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三八集)【日期】2014/11/27【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1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七十九頁,倒數第六行看起: 「以下分釋十號」。下面是念老的註解,為我們分別介紹佛十種通號。這十種通號表究竟圓滿的性德,必須要知道,這個十號一切眾生也有,佛有,眾生都有。所以《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從十號裡頭就明白。從事上講,諸佛如來他們的性德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現前,我們六道眾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雖有不能現前。甚至於說,這十條任何一條我們現前都沒有,所以變成六道眾生。如果我們把障礙除掉,讓我們的性德圓滿的顯示出來,這人成佛了。由此可知,迷悟是一念,眾生跟佛也是一念,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成眾生。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認識,要能體會到。真正體會到,我們對於這一生念佛往生成佛,就有堅定的信心,就不會有絲毫懷疑。所以這個十號非常重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一、排列的順序,諸經也不一定,但是一般都會把「如來」擺在第一。如來什麼意思?「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真如,什麼叫真如?「真」就不是假的,它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凡所有相包括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經上沒有說除實報土,沒有這句話,換句話說,實報土也不例外。實報土跟十法界跟六道輪迴不一樣,六道輪迴是心現,它有識變,阿賴耶識把它變化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全是阿賴耶的事情。如果我們放下阿賴耶識,那個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特色,讓我們明顯覺察到無量壽,它所有的現象,沒有生滅這個現象在裡頭,不像十法界我們這個六道一切法都有生有滅。這個生滅,現在科學家藉著最新的科學儀器觀察到,能夠觀察到千兆分之一秒。佛經裡面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佛問,「心有所念」,這個心是凡夫心,就是我們念頭,我們起了個念頭,「幾念幾相識耶」。這一句話裡問了三樁事情,有幾個微細念頭,有幾個物質現象,有哪些精神現象(識就是精神現象,相是物理,識是心理),你看問三樁事情。彌勒菩薩回答,彈指,彈指之頃,「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再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也就是,一個念頭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彈指,我們毫無感覺。這個現象就在眼前,從早到晚沒離開過我們,物質現象如是,精神現象如是,自然現象亦如是,它是生滅法。實報土裡頭沒有這個現象,好像它永恆不生不滅,我們看到這個樣子的。實報土裡頭只有隱現不同,有緣它現相,沒有緣相就不見了。隱的時候不能說它無,現的時候不能說它有,隱現一如,隱現不二,這才是事實真相,這叫真如。「如」是完全相應的意思,圓滿相應,究竟相應。遍法界虛空界就是真如,有現相的真如,十法界六道還帶著阿賴耶,變幻的真如。誰能見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見到了。 真如,我們中國人知道,《大學》、《中庸》成書的時候,《禮記》成書的時候,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中國人就能說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明德就是真如。明德的相(明德是體,真如是體),它的相是什麼樣子?親民。親民什麼意思?慈悲,愛。它的作用,止於至善。佛法講體相用,一而三,三而一,一體。所以中國古時候這些聖賢,這些老祖宗,我們從大乘教義裡頭去觀察,不是凡人,那是什麼人?我覺得是諸佛如來在中國這個地區示現。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中國人信聖賢,所以這中國人信的是感,如來就有應,在中國示現聖賢身,在印度示現佛菩薩的身,在歐洲示現基督耶穌、摩西,現這樣的身分,全叫如來,全是真如變現的。真如變現,六祖一句話講得很明白,他老人家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佛教裡面說整個宇宙,沒有說是神造的,說緣起。講得好!緣起憑什麼?憑自性,自性法爾如是。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它是真的,永恆不變。它還是定的,六祖給我們透的信息,「本無動搖」,它從來沒有動過。搖也是動,沒動過,極其細微的動作它都沒有,如如不動。這是什麼?自性本定。為什麼佛教主張修定,道理就明白了,唯有定的功夫跟自性本定相應,回歸自性,這就是如來所證得的大定。定生慧,慧是對萬法通達明瞭,沒有絲毫錯誤。於是我們就知道,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是自性本來具足,與外面毫不相關。 我們今天都是向外求,錯了,要回過頭來向內。向內裡怎麼發現?修定。你看,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這是究竟圓滿的大定,如來證得的。菩薩證得的次一等,菩薩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像水一樣,一動它就渾濁、它就起波浪,照見的功夫就失掉了。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自然開智慧。我們學經教,八萬四千法門,學經教也包含在其中,全是修定,八萬四千種修定的方法。無量法門還是修定,法門真的無量無邊,統統是修定。修定簡單的說,就是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單單放下執著,小乘定,阿羅漢。不要小看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六道輪迴沒有了,超越六道。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了,六道不見了。不見,眼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造善惡業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業,還有染淨。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現前。這個境界,要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人,而且帶業是下下品往生,阿羅漢跟他比怎樣?不如。為什麼?阿羅漢不能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完全憑自己修行的功夫證得阿羅漢果,將見思煩惱斷盡。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極樂世界的,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劫修積功德的加持,能將這個往生的人立刻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比阿羅漢高太多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想證阿羅漢,不可能,別說阿羅漢,初果須陀洹我們都沒分。為什麼?須陀洹要斷三界五種見惑。第一個身見,他真的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確確實實把這個身當作一件衣服看待,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衣服髒了換一件,身體壞了換一個,它不是我。我們不行,我們認真把身體當作我。這個功夫你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到。這個功夫能做到,其他四種見惑不難斷。邊見,邊見是對立,對立放下,和諧就現前,佛法講的六和敬就圓滿。戒取見、見取見這兩個合起來,我們中國人叫成見,自以為是,某人成見很深,不容易接受聖賢教誨。最後一種叫邪見。這五樣都放下,都斷乾淨,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你就曉得多難!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就非常格外的值得慶幸,太難得了,我們遇到了。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修學容易,相信難,太難了。聲聞、緣覺不相信,三乘菩薩不相信,乃至於實教菩薩相信的也不多,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難信我們為什麼能信?這個答案佛在經上說出來了,我們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多生多世修學這個法門累積的善根,而且還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些諸佛如來我們過去都曾經拜過他、都曾經跟他學習、都曾經供養他,以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功德加持,這一生遇到能信。信心堅定,願意往生,一向專念,這一生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捨棄這個法門,學別的法門,那就是修積一點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老實話。試試看,把煩惱習氣斷掉,你就知道它難。 所以他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像釋迦牟尼佛。真如沒有現象,性相一如,只有契入這個境界他明瞭。六道凡夫、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知道,全迷了。真如在哪裡?真如無處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我們學習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就好比是真如,屏幕裡面現的相,那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輪迴,那是畫面。畫面沒有離開屏幕,屏幕沒有離開畫面,我們在看畫面的時候,真妄一體。但是會看的人看到真,真相就是屏幕,屏幕上一無所有,它所現的相是假相,剎那生滅。生滅的頻率,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有人告訴我,可以彈七次,我相信,再乘七,二千一百兆次,一秒鐘。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曉得?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哪一個生滅是我?不可得,根本就沒有我的存在。