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二集)【日期】2014/5/1【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0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三頁,從第六行看起: 念老的註解,「五時」。這是說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分為五個時期,這是天台智者大師,天台宗是依《法華》跟《涅槃》,五時判教是從《涅槃經》裡面說的。「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分為五時。下面第一個,華嚴時:「佛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釋迦牟尼佛他也是表法,也是示現給我們看,這個意思很深。佛是十九歲捨棄王位,離開家庭去學道去,說求學也可以,他為我們所示現的,今天人所講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出去參學。當時印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之國,宗教多,學派也多,學派以後都歸為哲學,這些教那就是現在講的宗教,他全部都去學過。學了之後發現不究竟,就是不能解決問題,學了十二年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這個示現,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參學,示現的是放下所知障。三乘學佛不外乎這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一種是所知,他表演給我們看。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很深,真正要成就不能向外學,要向內。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印度的五明就是五種知識,佛學稱為內明,內明也包括哲學。這個表法用意很深,向內不向外,向外求不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意思很深。 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開悟了,開悟之後沒有出定,就在定中三七日二十一天,也有經典說的是二七日,都有根據,總而言之,時間不長,說什麼經?說《華嚴經》。《華嚴經》是什麼?就是開悟了之後,將他所悟的境界給大家做匯報,佛說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只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悟入的境界。這五句話跟《華嚴經》是一個意思,五句話是全部《華嚴經》的綱領,那《華嚴經》是五句話的細說,不增不減,我們要懂這個意思。《華嚴經》分量可大!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是一位等覺菩薩,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同一個級別的,把它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龍宮是法性土。佛說這部經,不但我們這個地球裝不下,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納不下,為什麼?我們知道這部經是從自性裡出的,自性沒有數量、沒有邊際。 七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了一位龍樹菩薩,也是明心見性,將釋迦牟尼佛留在世間的經典三個月就學完了。煩惱雖然斷了,習氣沒斷。什麼習氣?貢高我慢,自己認為自己多聞第一,沒有人能超過他。大龍菩薩引導他入龍宮,在龍宮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傳出來的,龍樹菩薩以前世界上沒人知道,所以小乘不承認,這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小乘人完全是有事相,沒有事實真相他不承認。分量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它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這一看,那個傲慢習氣馬上斷掉了,知道自己所學的太少了、太渺小了,不能比!看到這麼大部的經,心裡很歡喜,但是想一想,閻浮提人,閻浮提是我們地球,地球上這些眾生沒有人能夠受持,太大了,分量太多了。它還有中本的,看了中本,也不是地球上人所能接受的。最後看小本,小本是什麼?像我們現在《四庫全書目錄提要》。我們《四庫全書》可以比喻作大本;《薈要》,《四庫薈要》可以說是中本;目錄提要是小本,目錄提要只有五冊,精裝五冊,《全書》一千五百冊,《薈要》五百冊,五百冊都不是一個人一生能學得完的。所以只把這個目錄提要從龍宮裡面帶回來,他真有這個能力,他讀,把它完全背下來,回到這個世間是他口裡頭說出來的。所以南傳的人不承認,南傳只承認阿含,完全是看到的,這事實真相。 所以佛說完《華嚴經》之後出定。參加華嚴法會是哪些人?統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入不了釋迦牟尼佛的華嚴法會,他進不去,他也找不到;法身菩薩。《華嚴經》上末後的一品我們看到了,有目犍連、舍利弗這些人,怎麼他們也會在那裡?我們就曉得他們這些人,有些是古佛再來,有些是法身菩薩示現,所以他能去,他不是凡人。這都是為我們表法。華嚴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境界,本來的境界,要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本性本善。