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5,748,97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友好链接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海天简牍:海天别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诗】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 余英时先生在“祖国”“故乡”安
· 请告诉我哪句可原谅,哪句必须批
【识】
· 中国真正退到文革是不可能的,但
· 绝望的外国人有时更清楚地看到美
· 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要逐渐习惯靠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
· 过去数十万年从动物升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
·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
·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
【史】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
· 一个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没有
· 人类文明的竞争过程中,病菌插进
· 鲁迅说“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留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
·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
· 文革最大受害者的另一个身份:文
【事】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 犹太人和黑人:索维尔笔下的美国
·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
·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
·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袁世凯大哉问:中国实现共和需要
· 中共的公信力是怎样磨损到最终折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
·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
· 国家能力过于强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当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数据的神器也救不了计划经济的
· 一种解释:为何中国坚持另搞一套
· 俄乌只能在战场决出胜负?各方基
存档目录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专访陈小雅:民族情绪容易借什么题发挥
     十多年来,达赖及西藏流亡政府与汉族知识分子的接触明显增多,西藏问题进入更多汉族知识分子的视野。现居北京的学者陈小雅今年出版了一本新书,提出一系列独特的看法,例如,藏族“精神向南,身体向北”的民族性格,“西藏与内地社会其实是异质同构”等

◆陈小雅/高伐林   “这本书写了两年。期间我几乎坚持不下去,想把草稿和所有资料送人。但最终,我还是自己完成了这本书,感觉是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现居北京的学者陈小雅,因2005年脑部受伤,近年著述较少。正因为如此,2010年初夏她在明镜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著《西藏分裂:埋藏的密码》更加引人瞩目。在该书上市之后,她在邮件中回答了我提问。
  陈小雅《西藏分裂:埋藏的密码》,以作者对西藏的实地考察感受为经线,以西藏的历史为纬线,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和研究成果,对西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巡礼。介绍了藏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与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渊源;探寻了吐蕃文明兴衰过程及决定性的三大因素:母系氏族社会遗赠;苯、佛两教的势力角逐;唐朝与吐蕃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动荡规律。 写西藏,是因为西藏问题困扰我   高伐林(以下简称“高”):你过去主要以研究当代和近代中国问题的政治学者而为人熟知,为什么会写作一本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书?   陈小雅(以下简称“陈”):我不是一个为研究而研究的学者。我事先并不曾为自己预设要成为“某类问题专家”这类人生目标。相反,我所做的一切,不论是做学问,还是选择人生道路,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心灵。人生和社会充满著困惑,所以有研究和探索。心灵的困惑来自既成的、原有的答案,与我所拥有的知识(包括逻辑能力)出现偏差,为了“解惑”(首先是“解”自己的“惑”),我才会去书写。写西藏,也是因为西藏问题在困扰我。比起八九民运史和毛泽东研究来说,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     写这本书也有两个契机。一是1985年我参加国家文物局的考察团,考察过西藏;二是2008年3月发生在拉萨的骚乱事件,这是我写本书的直接导火索。那之后,在全球华人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大辩论,许多人很动感情,把论战的帖子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来,我记得还有一个叫王千源的小姑娘被围剿,这就闹得我寝食不安了。   高:你近年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这本书的写作想必克服了不少困难?   