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反抗压迫手记  
面对压迫,我们别无选择  
https://blog.creaders.net/u/2032/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天阔海
来自: 来处
注册日期: 2008-11-13
访问总量: 1,600,32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与首发网站。
最新发布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在尸体面前吃——闲说中国吃文化
· 公民不服从与川普主政的美国
· 往事不堪回首——读《回望》
· 京都,京都!
· 毒舌才子——《钱钟书交游考》读
· 自由主义与中庸之道——读《自由
友好链接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分类目录
【随笔】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在尸体面前吃——闲说中国吃文化
· 公民不服从与川普主政的美国
· 往事不堪回首——读《回望》
· 京都,京都!
· 毒舌才子——《钱钟书交游考》读
· 自由主义与中庸之道——读《自由
· 访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女士故居
· 从叶嘉莹去世看华夏文化走势
· 闲说中国文学——读阿城《闲话闲
【中国历史】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在尸体面前吃——闲说中国吃文化
· 往事不堪回首——读《回望》
· 京都,京都!
· 毒舌才子——《钱钟书交游考》读
· 从叶嘉莹去世看华夏文化走势
· 闲说中国文学——读阿城《闲话闲
· “伤痕文学”的高度——读韩江的
· 尘埃落定之后的反思——再评美国
· Erasing History与法西斯主义的
【读书】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公民不服从与川普主政的美国
· 往事不堪回首——读《回望》
· 京都,京都!
· 毒舌才子——《钱钟书交游考》读
· 自由主义与中庸之道——读《自由
· 访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女士故居
· 从叶嘉莹去世看华夏文化走势
· 闲说中国文学——读阿城《闲话闲
· “伤痕文学”的高度——读韩江的
【北美社会】
· 公民不服从与川普主政的美国
· 自由主义与中庸之道——读《自由
· 访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女士故居
· 尘埃落定之后的反思——再评美国
· 在加拿大投票20年——兼论美国大
· Erasing History与法西斯主义的
· 蚂蚁还是蚱蜢?——读《蚂蚁与蚱
· 21世纪如何反独裁——读Autocrac
· 我们手里的未来——读赫拉利新作
· 是左还是右——读《大辩论》
【诗】
· 从叶嘉莹去世看华夏文化走势
· war or peace
· 柿子(英诗汉译)
· 走向2024
· 再读北岛
· 谈论海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blues for a late friend
· 等待戈多
· 钟情正在我辈——读《纳兰词集》
· 寇恩的渴望
【翻译】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柿子(英诗汉译)
· 博尔赫斯诗三首
· 坐九路车到红海滩
· 译诗:而死亡必无力统御
· 译诗:某夜我出门
· 译诗:三个朋友的寓言和轮唱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国朋友们
· 暴君的脆弱——斯大林专家细论俄
· 焦虑六论
【第三视点】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当胡适遇上哈马斯
· 以巴冲突与有思考的立场
· 安息吧,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
· 孤独之病——观《伊尼舍林的女妖
· 鸦片战争: 一个神话
· 普京:一个疯子?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国朋友们
· 两种疫苗:打疫苗的中西对照
· 非理死钉主义
【反压迫】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访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女士故居
· 自由主义vs.极权主义——读《丘
· 国家的敌人?——《天安门流亡者
· 诺奖得主批评西方国家的挺哈运动
· 局内人的视角——读Unveiled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纪念
· 言论自由的烈士——读《储安平与
· 以笔为刀——读Knife
· 永不熄灭的星火——读Sparks
【中国社会】
· 自由的反面——《钢铁是怎样炼不
· 在尸体面前吃——闲说中国吃文化
· 往事不堪回首——读《回望》
· 毒舌才子——《钱钟书交游考》读
· 从叶嘉莹去世看华夏文化走势
· 闲说中国文学——读阿城《闲话闲
· “伤痕文学”的高度——读韩江的
· 尘埃落定之后的反思——再评美国
· Erasing History与法西斯主义的
· The Sense of an Ending与记忆的
存档目录
01/01/2025 - 01/31/2025
12/01/2024 - 12/31/2024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19 - 02/28/2019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2/01/2011 - 12/31/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4/01/2009 - 04/30/2009
03/01/2009 - 03/31/2009
12/01/2008 - 12/31/2008
11/01/2008 - 11/30/2008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在尸体面前吃——闲说中国吃文化
   

