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四一集)【日期】2014/12/3【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1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四頁倒數第五行,科題「住世度眾」。請看經文: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這一句經文是《漢譯》裡面節錄出來的,會集在這個本子裡頭。這就是說明字字句句都是佛說的,絕不是後人偽造的。夏蓮老會集這個版本,知道批評的人眾多,甚至於毀謗,所以會集成功之後十次校正,在這個裡面找毛病,總共用了十年時間,讓人挑不出毛病,找不到一個字不是原經的文字,這樣取信於後人。在現代非常難得,海賢老和尚給我們作證,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字字句句都是佛說的,是真經,不是偽造的。第二個為我們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也是字字句句都有根據,不是他自己偽造的,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無量壽經》,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他在這一百九十幾種典籍裡頭會集成這一本註解,太難得了,這要不是真實智慧決定做不到的。彌顯我們這一代眾生有福報,感應得聖賢住世,為我們選經,為我們註解,讓我們生起真信切願,認真學習,老實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生我們就證得究竟圓滿的成就,我們要珍惜。 這個法門妙,法門究竟,法門圓滿,關鍵就是真信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意念非常懇切,要像海賢老和尚,常常求阿彌陀佛帶他到極樂世界。他是很多次的要求,我相信每一次見阿彌陀佛他都要求。佛笑著,沒帶他去。為什麼?他修得好,叫他在世間上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學佛的人看。像他那樣標準的佛門弟子,要學好樣子給念佛人看;像他那樣念佛決定往生,大家都學他,善導大師的話就兌現了。善導大師什麼話?他說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在當年,我們鄰近的韓國(那個時候叫朝鮮、高麗)、日本、越南,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來留學,多半都是跟善導,跟天台智者大師。所以韓國跟日本淨土宗、天台宗成就的人多。我相信這個成就必定是受善導大師的影響,那就是萬修萬人去。要有老師教,要有真正人來學,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兩個世界在我們面前比較一下,自然捨娑婆取極樂,人之常情。 我們念這一句經文無限的感慨,第一個,羨慕當時眾生福報大。從哪裡看?從「教授四十二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地球上,三千年前,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世間自在王佛在世間教學四十二劫,不能比。壽命愈長說明這個時候的眾生福報大,佛住世時間也長,眾生壽命長,佛教學的時間長,眾生的壽命肯定超過四十二劫。像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壽命只有一百年,佛出世的時候,一百歲的人很多,佛教學四十九年,就算五十年。佛住世教學四十二劫,人的壽命至少也要加一倍,八、九十劫,甚至於一百劫,這麼長的壽命。壽命長,學習的時間長,沒有長時薰修不能開悟。所以壽命在福報裡面是第一德,沒有長壽,再大的福報你也沒法子享。壽命是第一德,看壽命就能看到這個時代興衰、禍福、吉凶。 佛在世間幹什麼?念老註解說,「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這麼長的時間時時刻刻為諸天人民,人民是世間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道是道路,這個道路通到哪裡?通到成佛,成佛之道。所以海賢老和尚常常勸人,遇到人總會講這麼一句話:「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這句話是老和尚的口頭禪,見到人,無論是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就這句話。這句話是真話,這句話是《無量壽經》上的三種真實,這句話是真實之際(從真心裡頭流出來的)、是真實智慧、是真實的利益。所以他一生就抓住這一句話,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他真信、切願,希望早一天脫離六道輪迴,早一天往生極樂世界。他取得這兩個條件在什麼時候?我們細心去看這光碟,你要看上幾百遍、看上千遍,你就看出門道出來了。他二十歲出家,師父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又告訴他,明白了不要亂說,不能說。那個明白是什麼意思?