相續相,我們看的現象全是相續相,我們不知道相續相,以為是真的。相續是相似相續,不是完全的,就是這一個念頭,它裡頭現的相,現的相是整個宇宙,第二個念頭也是整個宇宙,但是第一個相跟第二個相並不完全相同,大同小異。我的看法是小同大異,這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不可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才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我們現前面對的現相,現相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自性有別業有共業,別業共業本來是相通的,因為我們現在有執著、有分別,它不通了。分別執著放下,自然就通了,智慧開顯,諸法實相至少一半見到了。還有一半必須到妙覺如來的果位,才完全通達,所以這叫如來。 下面又有一個意思,「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後有是六道輪迴的現象,更不去後有,他不在輪迴當中,他超然了,這叫如來。第三個意思,這都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這句話是真話。我們現在能體會到,自性總是感應,眾生有感它自然就應。感的人有念頭,也就是說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應的人沒有,不但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也沒有。所以叫乘如實道而來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得自在,沒有絲毫障礙,幫助眾生、成就眾生,把眾生送到極樂世界,這是圓滿功德。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諸法的生起,第一個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生分別心,從分別心裡面生執著心,一個比一個嚴重。世間法裡頭沒有這種講法,唯獨佛有,所以佛一定要出世。如果有人真要講的跟佛一樣,佛又何必多事,就不需要應了。只有佛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除佛之外,沒有人能把它徹底講透徹、講明白的。佛的隱顯是自在的,雖有隱顯,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叫如來。 「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爾,故名如來。」十二部經,是說佛說經總共使用十二種不同的體裁,如同長行、偈頌,這是文字上的差別,因此十二部經代表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教。佛來到世間是來說法的,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同學們出家了,出家為什麼?出家為教化一切眾生而說法的,這就對了。哪一尊佛不說法,哪一尊菩薩不說法,哪一尊羅漢不說法?找不到。這些人到世間就是一個使命、一個願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的本懷,這是佛的本願,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教學。我們現在叫教學,佛經上的話叫說法,「今現在說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只是教學的手法不一樣,統統都在說法。或是言教,或是身行,身體做出榜樣給他看,讓他覺悟,他來問的時候,給他講清楚、講明白,身行言教。諸佛如來包括阿羅漢,他們有沒有辛苦?你們想想看有沒有?答案是沒有。為什麼沒有?他沒有身見。我們有苦,為什麼?有身,執著這個東西是身,這才有苦。他沒有身,沒有身哪來的苦?所以他沒有苦。你別看海賢老和尚好像一生很辛苦,他一點苦都沒有,身見破了。所以他每天那麼歡喜,那麼快樂,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還有辛苦,還有勞累,那都是因為有身,身見沒破。身見破了,不知道疲勞,這些煩惱疾病痛苦全沒有了。所以今佛來了,菩薩來了,亦如是,稱他作如來。 「又《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統統是如來。有這個現象,有這個事實,千萬記住,無論是應身、報身、法身,都沒有起心動念,妙就妙在此地。他說他起心動念,那是舞台表演,給我們這些人看的。如果他把真實相告訴我們,我們不敢相信我這一生會成佛。為什麼?看到他多生多劫修行成功了,我沒有修那怎麼會成功?所以他給我們現身,給我們說法,一定應我們的根性,我們是上上根,他用上上法;我們是普通的根,他用普通法;我們是下根,他用下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是小學程度,佛就是小學老師;我們是中學程度,佛就是中學老師;我們是研究所的程度,佛就是博士班的老師。我們有分別,他沒有分別,我們有起心動念,他沒起心動念。 下面《金剛經》裡頭說得好,「《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法身在哪裡?法身遍一切處,法身遍一切時。所以現身說法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都在眼前,沒有過去未來,沒有此界他方,也就是說時間空間全沒有了,就在當下。這是講真話,這不是說假的。 下面《轉法輪論》裡面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報身如來在哪裡?到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在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所看到的阿彌陀佛,全是報身如來,我們有機會可以見到。你看,第一義諦叫如,諦是真實,第一真實,不是第二,完全講的是自性。自性是第一義諦,能生萬法,有二有三就不能生,一太重要了,一門深入,一向專念。我們能守住一,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任何一個法門你能夠守住,一生守住不改變,沒有不成就的。這成就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叫如,第一義諦叫如。正覺叫來,他的覺悟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為什麼?完全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學來的知識,不叫智慧,這是本性,本來具有的智慧現前。所以此報身如來也,在極樂世界看到。 下面《成實論》,這小乘經,「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也。」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是這個境界,乘如實道。如實道就是第一義諦,如實道就是法身,從法身變現出應身,應化身。諸菩薩亦如是,菩薩在實報土,有緣的眾生跟他有感他就有應,他從實報土來,應化身相來教化眾生。住世時間久暫完全是感應,眾生感應的時間長,他住世時間就久;眾生學一個階段不耐煩了,不想學了,他就走了,示現滅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我們一般講他八十歲過世的。世尊出世的時候跟我們說過,當時人壽平均是一百歲,他提前了,八十歲就走了。應該得度的(就是機感相應),凡是成熟的都成就了,至少也是阿羅漢。證得羅漢,證得菩薩,大部分的,善根成熟的,都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度化這個事情圓滿,這一個階段圓滿了,示現入般涅槃。這是應身如來。 「又天臺《壽量品疏》」,天台是智者大師,對大師的尊稱不稱名,也不稱字,也不稱他的號,稱他居住的地方,他住在天台山。「壽量品」是《法華經》裡面的一品,他有《法華經文句》,就是《法華經》的註解,智者大師所作的,現在留在《大藏經》裡面。《壽量品疏》裡頭有說,「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這解釋得很清楚,什麼叫如?法如如境,如如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樣子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它沒有因果,它沒有生滅。這個要怎麼講?我們才能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懂得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也就是三十二億百千我們乘出來,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每一個念頭都現相,現全宇宙,整個宇宙,不是現局部的。像我們看電影幻燈片一樣,每一張幻燈片都是跟整個屏幕相應的,不會是一半,不會是一部分。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但是每一個念頭的裡面,那個宇宙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看到很小的範圍,好像是一樣的,今天跟昨天沒有什麼改變,你看整個地球就不一樣,你再看銀河系更不一樣,再看大千世界那差別太大了。所以我說叫大異小同,不是大同小異,大異小同,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才能看得懂這個意思。法如如境,這個境界就是這樣的,沒有因果,它是念頭變現出來的。而且時間太短了,一秒鐘裡頭,它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根本就無法想像。因為我們才動一個念頭就三百二十兆個波動,一秒鐘是二千一百兆次,你看多快速。每一個波動現象是一個宇宙,完整的,每一個念頭都不相同,構成現前這個畫面。我們生活在其中,完全不知道,不是佛用這個善巧方便給我們說明,我們不能相信。沒有今天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我們的信心不踏實,還有懷疑,不是我們境界。 我今天看到科學報告,納米相機可以能捕捉千萬分之一秒,那麼短的現象能捕捉到。所以我相信,十年之後,不要到二十年,宇宙奧祕第二個會被科學家揭穿,那就是念頭是什麼。物質是什麼明白了,跟佛經上說的一點沒錯。現在第二個,念頭是什麼?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是什麼?科學家再有十年的努力,應該可以搞清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凡夫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極限,對外可以了解整個宇宙,對內可以能夠緣到阿賴耶,阿賴耶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緣不到自性。也就是說,他不能明心見性,他要明心見性,他就是佛菩薩,他只是一個科學家,了解事實真相,不得其用。學佛的人不用科學儀器,用禪定功夫,用放下的功夫。徹底放下,人在禪定當中,能證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像《華嚴經》所說的。佛法是教我們親身證得,得受用,受用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大自在,沒有障礙,在遍法界虛空界隨時隨處都可以現身。現身還是沒有起心動念,對方起心動念,順著對方的念頭現身說法,不隨順自己,隨順自己沒有念頭,真妙,妙到極處!