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8月18日,《自然》杂志撤掉64篇造假学术论文,虽然没有指明,但是中国人都看到了:这些造假学术论文的作者都是中国科学家。以下这篇译文是2013年《经济学人》杂志文章,探讨的是中国科学界的体制问题。
九月一日,北京。一队乔装成煤气公司职员的警察冲进了一单元公寓。两名犯罪嫌疑人惊慌失措,把一个装满钱的塑料袋从十五楼的窗户扔了出去。总值多达五万美元的红色百元人民币在楼下的人行道上飘飘扬扬。
行人路遇钱雨的怪事和其背后的勾当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中国以盗版影碟和假冒名牌服饰闻名于世;但是这些犯罪分子炮制的是更有知识含量的东西:出售给学术界人士的假学术文章,和用以出售版位的假冒的现有医学期刊。
在中国试图跻身全球学术界的一流圈子之际,地下的犯罪分子抓住了中国科研体系中的一个特点:科研经费与提拔根据的不是原创研究的质量,而是发表文章的数量。这就培养出了一个剽窃、虚假研究和仿冒期刊的行业。武汉大学2009年的估计是:该行业的价值高达一亿五千万美元,较两年前增加了五倍。
在中国,做出高质量研究的科学家们依然会得到奖励;并且中国高质量的研究人员数量在增多。全世界都有科学家造假的事儿。但是,中国的评估体系特别容易产生学术造假。
从数量上看,中国科学界的产出非常可观。中国大陆的研究人员在期刊,包括著名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 由汤森路透出版公司维护)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比重近年来稳步增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说,这个比重在2001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2011年增加到了9.5%;从世界排名来看仅次于美国。从2002年到2012年,SCI期刊发表了超过一百万篇中国的论文。从引用次数上,这些论文排在第六位。科学期刊《自然》报告说:在2012年中,该杂志的18家下属研究出版物发表的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较上年增长了35%。《自然》期刊评论说,这“又增加了一个证据说明:中国正迅速成为科学出版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先国家。”
然而在2010年,《自然》也注意到了:中国人科研中的欺诈行为日益引起关注。该杂志报告说:在中国政府的一项调查中,六个重要研究机构超过六千名科研人员中的三分之一承认了剽窃、篡改和编造数据的行为。这一调查的详细情况尚未公开,因此无法公平地与西方的调查进行对比。西方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一的科学家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承认了自己的不诚实;但是承认篡改或编造科研结果的比例则要小得多(平均为百分之二)。
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发表了一份基于原产国的撤稿研究。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一组作者写道: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维护的PubMed数据库[2]上,因剽窃而被撤稿的论文中,来自中国与印度加起来比来自美国的要多(目前美国有最多的论文,因此总体而言造假的数量也最多)。该研究还发现:中国领先全世界的一点在于:因为重复发表而被撤稿的数量。由于造假而被撤稿的数量上看,中国排名第四,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
SCI: “愚蠢的中国想法”
中国的科学家敦促其同仁不要辜负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2013年,中国科学院的林松青在总部位于英国的一家期刊《博学》[ 3 ]上撰文说:学术腐败在逐渐侵蚀我们祖先五千年前留下的这一奇妙而行之有效的文化。”
八十年代,当中国刚刚开始重新投入科学领域的时候,累积论文发表数量看来是用非政治的标准来评估研究人员的好办法。但是到了今天,以统计数据驱动的标准来决定提拔(即便当提拔不全是靠个人关系)和官僚机构的其余部分一样存在许多问题。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把这一做法称作“教育的GDP主义”。熊先生说,地方政府官员靠漂亮的统计数据崭露头角,“大学也是一样”。
一个科学家可以积累的最有价值的统计数字是SCI的期刊发文数量,特别是在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即其他学者论文中最频繁引用的那些期刊。SCI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是用来评判一个人能否获得博士学位、能否提拔、能否获得研究经费、付不付奖金的标准。某些野心勃勃的教授以惊人的速度积累SCI的发文数量。林先生写道,中国东南地区的宁波大学有一个教授在三年内发表了82篇这样的论文。这些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事实见出:中国科学家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仅排在第十四位。这意味着:中国的许多论文极少被引用。
那些决定提拔某人与否、拨经费与否的人并不总是在意科研的质量问题。中国的科学家们说,某些行政管理人员不够格评估科研项目,要么因为他们是官僚分子,要么因为他们自己是采用同一标准提拔上去的。此外,那些行政管理人员所在的机构也是用论文发表量来评估,因此,大学校长和部门负责人都把发表论文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SCI发文数量。这一情况使得科学界的某些人开玩笑说:SCI的意思是“愚蠢的中国想法”。
非常不透明
扭曲的激励机制已经制造了一些相当尴尬的事件。英国晶体学期刊《晶体学报E部分》[4]被迫撤掉了中国南方的井冈山大学两位研究人员合写的七十篇论文,因为他们在论文中伪造了证据。这次撤稿之后,英国的另一家期刊《柳叶刀》[5]发表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文字敦促中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防止这类造假行为。但是,中国的很多案例一被发现就被掩盖起来,以保护涉及的机构。
北京那家盗版医学期刊的不法勾当遭到冲击事件表明:除了真正的SCI期刊之外,还存在一个相当发达的假冒出版物市场。警方说,在一份假冒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的价格可以高达650美元。购买一篇假论文的价格可以高达250美元。警方认为:这一不法勾当自2009年以来,已经赚了数百万元(相当于50万美元甚至更多)。其客户通常是想要获得提拔的医学研究人员。
某些政府官员也想用金钱交易的方式成为学术明星:前铁道部官员张曙光在本月因腐败而受审时承认,他花掉了自己780万美元赃款的接近一半在企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中国的媒体猜测:他可能把钱花在收买选票和雇佣一组写手出版书籍上。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张学术成就有限,他最终仅以一票之差而落选。仅仅不到两年后,张琅铛入狱。
[译注]
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
2. 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索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索以及摘要。
3. 《博学》(Learned Publishing)英国一份非盈利学术出版季刊。
4. 《晶体学报E部分》(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是晶体学双月刊,E部分创办于2001年,曾经是SCI指数的一部分;2012年起不再纳入SCI。
5.《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