陈:是啊,2005年的脑伤给我留下一些后遗症。写作这本书时,最大的困难是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意马心猿;一打开电脑就感觉厌恶,一看书就有沉沉睡意袭来。要在厌恶感、分心和两次袭来的睡意之间坚守始终如一的目标,扑捉住跳荡的灵感,连缀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所以这本书写了两年。期间我几乎坚持不下去,想把草稿和所有资料送人。但最终,我还是自己完成了这本书,感觉是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西藏文化是人类遗产的特殊品种   高:十多年来(我感觉,是从1998年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运》一书在海外出版,并传回国内开始的),达赖及流亡政府与汉族知识分子的接触明显增多,西藏问题进入更多汉族知识分子的视野。在你的书中,你提出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例如,“精神向南,身体向北”(注1)形成了藏族的民族性格;再如,“西藏与内地社会其实是‘异质同构’,然而在内地遭到批判和否定,而在藏地,至今仍未动摇”(注2),你认为这是因为什么?   陈:这次对西藏历史文化的巡礼,最大的发现,就是藏民族“精神向南,身体向北”的分裂性格,这是用她自身的全部历史写下、至今我们还能够生动地、深刻地感觉到的东西。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内地社会的“异质同构”。   我认为,政教合一、个人崇拜、教会特权、权力寻租、教派间的意识形态战争、宗教迷狂,这些东西在藏地的根深蒂固有很多原因,譬如,地域上的相对封闭,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制约,以及她所依附的强权(元朝、清朝)的阴谋,世俗生活的萎缩与精神生活的畸形发展……这些,都是西藏形成其独特的制度文化的客观历史原因。二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兴起,原先的老牌殖民帝国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转而接过民族独立口号,以图在战略上削弱敌对阵营的势力。   美国则可能怀著另一类动机——凤凰卫视采访中情局一位特工时,他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从事藏独游击势力的培养工作。他说:对于藏独我们并不寄予什么希望,但它可以成为“雄鸡屁股上的一个疖子”,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以弄得它很不舒服。这些运作,需要扶持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所以,达赖及其依附的制度权威被保存了下来。以后,“后现代”思潮又席卷而来,种种际遇,会逢其时,使西藏这朵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存活了下来。其实,我最早想写的只是一篇《后现代社会中的西藏文化机遇》——这和我最早只是想写一篇《绿党领袖毛泽东》的情况一样,那次后来扯开去,就变成了由明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牛仔》和《中国废片》两部关于毛泽东的书。   “后现代”的价值观认为,越是少有的、越是濒临绝迹的、越是奇特的东西越珍稀,就越值得保护。中世纪的西藏文化,作为人类制度文化遗产,显然是很特殊的一个品种。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前提,第一是你自己愿意,第二是无害于人。这种后现代思潮,结合“人权”的概念,对从前的一套自由民主进步价值观进行了挑战。于是就发生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己所欲,勿施于人”的两套观念的对抗。   回到你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东西在中国内地已经遭到批判和动摇,在藏地依然不可撼动?最基本的原因是内地中国人愿意,藏人还不愿意。   当然,我知道你提这个问题,并不意味著你想越俎代庖,而是困惑于一些在内地高举反对封建迷信和个人崇拜大旗的“异议人士”为什么会去景仰一个带有中世纪色彩的“神王”。这个问题最好请他们自己回答。   我本人主张,以民主化为最终目标的、由本土藏人自主的社会进步改良。流亡藏人回到那片土地后,可以行使自己的一票权利。
民族情绪很容易借“题”发挥   高:谈到西藏问题,让人们常常感到困扰的是,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搅合到一起——新疆问题也有类似困扰,你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陈:人类分为不同的民族,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赋予一定人群的特性;人类分为不同的宗教群体,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发展历史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即使有一天世界大同,还会有男女的矛盾,老少的矛盾。差异越大,矛盾的结构越复杂,不同民族加上不同宗教,矛盾本身就更复杂。多民族国家本身是自然、历史和人类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这类国家形成时,各民族并非都是出自心甘情愿,也并非都是被迫。   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吐蕃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他的政策:如遇抵抗,一旦城破,则一个不留;如果归顺,除了纳贡,则一切照旧。他走出蒙古高原时,也真的做出了示范,开始是大片的屠城,以后威名在外,便势如破竹,横扫欧亚。再后来,忽必烈将西域各民族和吐蕃旧部带入了中华民族,在大部分时期,各民族相处还是很好的。蒙族人畜牧,女真人狩猎,汉族人农耕,藏族人农牧兼营,在这些民族之间,有一个很会做生意,也很讲信义的民族——回族,把不同民族的物产进行交流,人们互通有无,在东亚大陆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互惠体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辛亥革命提出“五族共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这样一个背景。 