明白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明白、覺悟了。覺悟是什麼地位?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樣,成佛什麼都明白了。沒有人教他,為什麼會明白?因為你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成佛不稀奇,成佛人人都有分。那要怎樣才能成佛?記住,你和我本來是佛,現在怎麼樣?現在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變成凡夫,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做佛。所以佛不稀奇,佛不是神仙,佛是一個覺悟的人,究竟圓滿覺悟的人,古印度稱他為佛陀。為什麼他會覺悟?他見色聞聲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所以真佛假佛原來是一個,不是假佛之外有個真佛,真佛之外有個假佛,不是的。真佛假佛是一體,覺了就是真佛,迷了就是假佛,假佛是六道眾生,一回事。 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求覺悟,回歸自性,讓我們的假佛回歸到真佛。真佛跟假佛是一不是二,假的迷惑造業,受六道輪迴的苦報;真的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苦,我們這邊講三種苦、八種苦,無量的苦楚,極樂世界沒有,一種都找不到。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母親懷孕十個月,這十個月在胎胞裡面,佛在經上形容他,如同在地獄,苦不堪言,這叫生苦。所以一出生的時候,忍不住那種痛苦,大叫大哭。你有沒有看見小孩生下來笑咪咪的,有沒有見過?沒有。為什麼?他在胎胞受的是苦,不是樂,苦才會哭,痛哭流涕。一出生就苦啊苦啊的生下來,這個苦啊苦啊到一輩子,生老病死夠你受的。佛陀教育高明,教你離苦得樂。海賢老和尚生苦不免,跟大家一樣,老,別人有老苦,他沒有老苦。老怎麼呢?體力衰了,行動不方便,需要人照顧。他一百一十二歲,身體健康,眼沒有花,耳沒有聾,頭腦清楚,思惟敏捷,身心健康,沒有老苦。他也沒有病苦,死的時候說走就走了,沒有死苦。你看生老病死,生不算,老病死沒苦。心地乾淨,一塵不染,沒有這好那壞,所以他沒有怨憎會苦,沒有愛別離苦,沒有求不得苦,粗茶淡飯,歡歡喜喜。過生日,信徒供養一桌飯菜,他一看,一口也沒吃。為什麼?表法,一切自然就好,不要特別給他加菜,特別為他加菜不好,平平常常過日子多好,所以他一口也沒吃。平常好,自然好,不平常、不自然都不是好事情。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法喜充滿。親近老人家身邊這些弟子們告訴我們,沒看到老和尚一生發過一次脾氣,沒人看到過,見到他總是笑咪咪的,一團歡喜,無盡的慈悲;沒有說任何人壞話,一生不批評人。他用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九十二年。九十二年的表法著重在最後的一招,最後一招是什麼?「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這一家和睦決定興旺。團體、僧團亦如是,學佛這個團體不和,決定敗壞;他要一團歡喜,互相讚歎,一定興旺。所以他老人家等待,等到今天,僧團不和。 我們這一生求和,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讓,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於我們現前的生活滿意,願意接受,絕不排斥,心地清淨就好。明白是智慧,能忍是功夫。佛事是什麼?佛事的事是事業。佛陀的事業是什麼?教學。一生做一個守本分的教師,這個教師有道德、有智慧、有學問。身行言教這是佛的事業,事業的目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求報酬,不收學費。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弟子絕不求人供養,有求人供養的心不是佛陀弟子,一切都歸於自然。托缽,別人怎麼知道你托缽?我們這兩邊有錫杖,錫杖托缽用的,錫杖頭有幾個環,托缽的時候,到人家門口搖錫杖。錫杖一搖,裡面有人聽到了,出家人來托缽了,自然出來供養。搖了三次沒有人出來,趕快走,這家裡或者沒有人,或者他不願意供養你,你就得走。而且只能托七家,七家都不給你,你就老老實實回來,不會挨餓的,有別人托得多的會分給你。托七家以上就屬於貪心,佛給我們定的這個制度,不超過七家,搖錫杖不能超過三次,最大的用處就這個。在古時候,因為出家人住在山上,山上有野獸、有盜賊,尤其遇到壞人,錫杖可以做武器,防身之用,可以做防身,就這個用處,一定要知道它。不忘記釋迦牟尼佛教誨,給我們建立的制度,世世代代我們要遵守。每天出去托缽一次,日中一食,吃完飯之後說經講道。因為佛的制度過中不食,太陽在正中,過中不食。古時候沒有鐘錶,要懂得看太陽,太陽所照著的樹蔭、人影,都能夠很準確的測得日中的時間。日中時間每天都不一樣,所以什麼時候不過中?最好十一點半之前,不過中。佛陀們吃飯的時間大概都是在十一點的時候,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在這個時候吃飯。