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會上把本善完全說出來了,善是好,好到什麼程度都給我們做出報告來了,完全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境界,所以說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這個三七日結束了,佛出定,出定之後沒有人請法,佛就準備入涅槃,就準備走了。淨居天人看到了,是四禪天,五不還天裡面有修行人,那些人看到了,看到釋迦示現成佛,趕緊下來變成人的樣子,代表人請法。這佛就住世,為大家講經教學。這一看,哪些人緣成熟了?一看,五比丘,鹿野苑裡頭五個人。這五個人是他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不放心,派了五個人做為他的侍者去照顧他。他就把這五個人找來,給他們講阿含。阿含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比法,阿翻作無,含是無比,就是這個法門非常殊勝,世間法跟它不能相比,為什麼?這個法門可以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往生四聖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十法界六凡是穢土,染污,往上去這四層叫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這裡頭住的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破無明,也就是說,這個境界裡頭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清淨,我們講不造業。六道凡夫造業,業有善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所以三善道、三惡道從哪來的?從心想生,心想善三善道,心想不善就是三惡道,這麼來的。 修行,六道輪迴最麻煩,最不容易透脫,不容易離開,阿含能幫助你離開,阿含講了十二年。也就是說,《華嚴》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不是對六道眾生說的。六道眾生,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不是華嚴境界,他們跟華嚴都沒有分,就是聽不懂,他進也進不去。一定要法身菩薩,也就是超越十法界就有資格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實報土。惠能大師開悟那幾句話非常重要,那就是整個《大方廣佛華嚴》濃縮為五句二十個字。這中國文字微妙,外國文字裡頭找不到。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 第二,「阿含時」。「次十二年於鹿野苑等」,鹿野苑是第一個道場。佛沒有固定的道場,完全是游牧的生活,晚上住的是樹林,樹下一宿,白天是托缽,日中一食,他居無定處。佛規定晚上在樹下休息,只准一次,第二天不能再到這個地方來,要換地方。為什麼這樣做?怕你對這個環境起貪戀,這個樹不錯,我天天都來。所以佛不許可,要放下,不要把這境界放在心上,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平等對待。逆境惡緣修忍辱波羅蜜,不嫌棄;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在生活當中訓練。功夫完全是六根對六塵,無論什麼境界都不許可生煩惱,起心動念生煩惱,不讓你生煩惱。這就是真幹,佛教了之後真幹,在生活裡面去做到。工作,工作是學習,佛講經大家學習,學習成了之後也到處講經教學,四面八方去傳教,生活方式跟佛陀完全一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絕不麻煩別人,總是叫人生歡喜心。這種精神我們要汲取。 十二年我們把它比喻做辦學,這是小學。你看佛所證得的究竟圓滿是大方廣佛華嚴,一看眾生不能修學,要怎樣引導他入佛境界?從小學辦起,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到研究所才入境界。小學就是紮根教育,我們現在的小學六年,中學,初中、高中加起來也是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根紮得深。中學就是方等,八年。方等是阿含的提升,阿含提升,上面是大學,是般若,給般若做準備,像大學的預科八年,這還算是基礎,入大學的基礎。小學、中學加起來二十年。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真正叫長時薰修。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講的課程,核心的課程,二十二年,我們現在大學四年,佛的大學二十二年。再提升,這研究所,法華、涅槃八年,這研究所八年。這個八年是從般若提升上去,那就是其義自見。實際上其義自見,般若就開始了,到法華、涅槃圓滿了,圓滿就是成佛,所以法華、涅槃是佛的博士班。我們看他一生教學這幾個時期就清楚了。 這個文我們念一念。第三,「方等時」。「於此後八年之中,說《維摩》、《大集》、《楞嚴》並此經等」,此經就是我們淨土,淨土三經一論都是這個時候說的,這是方等時。「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方等。「廣(方也)」,方是廣的意思,所以叫方廣,大方廣,廣是什麼都說。「說藏通別圓四教」,四教都說。均是等,「均被眾機」,對於不同根性的人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個八年叫方等,方等是廣說的意思,什麼樣的根性佛說什麼法,讓大家都得到法益,方法不一樣,目標是一致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向上提升。