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州休斯敦《人间指南》报 《三剑客论坛》栏目
三剑客论坛:剑客,陈亚娜,王凯旋,柳笛,廉芳凝,
男人的意志有时候坚如磐石,他若是下了决心要回国发展,女人的眼泪也会失灵。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即将海归的父母,最头疼的是不知道该把生长在美国的孩子放在哪里,是留在美国,还是带回中国?其实这个问题在决定是否海归的最开始阶段,就已经翻腾在海归们的脑海里,它使男人拍板的大手迟疑地悬在空中,也困扰得留守妈妈常常在深夜辗转反侧。今天我们请到了刚刚“海归”半年、临时回美国办事的王凯石先生,王先生的妻子陈晓娜女士,三个孩子的妈妈柳笛女士,中文学校教师廉芳凝。今天我们想探讨一下,如果父亲或母亲海归中国,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放在哪里,才更适合孩子成长。
中国,还是美国?
剑客: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跳出来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孩子究竟应该留在美国,还是应该带回中国。按说,父母在哪里,家在哪里,孩子就应该在哪里。但是这种犹豫不决在海归家庭的普遍存在,说明它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为什么?
显而易见,中国和美国,不论是社会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还是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诸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海归父母最常见的担心是:孩子在美国长大,观念和习惯不同,很难适应中国社会环境;中美两国的课程设置不一样,回去怕孩子跟不上;中国升学竞争太激烈,怕孩子上不了好大学。孩子就像一棵小苗,需要细心照料,勤浇水,慢发芽,几乎每一个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茁壮的苗,开出最大的花。在孩子教育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考虑,那就是什么土壤最适合孩子的成长,是中国,还是美国?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谚语又说癞蛤蟆没毛——随根儿。
海归家庭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虽说是中国的根,却生长在美国这片山水,他们也可以遥遥望见中国那片山河,究竟应该把他们放在哪里更合适,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许多家长考虑这个问题时,第一个出发点是孩子究竟在哪里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上更好的大学,能找到轻松而工资高的工作,或者说未来事业上发展机会更多。
陈亚娜:这正是我和王凯石产生争执的地方。我们家两个孩子,一个是两岁跟我们来的美国,另一个是在美国出生的,现在一个二年级,一个八年级。小的这个,从小在美国,汉语水平肯定和国内同龄的孩子没法比,算术也不如国内的孩子学得多,不过他还小,可能还有机会赶上去。大的就不行了,八年级的孩子,相当于国内的初二,两边课程开设的不一样,中国的考试课程比美国这边深,差距究竟有多大,看看国内的初中数学课本就明白了。这时候回去,再过一年就要考国内的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很可能孩子就废了,我非常担心!国内的孩子怎么念书的?这边的孩子八年级能学多少东西?我们孩子在这边整天疯玩儿,国内的孩子可是叫书包压弯了腰。我怕孩子回去受不了。即使孩子努力学习,成绩赶上去了,但是用同样的努力,孩子在美国可以上比国内好得多的学校,为什么不留在美国?万一孩子费了半天劲,没考上大学,不是耽误孩子一辈子?
另外,孩子现在性格还没定型,回到国内,国内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和美国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很多观念都有差距,孩子小,适应不了,受了刺激,会影响性格成长。单说一点,孩子回去念书,起码在一开始,成绩肯定不行,在美国,老师都会尽量鼓励孩子“你很棒,你很特殊,你可以再试试,你能行”,成绩考多少一般只有孩子自己和家长、老师知道,各人最多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什么水平,那也是不公开的。国内的学生成绩都要张榜公布,教室里黑板报上,或者学校公告栏里,都有可能看到,期末家长会上,每个家长人手一份,有的老师甚至会根据成绩排上课座位。这种情况下,孩子若成绩排在后面,肯定受不了,自尊心、自信心都受打击,我不想叫我的孩子受这种伤害。咱们来美国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咱们跟人家美国人比起来,就是有一种怯怯的自卑,原因就是教育方法问题。单凭这一条我就不愿意让孩子回去。
说以后孩子还可以回美国来,那不回去不是更简单?回去,再回来,纯粹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国内那么多孩子拼命学英语,削尖了脑袋来美国留学,我们出来也是费了很大劲,吃了很多苦,即使这样,每一步还走得那么艰难,因为我们是第一代移民,有语言劣势,还有文化的冲突,但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强得多,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比我们容易适应这个社会,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和我们当初一样,从头再来?不是我盲目迷恋美国,两个国家各方面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别看有些人张口就骂美国这不好,那不好,说到回国,有几个动真格的?多数的海归,归国原因是在美国活得艰难,拳脚没伸开,哪有几个是因为觉着中国好回去的!既然美国好,我们第一代移民已经为孩子铺了路,就应该叫他们继续走下去。为孩子去留的事,我们从一开始就吵,达不成共识。反正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我孩子回去,除非我死了。
王凯旋:看看,我们家这位就是这么偏激。我不是不知道中美的差别,也不是不承认中国升学竞争的残酷性,但是我绝不认为那就是人间地狱,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我们当初的竞争比现在激烈多了,我们还不是走过来了!我能做到的,我的孩子也能做到,那么多中国孩子能在竞争中取胜,我的孩子也有机会。孩子成不成材,不在于在哪里,而在于自己的努力。而且我一向认为,孩子多吃一些苦,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对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意志力有好处。再说,据我了解,现在中国上大学比过去容易得多,城市里一般是三个取一个,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半数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国内这些年教育的发展很快,大学扩招。回到国内,我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可以说,只要孩子真的努力,就能上大学。我还听别人说,拥有外国绿卡和外国国籍的考生,可以在高考录取的时候适当降分。考虑到两边开课不同,还有语言问题,海归上中小学的子女,可以去双语学校接受教育。具体政策,我需要进一步核实。