所以應化身,像釋迦牟尼這是個好的樣子,他沒有因果,他不造業。我們有因有果,有因有果就造業。沒有因果,不造業。 下面說,「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有佛是現,無佛是隱,隱現一如,性相不二,常然,它就是這個樣子的。「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他來現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叫來。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給我們解釋如來,說得好!「指此為法身如來也」。「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即化)之異」,應就是化身。「具如《會疏》所釋」,《會疏》是日本淨宗大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說,「一、無來去者為法身」。法身沒有來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法身。「二、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他從哪裡來的?他從實報土來的。「三、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所示現的,應身如來。「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上面這些解釋統統可以依照《會疏》,《會疏》說的這三種,我們了解這個名相的概念,它是自性流露出來的。 自性隨緣不動,緣有勝有劣,最殊勝的是實報土法身菩薩。這個一定像阿彌陀如來,在極樂世界所現的身是從常寂光裡面流露出來的。常寂光就是真如,常寂光就是實相,常寂光是一切法的理體,這裡頭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一切眾生個個相同,沒有例外的,所以生佛平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稍稍有這個概念,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智大德大能會生起信心,不再懷疑了。如果有懷疑怎麼辦?疑一定要斷掉,為什麼?它會障礙我們往生。斷疑生信的方法無過於經教。經教有人講,好;沒有人講,念,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思自己見到,障礙就沒有了。這第一個號意思。 接著看第二,「應供」。《大論》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面說,「佛諸結使除盡」,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話來講,回歸零點能量點,零點能量點就是真如自性。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總的來說,不外乎前面我們所說的,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煩惱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真正修行人,就是在現前境界相當中,把煩惱放下。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你要到極樂世界去,決定生實報土。如果不能,他還會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全有,這是六道凡夫,生凡聖同居土。不過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能小看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雖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可不得了!你的地位雖然不高,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不是你證得的,阿彌陀佛加持你的,加持管用,不是不管用。所以你就有能力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你有緣的眾生,你跟法身菩薩一樣,可以現身說法去度他們,有這個能力。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佛一定會接受你,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諸佛看到都另眼相看,特別歡喜。你供佛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回來就回來,得大自在。這是我們夢寐以求而求不到的,到極樂世界心想事成,所以不能不去。佛所有煩惱都斷盡了,「得一切智慧」,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讚歎的話,這是事實真相,「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應供就是應該接受供養,為什麼?為眾生種福。眾生沒福,到哪裡去修福?供養三寶是大福報,這一點不能不知道。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修的福慧在我們這個世間無量劫也辦不到,在極樂世界天天辦到。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迷惑,真正會發心,早一天往生,早一天成就。往生就是成就,憑什麼成就?就憑這一點,福慧雙修。在這個世界哪一天才能圓滿?在極樂世界天天圓滿。 「又《淨影疏》曰」,這是我們中國法師,隋朝時代淨影寺的慧遠法師,他為《無量壽經》有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他說,「證滅相應,故名為應」。滅是滅煩惱,證是證得自性本有般若智慧現前,應有這個意思,這叫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因為他有證、他有滅,證就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在現前;滅,滅三種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滅掉,這個時候應該接受供養。供養如來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不能不知道,所以叫應供。「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慧具足」,跟上面意思差不多,上面講證滅相應,此地說萬行圓成,圓滿成就,福慧具足,具足也是圓滿的意思,「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在中國,大的寺廟每年有舉行供僧,千僧齋,供養一千個出家人,請他們來應供,就是中午請他們吃飯。這一千個人裡頭很有可能,如果家裡修供養的人真誠,如理如法,會有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供。供齋的人應該把每一個來應供的出家人都看作真佛、真菩薩,這個功德無比殊勝。 下面第三個德號,「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這完全是音譯的,具足的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為上」,這就是阿耨多羅是無上,三翻成正,藐翻成等,菩提翻成覺,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菩薩在因地,佛是成果了,所以佛在果地,菩薩因行修圓滿,他就成佛,成等正覺是成佛。「舊譯」,新舊是在唐朝,玄奘大師以前的都稱為舊譯,玄奘大師建立譯場,稱為新譯,這個新舊是這麼分法的。「舊譯為無上正遍知」,正是正確,沒有錯誤,遍知就是什麼都知道,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這個意思。 「《維摩經肇註》」,肇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的弟子,他說,「阿耨多羅,秦言無上」。那個時候中國也是在分裂的時候,這個秦就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翻經的那個時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這是舊譯,翻作無上正遍知,玄奘大師所翻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梵文是相同的,兩位大德翻的不一樣,但是意思上都通。僧肇大師說,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這個道是佛所證得的道,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上。「其道真正」,其道真又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現前,確確實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決定不是學來的。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對於古人教學的概念、教學的方法,我們才會歡喜接受。譬如現在學校科目很多,廣學多聞;佛法不是的,佛法教你一門,一生就搞一門,不能搞兩門,跟現在完全相違背,我們走哪個路子?走現在的路子是佛學,不是學佛,把佛的經典都變成一種玄學、變成知識,甚至於講它是神學,是文化裡頭很有限的一部分。 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漸漸的明白、接受了,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法的修學,目的是教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成佛。所以佛陀這個名詞要用現在的話說,在佛陀教育裡面,它是最高的學位,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像現在博士學位。每一個人都應該拿到,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迷失了自性。佛法是平等法,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的,所以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為什麼不能成佛?你不承認,你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相信自己有無量智慧,不相信自己有無量德能,不相信自己有無量相好,你都不相信。你要相信了,極樂世界是你的老家,往生極樂世界是回老家。我老家樣樣現成的,一樣都不缺乏,回到老家之後,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道行,去幫助十方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你知道那些苦難眾生跟自己一樣,自己現在破迷開悟了,那些眾生還在迷,還不知道開悟。他跟我們有緣,我們有責任應該要去幫助他,而且是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就像諸佛菩薩幫助我們,無條件的。我們幫助別人也是無條件,真誠的愛心,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接引眾生,真是無法不知。 