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休斯敦《人間指南》報 《三劍客論壇》欄目
三劍客論壇:劍客,陳亞娜,王凱旋,柳笛,廉芳凝,
男人的意志有時候堅如磐石,他若是下了決心要回國發展,女人的眼淚也會失靈。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即將海歸的父母,最頭疼的是不知道該把生長在美國的孩子放在哪裡,是留在美國,還是帶回中國?其實這個問題在決定是否海歸的最開始階段,就已經翻騰在海歸們的腦海里,它使男人拍板的大手遲疑地懸在空中,也困擾得留守媽媽常常在深夜輾轉反側。今天我們請到了剛剛“海歸”半年、臨時回美國辦事的王凱石先生,王先生的妻子陳曉娜女士,三個孩子的媽媽柳笛女士,中文學校教師廉芳凝。今天我們想探討一下,如果父親或母親海歸中國,我們的孩子究竟應該放在哪裡,才更適合孩子成長。
中國,還是美國?
劍客:談到這個問題,首先跳出來的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孩子究竟應該留在美國,還是應該帶回中國。按說,父母在哪裡,家在哪裡,孩子就應該在哪裡。但是這種猶豫不決在海歸家庭的普遍存在,說明它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實問題。為什麼?
顯而易見,中國和美國,不論是社會人文環境和物質條件,還是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諸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海歸父母最常見的擔心是:孩子在美國長大,觀念和習慣不同,很難適應中國社會環境;中美兩國的課程設置不一樣,回去怕孩子跟不上;中國升學競爭太激烈,怕孩子上不了好大學。孩子就像一棵小苗,需要細心照料,勤澆水,慢發芽,幾乎每一個中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最茁壯的苗,開出最大的花。在孩子教育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考慮,那就是什麼土壤最適合孩子的成長,是中國,還是美國?
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諺語又說癩蛤蟆沒毛——隨根兒。
海歸家庭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雖說是中國的根,卻生長在美國這片山水,他們也可以遙遙望見中國那片山河,究竟應該把他們放在哪裡更合適,是很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而許多家長考慮這個問題時,第一個出發點是孩子究竟在哪裡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上更好的大學,能找到輕鬆而工資高的工作,或者說未來事業上發展機會更多。
陳亞娜:這正是我和王凱石產生爭執的地方。我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兩歲跟我們來的美國,另一個是在美國出生的,現在一個二年級,一個八年級。小的這個,從小在美國,漢語水平肯定和國內同齡的孩子沒法比,算術也不如國內的孩子學得多,不過他還小,可能還有機會趕上去。大的就不行了,八年級的孩子,相當於國內的初二,兩邊課程開設的不一樣,中國的考試課程比美國這邊深,差距究竟有多大,看看國內的初中數學課本就明白了。這時候回去,再過一年就要考國內的高中,考不上重點高中,很可能孩子就廢了,我非常擔心!國內的孩子怎麼念書的?這邊的孩子八年級能學多少東西?我們孩子在這邊整天瘋玩兒,國內的孩子可是叫書包壓彎了腰。我怕孩子回去受不了。即使孩子努力學習,成績趕上去了,但是用同樣的努力,孩子在美國可以上比國內好得多的學校,為什麼不留在美國?萬一孩子費了半天勁,沒考上大學,不是耽誤孩子一輩子?