说到将来孩子回美国,我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等我们孩子长大了,也许只要过几年,中国人到美国留学比现在要容易,现在来留学不是比我们那时候容易多了吗?所以,不必过虑。第二,说老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孩子是否还需要出国念书,也许那时候中国发达了,不是说未来的世纪是中国时代嘛,谁还来美国!我们出国十一年,现在回去看到中国的变化让人咋舌,才十几年,各方面变化都很大,出国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新鲜了,到我孙子辈长大的时候,说不准真的不需要出国留学了。
在美国我有个体会,一个是语言障碍,一个是我们属于少数族裔,很难大展身手,有一种虎落平阳的感觉。不论这个社会怎样强调平等,事实就是,我们和美国人(包括黑人和白人)很难有平等的机会,即使我们孩子没有语言障碍,也还有种族问题。有些职业,我们的肤色使我们受到限制,比如影视演员、节目主持人、律师,作为亚裔,很难出头,在公司里,中国人出头也难,在学术领域可能要好一些。我并不认为我们或者我们孩子,在美国就是人生的最好选择。孩子将来要想做出成绩,倒是在中国机会更多一些,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回国好,越早回国越好,孩子回去早了,更容易适应中国的环境。国内的环境下,混好了一样舒服,有些事情,国情就是那样,习惯了就好了。
柳笛:我听到过一些关于是留还是走的争论,有时候我加入讨论,有时候却觉得根本没必要讨论。大人走了,去一个很远的国家,孩子离开父亲或者母亲,在另一个国家生活,像单亲家庭似的生活,而且不是一年两年,觉得有些怪怪的。我觉得中国好还是美国好不重要,讨论中国和美国哪里更适合孩子成长有些偏题。哪里最好?哪里有爹有妈,哪里就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双方的爱,而不是什么对孩子未来的设计。也许我比较平庸,目光短浅,但是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我坚持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是爱。所以我的选择顺序是:首先确定一条原则:我和老公、孩子要在一起生活,然后再考虑我们一家人在哪里生活。哪儿都一样,只要我们在一起,孩子有父母的关爱,身心健康就行了。成才不成才,那是天意,我只要我的孩子幸福。
中国和美国的差异
廉芳凝:三位关于孩子去留的看法都有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我在中国教了十六年书,初中高中都教过,我的孩子在美国上的高中,去年开始在美国上大学,对美国的教育,我也略知一二。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上各有千秋,不像两国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差距那么大。从基础教育上说,中国的知识教育比较扎实,中国中学课程,尤其是数理化教材,比这里要深得多,也比较系统。当然美国学校里,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比我们好得多,另外这里的孩子知识面比中国孩子要宽,他们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他们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尤其是文科方面,我们习惯于标准答案,他们这里几乎就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从小就学着做research,会谈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的数学水平,实在是差了一些。所以我不觉得在哪里就一定比哪里好很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孩子还小,七岁以下,你可以带回中国,两个人一起抚养,毕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如果孩子已经超过十岁了,他已经不太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的周到照顾,而且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你带孩子回去,他可能就不适应,很多事他不理解,思维方式问题,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中国唱歌“我在马路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中国大陆的孩子可能不会深想,或者玩笑地嗤之以鼻,单纯一些的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这边的孩子就会很认真地问:“为什么!我捡到的,或者还给人家,或者我自己留着,或者扔掉,为什么给警察?”有一个课文,里面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字句,孩子就问我那是什么意思。很多简单的问题,在中国那个环境里,大家都理解,但是这里长大的孩子就觉得不可思议,回去了像个外星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还是把孩子留在这里的好。
回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陈晓娜担心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那就是孩子在中国面临的升学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在国内,如果初中毕业考不上重点高中,上好大学的希望就很小,所以初中升学的竞争往往比高中升大学还激烈。高考的时候,录取率也不会像美国这么高。孩子在中国肯定没有在美国这么安逸,玩儿的时间不会有,除非不想上大学。到就业的时候,父母的社会关系很重要,还有孩子本身是不是很善于和人打交道,更加重要,这需要孩子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了解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会有很多设计,所以我觉得不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在哪里生活?将来发展得好不好,主要是看他在当时当地的相对水平,对周围文化的理解程度,还有语言,当然是越熟悉环境越好。如果希望在中国发展,当然是越早回去越好;如果希望他们将来在美国发展,那还是留在美国好。
孩子啊,怎么栽培你才能开大花??