末後一句,「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括弧裡頭說(即徹照於理體),理體就是自性,完全明白了,一絲毫迷惑都沒有,「故云遍知」。你看你一見性,你要知道這個好處,我用一門見性,見性之後全明白了,不必要學的,完全通達。為什麼?這是你的本能,你完全回歸自性,完全恢復本能。你要不相信的話,你好好回頭想一想,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他一生所說的這些經典,我們在《大藏經》裡看到了,他從哪裡學來的,誰教他的?沒有。雖然早年頭,十九歲離開家到外面參學,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他都去學習過,而且學習非常認真。學了十二年覺得怎麼樣?覺得沒用處,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放下了。這個示現用佛學的術語來說,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七情五欲;三十歲不再參學、不再學習,統統放下,放下所知障。二障放下,他在菩提樹下入定,豁然大悟,就能給我們講十二部經。十二部經自己通的,沒人教他,他能講。那些外道都聽不懂,他以前參學的那些宗教、那些學派,對他所說的都不能完全通達。那些人也學,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來學習,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方法不對,一定要一門深入才會開悟。同時涉獵很多門,你學雜了、學偏了,所以你只能學到知識,你智慧沒有開。智慧是什麼樣子?智慧是不用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起作用的時候,別人來問,你沒有不能回答的,而且都回答得非常巧妙,啟發人的智慧,這不一樣。我們對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培養我們自己的信心,對佛的信心,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騙人,句句話都是實話。實話就是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沒有通過思想,他不用阿賴耶、不用末那、不用意識,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的是什麼?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就是大覺,平等性智就是轉末那識成就的,妙觀察智就是清淨心,轉第六意識成就的。轉阿賴耶,用經題上的話來說就是覺;轉末那,平等;轉第六意識,清淨。自性本自具足,不從外來。 我們要把佛教再興旺起來,要從這裡興,沒有幾個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興不起來。達摩傳到中國來的禪,一定要到第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個地方發揚光大。往上五代都是單傳,都是傳一個。在今天,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大家不相信佛所說的,把佛(釋迦牟尼)也看成一個普通的人,智慧比人稍微高一點,而不能承認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難了。難到極處,佛法在這個世間滅掉了。這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已經過了一千年,這是第二個一千年,四十一年。我們必須從這個老方法真幹,用自己來做實驗,我就一門深入。我們這個一門,實際上還是兩門,但是兩門是一門,那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以一句佛號為主,不以經為主,經幫助,助修,佛號主修。 我們發心幫助這個苦難的世界,我們用什麼幫助?學習《群書治要》。學習來做什麼?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奉獻給這個時代的地球上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奉獻給他們,幫助大家建立共識,目的是希望化解世界的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帶給眾生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願求。為什麼?往生到淨土才是究竟圓滿,我們要發這樣的心,要立這樣的志。《群書治要》是分我們一點心,不怕,我們用一句佛號把它彌補過來,放下書本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現前,不礙事。早晚要拜佛、要念佛、要經行。經行我講散步,現在人講運動,畢竟這是個身體,身體需要運動,需要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了。拜佛是動,繞佛是動,我們有這兩樣就夠了,這兩種運動就夠了,時間愈長愈好。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徹底放下。我們的依靠是誰?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佛菩薩知道,常寂光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真幹,佛真加持,這一定的道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四,「明行足」。明有很多種的解釋,此地略舉幾種。第一個,「《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輪迴,在六道,在十法界,在行菩薩道,全都清楚。這是什麼?證得究竟果位的人他知道。第二天眼,他沒有空間的障礙,也沒有時間的障礙,能看到過去無量劫,也能看到未來無量劫。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沒有了。不但沒有,連習氣也沒有,叫真漏盡。都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這個叫三明,三明六通。《會疏》與《淨影疏》說法相同,「均謂明即三明。」這個明就是前面所說的三明。 第二段,「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這個意思是說,明是你現前所證得的,行是行為。你在一切法裡頭,這個法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所生的萬法,你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樣有障礙。你對這些法,體相作用,因緣果,理上事上,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叫明。這個明的意思跟前面說的是一樣,它說得更清楚,說得更深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回索引〉〉 139。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三九集)【日期】2014/11/30【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1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一頁,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二、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是說較深。」這是佛的十種稱號第四個,「明行足」。念老為我們蒐集了經論,來給我們說明這個尊號的功德。前面說過佛的十種通號,就是名號,十種通號,從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這些名號都是說明我們自性本有的德行,這十個號可以把自性功德圓滿都包括了。 自性的智慧德能沒有邊際的,真實是沒有法子想像,沒有法子能說得出來,能說也是略說,讓我們有個概念。到什麼時候全明白?大徹大悟就明白了。佛陀的教育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教育,他教什麼?就是教我們要回歸自性。大乘經上常說,「心外無法」、「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能夠明心見性,你什麼都知道,見性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這個是對佛法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佛法是無神論,這個一定要知道。因為所有宗教都要立一個造物主,宇宙從哪來的?神造的,在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說宇宙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的。自性在哪裡?自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自性是什麼?自性是自己的真心,不是別人。 所以宇宙從哪來?自己造的,每個人自己造的。怎麼造的?念頭造的,你有念你就在造作。這個念純淨純正,那就是自性的本來面目。如果有起心動念,自性就迷了,迷得很淺,不嚴重,所以它現出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從外頭來的,是我們純正純淨的念頭變現的,大乘經上說得很清楚;如果從起心動念再生起分別,這就迷得比較重了,這個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他有分別;如果再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有,那就是六道輪迴的境界。六道裡面的眾生統統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種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妄心,它不是真心。 真心,六祖惠能大師說得最簡單,也很明白。他講了五句話,第一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沒有染污。被染污的是妄心,這個一定要曉得,那不是真心。第二個,第二句他說「本不生滅」,真心沒有生滅的現象,永遠沒有生滅。它在不在?在。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肉眼看不到,我們耳朵聽不到,我們的念頭也想不到,六根對它都不起作用。它在我們現前,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沒有時間空間的維次。我們就知道了,科學家講空間維次從哪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空間維次就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要能夠慢慢體會到,這是很深的問題。佛教修學它最終極的目的,教我們明心見性,也就是回歸自性。我們從自性生出來的,最後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叫做成佛。但是要知道自性是本有的,所以大乘經裡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個個都是,只是他迷了,他不認識。雖然他不認識,他並沒有失掉,他自性在,只是迷而不覺,他不用真心,他用妄心。 學佛,佛家講修行,行是行為,行為很多,無量無邊,不出三大類。