眾生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樣,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幫助大家提升,將來都能夠學習般若。 這是後,「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我們從阿含、方等二十年,這就是四十二年。後面八年說《法華》、《涅槃》,《法華經》說八年,《涅槃經》一日一夜,就是佛入滅的前一天,這是佛的遺教,等於說是他的遺囑。「九界三乘」,九法界,這個九界就是十法界裡面除了佛以下的九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悉蒙授記,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無量壽經》很特別,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沒有講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佛究竟講了多少遍沒有人知道,但是根據現在所存的五種原譯本來比對去看,至少佛說過三次,所以古大德講三次以上,不是一次。附帶介紹淨土的多了,一百多種經論裡頭都看到,那是附帶說的。《華嚴》最後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龍女八歲成佛,這都附帶說,都是講的念佛往生淨土成就的。那《華嚴經》上有叫華嚴時,佛說了淨土;《法華經》裡面有,那就是最後第五時,《法華》裡頭也講淨土,也說了這部經,所以這部經是多次宣講。 為什麼?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只有這部經,無論在什麼時節因緣之下,你只要遇到都能成就,而且決定成就。其他法門不是那麼簡單,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徹底放下,你入不了境界。淨土這個法門非常特別,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一個中途站,先到中途站,然後再成無上菩提,這個中途站就是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中途站;換句話說,完全靠自己。這個地方自己跟阿彌陀佛一合作,阿彌陀佛只要三個條件,真正相信不懷疑,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肯念這一句佛號,哪怕十聲,佛都接引你。這個條件太簡單、太容易了。 有一類的眾生工作繁忙,實在抽不出時間讀經念佛,怎麼辦?灌頂大師告訴我們,早晚十念,根據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說的。這個十念法是一聲做為一念,就是一口氣,一口氣不拘多少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口氣叫一聲,不管念幾聲,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早晨念十聲,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口氣,一生不斷,也是真正修淨土。沒有時間多念佛,也沒有時間去念經,這麼方便,真正是方便為究竟。一切法門裡頭找不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的一個法門,而且保證你決定成就。阿彌陀佛的恩德,我們得感恩!不是他,我們遇到大乘也沒辦法,遇到上上乘我們都沒有條件去修學,只有這個法門。 早年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是哲學家,他一生的功力用在《華嚴》,用在法相,法相唯識,他把這個介紹給我。我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告訴我專修淨土。可是我對《華嚴》真的非常有興趣,《華嚴》也是法相六經十一論裡頭的一種,法相唯識宗主要的經典六部,《華嚴》是第一部。方先生告訴我,那個時候他對佛教的看法,佛教經典裡頭有三分之一是高等哲學,另外三分之二他說是講迷信,那個東西不要學它,我們只學它哲學的這部分,就是法相跟法性,禪那個太高了,那我們決定達不到。可是方老師很難得,晚年的時候接受了,那個門總算是打開了。好就是不管他誤解沒有關係,怕他不讀,不讀就麻煩了,他喜歡讀經。台灣《大藏經》出版之後,他買了一套《大藏經》,這個信息是我告訴他的,一聽好歡喜,不到一個星期他就把它買到。 要讀,天天要讀,慢慢全部了解,才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論是大乘、是小乘都有奧義,奧妙的義理在其中。會看的全看出來;不會看的,像我們用世俗法的眼光,看到這個經典深,那個經典淺,好懂。其實一樣的,深的裡頭有淺的,淺的裡頭有深的,熟透了慢慢你就都能看出來,才知道其味之濃。古人所說的一點都不錯,「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包括天上,五欲六塵之味比不上佛法,佛法味濃。所以佛的攝受力量太大了,它叫你百讀、千讀、萬讀都不厭,有這種攝受能力。世間的好書,儒家的書,經,其次是史,經的攝受力量超過史,真的是百讀不厭,讀一輩子,從小讀到老都不會厭倦,都歡喜,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佛經的攝受力量最大。 第四大段,「判教」。我們也看念老的註解,「四教與五教。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在中國傳承這兩千年,對於佛教四十九年佛的教學,將它分判,從教相上看有十二家,但是現在最通用的只有兩家,天台跟賢首。天台智者大師判的四教,藏通別圓;賢首國師,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華嚴的圓滿是在他,第三代華嚴圓滿,所以用他的名號做宗派的名字,叫賢首宗,賢首國師他判的五教,小始終頓圓這五教。後面天台宗立四教,藏通別圓。