另外,孩子現在性格還沒定型,回到國內,國內學校老師的教育方法和美國不一樣,社會環境也不一樣,很多觀念都有差距,孩子小,適應不了,受了刺激,會影響性格成長。單說一點,孩子回去念書,起碼在一開始,成績肯定不行,在美國,老師都會儘量鼓勵孩子“你很棒,你很特殊,你可以再試試,你能行”,成績考多少一般只有孩子自己和家長、老師知道,各人最多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在班裡處於什麼水平,那也是不公開的。國內的學生成績都要張榜公布,教室里黑板報上,或者學校公告欄里,都有可能看到,期末家長會上,每個家長人手一份,有的老師甚至會根據成績排上課座位。這種情況下,孩子若成績排在後面,肯定受不了,自尊心、自信心都受打擊,我不想叫我的孩子受這種傷害。咱們來美國的人都有這個體會,咱們跟人家美國人比起來,就是有一種怯怯的自卑,原因就是教育方法問題。單憑這一條我就不願意讓孩子回去。
說以後孩子還可以回美國來,那不回去不是更簡單?回去,再回來,純粹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國內那麼多孩子拼命學英語,削尖了腦袋來美國留學,我們出來也是費了很大勁,吃了很多苦,即使這樣,每一步還走得那麼艱難,因為我們是第一代移民,有語言劣勢,還有文化的衝突,但我們的孩子比我們強得多,他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比我們容易適應這個社會,為什麼還要讓他們和我們當初一樣,從頭再來?不是我盲目迷戀美國,兩個國家各方面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別看有些人張口就罵美國這不好,那不好,說到回國,有幾個動真格的?多數的海歸,歸國原因是在美國活得艱難,拳腳沒伸開,哪有幾個是因為覺着中國好回去的!既然美國好,我們第一代移民已經為孩子鋪了路,就應該叫他們繼續走下去。為孩子去留的事,我們從一開始就吵,達不成共識。反正只要我活着,就不會讓我孩子回去,除非我死了。
王凱旋:看看,我們家這位就是這麼偏激。我不是不知道中美的差別,也不是不承認中國升學競爭的殘酷性,但是我絕不認為那就是人間地獄,困難不是不可以克服,我們當初的競爭比現在激烈多了,我們還不是走過來了!我能做到的,我的孩子也能做到,那麼多中國孩子能在競爭中取勝,我的孩子也有機會。孩子成不成材,不在於在哪裡,而在於自己的努力。而且我一向認為,孩子多吃一些苦,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對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意志力有好處。再說,據我了解,現在中國上大學比過去容易得多,城市裡一般是三個取一個,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半數的孩子都能上大學。國內這些年教育的發展很快,大學擴招。回到國內,我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可以說,只要孩子真的努力,就能上大學。我還聽別人說,擁有外國綠卡和外國國籍的考生,可以在高考錄取的時候適當降分。考慮到兩邊開課不同,還有語言問題,海歸上中小學的子女,可以去雙語學校接受教育。具體政策,我需要進一步核實。
說到將來孩子回美國,我有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等我們孩子長大了,也許只要過幾年,中國人到美國留學比現在要容易,現在來留學不是比我們那時候容易多了嗎?所以,不必過慮。第二,說老實話,我自己也不知道那時候我們孩子是否還需要出國念書,也許那時候中國發達了,不是說未來的世紀是中國時代嘛,誰還來美國!我們出國十一年,現在回去看到中國的變化讓人咋舌,才十幾年,各方面變化都很大,出國已經不像過去那麼新鮮了,到我孫子輩長大的時候,說不準真的不需要出國留學了。
在美國我有個體會,一個是語言障礙,一個是我們屬於少數族裔,很難大展身手,有一種虎落平陽的感覺。不論這個社會怎樣強調平等,事實就是,我們和美國人(包括黑人和白人)很難有平等的機會,即使我們孩子沒有語言障礙,也還有種族問題。有些職業,我們的膚色使我們受到限制,比如影視演員、節目主持人、律師,作為亞裔,很難出頭,在公司里,中國人出頭也難,在學術領域可能要好一些。我並不認為我們或者我們孩子,在美國就是人生的最好選擇。孩子將來要想做出成績,倒是在中國機會更多一些,從這個角度上說,還是回國好,越早回國越好,孩子回去早了,更容易適應中國的環境。國內的環境下,混好了一樣舒服,有些事情,國情就是那樣,習慣了就好了。
