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雪》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的是1936年至1941年之间日本一贵族(日本人称为“华族”)家庭(莳冈家四个姐妹的悲欢离合。其英译本名为The Makioka Sisters(直译是:《莳冈家的姐妹们》)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转译,但是却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 日本文学作品我接触的不多,年轻时读过川端康成的一些中译本,似乎不错。后来读了不少村上春树的小说,觉得比较奇怪一点。村上春树的风格与川端康成的似乎有绝大差异。 最近机缘巧合,读到川端康成的《古都》(评论在此)。然后就是这部《细雪》。 同时拿到台湾林水福的中译本,和美国爱德华·塞登斯蒂克(Edward Seidensticker,1921-2007)的英译本。 同时开始对照着读。原因是:我对于翻译本身总有一些疑虑。 根据我的经验,中国的翻译不可靠(比较一下村上春树的中译与台译、英译可知)。台湾的通常要比大陆的好一些,然而也不能保证一定忠于原著。英译本通常较台译本、中译本更可靠一些。参照读一下,可以比较与鉴别。 对《细雪》我台英对照读了几章之后,发现林水福的译本虽有一些小的省略,但总体与英译差不多,并且,中文在翻译日文时似乎有一些优势。于是,放下了英译本,就用台湾林水福的译本读完了《细雪》。 读到评论说,有西方评论者把《细雪》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相提并论。我读《细雪》的开头几章,也确实联想起《傲慢的偏见》:都是写一个大家庭,里面有许多姐妹,都围绕姐妹们的婚事产生种种戏剧冲突。 然而越往下读,《细雪》与《傲慢与偏见》就渐行渐远了。 比如,其中有两三章关于日本水灾、风灾的描写。文笔很好,觉得是亲身经历者才能够见到、听到、感受到,才能够表达出来的。记忆中《傲慢与偏见》似乎没有什么灾难亲历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傲慢与偏见》是喜剧。《细雪》却更像是悲剧。 把《细雪》与《傲慢与偏见》比较,倒不如和《红楼梦》做比较: 都是豪门大族,都在走向没落,都围绕婚丧嫁娶的线索。《红楼梦》还涉及丧事不少,《细雪》则主要是聚焦于其中姐妹的相亲、婚恋经历。《红楼梦》涉及的人物要多很多,《细雪》则限于四姐妹及数个相关人物。《红楼梦》写中国的皇亲国戚高门大户内部的种种生活;《细雪》写日本残余的贵族大家庭在二战前的生活,等等。 可以看出:《细雪》和《红楼梦》有一定的可比性。总体上的悲观色彩在两部小说是一致的。总体上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与欣赏也是一致的。 然而读《红楼梦》感觉非常忙,各种颜色、人物、情节,一环扣一环,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总是热闹非凡,戏剧冲突不断,非常吸引人。读《细雪》却感觉安静、缓慢、从容,人物有限,有主次,叙述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有热闹的时候,更多安静的时候。 《红楼梦》中的诸多大家闺秀与《细雪》的莳冈家姐妹们似乎也可以比一比。比如,《细雪》中的二姐幸子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有些相似。而不断相亲找婆家的、孤僻的雪子或者可以和林黛玉比一比?至于喜欢出位、搞怪的妙子,似乎与史湘云有若干神似。中规中矩的、沉闷的鹤子,与李纨或许可以比较一下? 当然,两部小说写作年代与作者之不同也很明显。《红楼梦》继承了明代白话小说的传统,写作上主要从外部描写,写事件、言行为主;心理描写比较少,如果有也多是辅助手法。《细雪》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姐妹们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变化,往往翻来覆去描写内心活动,读起来现代感比较强。 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日本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描写日本贵族家庭没落的小说,《细雪》就是一曲日本华族的哀歌。正如《红楼梦》是清朝豪门大族的哀歌一样。 有西方评论家认为:《细雪》有许多很沉闷无聊的段落,对读者有催眠之效。而我读来丝毫不觉沉闷。疑心:这里面或许有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比如,文学品味的不同? 关于《细雪》与历史也值得说一说。 《细雪》写的是1936年至1941年之间的事儿。1936年,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9年,德国和苏联一起入侵波兰。《细雪》只写到1941年春,那年12月的日军偷袭珍珠港还未发生。尽管如此,《细雪》涉及的这四年多时间,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 《细雪》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都提到了,却没有评论。现在我们知道,那是言论审查的结果。 《细雪》最早在1943年发表连载,仅仅登了两章,就被日本军部禁止连载。原因据说是:内容不适合战时发表。 战争结束前,日本军部一直禁止该书的印刷和发行。那么战后总会好点吧。结果,1948年,谷崎润一郎要发表《细雪》,被驻日盟军司令部审查。他删改了文中肯定战争及批评反法西斯同盟的文字之后,《细雪》才得以出版发行。 我读《细雪》,从书中对二战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叙述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德国(二战中日本的盟国)人、政府、军队的同情,对日本侵华战争也抱有肯定的态度。可惜的是,那些被删改的文字,如果没有被删改,对我们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日本人心态不是更有益么?对于丰富《细雪》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也有帮助,不是吗? 文学艺术需要自由就像需要空气一样。没有自由的国度,文学艺术很难得到充分发展。《细雪》出版及其被审查、被迫删改,都是日本当年言论、出版不自由的历史写照。或许,没有这种言论审查,谷崎润一郎会写得更好?而《细雪》会更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