再则,民国政府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了令人感动的努力,但中共接掌大陆政权后,为了意识形态战争,不承认其合法性。例如,将有西藏代表参加的那次国民大会称为“伪国大”,这是割裂“中华统绪”的危险动作。这正是藏独运动可以利用的。   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同学中都有少数民族(回族、瑶族、朝鲜族、土家族)。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中国政府一直奉行的是优待少数民族政策。这使我们从小就视他们为“珍宝”!所以,不存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对立和歧视。但与中国历代的情况一样,这并不妨碍执政党(执政民族)垄断其他民族地区的统治权力。现代人都知道,在国家机关中,处级以上正职必须是中共党员。这其实是从蒙族和满族统治者那里学来的。在元朝的官制中,有个叫“达鲁花赤”的官名,这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中央政权以下的各级行政首长,是正职。副职一般由汉人担任,叫总管、知府州尹之类。次官一般由“回回”担任。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也有类似严格等级。共产党没有这样的民族限制,但有党籍、阶级限制,说明也是少数统治。同时,它也没有真正施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许诺,这是有目共睹,而并非无关紧要的。所以,少数民族有意见,是肯定的。但这是政治问题,不是民族或宗教问题。“文革”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的灾难也是一样,这都是政治的欠账。由于有这些历史欠账,又没有兑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法许诺,所以,民族情绪很容易借“题”发挥。   那么,今天的这个“题”是什么呢?是一个大问题,我把它称作“现代化—全球化”时代民族生存竞争能力的问题。不论是西藏问题,还是新疆问题,其实和中国文化、中国人所面临的总体问题都是这么一个。(未完待续) 注释:   1,藏民族“精神向南,身体向北”:是陈小雅在《西藏分裂:埋藏的密码》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她认为,藏民族处在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的交汇点,这使得藏族在精神上倾向位于南边的印度,在追求生存和财富的实际活动中,却是向北、向东,即向中华文明的版图扩张。

  2,藏汉“异质同构”:陈小雅在本书中提出,民主改革(1959年)前的西藏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内地社会,二者看来差异很大,其实结构相同:
  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同是国家“宗教”的权威和诠释者;由于政治特权的存在,“权力寻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文化上,二者都是“一花独放”,使得文学、艺术、宗教、医学、天文等等文明成果,不得不托庇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陈小雅在书中说:
  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的背景,当我看到无所不在的、热烈的宗教氛围时,难免会想起文革时期的“红海洋”;当我阅读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的内战史时,难免会想起文革各派之间的“语录仗”;当我发现原始苯教得以借佛教之身还魂,而佛教和苯教结合方能在雪域扎根的解说时,难免想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命运……
  不仅如此,在西藏,寺院办经济,与“党经营产业”、“产业办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藏人踊跃送弟子出家,喜欢把田产赠与或托庇于寺院,与内地人争取入党,农村人口向往城市户口、“集体所有制”向往“全民所有制”、“体制外”向往“体制内”……均有相似的诱因。而无论是古代寺院从王朝包养的“大锅饭”转变成百姓“承包制”的改革;还是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们遭到的厄运,也与我们所熟悉的内地社会大同小异。最有趣的发现,莫过于僧侣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噶厦政府中法定的僧人任职比例,到普通喇嘛在民众婚丧嫁娶事业中如同政治思想工作般的“念经”……每每都使我想到党的作用,及其无处不在的身影;而十四世达赖全球劝善的讲演,更使我想到从来不曾忘记的《毛主席语录》。
  陈小雅问道:问题是,许多现象,在内地疯狂了数十年后遭到鄙弃和否定;而在藏地,却延绵不绝了几百上千年,在人的心理深处至今仍未动摇,是什么原因呢?
陈小雅小档案   陈小雅,1955年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已出版著作有《天安门之变——八九民运史》、《佛之血——八九六四研究文集》、《中国“牛仔”:毛泽东的“公案”及行为、心理分析》、《中国“丈夫”:毛泽东的情事》、《中国“废片”:毛泽东的命案》、《地下的热泉——过渡文化的十年(选章)》、《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汉尼拔》等;主编有《沉重的回首——1989天安门运动十五周年纪念文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政治学》等。
  相关文章:   专访陈小雅(下):谁能写出集于达赖一身的矛盾?   陈小雅答问(1):张玉凤要对我从头讲起   陈小雅答问(2):我摸到了毛泽东的灵魂   陈小雅答问(3):毛泽东与父关系为何恶化   陈小雅答问(4):崇毛并不是因为被洗脑
  陈小雅答问(5):毛泽东希特勒六点相似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