「一者藏教」,藏就是三藏,「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謂大乘中通說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上面通圓,下面它不通,不通下面。最後,「四者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把佛所說的法歸為這四大類。 賢首國師華嚴宗的,他的判教,「聖教萬差」,聖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千差萬別。「要唯有五」,把它分類歸納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這是始終的終。除這之外有個「頓教」,第五「圓教」。下面說,「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這是講到最高的地方,叫我們不要執著身體,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是五蘊組合的。五蘊第一個是色,色就是物質,後面三個是精神,受、想、行。受是感受,這是心理現象,想是思惟,能想過去,能想未來。受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能接受外面境界;想,第六、第七,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行跟識,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前面七識之所依,前面七識是第八識所起的作用。行就是相似相續,前念滅後念生,它不會斷,這叫行。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在這個頻率當中生滅。人不是真的,一切萬物也不是真的,但是佛對小乘只說人空,沒有說法空。法空是五蘊也是空的,大乘裡面講,《心經》上說,《心經》是般若時說的,第四時說的,《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法。說法空是在第三時般若時,阿含是屬於第一時,第一時是阿含,第二時是方等,我們就小乘的說法。阿含裡面只說人空,方等裡面有說法空,般若時就說得多了。 賢首的五教,「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未盡法源故」。沒有把佛法的根源講清楚、講明白,有時候透一點。為什麼不講清楚、不講明白?程度不夠。完全是根據眾生程度來說的,好像現在辦學校,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讓你一直學上去,佛當年在世也是這個辦法。「大乘始教,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這個意思佛沒說,大乘始教沒說,大乘剛剛開始。「不許定性闡提成佛」,闡提是梵語,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定性沒有善根,這種人不能成佛,佛在這個時候說過。「未盡大乘極則之談,故名為始」。但是「終教」裡面就說了,「由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以前不許,現在說他也有佛性,他也當作佛。這就是完全依眾生根性來說的,你不能相信不說,到你能接受的時候再跟你說。「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曰終」。大乘有始有終,因為大乘二十二年,如果從方等加上般若,三十年,方等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三十年。 第四,「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為頓」。這個是對一類天才,所謂上上根人,沒有葛藤,不要囉嗦,這種人聰明絕頂,一點就醒了。這幾句話重要,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就是佛,大乘教裡頭這種說法就是屬於頓教。你看佛告訴我們的,佛跟凡夫的差別就是三樁事情:妄想、分別、執著,就這三樁事情。妄想叫根本無明,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全有,那叫六道凡夫;如果他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叫阿羅漢;如果有妄想,分別也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這個人叫菩薩。菩薩還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沒有執著,佛,佛是三個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這就成佛了。眾生成佛一念之間,你這句話真聽懂了,真的,妄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就成佛,沒有三乘五乘,沒有藏通別圓,也沒有小始終頓圓,立刻就成佛。這是從理上講,事上做到這人就成就了。 如果真的聽到這個話,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次一等的成菩薩,再次一等的成阿羅漢。都屬於頓教,頓證,他不要通過這麼多的層次,直截了當這叫頓,頓超,沒有階級。像現在上高樓,他坐電梯上去的,沒有一個階級、一個階級,沒有,一直就上去。誰有?人人都有!我們頓不了就是因為放不下,真肯放下,一步登天。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他表演的不是頓超,你看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他還是有階級的。迦葉尊者拈花微笑,那是頓教,沒有階級的,這是禪宗,禪宗沒有階級,禪宗一步登天。