認當局對言論的管制日益細密嚴格,對互聯網上的輿論也採用了各種行政和技術措施來控制,許多問題被禁止披露和討論,為什麼《炎黃春秋》能夠享有“網開一面”的待遇?你們發表這些敏感文章,是跟有關方面通過氣,得到特別的許可嗎?   楊繼繩連連搖頭說:我們沒有請示、也不需要請示任何人。   我追問:莫非當局真是要留一個“新聞自由”的標本,來做抵擋批評政府管制言論的擋箭牌?   楊繼繩笑了:還真有這回事——中宣部長劉雲山真的對批評者說過:你們去看看《炎黃春秋》吧。   他思忖了一下,接著說:這份雜誌能夠堅持一種相對開放的面貌,有多種原因。杜老是個老共產黨員,思想仍然是體制內的,但他開明,看到了歷史潮流大勢所趨。我們雜誌的顧問隊伍,杜潤生、李昌、于光遠、李銳等也多是黨內民主派、多是老革命。主管機構對我們也給予了寬鬆的環境。   雜誌的主管機構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於1991年5月10日,先後有蕭克、周谷城、費孝通、程思遠等人當會長,2006年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教授為新一屆會長,實際管事的是第一副會長兼黨組書記,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多年來,炎黃文化研究會創辦“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舉辦過多樣化的學術研討會,還編輯出版《炎黃匯典》等書籍;出版《炎黃春秋》也是其工作之一。不過,楊繼繩介紹說:炎黃文化研究會對《炎黃春秋》基本上是不管,不過是過一段時間,召去匯報一次而已。   而當局手上對雜誌能打的牌又實際上很少。《炎黃春秋》是民間辦的,沒有用他們的錢,現在發行八萬多份,能夠平衡收支,略有盈餘。   楊繼繩說,當局想過“換人”這一招,就要張文彬來跟杜導正談。張文彬說:“有句話不知該不該說……”杜導正說:“你說吧!”張說:“您這麼大年紀了,要找個接班人哪。”杜導正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回來就安排讓吳思當了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但是我們的內部運作,還是照常。
《炎黃春秋》雜誌被視作測試中國言論開放程度的風向標。
“安全守則”經驗談   在當代中國講真話,沒有勇氣是不行的;但是只有勇氣又是不夠的。我問楊繼繩:你們自己內部,對敏感文章要進行討論,也評估過風險嗎?個人的風險,刊物的風險……   楊繼繩說:那當然。幾個副社長都要看,都要討論,都要評估。不過,我們評估的是對於雜誌的風險,個人的風險基本上不用考慮。近年來當局控制媒體的方式方法比過去還是聰明了、進步了:書出了問題,只處理出版社;雜誌出了問題,只處理雜誌——黃牌警告,停業整頓,換人,扣發書號,停刊等等。他們打壓和查封報刊本來是因為政治問題,但也說你是出了經濟問題:賣書號啊,超越了出版權限啊。   評估風險,怎樣才能“化險為夷”呢?楊繼繩在2007年香港大學一次學術會議上說過:我們要當先驅,但不必當先烈。他總結怎樣才能安全的規則,第一條就說:不要犯低級錯誤。低級錯誤往比高級“錯誤”更危險。他舉例說,《炎黃春秋》發了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從過去50年當局奉行的理論標準來看,是顛覆性的,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什麼危險,這是“高級錯誤”。而《21世紀環球報道》之所以被封,不是因為發了李銳文章,而是說中共中央同意李銳的文章。中央怎麼會同意李銳的文章?這是硬給中共中央加上去的。中央當然惱火。   楊繼繩列舉的低級錯誤還有:對現任領導人的人格侮辱,對現行的重大方針政策正面挑戰,泄露國家機密,國防、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敏感話題,等。   楊繼繩介紹的第二條安全規則是,要了解國家允許的言論邊界。“怎樣才能了解這個邊界呢?在於學識,在於眼界,在於經驗。井底蛙當然不知道危險的邊界在哪裡。”——這一條,恐怕《炎黃春秋》得天獨厚:創辦者與操作者多年投注心血,建立起雄厚的顧問和核心作者隊伍,在網站上列出名單的“核心作者”就有近百人,其中有田紀雲、胡啟立、朱厚澤這樣的前高官,也有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參與者和知情人及其後代,還有中共理論界、文化界、新聞界各個山頭的“大腕”,所持觀點有“左”有“右”,有體制內也有體制外。其它哪家刊物能集中這麼多有學識、有眼界、有經驗的顧問和核心作者?   儘管楊繼繩講得有理有據,但是包括他在內,《炎黃春秋》的幾位副社長多未能做到安全過關:楊繼繩的書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基本上不能在國內出版(直到今年3月,才在大陸出版了《三十年河東:權力市場經濟的困境》,評論家感慨說“是一本難得的能夠在內地出版的好書”);而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吳思幾乎每一本書都被當局禁止發行,其中就包括那本《潛規則》。但“潛規則”這一概念由於其新穎和準確而深入人心,《炎黃春秋》主辦者就是按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與宣傳主管部門進行博弈,總算在當局容忍度的邊緣保持了平衡。   楊繼繩歸納的最關鍵原因是:《炎黃春秋》多年來積累的影響越來越大。當今任何人若打算查封這家雜誌,都要顧及政治成本太大了,是否承受得起?