第一個是念頭,念頭是心的行為,妄心,不是真心是妄心,思想是屬於心的行為;言語是屬於口的行為;動作是屬於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叫身語意,這三大類全都包括了。行為錯誤,不正,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跟對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自性,自性的性德,絕對的標準,自性清淨,自性沒有起心動念。我們如果是在生活當中,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佛。所以佛在哪裡?佛就在現前。你能真正做到,見色聞聲、嗅香嘗味,六根在六塵上起作用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如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菩薩;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叫阿羅漢;如果三個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那就是六道眾生。 由此可知,佛家講修行證果,與研究教理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不認識字,不懂教理的,能不能成佛?能。只要他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動念,他就成佛了。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去年往生的,南陽來佛寺的這個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他達到什麼境界?我看他的光碟、看他的《永思集》,我判斷他,他成佛了,他到最高的境界了。他用什麼方法?一句阿彌陀佛。諸位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師父教給他的,教他就念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他念了九十二年,二十歲出家,念了九十二年,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你看往生多自在!給我們表演。世間人免不了生老病死,他生有苦,我們都有生苦,生苦忘掉了,但是老有苦、病有苦、死有苦。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沒有老苦,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自己照顧自己,身體健康,頭腦靈敏,一點不迷惑。沒有生病,沒有病苦,走的時候,真就走了,沒有死苦,這個難得,這不是騙人的。 這個小廟三個人,達到這個境界。頭一個往生的他媽媽,他媽媽八十六歲那一年,一定要回老家。老和尚勸,勸了好多次,不行,非回家不可,那只好順著她的意思,陪她回老家去。到老家幹什麼?把女兒叫來、姪女兒叫來,這是親生的骨肉統統叫來,然後就把她請來。來了之後,老太太親自下廚房包餃子,包完餃子,一家團圓,歡歡喜喜。吃完之後,她在椅子上一坐,腿一盤,告訴她家人,我走了,這一句話她真走了。才曉得她這個自在往生是給她女兒、給她姪女看的,你親眼看到你才相信,你不是親眼看到就不相信,那麼樣自在。也沒有念過書,也都不認識字,一生沒有讀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次講,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 我估計他三個人統統是理一心,理一心的境界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這個境界,所以他來去自如,想多住幾年不妨礙,不想住就走了。說走就走,沒有一切障礙、沒有一切苦痛,表演給我們看,為我們作證轉。念佛九十二年,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切時、一切處佛號在心裡頭沒有斷掉。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真是清淨心、平等心,念念是佛號,念念是覺悟。 阿彌陀佛是梵語音譯的,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無量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明瞭,叫無量覺。為什麼能明瞭?因為自性本有的。智慧不在外頭,外面沒有智慧,外面學來的是知識,從內裡面往外顯現出來的是智慧。所以智慧從定功流出來的,定愈深智慧就愈大。小智慧是從清淨心流出來的,我們這經題好,「清淨平等覺」,清淨心是阿羅漢證得的;平等心是菩薩證得的;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佛證得的。佛、菩薩、阿羅漢是佛陀教育三個學位的名稱,這個一定要知道。佛是最高的學位,好比現在學校的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是三個學位名稱,人人都拿得到,沒有一個人拿不到的,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佛陀教育終極的目標是成佛,成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才有能力教化眾生。眾生遍滿法界虛空界,我們人道能接觸的是非常小的一個範圍,我們見不到的、聽不到的、接觸不到的不知道有多大,無量無邊。你成阿羅漢、成菩薩就知道了,到成佛能普度眾生,學佛是幹這個的。 佛陀教育,因為佛陀他確實是教育,他不是宗教,他不是迷信。我的老師桐城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方老師是咱們桐城派方苞的第十六代,我們的關係是小同鄉。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給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那一年二十六歲,我感到非常驚訝,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哪裡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了解。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這個單元講完,我完全接受了。 佛經哲學要怎麼個學法?他老人家告訴我,兩百年前中國的寺院庵堂,就是佛教的道場,出家人個個都是有大學問,他們什麼都通達、什麼都明瞭,真正叫善知識,好老師。他說現在不行了,這兩百年到今天,他們不學經教,不研究這些東西了,慢慢變質,變成為死人服務。所以它不是宗教變成宗教了,你也不能說它不是宗教,為鬼神服務,不是為人服務,是為鬼神服務去了,錯了。我們要真正研究學問,大學問,在哪裡?在經典。老師告訴我,意思也就是教我這些東西不要去問出家人,他不知道,他真不知道,他把佛教全搞錯了,我們要理解,為什麼?沒人教了。 我們上一代,我們當學生的時候,上一代還有幾個好老師。真正有修有證的是真正好老師,我們所看到的,是有修沒有證果,也算不錯了,他讀經,他研究經教。可是現在有許許多多,根本就不知道經教,完全學一些儀規、儀式,經教只會念,什麼意思不懂,這不行。但是我們這種年齡還遇到幾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經的人;黃念祖老居士,我們晚年碰到了,他講《無量壽經》,在國內,在國外我也講《無量壽經》,我們兩個人同樣用一個本子,在全世界就兩個人,再找不到第三個,所以我們一見如故,無量歡喜。 我們往後能不能成佛?能,這個決定肯定。為什麼?學佛法不要老師可以。剛才講了,只要你放下,真正放下了,自自然然就通了,這個妙極了!就是要你放下。你看《華嚴經》上,講菩薩的階位,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到六年級,中學,初中、高中也是六年級,六個級別,大學有四年級,研究所再上去。佛法從最初第一個階級,到最高的五十一個,那就五十一年級,它分成十信,從一到十,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上面有等覺,等覺再上面,再上面成佛了,叫妙覺,一共五十二個位次。這就是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二年級,從哪裡分的?定功,定功的深淺不一樣。十信定功淺,雖然淺,也了不起,為什麼?這裡頭包括阿羅漢、辟支佛,還要包括別教迴向菩薩,比我們高明太多了。 所以學佛為的是什麼?方老師告訴我,「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很讓人動心,我被他這句話引過來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難,是不是真的?真的,我做證明,我從二十六歲接觸之後,這六十三年過的日子,人生最高的享受。享受什麼?清淨、平等、覺悟。這個享受不是有身分、有地位、有財富,不是,與這個毫不相關,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多自在、多快樂!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我們還沒有斷乾淨,跟一般人比,我們沒有了,我們還有習氣,見思煩惱的習氣。可是習氣起現行,我們決定控制得住,就是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不會發作出來,喜怒哀樂。儒家講中庸之道,決定不會過分,恰到好處,他就能收斂,不像一般人,他不能收斂。這是人生真正的享受,對於一切事理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我們有願心想幫忙,如佛願一樣,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來教化眾生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為這樁事情,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法,就表這個。你細細去觀察,這老和尚一生,一百一十二年,細心去觀察,你看上三十遍、五十遍,你就會有悟處,看出門道出來了。智慧從哪裡來的?清淨心生的,平等心生大智慧,大徹大悟是圓滿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智慧是從定生的,為什麼?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所以佛法修學重視禪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都是修禪定,定才開慧。初學的人從戒律,守規矩開始。學戒,學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開智慧才是真正的目的。佛陀是教育,不能搞錯。 我們再回頭看看,中國人講的宗教,中國宗教兩個字怎麼講法?佛教完全符合。宗的意思有三個,主要的,第一個,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尊重、崇尚,有這個意思;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宗教這兩個字連起來,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要用這個意思來對佛教,完全符合。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去看其他宗教,我覺得其他宗教沒有佛教這麼圓滿。佛教用中國宗教來說,那百分之百的,而其他的沒有百分之百,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三十有。