王凯旋:我家没人有文化,父母连小学都没毕业,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天生天养,没人培养我,今天取得的一切都靠自己。是什么材料,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栽培只是外因,不是那块料,孙悟空来,拿金子栽培,也不行。
柳笛:我有三个孩子,我妈也有三个孩子,我的三个孩子在美国出生、成长,我妈在中国生养了我们姊妹三个,按说这事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事情,应该有很大不同。但是我发现,我和我妈妈有惊人的相似,我的三个孩子,和我们姊妹三人,也很相似,那就是,孩子们都觉得很幸福,母亲都觉得很满足,大家都非常快乐,我们生活的主线是幸福和快乐。几十年过去了,我和我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常常在我和我女儿的生活中重现。养育孩子,我和我妈的区别就是,我的三个孩子小时候用纸尿布,我妈的三个孩子使用布尿布。我个人的观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不成材,将来干什么,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生了三个好朋友——生活中交一个知心朋友有多难?一个朋友能十八年如漆似胶跟你在一起,以后又保持一辈子的友谊,有多难?——她们好像我的翻版,在我的养育下,从一个小小的毛融融的baby,变成了快乐的青年,十八年中,有说不完的话,每天“妈,妈”地叫着喊着跟你唠着,多好!我和老公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对孩子的计划就是快乐地和他们一起生活十八年,孩子长大了,翅膀一硬,就像鸟一样地飞走了,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想过要分开,还分在两个国家,疯了? 我坚决反对父母和孩子分开,要海归,全家一起归。
我不是说家长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未来读书、就业,我们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会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还会施加一定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学乐器、舞蹈,会上数学班、中文学校,但是我们觉得这些都是次一等的事,我绝对不会为了上什么课而取消和孩子们的度假。即使引导孩子,我们也是建立在孩子的个人性格、兴趣基础上。我公开跟我的孩子说,你们将来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上不上大学都没关系,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就行,自己为自己负责,妈妈不在乎,你们什么样子,妈妈都和今天一样爱你。
孩子健康成长,不在于在哪里,也不在于家长怎么计划、怎么压。给孩子爱,孩子自然知道怎么做妈妈才高兴。我小时候特不喜欢总坐在那儿做题,我妈就说:“出去吧!咱不做了!”我出去了,可跑一圈儿,一会儿又回来了。你以为我妈说不做了,我就真不做了?我可不想考不及格,可我妈那么一说,我心里就特高兴,心里没有压力,还特感谢我妈,觉着我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我知道我妈看到我考好成绩就高兴,好,那就好好学,叫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妈高兴。我们家三个孩子都上大学了,那时候难考,难考我们也都自己考上了,没一个是我妈压迫出来的。我自己的三个孩子,成绩都挺好。我觉得我孩子将来在哪里都会生活得好,高高兴兴的。
我这个人从来就没大志,我也没想叫我的孩子做我没做到的事,我认为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干什么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幸福、健康,是爱,坚定不移!
剑客:中国的父母多少都有些望子成龙的想法,说得客气一些,是重视教育。为什么那么重视教育?因为希望孩子成材。什么叫成材?过去常常鼓励青年好好念书,说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还有鞭策孩子好好读书的警句,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怎么看着,怎么是受罪——原来读书、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人上人”,那就是成材了,用现在多数中国家长的标准,就是做一份不累还挣大钱的工作,喜不喜欢不考虑,有一种为生活所迫的感觉。我想问一句:这样孩子未来就一定幸福吗?