被三任中宣部長批評:到底社會進步了   我問楊繼繩:聽說你被中宣部三任部長批評過?他笑了,扳起指頭數:“王忍之、丁關根、劉雲山……對,三任,有的還不止一次,丁關根就兩次,劉雲山也好幾次——不過,我批評他們更多!”   楊繼繩對我感慨:到底還是社會進步了,想如果倒退回去幾十年,一位記者若被中宣部長批評了,那還得了?那就是家破人亡啊!   他加了一句:“這就是前捷克總統哈維爾說的‘後極權社會’麼!”——極權主義的原始動力衰竭,革命的“總發條已經鬆了”!   楊繼繩的文字生涯,見證了極權主義的原始動力如何衰竭,總發條是如何越來越松。他的新著《墓碑》出版後的遭遇,與他三年多前出版《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時相比,境遇就已經大為寬鬆。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楊繼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新聞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新聞事業與政治權力的關係。這也就是另一層面的“記者”與“官”的關係,官手上有權,媒體、記者手上有筆。極權主義雖然動力衰竭,但還沒有消耗殆盡,代表這一勢力的官員還是期望掌控媒體,這註定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儘管在一人一事上可能得逞,也不可能讓人心服,而只會引起更大的反彈。最近的一例,就是一位前中央主要領導人不滿《炎黃春秋》雜誌正面報道趙紫陽,要求一位政治局常委嚴肅處置。於是雜誌的主管部門文化部以“年齡”為由,要求社長杜導正等雜誌社領導“退休”。然而,杜導正、楊繼繩和吳思都沒有束手就範,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抗爭、交涉。截止發稿時為止,杜導正並沒有奉旨退休。   楊繼繩感慨地說:一個國家如果掌權者不僅是權力中心;同時又控制信息決定老百姓應該知道什麼,成為信息中心;進而決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成為“真理中心”,這個國家的命運就太危險了。歷史決不能用來為掌權者一統江山服務,而我們新聞記者就是對歷史負責的人。 趙紫陽臨終前看楊繼繩的書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是2004年12月初出版的。當時楊繼繩已經退休,但他其實早就在寫作這本書。書中刊載的《三訪趙紫陽》這篇文章,記錄了他在九十年代中期對被軟禁的前總書記的訪談,成為研究趙紫陽晚年改革思路和“六四”期間中共高層交鋒的最權威資料之一。楊繼繩曾承諾在20世紀結束前不向外透露,進入新世紀後,趙紫陽病情日重,楊繼繩趁他健在時出版這本書。   楊繼繩告訴我:趙紫陽去世前看的最後一本書,就是這本書:2004年12月底趙紫陽住院時,他女兒王雁南對他說,有一本書寫了你。趙紫陽當即表示要看,他女兒說“等你好了再看吧”,但趙紫陽堅持要看,看了十來天,看完了。看完沒兩天他就去世了。“他的家人對楊繼繩說:趙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說了幾句話:“這本書的份量很重。”“有些分析我是同意的。”“敘述是公允的”,“對我訪問的記錄是準確的。”“我擔心作者的安全。”   關於這本書的寫作經過,楊繼繩告訴我,他在《經濟參考報》擔任編委兼理論部主任時,經濟理論的版面最多(每周三版),每半年要請在京的著名經濟學家開一次討論會,這樣與經濟界的主管官員和學者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在《炎黃春秋》工作時,還經常同北京的老人們開會、吃飯,通過這種接觸,了解到許多關於重大決策的爭論內幕。   去訪問趙紫陽,主要是通過宗鳳鳴,宗鳳鳴跟趙同鄉,是趙紫陽派到體改委的聯絡員、體改委委員。楊繼繩有兩次開會跟他住在一個房間。表達想見見趙的願望,宗鳳鳴答應去對趙講試試看。“他要我提問題,我就提了兩個,一個是,胡耀邦下台,海內外說,你落井下石,對這個說法,你怎麼看?一個是:共產黨的總書記下台,都做了檢查,為什麼你不作檢查?”   趙紫陽同意了見楊繼繩。楊繼繩與宗鳳鳴去了兩次位於富強胡同的趙府,第三次是李普、杜導正組織的,將趙紫陽夫婦請出來到原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紀委副書記肖宏達家談的,李普、杜導正也在場。楊繼繩給我講了一個趣事:前兩次都沒有錄音,第三次去時,前廣東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林若贊助了一台很高級的錄音機,還沒拆封呢。但是太先進了,我們都不會用,我弄了半天也不行。趙紫陽笑話我:“你還當記者呢,錄音機都不會開!”他來鼓搗,一下就打開了。