佛教講得圓滿,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來學什麼?是學求自性的智慧,是求把真心顯示出來,妄心放下。真心顯露,這就是佛,這就是菩薩。真心裡面有智慧沒有煩惱,有清淨沒有染污,這能不學嗎?能解決一切問題,連生死問題都能解決。 像來佛寺三個,海慶法師;海賢的媽媽,代表在家居士;海賢自己,一百一十二歲,這三個人,生老病死四種苦,他只有生苦,他沒有老苦、他沒有病苦、他沒有死苦;他沒有求不得苦,為什麼?他一切放下了,生活非常簡單,沒有求不得;沒有怨憎會,人家欺負他、侮辱他、毀謗他、打他,他都能忍受,罵不還口,笑咪咪的,打不還手,得大自在,心裡面清涼自在。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瞭如指掌,他自己說的,他沒有不知道的,他說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就是大徹大悟。只是師父交代他,師父了不起,師父要不是這個境界,說不出這個話來。師父教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那個明白了就是開悟了,開悟之後怎麼樣?不能說,不能指手畫腳。他記在心裡,縱然開悟了他也不說。 釋迦牟尼佛開悟了說,說出這麼多的經論,這些經論從哪來的?誰教他的?這是給我們的信心,做出模範給我們看,真實智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捨棄王位繼承權,捨棄宮廷豪華的生活,這叫放下煩惱障。他給我們做一個表演,代表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學習,廣學多聞,所以在當時,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哲學之國,哲學家太多了,他一個一個都親近了。學了十二年,放棄了,為什麼放棄?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放棄了,到樹下去入定(畢缽羅樹),在樹下入定的時候開悟了,這棵樹以後我們稱它為菩提樹。 一開悟之後,他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馬上就教學,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阿含經》。他七十九歲過世,講經教學整整四十九年,所以經上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講這樁事情。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過道場,道場在哪裡?道場在樹下。過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像游牧民族一樣。人還不少,一千多人,加上在家居士,大概有二、三千人,這麼大個團體,每天都是在教學、都是在學習、都是在研究討論,討論的結果完全落實在生活,其樂無窮。這是釋迦牟尼佛。這些建築那是以後的事情,後人搞的,佛陀在世沒有。他學生當中有十六個大國王,佛陀那個時代,大概在中國周朝時代,跟周朝差不多,印度也是沒有統一,部落,部落的酋長就是國王。 中國大江南北八百諸侯,在歷史上記載的八百多個國家,大家尊周為天子,為什麼?周的政治辦得最好。周國家有多大?方圓一百里。商湯方圓七十里,周比它大一點,一百里,能夠讓那麼多的諸侯對他尊敬,都聽他的話,所以那不是政治統一,那是文化統一,倫理道德統一,都遵守周天子。到戰國大家不聽了,周朝後代也沒有像文、武、周公那麼大的德行。英國湯恩比對這段歷史很熟悉,他說我們二戰之後,地球上這些國家就跟春秋戰國一樣,二戰之前,地球上主權國家還不到一百個,二戰之後,居然有一百四十多個,他說這不是好現象。為什麼?主權國家太多,很容易引發戰爭,為了自己的利益。現在戰爭,就怕到最後變成核武戰爭,所以他天天在想著,如何能像秦朝那個統一,那真正是行政上就統一了。中國,從統一到今天還是大一統,這個是湯恩比非常佩服的,在整個歷史的長河裡頭,維持統一局面達到兩千多年,只有中國,秦統一之後到今天還是統一。歐洲羅馬雖然統治一千年,亡國之後再不能統一了。所以他說,能統一全世界的是誰?中國人,中國人有統一的智慧、有統一的理念、有統一的方法、有統一的效果、有統一的經驗。說得好!他又說了,今日之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不是靠武力,用武力的話會毀滅,是什麼?文化。他把全世界的文化分成十幾類,非常讚歎中國文化,在所有文化裡最優秀。是什麼原因?他讚大乘,大乘跟中國文化出發點是一個,都是從自性做出發點。自性是人性,所以人是教得好的,壞人、惡人都能教好。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三、四個月就把這個小鎮人教好了,良心喚出來了,不好意思做壞事了。湯池時間雖然不短,證明兩樁事情,第一個證明,人性本善,一點沒錯,人性本善在佛法裡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證明這一點;第二個證明,人是很好教的。要怎麼教法?老師要真做到。老師自己沒有做到教別人,那是騙人,那收不到效果。我們在湯池教什麼?就教三樣東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我們把這三種東西統統融合起來,體現在《弟子規》裡頭,表面上看到這是一部《弟子規》,實際上《弟子規》裡頭有《十善業道》、有《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十善業道》是佛法的,儒釋道三個東西揉合在一起,教成功了。三個月人的良心發現,不好意思做壞事情,社會上犯罪率大幅度的降低,離婚就很少了,它真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錯誤了,把它當作是封建的東西,應該說淘汰了,那就太可惜了。中國這一套東西,一定要知道那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是可以淘汰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永恆不變。 中國傳統是智慧,你們很冷靜去想想,五倫過了時候嗎?五倫是關係,人跟人的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君臣關係,君臣,今天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這個能不要嗎?如果統統不講就不要了,社會就亂了,那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就亂了。用什麼來收拾?沒有辦法,多少人天天在想,想不出方法來。中國老祖宗東西現成的擺在那裡,它真能解決問題。五倫是關係,這個關係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是自然的,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的規則,所以稱為道。 五常是德,五常是什麼?人能夠順著這關係,盡自己的義務,這就是德,只有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首先教我們要愛人,我們愛自己,用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不但愛人,還要愛動物,還要愛植物,還要愛山河大地,把愛心展現出來,這是中國人,這是真正的人,人應該是這樣的,絕不能夠破壞大自然。現在人不愛大自然,人也不愛人。人不斷的在學習,從小就學習,中國教育我不知道,我在外國住了多年,外國人教小孩,幼稚園一年級就教競爭。 九一一事件之後沒多久,那個時候我住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校長找我,跟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們舉行一個座談會,邀我參加。我去了,他們問我,怎樣解決衝突?我就告訴他,我說解決衝突像什麼?像大夫治病,特別是中國中醫,先要把病源找到,對症下藥,才能收到效果。那你們今天只看到衝突,沒有看到衝突根源在哪裡。他們問我,你以為根源在哪裡?我說根源在家庭。這他們沒想到的。家庭衝突?是,今天離婚率多少,這不就是夫妻衝突嗎?夫妻衝突引發的是父子衝突、兄弟衝突。他在家裡面從小就和人衝突了,他到社會上,他怎麼能跟人不衝突?哪有這個道理!競爭提升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今天戰爭是核武生化,是沒有輸贏的,那是人類愚痴到極處,自己毀滅自己,集體自殺,不就是這樣嗎? 我說更深的衝突,比家庭還要深。他們感到很驚訝,還有更深的?我說有,是本身的衝突。在中國人講,本性跟習性的衝突,本性是善的,習性不善。這個他們很不好懂,這個翻譯不好翻,我就舉個例子,利害當前,這個利是我要還是給別人?大家都說我要。我說馬上衝突起來了,你們這十幾位教授,個個都要這個利,利益就在此地,你們不互相打架了嗎?怎樣才不衝突?想別人,利在此地,把這利送給別人,就不衝突了。能送呢?愈送愈多,這妙極了。財富從哪來的?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哪來的?法布施得來的,布施就是送給別人。健康長壽從哪裡得來的?無畏布施得來的。佛教給我們,你用這三種布施,你所得到的是財富、智慧、長壽。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我行了六十三年了,真的,一點不假,這三樁事情果報都現前。我在出家時候一無所有,到現在也是一無所有,但是怎麼?樣樣不缺,真的得大自在。 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道場,好!有道場操心,有道場有群眾,你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錢。我什麼都沒有,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說多快樂。老佛爺聰明,他這個樣子我看懂了,這才叫大自在!我比他還自在,為什麼?他每天講經教學,圍繞著有上千人聽;我現在講經常常沒有人聽,我就對著電視機。而電視機傳播全世界,哪裡都能收聽得到。你說這個多自在,不需要跟聽眾見面,也不需要認識,也許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這就叫人生最高的享受,享受是沒事,無事,無事才是享受,有事可忙了。誰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一點都不假。我感謝老師,我天天念著老師,沒有老師,哪有今天這麼自在! 我的壽命說實在話也沒這麼長。我家三代都短命,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一個伯父,我伯父大概大我父親十歲,也是四十五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走的。別人小時候給我算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四十五歲那年生了一場病,一個月就好了。好了以後,第二次生病七十九歲,那個時候我正在北京,住在旅館裡,在旅館住了四天,病就好了。我有感覺,壽命該到了,我延壽那麼長了。結果病好了,好了我回到香港,住了兩個星期養養身體,就恢復講經。一生沒進過醫院,感冒有的時候有,小病,大病沒有,總而言之,都不妨礙我講經教學。對佛的話要相信,佛法入門最難的是信,是信心。真正有信心,真正聽話,真正真幹,利益太多了,好處太多了! 現在中國、外國,研究量子力學的人很多,這個東西確實能夠揭穿宇宙的奧祕,過去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現在都有可能。但是他們所發現的,都沒有超越佛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清楚、就講明白了。他們的報告提出來之後,跟佛經一核對,一點沒錯,他們感到非常驚訝。