最近看了点中国拍的美食纪录片,画面搞的很漂亮:清晰度高、色彩鲜艳、解说充满诱惑力,然而对于食品的评论,除了“好吃”、“鲜”等反复出现的单调赞语之外,我几乎听不到别的。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之长篇大论似乎都在说:

中国人之所谓美食就是味道好。中国吃文化的要义只有:味道。

2025年了,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居然在停留在如此低级的水平上。我无语。

中国人爱吃,天下闻名。

心理学家也许会说,爱吃说明了中国人总是处于紧张的重压状态下。吃帮助中国人缓解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历史学家也许会说,千年专制历史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爱吃一方面是中国民众整体而言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被专制政府压制了的创造力无处安放,在吃方面找到了一道破口所致。

在中国,如果有一种生意长年兴隆,那就是吃了。

然而在我看来,中国人又是最不讲究吃的民族。

或者说,中国人的讲究吃就像太监讲究房事,穷讲究而不得要领,结果贻笑大方。

比如,我多次回国省亲,总要面对一个难题:找不到全麦食品。偶尔在某些面包专门店或洋超市看到号称“全麦” 的烘烤食品,买回去一吃全不是那么回事。

有一个亲友开面粉厂的,去参观生产线,发现生产的全是“精”面粉。问他为什么没有“全麦”面粉?他说:没人要买的。

中国人讲究吃,讲究的方向似乎只是味道而已。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向健康饮食的大趋势大步迈进。

加拿大有个网站叫Food Guide(饮食指南),是加拿大政府颁布的。加拿大政府的Food Guide从1942年开始搞,已历经许多版本。最新一版是2019年发布的。其中的主要建议之一:Choose whole grain foods (选择全谷食品)。

全谷食品与全麦食品的区别在于全麦食品都是全谷食品(因为麦是一种谷物);然而全谷食品不全是全麦食品。谷物包含苋菜、大麦、玉米、小米、藜麦、大米、黑麦、高粱、苔麸、小黑麦,小麦,等等。(注:加拿大饮食指南的中文版将“全谷”译为“全麦和杂粮”。)

而在中国,我在市场上买不到真正的全麦面包,面粉厂也不生产全麦面粉。超市的食品没有详细的成分清单,不但没见过“全麦食品“,更没见过“全谷食品”的标签(即使有,你敢相信么?)。

21世纪了,中国人还在吃味道,对于健康毫不在意。这是什么样的吃文化?一个落后国家的落后文化而已。

张爱玲在她的《烬余录》一文中写道:

“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

这句话大约是中国人吃文化的最形象的写照。

在死亡的阴影下追逐短暂的美味。因此,健康算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中国人对美味的追逐是一种痴迷,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痴迷于鸦片一样。

当吃成为痴迷,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为吃而吃,为了“那一口”(味道)而吃就可以在心理上获得解释:其原理和酗酒吸毒一样,人通过痴迷成瘾而逃避现实(的压力)。

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网络用语“压力山大”,形象地表达了过去十多年中国人的精神压力现状。

难怪国人要对“吃”穷讲究一番,自己穷讲究还不够,还要写文章,还要拍视频、甚至搞出电视系列剧来长篇累牍地详细描写中国的各色菜肴……

中国人对吃的“瘾”真不小。

这一现象反应的大约是中国人群体的一种病态心理。请问:

在尸体面前吃萝卜饼的人群,是什么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人群组成的民族,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

对食物味道的痴迷帮助中国人暂时逃离压力。压力越大,他们就越向往美味。越痴迷于美味,他们感觉就越安全,似乎(暂时)远离了压力。

鲁迅曾大声疾呼,要中国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然而中国人是善于逃避的。古代的鸦片、酒、赌博、娼妓、色情小说,近代的电子游戏、毒品、色情影片,等等。现在还有了堂而皇之以“饮食文化”的名目出现的嗜吃。

所谓的中国吃文化,大概率因为其背后的逃避机制之驱动而成了一种病态的痴迷。

这样看来,中国人之痴迷于吃,之斤斤计较于食物的味道,而不考虑食品的卫生与身体的健康,之与世界脱节,在饮食观念上落伍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乎此,张爱玲笔下那在尸体面前吃萝卜饼的人群之代表性就更真切起来。

中国有吃文化么?我不知道。如果有,大概率也只是嗜吃,或者说好吃成瘾罢了。

呜呼!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愚弱的国民大约总要对某个东西成瘾才好。较之于吸毒、酗酒、电玩、性瘾,等等,嗜吃或许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这样一想,似乎站在尸体面前大快朵颐的中国人形象也没那么糟糕了。是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