我驚嘆:你怎麼這麼有本事?他說,我老伴連電視都不敢沾,在家都是我來開。   這一次趙紫陽有正式當眾回憶留下見證的意願,原原本本講了許多重大問題。 像小孩放爆竹,嚇著了一些人   楊繼繩老伴是天津市城市規劃局副總工程師,也退休了,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在加拿大念完學位後“海歸”,女婿在北京當律師;兒子是清華博士畢業,從事IT業,曾到海外工作,現也是“海歸”。楊繼繩在出版《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之前,把兒子和女婿找來說:我寫了本書,可能會坐牢。但是第一,為寫書坐牢不是醜事,不是搞腐敗坐牢。第二,現在不搞株連,不會影響你們的事業。不過,你們要作好思想準備。   結果並沒有坐牢。過了很久之後,新華社老幹部局打電話來,很客氣地要楊繼繩到社裡來一趟,對他說,中宣部對新華社三件事很重視:前副社長李普對外發表談話,另外一位80多歲的前副社長寫文章,批評當局對趙紫陽喪事處理不當;第三件就是你出這本書。新華社對上表態說,我們在“保先教育”中自己解決。他們兩人都80多歲,就算了吧,你是不是在“保先”支部會上說道說道?   楊繼繩同意了。他告訴我:在會上,他先介紹了書的內容梗概;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因為作為四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老記者,要對黨忠誠,不可能不研究這段歷史,既然研究,不可能不寫,這正符合“保先”的要求——“保先”就是保持對理想的追求,“保先”就是保持對阻礙改革的勢力的批判精神,“保先”就是……他一口氣說了四五個排比句。   那麼,檢討了嗎?他說,我不知道中央領導同志批評我什麼,我只能說反思:第一,沒有想到這本書影響這麼大,像小孩放爆竹,聲音太大,嚇著了一些人,我向他們表示歉疚;第二,這本書可能出版得早了一點,再晚十年可能更合適;第三,沉痛地檢查:這本書還有錯別字,有的名字也弄錯了,再版一定要改正。   楊繼繩說,過了幾天,他們又打來電話:你的檢查我們要整理上報。“他們在電話上念給我聽,三點反思變成這樣了:第一出版時間太早,第二出版地點不對;第三有不準確之處和錯別字。我說,我沒有說‘地點不對’呀?在香港出版,香港已經回歸中國,這條刪掉吧!對方說,老楊啊,你就別太較真了!”   後來他問在中南海工作的同學,這是怎麼回事?同學告訴他,原來是幾個人在談這本書時,有人說這本書講的都是事實,說的都是實情,有什麼錯?胡錦濤說:還得講個時間、地點吧——據說,是有人向胡錦濤告了狀,胡錦濤不得不這麼說。   但是中宣部一位領導在2005年初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給這本書定性說,是境內外呼應,是泄密!(未完待續)
  楊繼繩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言,題為《大饑荒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他對不同資料來源和不同方式(包括運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算的結果,加以比較鑑別。(高伐林攝)
【楊繼繩小檔案】   高級記者、教授,1940年11月出生,湖北浠水人,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拖拉機專業,1968-1988年在新華社天津分社任記者,1988-2001年在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任編委兼理論主任、新聞調查部主任等職。2002年至今為《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之一。寫了大量的評論、論文,著有《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年;花城出版社,2006年;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Excellent Culture Press,2004年);《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上、下冊),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三十年河東:權力市場經濟的困境》(武漢出版社,2010年3月)
  還出版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等書。
  相關文章:
專訪楊繼繩(下):為什麼我要調查大饑荒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