我跟方老師那個時候,沒入佛,不算入佛,完全是從佛經哲學,當作哲學來研究,方老師就告訴我,《六祖壇經》、《般若》別去碰它,那是一步登天,登上去很好,登不上去掉下來粉身碎骨,什麼也不是。所以他說我們這個根性的人,要得有樓梯上去,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爬,那就是走法相唯識。所以一般大學哲學系開課,用法相唯識經典開課的很多,這真正是佛經裡面的哲學。 下面我們看念老舉的經典來給我們作證,「如《思益經》」,這經裡頭說,「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這都是說可以躐等的。佛無有定法可說,因人、因時、因處、因事千差萬別,但是他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人真正能夠聽懂,真正能夠提升境界,這就是個好老師。他不能幫助你提升,這個課是白上了。一定幫助你提升,提升到哪一個層次這是你個人的事情,如果你徹底放下,那就一步登天,把你提升到佛境界,這個經典上有明文。根性劣的,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往上提升,時間雖然長,能成就。時間長短也沒有一定,有人提升到地上菩薩,上面就一直上去了;有人在十住、十行的位子上他忽然提升,都有這個可能,那就是真覺悟了,真放下了,就這麼個道理。關鍵,實在說你肯不肯放下,與別人沒有關係,與法門沒有關係,完全在自己的認知,你看破多少,你放下多少,這才是關鍵。 第五,「圓教,統該前四」,前面小始終頓全部包括在其中。「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這個完全講的諸法實相。惠能大師說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此地所說的無盡法界,那個萬是無盡的意思。無盡法界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怎麼變現的?佛說的,「一念不覺」,無盡法界就現前,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境界。我們不知道無盡法界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為什麼它無礙?因為緣起不是真的,要是真的就有礙,不是真的。我們把它當作真的它就有礙,如果知道它是無礙,心裡面連這種分別執著全沒有,它真的無礙,牆壁自然可以通過,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是事實真相,有障礙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它造成障礙。 古傳說裡頭有例子,真的,筆記小說裡頭很多。我們掉在深井裡頭,這井是枯井,井口很小出不來,狐狸能出來,野豬出不來。狐狸怎麼會出來?牠完全想,就想上面那個洞,那個洞沒有障礙,牠想著想著牠就出來了。野豬為什麼出不來?牠不會想,不會想就死在這個井底下。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說明境隨心轉。這座大山在我面前有障礙,如果你真正通達明瞭,這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可以走進去,你從那邊走出去了,沒障礙。寒山、拾得在國清寺身分暴露了,多少信徒來拜菩薩,他們兩個又罵又笑,走到山邊,看到山打開了,進去了,山又合起來了,人再也找不到了。《天台山志》裡頭寫這個故事,我們現在看到是神話,不知道當時寫下來的人他不是當神話,那是事實,真的看到兩個人走進去了,山合起來了。 今天量子力學家才發現,人念頭的能量是無法想像的。佛經上說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上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有的障礙都是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諸佛菩薩示現的神通無礙,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了,沒有了。所以緣起無礙,我們起心動念有礙。性海圓融,起心動念圓融不見了;還是圓融,還是無礙,但是我們見不到,得不到受用。所以「相即相入」,相跟相相即相入,我們今天把它說成糾纏,科學名詞叫糾纏,糾纏在一起,佛經的名詞相即相入。所以我們見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不是單純的一個相,許許多多。我們現在有個概念,一秒鐘有多少個妄想?有多少個妄相?這個相就是整個宇宙的現象,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一百兆相即相入,科學叫糾纏在一起,讓我們產生錯覺,認為有這個東西存在。真正看到真相,沒有。你要給人介紹也是相即相入。「帝網重重」。這個帝是上帝,佛經上講的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皇宮裡面懸掛著羅網。現在人講羅網,人沒辦法理解。北京故宮可能還有,你仔細去觀察,雕梁畫棟,那是高級的藝術品,羅網是保護它的,銅絲編的,你在外面看得很清楚,你摸不到它,特別是怕小鳥去做窩,是用來保護的。這個網就是佛常常用帝釋天寶殿所懸的羅網,重重無盡。 「主伴交參」,有主有伴,它是平等的。好像開個大會,一個人做主席,其他都是伴;他下台了,再有一個人上去,他做主席。現在論壇講座很多,哪個人在講台上講那個是主,其他的聽的都是伴。所以主不是一定的,伴也不是一定,任何人可以做主,任何人可以做伴。主伴交參,「無盡無盡。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不容易體會這話什麼意思。一切即一還有個模糊概念,一即一切怎麼講法?一粒微塵裡頭有全宇宙,一即一切,有全宇宙。是不是真的?真的。現在科學家才發現,叫全息,他們用照相的方法看到了。