柳笛:我聽到過一些關於是留還是走的爭論,有時候我加入討論,有時候卻覺得根本沒必要討論。大人走了,去一個很遠的國家,孩子離開父親或者母親,在另一個國家生活,像單親家庭似的生活,而且不是一年兩年,覺得有些怪怪的。我覺得中國好還是美國好不重要,討論中國和美國哪裡更適合孩子成長有些偏題。哪裡最好?哪裡有爹有媽,哪裡就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雙方的愛,而不是什麼對孩子未來的設計。也許我比較平庸,目光短淺,但是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我堅持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是愛。所以我的選擇順序是:首先確定一條原則:我和老公、孩子要在一起生活,然後再考慮我們一家人在哪裡生活。哪兒都一樣,只要我們在一起,孩子有父母的關愛,身心健康就行了。成才不成才,那是天意,我只要我的孩子幸福。
中國和美國的差異
廉芳凝:三位關於孩子去留的看法都有道理,很難說誰對誰錯。我在中國教了十六年書,初中高中都教過,我的孩子在美國上的高中,去年開始在美國上大學,對美國的教育,我也略知一二。中國和美國,在基礎教育上各有千秋,不像兩國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差距那麼大。從基礎教育上說,中國的知識教育比較紮實,中國中學課程,尤其是數理化教材,比這裡要深得多,也比較系統。當然美國學校里,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比我們好得多,另外這裡的孩子知識面比中國孩子要寬,他們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他們是從小學就開始的。尤其是文科方面,我們習慣於標準答案,他們這裡幾乎就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從小就學着做research,會談自己的觀點。但是他們的數學水平,實在是差了一些。所以我不覺得在哪裡就一定比哪裡好很多,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孩子還小,七歲以下,你可以帶回中國,兩個人一起撫養,畢竟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他已經不太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的周到照顧,而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你帶孩子回去,他可能就不適應,很多事他不理解,思維方式問題,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在中國唱歌“我在馬路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中國大陸的孩子可能不會深想,或者玩笑地嗤之以鼻,單純一些的孩子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這邊的孩子就會很認真地問:“為什麼!我撿到的,或者還給人家,或者我自己留着,或者扔掉,為什麼給警察?”有一個課文,裡面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字句,孩子就問我那是什麼意思。很多簡單的問題,在中國那個環境裡,大家都理解,但是這裡長大的孩子就覺得不可思議,回去了像個外星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還是把孩子留在這裡的好。
回去,還有一個問題,也是陳曉娜擔心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正視,那就是孩子在中國面臨的升學壓力和就業競爭壓力。在國內,如果初中畢業考不上重點高中,上好大學的希望就很小,所以初中升學的競爭往往比高中升大學還激烈。高考的時候,錄取率也不會像美國這麼高。孩子在中國肯定沒有在美國這麼安逸,玩兒的時間不會有,除非不想上大學。到就業的時候,父母的社會關係很重要,還有孩子本身是不是很善於和人打交道,更加重要,這需要孩子了解中國社會的社會心理,了解中國人的思維。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未來都會有很多設計,所以我覺得不妨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在哪裡生活?將來發展得好不好,主要是看他在當時當地的相對水平,對周圍文化的理解程度,還有語言,當然是越熟悉環境越好。如果希望在中國發展,當然是越早回去越好;如果希望他們將來在美國發展,那還是留在美國好。
孩子啊,怎麼栽培你才能開大花??