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就老跟我说这些,我奶奶也这么说,我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可又没法反驳。我妈是学教育的,她就不一样,她说我要首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起码不能走哪儿讨人嫌,不能危害社会。我母亲认为,成材要先成人,品德培养最重要,性格培养最重要,智力开发,技能培养,则是在好人的基础之上,教给我吃饭的本领,让我立足于社会。至于学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我母亲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我母亲对我的各方面约束,有时候也使我很烦,但是成年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我的性格,我的心态,还有我用来安身立命的职业,都叫我觉得舒服、愉快。至少在我身上,我母亲对我人格的塑造、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培养,远远重要于知识教育,我的很多知识,很多具体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除学校里学的那些刚出校门就过时的知识,都是成年后自己学的,那很容易。
后来我也做了教师,不仅在中国教书,在美国也教。我曾经思考过,究竟什么是教育?是单指将来用以糊口的知识教育,还是指孩子性格、品行、心理、知识、技能等诸教育的总和?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总和。内,是道德、智商和情商,外,是指知识和技能。
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岁到三岁,是基本性格和心理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也是早期智力开发的最好阶段;三岁到十岁,是性格成长和习惯养成的最主要阶段,也是智力发展阶段;初中、高中阶段会有心理和性格逆反期,大约是十一岁到十八岁,以十四、五岁最为激烈,同时,这个阶段是孩子知识和技能学习积累的重要时期,更是孩子基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家庭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许还有一些对于爱情观、审美观上的认识。到上大学之后,孩子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始真正独立思考、独立选择,他们的各种观念会逐步形成有个性色彩的、稳固的构架,在各种思潮面前的取舍,对于未来人生的设计,多取决于家庭前面十多年的培养和熏陶。以上诸多的教育内容,只有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在学校完成的,有一部分技能还需要家长在课外开小灶。其他的教育,多依赖家庭来完成,尤其是心智方面的教育。即使社会对孩子有影响,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影响,家长还负有指导、匡正的责任。家长像航船的舵手,时刻帮助孩子把握航向。这么重大的责任,显然应该由父母同心协力,一起完成。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两个人一起做尚不容易,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难度更大了很多。孩子是否回国接受教育,仅仅从在哪里上好大学更容易,在哪里受教育更容易找工作,从这么狭窄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太简单,过于短视?如果海归家长关于教育的思路,能开阔一些,可能争论就少了很多。我主张夫妻共同担当孩子的教育,如果一个海归了,另一个最好跟着走。对于孩子教育来说,回国可能不好的一面,但是相比于分开,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一起回去的好。
我不认为人的一生只有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者挣到了大钱,才算成功。但是针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我想谈一点我关于成功的看法。我观察到,一个成功的人,聪明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敲门砖,最终是否成功,与机遇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说机遇靠的是天,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是否能抓住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就是人的问题了,即由情商和人格起作用。所以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都不能保证成功。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倒是很可能不小心开出大花来。从这一点说,海归孩子还是要跟父母一起回去。
陈亚娜:你们说话我听着都觉得别扭!老王是愚顽不化,你们二位好像是空中楼阁,那么不实际!爱孩子不错,但是光是爱,你爱不出个爱因斯坦,爱不出个比尔·盖茨,也爱不出小仲马,将来买房子、结婚,你光爱孩子就行了?大风刮来呀?上大学,是孩子未来事业的基础,是生活的保障,中国和美国条件不一样,我当然要从这里考虑。学历是硬道理!
廉芳凝:从理论上,我同意柳笛、单元二位关于孩子教育的看法,但是陈晓娜担心的问题是很具体的,并且很快就到眼前,毕竟,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上不上大学,可以把孩子们镶到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将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同,我们回避不了。孩子小,为未来的考虑不会很全面,我们走了半辈子的人,人生经验告诉孩子,遇到重大选择,帮孩子把把关,孩子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在孩子还小,没有决定能力的时候,我们是要多考虑一些。我很理解陈晓娜们,重视教育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是在中国那个环境中获得较好生活条件的通行证,也是咱们在美国能扎下根来的原因,据说中国人在美国的总体收入水平属于比较高的,就是因为咱们重视教育——这里的教育,专指学历。在美国我们是弱小少数民族,政治上没有实力,就只能靠高学历来争取生存空间。中国家长,不论受没受过高等教育,一般都希望孩子拿到高学历。没什么不对。在社会上竞争中,没有人会问你是不是父母双全,但会看你的学历,尤其是在起步的时候。
结束语
海归的路不漫长,就隔了个太平洋,海归子女未来的路,却还有长长的一生。嫁接的花不容易养,杂交水稻却遍地开花。家长、老师争论不休,目的就是想叫孩子开出大花。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中国孩子有这样的爹和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