全息照片,一張照片把它撕成兩半,每一張裡面看的是完整的;兩張,變成兩張完整照片,它裡頭有一切;把它分成一百張、分成兩百張,張張都圓滿,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整個宇宙在哪裡?佛說在我們汗毛毛端,在一微塵、在一毛端,這裡頭有整個宇宙在裡頭。《華嚴經》說的,誰能進去?普賢菩薩有能力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參學,那個裡頭有諸佛剎土。普賢是等覺菩薩,代表八地以上,他就有這種神通。 世界沒有大小,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統統是你的錯覺。一切現象都在當下。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距離,你念頭想到哪裡,人就在哪裡;沒有時間,你想我在四千年前,四千年前環境就在你面前,我想到一百年之後香港是什麼樣子,一百年之後香港就在眼前。這是什麼?這叫神通,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什麼時候能有這種遊戲神通?跟你說,真正念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就有。不是你自己修得的,阿彌陀佛加持你的,可是作用是真的不是假的。到極樂世界一切圓滿具足,確確實實心想事成、事事如意,極樂世界這樣的美好!這個經要多讀,這個經是介紹書、說明書,極樂世界說明書,多看,一定把它看清楚、看明白、看透徹,你往生的那個念頭堅定不移,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你真正放得下,為什麼?我有更好的在等我。我這個放不下,那個得不到;我這裡放下,全得到了。值得做,不做就錯了。 「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圓成正覺」。十信,小學畢業了,十住好比中學,十行好比大學,十迴向好比研究所,十地是博士班。十信滿心就攝一切位,十信滿心是初住,超越十法界,證得法身菩薩的地位。所以十信菩薩在六道裡面教化眾生,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可以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一樣,十信滿心。阿羅漢相當於七信,辟支佛是第八信,菩薩第九信,所以十信可以示現成佛,圓成正覺。也就是說,菩薩對於六道,六道眾生希望見什麼樣的身,他就現什麼身。菩薩沒有起心動念,無明煩惱斷了,我們常講的,他不起心、不動念,眾生有感他有應。絕對不是說他用什麼身分他要想想,那就錯了,那是凡夫。見性的人就不起心、不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他墮落了,他退轉了,永遠不會起心動念。 所以那個無始無明的習氣很難斷,沒有方法斷,你要想到無明習氣,你就又有思想了,又妄想了。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習氣怎麼斷?隨它去,不理它,時間久了自然斷了。要多長的時間?大乘經上常說三個阿僧祇劫,習氣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三個阿僧祇劫之後法身菩薩才能契入常寂光,這才叫真正證得究竟圓滿。無始無明習氣還在,他住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壽命就是三個阿僧祇劫,但是這個環境好,這個環境是心現沒有識變,他們完全轉八識成四智。因為他們住在這個地方,所以常寂光土裡面的佛也常常示現到報土,用報身來幫助這些法身菩薩。這就是常寂光裡面佛常常會現身,這些報身菩薩有感他就應,他的應也是報身。實報土裡面菩薩除了這樁事情之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佛沒有兩樣,只是不能融入常寂光,這個東西非得習氣自然淘汰乾淨了,淘汰乾淨那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融入常寂光,離開實報土,真正融入。他再到實報土是屬於應身,應實報土法身大士之感,他們感,法身如來應,現報身幫助他們。 我們能把這個東西概念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於這樁事情深信不疑,沒有懷疑了。信心堅定,願心懇切,往生必然。經教裡有問題不要緊,放在那邊,到極樂世界再學。我相信淨土,真發心,講經的時候我常常向大家報告,四弘誓願我現在修兩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的大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個要有,不能沒有,沒有就變成小乘了,要有度眾生的心;「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得放下,要放下煩惱,求生極樂世界,四弘誓願兩條。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再學,後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在實報土,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統統可以學,而且無量無邊無盡的法門很快就學完。為什麼?每個往生的人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所以不能有懷疑,有懷疑花開得慢;一點懷疑都沒有,到那個地方花就開了,花開見佛得到佛力的加持,佛四十八願,除四十八願之外,無量劫修學的功德都加持你。你在極樂世界,無論是什麼地位,四土三輩九品,都不需理會,因為加持是平等的,阿彌陀佛一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翻成中文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你全部得到了。位不退,阿羅漢所證的;行不退,菩薩所證的;念不退,法身菩薩所證的,這三種不退你統統得到。