王凱旋:我家沒人有文化,父母連小學都沒畢業,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是天生天養,沒人培養我,今天取得的一切都靠自己。是什麼材料,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栽培只是外因,不是那塊料,孫悟空來,拿金子栽培,也不行。
柳笛:我有三個孩子,我媽也有三個孩子,我的三個孩子在美國出生、成長,我媽在中國生養了我們姊妹三個,按說這事發生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事情,應該有很大不同。但是我發現,我和我媽媽有驚人的相似,我的三個孩子,和我們姊妹三人,也很相似,那就是,孩子們都覺得很幸福,母親都覺得很滿足,大家都非常快樂,我們生活的主線是幸福和快樂。幾十年過去了,我和我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常常在我和我女兒的生活中重現。養育孩子,我和我媽的區別就是,我的三個孩子小時候用紙尿布,我媽的三個孩子使用布尿布。我個人的觀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不成材,將來幹什麼,真的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生了三個好朋友——生活中交一個知心朋友有多難?一個朋友能十八年如漆似膠跟你在一起,以後又保持一輩子的友誼,有多難?——她們好像我的翻版,在我的養育下,從一個小小的毛融融的baby,變成了快樂的青年,十八年中,有說不完的話,每天“媽,媽”地叫着喊着跟你嘮着,多好!我和老公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我們對孩子的計劃就是快樂地和他們一起生活十八年,孩子長大了,翅膀一硬,就像鳥一樣地飛走了,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想過要分開,還分在兩個國家,瘋了? 我堅決反對父母和孩子分開,要海歸,全家一起歸。
我不是說家長不需要考慮孩子的未來讀書、就業,我們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也會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甚至還會施加一定的影響,我們的孩子也學樂器、舞蹈,會上數學班、中文學校,但是我們覺得這些都是次一等的事,我絕對不會為了上什麼課而取消和孩子們的度假。即使引導孩子,我們也是建立在孩子的個人性格、興趣基礎上。我公開跟我的孩子說,你們將來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上不上大學都沒關係,只要你自己覺得快樂就行,自己為自己負責,媽媽不在乎,你們什麼樣子,媽媽都和今天一樣愛你。
孩子健康成長,不在於在哪裡,也不在於家長怎麼計劃、怎麼壓。給孩子愛,孩子自然知道怎麼做媽媽才高興。我小時候特不喜歡總坐在那兒做題,我媽就說:“出去吧!咱不做了!”我出去了,可跑一圈兒,一會兒又回來了。你以為我媽說不做了,我就真不做了?我可不想考不及格,可我媽那麼一說,我心裡就特高興,心裡沒有壓力,還特感謝我媽,覺着我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我知道我媽看到我考好成績就高興,好,那就好好學,叫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媽高興。我們家三個孩子都上大學了,那時候難考,難考我們也都自己考上了,沒一個是我媽壓迫出來的。我自己的三個孩子,成績都挺好。我覺得我孩子將來在哪裡都會生活得好,高高興興的。
我這個人從來就沒大志,我也沒想叫我的孩子做我沒做到的事,我認為生活在哪裡都一樣,幹什麼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幸福、健康,是愛,堅定不移!
劍客:中國的父母多少都有些望子成龍的想法,說得客氣一些,是重視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視教育?因為希望孩子成材。什麼叫成材?過去常常鼓勵青年好好念書,說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還有鞭策孩子好好讀書的警句,比如“頭懸梁、錐刺股”——怎麼看着,怎麼是受罪——原來讀書、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做“人上人”,那就是成材了,用現在多數中國家長的標準,就是做一份不累還掙大錢的工作,喜不喜歡不考慮,有一種為生活所迫的感覺。我想問一句:這樣孩子未來就一定幸福嗎?
記得我小時候,我父親就老跟我說這些,我奶奶也這麼說,我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可又沒法反駁。我媽是學教育的,她就不一樣,她說我要首先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受歡迎的人,起碼不能走哪兒討人嫌,不能危害社會。我母親認為,成材要先成人,品德培養最重要,性格培養最重要,智力開發,技能培養,則是在好人的基礎之上,教給我吃飯的本領,讓我立足於社會。至於學什麼,我清楚地記得我母親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儘管我母親對我的各方面約束,有時候也使我很煩,但是成年後,我覺得受益匪淺,我的性格,我的心態,還有我用來安身立命的職業,都叫我覺得舒服、愉快。至少在我身上,我母親對我人格的塑造、心理素質和性格的培養,遠遠重要於知識教育,我的很多知識,很多具體有用的知識和技能,除學校里學的那些剛出校門就過時的知識,都是成年後自己學的,那很容易。
