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闲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及序如下: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
之所以会读《惜别》,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知道止庵之名。二是因为该书台湾版的封面设计:一大片的黄色中,两三撮黑色的汉字,彷佛漫山遍野的黄土地中人类留下一些稀疏的脚印似的。
止庵,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原名王进文,生于1959年。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是十多年前读
《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是《南方周末》创办人左方口述的回忆录,是2014年在香港出版的。
前半部书是左方个人的自传,后半部才是《南方周末》的故事。
总体感觉:好看。
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重要概念:“个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的生命历程
最近看了点中国拍的美食纪录片,画面搞的很漂亮:清晰度高、色彩鲜艳、解说充满诱惑力,然而对于食品的评论,除了“好吃”、“鲜”等反复出现的单调赞语之外,我几乎听不到别的。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之长篇大论似乎都在说:
中国人之所谓美食就是味道
读到一本新书:On 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不服从》,2024年)。书中收录了两位美国思想家的文字:其一是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的文章;其二是Hanna Arendt(汉娜·阿伦特,1906-1975)在1970发表的文章。两篇文章同名,都是:Ci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