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有沒有等級?有,四土三輩九品,有。實際狀況呢?實際平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民主平等,是有階級不相同,但是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智慧、神通、道力幾乎都平等。 得佛力加持,有能力分身,分無量無邊身,不是分二、三個。《高僧傳》、《神僧傳》裡頭,我早年剛學佛的時候看這些東西,有這麼一個印象,記不得了,年代太久了,諸位去翻可以找得到。有一位法師,印度來的高僧,在中國教學。這一天他要回去,要回國去。信徒很多,平常都聽他講經說法的,每個信徒都恭恭敬敬邀請他吃飯,到家裡吃飯,替他餞行,他也很歡喜答應了。到第二天他啟程,大家送行,十里長亭,送行的時候大家都歡喜,法師很瞧得起我,昨天到我家裡應供。那個人說不對,他說昨天明明在我家,怎麼跑到你家去了?這一問一傳,他分五百身,同時到五百個人家去應供。才知道這個法師至少是證得四果羅漢,有這麼大的能力。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他那個五百身是小事,你能分無量無邊身,像阿彌陀佛一樣。 阿彌陀佛是分無量無邊身,幹什麼?接引往生,每天到極樂世界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十方諸佛剎土都有,他要分很多身去接,接引。那我們這往生的人分這麼多身幹什麼?供佛,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剎土去拜佛,供佛修福,聞經聽法修慧,福慧雙修。一尊佛教你一部經,你可以同時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不是誇大的,不是形容,是真的。多長的時間學會?一次就學完了,一尊佛教我一種,無量無邊的佛則無量無邊的法門全學了。我們在這個世間,憑我們一個人,一生能學多少?要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定要到極樂世界;不到極樂世界,無量劫我們都沒有辦法成就,成就有限。 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大好因緣我們遇到了,如果我們疏忽空過了,叫真可惜!再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六道,一定要知道一輪轉就糊塗了,迷惑顛倒,頭腦不清楚了,隨業流轉,你說多可怕。我們自己想想自己造的業,惡多善少,肯定是三途。縱然到人道,我們這一生在人道這幾十年當中,我們看到了,人很苦,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痛苦。我們現在回想,中國講三十年是一世,世界的世,三個十,三十年一世,現在三十年,想想過去三十年前比現在社會好,再往上推三十年前,比過去三十年又好,人心厚道。現在不是一世不如一世,現在我們細心想想,一年不如一年,你說人多苦。為什麼過去比現在好?過去的人多多少少受過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三十年前的人還常常把這個掛在口邊,現在聽不到了,沒人說了。一世不如一世,一年不如一年。換句話說,來生再得人身我也不要了,人我看透了,我不想再到人間來。 天上,欲界天跟人間差不了多少,好一些,也不是很理想。為什麼?我們相信佛的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人間這種不善會不會影響天道?肯定會影響,至少欲界天受影響,色界天影響少一點,無色界天不受影響。眾生的業力集合起來,真正造成巨大的無法想像的負能量。為什麼星球會爆炸?為什麼太空當中星系會消失?與這個有關係。所以歸根結柢還是教育,世間、出世間不能少聖賢教育,只有聖賢人才真正叫有福、有智慧,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是古聖先賢居住的福地,現在人沒有福報,不相信古聖先賢,不相信佛菩薩,他相信自己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他相信這個,災難就來了。所以我們真正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把極樂世界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有正確的選擇,我們選擇極樂世界。 很難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真叫稀有難逢。台中李老師見到會集本,沒有見到集註。非常可惜,黃念老跟李老沒有見到面,在法緣是有關係。夏蓮居老居士跟梅光羲師兄弟,一起學佛,也同一個時代做官,都有殊勝的成就,一代宗師。李老師的教是繼承梅光羲大師的,他的淨土是繼承印光大師的,晚年念佛往生。我們承傳,這一個法緣是自然形成的,沒有絲毫勉強,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說回來還是一句話,一定要放下,不能不放下,不放下就大錯了。不放下沒有不造業的,真放下不造業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決定不錯。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就是一句佛號,什麼都不摻雜。他住別人的廟,參加早晚課,他早晚課課誦本不會,他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們課誦完了,他阿彌陀佛就停止。妙極了!這真正叫一門深入,一點夾雜都沒有。對我們來講,無比殊勝、究竟了義的方便法門,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讓我們加強信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