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 (《通往不自由之路:俄国、欧洲、美国》) 是美国历史学家提摩希·大卫·史奈德(Timothy David Snyder, 生于1969年)2018年出版的当代世界史著作。
这本书我在几个月前(大约在川普胜选前后)读了四分之一左右,然后搁下了
《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署名“洪都百炼生”。作者刘鹗(1857-1909)。鲁迅把这本书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做学生的时候听说过。然而少年人爱看《七侠五义》、《说岳全传》,等等。当年,《老残游记》坊间似乎也不常见。
最近读到台湾三民书局2007年第二版的《老残
《革后余生》是中国知识人徐友渔(1947年生)的一本回忆录。全名《革后余生:从牛津大学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在台湾出版于2023年。
徐友渔之名早就在网络上见过,然而对他的生平、学术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并不了解。最近读到的这本回忆录,让我对徐先生的思想与人生有了比
《九日闲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及序如下: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是《南方周末》创办人左方口述的回忆录,是2014年在香港出版的。
前半部书是左方个人的自传,后半部才是《南方周末》的故事。
总体感觉:好看。
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重要概念:“个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的生命历程
最近看了点中国拍的美食纪录片,画面搞的很漂亮:清晰度高、色彩鲜艳、解说充满诱惑力,然而对于食品的评论,除了“好吃”、“鲜”等反复出现的单调赞语之外,我几乎听不到别的。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之长篇大论似乎都在说:
中国人之所谓美食就是味道
《回望》是上海作家金宇澄(1952年生)的非虚构作品。讲的是他的父亲、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有人说是他父母的回忆录。
说是回忆录,也不全是。其中的父亲看来并未用第一人称写回忆录。然而金宇澄大量使用了其父生前留下的片言只语,有时是照片背后的回忆文字,有时是出版物
把川端康成的《古都》读了一遍。
很多年前或许囫囵吞枣读过,然而完全不记得了。这次读的是唐月梅的翻译。
《古都》的节奏真好,不疾不徐的,让人不能不练习一种平常心。
我读过的中国作家中,沈从文的节奏也是不疾不徐。不久前在读他的《湘行散记》和《边城》。
和第一次读
最近读了谢泳的《钱钟书交游考》。书不厚,却颇有趣。值得评论一下。
中国据说有所谓“钱学”,也就是研究钱钟书的学问。这一殊荣在中国近现代名人中怕是绝无仅有。
比钱钟书在文学上成就更高的鲁迅、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人;比钱钟书在学术界更受尊重的陈寅恪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以百岁高龄(按中国人的算法也许是一百零一岁)在中国天津去世。
叶嘉莹(Florence Chia-ying Yeh,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号迦陵,土默特蒙古裔旗人,女,中华民国和加拿大双国籍。
我第一次知道叶先生之名,就找了她的书来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