你要真正懂得就不會感到驚訝,他發現的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佛不用科學儀器、不用數學,完全用禪定,用戒定慧,用戒定慧所看到的真相,跟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的完全相同。所以老師當年告訴我,佛法是高等哲學,現在我這六十年來肯定了,佛教是高等科學。我有一個想法,二十年之後佛教不屬於宗教,它屬於科學、屬於哲學,都是哲學、科學裡面高等級的。 所以明前面講過了,通常講明,三明,宿命、天眼、漏盡。這三種,宿命是你知道過去世,知道自己的過去世,阿羅漢能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那你要是成了菩薩,過去無量劫都知道,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別人生生世世幹些什麼全曉得,所以你跟他說法契機,一說他就相信。天眼,觀察沒障礙,能夠看到不同維次空間。這個東西科學家曉得了,還沒做到。佛法做到了,證得初果,也就是說佛法這個學校裡,小學一年級,你的天眼、天耳就比一般人強。一般人隔著這個牆壁看不見,你能看得見,跟再遠距離的人通信息,天耳通了,不需要用手機。天眼通了,不需要用屏幕,直接就能看到,至少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問題。這是什麼?初果。二果,大概在太陽系沒有問題。三果,可能在這個銀河系裡頭沒有問題,都能觀察到,所以它真有作用。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神通,神通是本能,佛法說本能,人人都有。我們的智慧本能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只是他們沒障礙,統統顯示出來了。我們有障礙,障礙就是煩惱、雜念、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障礙,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就通了。於是我們就曉得,海賢老和尚用的方法,這是大乘佛法裡最妙的方法、最高明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除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道心真正清淨、真正平等,什麼都通了。照見,不問你不知道,問你什麼都知道,隨問隨答,沒有思考的。我想想怎麼答覆你,沒有,想想那屬於知識,智慧裡頭沒有想想的,照見。 今天這一段《淨影》,《淨影疏》裡頭引用經文,「又謂:明是證行」,明是明瞭。如果你沒有證得,你怎麼能明瞭?所以它有證法顯了這個意思,所以叫做明。佛法是科學,為什麼?佛法講證,拿證據來,沒有證據不算數,你沒有證得。佛法講四個階層,第一個相信,第二個理解,第三個你把它落實,第四個證明了,沒有證得不算是真的,證得才是真的。海賢老和尚這一句佛號,我們問他,他有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有沒有見到極樂世界?如果沒有見到他是假的,不能算數。他真的見到了,這是感應。在什麼時候?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會給你送信息來,讓你信心、願心增長,你不會退心。告訴你消息,等於說是在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了,等到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到了的時候,佛一定來接引你。 一個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多少次?至少三次,現前見佛。當來是到極樂世界,那不用說了。我們講現前,功夫成片的時候,佛來送消息給你,這第一次;第二次的時候,是你壽命快到了,一般人都在命終前一個月到三個月,他送信息給你,讓你還有這一段時間料理後事;第三次是他來接引你帶你走,至少三次見佛,你一點都不懷疑。海賢老和尚,他功夫成片在什麼時候?我估計他大概在二十五歲左右。他二十歲開始念佛,一般三年到五年,一定到這個地位,那佛就告訴他了,他年輕而且修得很好。再加上三、五年的功夫,三十歲前後,我估計他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生方便有餘土。他還沒走,老和尚,這是老佛爺阿彌陀佛囑咐他,在人間多住幾年,做一個好榜樣給學佛人看,尤其是給念佛人看,囑咐他住世,什麼時候走聽阿彌陀佛安排,這一住住到一百一十二歲。 最後遇到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部書出現了。他看到了非常歡喜,像是盼望很久的寶貝,這一下得到了,無比歡喜,趕快穿袍搭衣,拿著這書照相。原來是什麼?這是最後一個表法。這個表法之後,你看,三天,阿彌陀佛帶他走了,歡歡喜喜。他對於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就是什麼時候佛來接他,一點都不懷疑。他走的時候是晚上走的,應該說是清晨,夜晚十二點以後,十二點以後是第二天的清晨,他是這個時間走的。走的這一天,白天他還工作了一天,他給我們示現的是農夫,種田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是個農民。一百一十二歲還在農田裡幹活,整地、拔草、澆水,幹了一天。到黃昏的時候,人家還跟他講,天快黑了,可以收工了。他跟人說,快幹完了,幹完了我就不幹了,那天晚上走了。這就是顯示趙州老和尚所說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演給大家看,可以不幹了,不幹還是很認真的幹一天,真正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走的是晚上走的,那天晚上也特別,但是沒有人警覺到。老和尚晚上拜佛、繞佛、念佛,通常都是不打法器的,不動法器的,只燒香。這天晚上他敲引磬,拜佛、繞佛、念佛都敲引磬,廟裡面幾個住眾都睡覺了,他還在拜。等到他們睡醒起來,再看老和尚,老和尚走了。這給我們做證明,證明阿彌陀佛真有,極樂世界真有,四十八願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想求往生,一句佛號就夠了,佛法不礙世間法,在世間無論做什麼工作都不妨礙,心裡頭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有工作的時候,全心全力去做工作,把佛號放下,工作完了之後佛號提起來,真念佛人,真能往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有智慧,他看東西比別人看得清楚,道理在此地,他沒有染污。古人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局什麼?他有思,他有想。旁觀的人沒有,沒有利害得失,所以看得清楚。學佛,佛教給我們,永遠做一個局外人,你就清楚,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平等覺。 《淨影疏》的解釋意思比較深,我們再往下看。「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於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這一句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給我們解釋的,他來解釋,還是用《華嚴經》來解釋《淨影疏》。《華嚴經》上全經講的四個字,也就是全部經文分為四大科,講信、講解、講行、講證,所以它是圓滿法輪,沒有到證果不圓滿。證的什麼果?證的是法身菩薩,生實報莊嚴土。這個證,要不起心不動念才能證得,起心動念不行。我們的修行,六根在外面六塵境界上,起心動念當然有,那個太高了,我們做不到。分別執著要愈淡薄愈好,一年比一年淡薄,到最後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那你就決定得生淨土。要放下,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所有都是虛幻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別當真,才能看出真相。如果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名利夾雜在裡頭,那就是造業。善的業三善道果報,不善的業三惡道果報,很可怕,這個要提高警覺。 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這什麼?這不造業,這叫淨業,自己完全放下了,絕對沒有名聞利養的想法。在這個世間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究竟苦是六道輪迴,所以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這叫離究竟苦;幫助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叫得究竟樂。這個功德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沒有比這功德更大的。幫助一個人功德就不得了,要幫助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幾萬人,那個功德跟佛就平等。所以有機會要做。 今天蓋寺廟,花那麼多錢埋在土地上,不值得。應該幹什麼?建電視台。建一個電視台,請法師天天來講經說法,全世界都聽到。這個功德,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跟你相比,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天上的天王也比不上你。好!我們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今天要幫助這個世界,就跟湯恩比所說的,湯恩比說的話我們很感動,他說的真話。如何能夠防止這個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戰,怎麼防止法?那就是真正從教育下手。我在國外,認識國家的領導人不少,但是沒有深交。關係比較深的是陸克文先生,他澳洲總理一屆沒做滿就下去了,他辭職就不幹了,我們倒是很談得來的。 建一個電視台,每個宗教有二、三個頻道,全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去傳播。這個裡頭,各個宗教經典都有人在講解,都有人在指導修行,這個多好。所以辦一所宗教大學,培養各個宗教的傳教師,就用電視台對全世界來播講。宗教教育內容主要講什麼?對於普世教育不外乎三種,倫理、道德、因果,不外乎這三種。提升到上一層,那就是科學跟哲學。有些宗教屬於神學,在佛教是哲學跟科學。所以佛教,我的老師教我的時候,就不承認它是宗教。 但是現在佛教,在社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看不見了,我們這麼多年走這個路子。第二種,變成宗教了,經懺佛事、法會,搞這個了,這是宗教。第三種,學術,在大學裡面開課。我在早年還教了四年,文化大學教了四年,變成學術,學術的佛法。以後又出現到,還有企業的,像連鎖店一樣,在世界上到處都有它的分店,但是沒有講經教學,都是帶著信徒懺悔、拜拜,搞這些事情。另外一種,還有旅遊的佛教,專門做觀光旅遊的。我都不反對。末後一個,邪教,那是錯誤的,打著佛教的招牌不幹好事,滿足他個人的企圖。這個現在雖然得一點好處,未來的果報很可怕,必定是三途。所以六種不同的形式都叫佛教,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學什麼。 當年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你首先得認識釋迦牟尼佛,不要把路走錯了,這個非常重要。