後來我也做了教師,不僅在中國教書,在美國也教。我曾經思考過,究竟什麼是教育?是單指將來用以糊口的知識教育,還是指孩子性格、品行、心理、知識、技能等諸教育的總和?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內外兼修的總和。內,是道德、智商和情商,外,是指知識和技能。
一般來說,孩子從一歲到三歲,是基本性格和心理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階段,也是早期智力開發的最好階段;三歲到十歲,是性格成長和習慣養成的最主要階段,也是智力發展階段;初中、高中階段會有心理和性格逆反期,大約是十一歲到十八歲,以十四、五歲最為激烈,同時,這個階段是孩子知識和技能學習積累的重要時期,更是孩子基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家庭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許還有一些對於愛情觀、審美觀上的認識。到上大學之後,孩子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始真正獨立思考、獨立選擇,他們的各種觀念會逐步形成有個性色彩的、穩固的構架,在各種思潮面前的取捨,對於未來人生的設計,多取決於家庭前面十多年的培養和薰陶。以上諸多的教育內容,只有知識和技能教育是在學校完成的,有一部分技能還需要家長在課外開小灶。其他的教育,多依賴家庭來完成,尤其是心智方面的教育。即使社會對孩子有影響,面對林林總總的社會影響,家長還負有指導、匡正的責任。家長像航船的舵手,時刻幫助孩子把握航向。這麼重大的責任,顯然應該由父母同心協力,一起完成。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兩個人一起做尚不容易,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難度更大了很多。孩子是否回國接受教育,僅僅從在哪裡上好大學更容易,在哪裡受教育更容易找工作,從這麼狹窄的角度考慮,是不是太簡單,過於短視?如果海歸家長關於教育的思路,能開闊一些,可能爭論就少了很多。我主張夫妻共同擔當孩子的教育,如果一個海歸了,另一個最好跟着走。對於孩子教育來說,回國可能不好的一面,但是相比於分開,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一起回去的好。
我不認為人的一生只有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或者掙到了大錢,才算成功。但是針對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我想談一點我關於成功的看法。我觀察到,一個成功的人,聰明是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敲門磚,最終是否成功,與機遇以及把握機遇的能力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說機遇靠的是天,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是否能抓住機遇,如何把握機遇,就是人的問題了,即由情商和人格起作用。所以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都不能保證成功。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倒是很可能不小心開出大花來。從這一點說,海歸孩子還是要跟父母一起回去。
陳亞娜:你們說話我聽着都覺得彆扭!老王是愚頑不化,你們二位好像是空中樓閣,那麼不實際!愛孩子不錯,但是光是愛,你愛不出個愛因斯坦,愛不出個比爾·蓋茨,也愛不出小仲馬,將來買房子、結婚,你光愛孩子就行了?大風颳來呀?上大學,是孩子未來事業的基礎,是生活的保障,中國和美國條件不一樣,我當然要從這裡考慮。學歷是硬道理!
廉芳凝:從理論上,我同意柳笛、單元二位關於孩子教育的看法,但是陳曉娜擔心的問題是很具體的,並且很快就到眼前,畢竟,讀書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上不上大學,可以把孩子們鑲到不同的社會階層,那麼將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也不同,我們迴避不了。孩子小,為未來的考慮不會很全面,我們走了半輩子的人,人生經驗告訴孩子,遇到重大選擇,幫孩子把把關,孩子們就可以少走彎路。在孩子還小,沒有決定能力的時候,我們是要多考慮一些。我很理解陳曉娜們,重視教育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是在中國那個環境中獲得較好生活條件的通行證,也是咱們在美國能紮下根來的原因,據說中國人在美國的總體收入水平屬於比較高的,就是因為咱們重視教育——這裡的教育,專指學歷。在美國我們是弱小少數民族,政治上沒有實力,就只能靠高學歷來爭取生存空間。中國家長,不論受沒受過高等教育,一般都希望孩子拿到高學歷。沒什麼不對。在社會上競爭中,沒有人會問你是不是父母雙全,但會看你的學歷,尤其是在起步的時候。
結束語
海歸的路不漫長,就隔了個太平洋,海歸子女未來的路,卻還有長長的一生。嫁接的花不容易養,雜交水稻卻遍地開花。家長、老師爭論不休,目的就是想叫孩子開出大花。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可憐中國孩子有這樣的爹和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