我學佛六十三年,講經教學五十六年,也就是我學了七年出家,出家就教學,教佛學院,在台灣各地方講經。由台灣走到國外,第一站是香港。 念老為我們舉《華嚴經》,《華嚴經》總的來說,就是講四樁事情,信、解、行、證,每個字都有相當大的分量,特別是解、行、證佔很大的分量。如果說於行法顯了明證,要修行,唯有行才能證,沒有行不能證。到明證,這就是明行足裡面明的意思。這第二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涅槃經》上的,《涅槃經》第十八卷,經文上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這還是行證上所得的。「善果者」,什麼是善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成佛了。這善果不是指別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每個學佛人所追求終極的目標。全是原文,梵文音譯的,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一句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那個三又是正,菩提翻作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可以翻的,這個不翻是對它尊重。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恢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自性圓滿功德,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也不是我們修來的,自性裡本有的,只是把障礙去掉。去什麼障礙?這個要去最麻煩的一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睜開眼睛會看,看什麼都看得很清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所以心在定中。 我們達到這個定難,這個定用什麼方法修?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這個,無量法門也是修這個,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修得到,就看各人根性。我們這一般根性,尤其在現代的社會,最方便的法門無過於念佛。海賢老和尚,來佛寺這三個人給我們做的榜樣,他母親跟他的師弟海慶,統統都是一句佛號。沒有念過經,沒有聽過教,一句佛號念到底,他真念成功了,有這樣輝煌的成就,告訴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是現前,不是過去,我們現在人應該要向他學習,這個意思多深!最後這個表法圓滿,他就走了。 我們非常感恩,最後的表法是什麼?是跟我們有關係。第一個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我們現在用的經本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個證明,黃念祖的集解,註解,這個註解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第三個證明是我們這些人依照這個本子、依照這個註解來修行的沒有錯,讓我們放心。因為這些年來,對這個本子、註解批評的人太多,讓很多人聽到之後都退心,都改學別的法門去了。老和尚來為我們表法,讓我們的心定下來,難得!對我們現前的人有大恩大德。我們今天還有經做依靠,他就一句佛號,這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如他,他能信。我們要從經教裡頭找到許許多多根據才會相信,他不要,師父一講他就相信,這個我做不到。 我在最初的時候,懺雲法師把淨土介紹給我,我沒有接受,那時好像我三十、三十一歲的時候,沒接受。以後李老師又很多次的介紹,至少有五、六次,我也沒接受。我跟他學《華嚴》、學《楞嚴》、學《金剛經》,這是在李老師會下主修的課程。《華嚴》的分量大,《楞嚴經》我記得好像講過七遍,《金剛經》講的遍數比較多,《法華經》講過一次大意。《華嚴經》講過兩次,兩次都沒講完。最後講的,講得很詳細,細說《華嚴》,這個經給我們,其味無窮。我講到「初住品」就停下來了,全經大概五分之一用了四千多個小時,所以我那時一估計,這個經講完需要兩萬個小時。哪個學校課程有兩萬小時的?大乘經真是了不起。我到八十五歲,把《華嚴》停下來,專講《無量壽經》,就專講這個本子,也就是專講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註內容非常豐富,他引用的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等於我們學了這一部,好像學了一部小藏經。 所以無量善果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說最深」,這個意思講得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這個明只有一個人證得,妙覺。等覺沒有證得,等覺有五十一個菩薩,第五十二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如來,這才稱明。「今釋本經」,來解釋我們這部經,「以《涅槃》之說為妥」,《涅槃經》就是此地講的,這個地方講的,這是最妥當的。 「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就是我們兩隻腳。「腳足者,名為戒慧」,這是戒定慧三學。「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這就是說這個足就是戒定慧。我們修戒定慧,證得無上菩提,這叫明行足。這個說法說得深,確確實實只是妙覺才能證得,符合本經的教義、宗旨。 「《淨影疏》同之」,《淨影疏》裡面也是用《涅槃經》上這個解釋。「疏曰:龍樹說,戒定慧等,名之為行」,行是修行,修行的標準就是戒定慧。戒有止作兩種,止是禁止,譬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止,不准做的;另外還有什麼?還有行的,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菩薩戒多半都是作持,譬如聽經,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講經的講堂四十里之內的,在古時候你能夠走得到,走到這邊來聽經,聽完了回去。如果你不來聽經就犯戒了,為什麼?菩薩擁護道場。哪怕是個初學的小法師來講經,你這個老居士、老人都要來聽經。為什麼?做影響眾,讓聽經的這些人看到,這些人都坐在這,大概講得不錯,讓他們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做影響眾。現在交通方便,換句話說,開車應該在一小時之內,應該要來聽經,超過一小時的可以不來。這是一類。戒律有這麼兩大類。這是講行法。「此二(明與行)」,空慧,明與行,空慧,「圓具」,圓是圓滿,具是具足,圓滿具足,這叫足。所以這個足是比喻,比喻明跟行,智慧跟德行圓滿具足,這是足這個字的意思。 「又《會疏》稍異」,這都是日本淨宗古大德,他們《無量壽經》註解上所說的,「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這個意思也好,身口意,戒定慧,真正清淨。跟自己的願,自己的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跟這個願力,行願具足,行中有願,願中有行,這樣善修滿足,稱為明行足。 「五、善逝」。什麼叫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所以善逝「又名好去」。《大論》是《智度論》,《智度論》裡面講,「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修的這個智慧,修的這個大定,完全向著智慧。種種諸深三摩提,這是正定。種種,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是哪一種法門,都修到正定。怎麼樣得定?就是放下。所以修行重在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讓自己的清淨心現前,戒成就了;平等心現前,定成就了。戒跟定成就之後,就會引發智慧現前,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現前,智慧現前,一切法的真相完全通達明瞭。 所以這是佛陀,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人明心見性的方法。這種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這就是教學的理念跟方法。所以中國儒家老師教學,要學生有沒有慧根,講求什麼?悟性,這個重要。悟性很高,思惟敏捷,這種人將來會有大成就。那就要在根上下功夫,養成習慣,古人所謂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把他的習性用最好的方法培養,像本性那麼樣的善良。道家亦如是,儒家對於名利沒有捨得乾淨,它畢竟還是世間法,道是出世間法,道可以說是完全捨棄了,比儒家的捨得還要多,所以那個地位比儒還高。 佛是講得圓滿,它是世法跟佛法完全圓融在一起,真的作用廣大。每一樁事情都能做,他做的不是為自己,利益眾生,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眾生不為自己。不為自己就是出世間,出世法,做種種事情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世間法,世出世間圓融了,世間不妨礙出世間,出世間也不妨礙世間,圓融了,妙極了,真得大自在。從它的迴向就具體可以看到,迴向裡頭沒有為自己,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自性,多妙! 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下面偈子說,「佛一切智為大車」,比喻好像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這個車在哪裡?在八正道。八正道通入般涅槃的,般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它這個車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好去,去的好地方,這個地方太好了。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這是如來給我們做榜樣,初發心就成佛道,發心就成佛了。這《合贊》講了,如來不捨初發心,他成佛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這就是回歸自性。佛教教學最後的目的是回歸自性,現在量子力學家講的零點能量點,如何能夠回歸到零點能量點,那就圓滿了,佛法是真正達到這樣的境界。 「又《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這個問題問得好。《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這個意思也說得非常好,佛確實在那個境界裡面,所有的相對的都不存在,哪有來去?可見得這個說法是方便法,是讓我們這些人,還沒有學成佛道的,在中途走路的,提醒我們。佛確實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楞嚴》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好去的真正的意思。有沒有執著?沒有,心裡面痕跡都沒有。佛說這個現象叫法爾如是,比自然還要自然,一切法本來如是。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