晚上樹下一宿,過遊牧的生活,居無定處,沒有固定的住所,今天在這裡,明天晚上在別的地方。佛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非是叫你真正體會到人間苦,知道苦才想離苦,不知道苦他不想離開,真正知道就想離苦,離開六道輪迴。 佛陀教學四十九年,真正的意思、真正的願望是希望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是究竟樂,六道是究竟苦,你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佛度化眾生的願圓滿了,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不到極樂世界,佛慈悲,你在六道無論生在哪一道,他都照顧你,他都沒有把你忘記。功底深厚的人,無論在哪一道都跟佛有感應,特別容易度。海賢老和尚還度過一次狼,那一窩狼有善根,過去是學佛的,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求老和尚幫助牠。老和尚幫助牠,第二天還來報恩,牠不知道在哪裡找的野蜂蜜來送給老和尚。你說這個狼有沒有善根?老和尚給牠講開示,勸牠念佛求生淨土,別搞畜生道了,作佛多好。畜生也有善根,不但畜生,變餓鬼、墮地獄有沒有善根?有,那都是一時糊塗,一時迷惑顛倒,真正到地獄、到餓鬼那裡去了,後悔莫及,時時刻刻想求人超度,超度他真得利益。所以要用清淨心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要時時刻刻願意、歡喜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眾生。他不接受,那是無緣,那就不必了。只要肯接受,只要願意聽就要講給他聽,願意接受就好好教導他,這才是個好老師。佛是世間最好的老師。所以佛教演說經文,講論道法,特別是道要。道要是什麼?道法裡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道要。所以道是覺悟的路。 「《俱舍論》曰:道義云何」,道什麼意思?「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涅槃路、城都是比喻,路是道路,城是目的地,我從這個道路上,就會到達這個目的地。「又《華嚴大疏》」,清涼大師說的,「通至佛果,故名道。」就是這個道路、這個方法能夠幫助你成佛,所以叫佛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至涅槃的正道,信願持名,來佛三聖表演給我們看了。道要是什麼?就是這部《無量壽經》,佛道之樞要。為什麼?你得到這部經,你決定可以離開六道,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作佛去,目的達到了。其他的經教都很難,為什麼?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那個煩惱斷不掉。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最容易的法門,萬修萬人去的,為什麼現在不靈?現在沒有典範,真正念佛的人沒看到。真正是正法,還被人懷疑,還有人批判,所以信心非常不容易建立。 佛陀在世天天講經,沒有一天休息,我們要深深體會,沒有一天不講經。佛在世講經沒有定時間的,隨時隨處坐下來就是講經教學,研究討論,幹這個。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像現在這種法會,全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佛定了一些規矩,規矩也都是佛弟子日常跟著佛陀,在佛陀身邊,有一些行為不如法,會干擾別人,會傷害別人,所以佛制定了戒律。三皈、五戒、十善、比丘出家戒,菩薩在家、出家都有,做人的規矩,必須要遵守,因戒得定。戒是什麼?主要的控制自己的意念、言語、行為,幫助你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是禪定,幫助你的心定下來(這是妄心),不受外面環境的染污,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心是清淨的,這就好。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浮動生煩惱,佛教學第一步教你守規矩。 定,禪定在哪裡修?日常生活當中修,工作裡頭修,待人接物裡面修,不是禪堂面壁,禪堂面壁是教小學的、教幼稚園的,要在生活上能用得上。法身菩薩們修行全在生活裡頭,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眼在色塵上得到的大定;耳聞聲不受音聲的干擾,聽了心地如如不動,耳在聲塵裡頭入定;鼻嗅香,舌嘗味,禪定在這裡修的。不被外面環境干擾,智慧就現前,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嗅得清楚,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那就成佛,戒定慧三學是這麼來的,沒離開生活。像海賢老和尚,他的工作是種田,農民,出家也過農民生活,沒有一天離開農作,早晨起來到農田裡頭幹活。他又非常勤快,體力又好,開荒種地種了一百多畝。中國古人有所謂,五畝的田地能養活四口之家,一對夫婦帶兩個小孩,有五畝地足夠了。生活能穩定,沒有希求奢侈的念頭,他的生活是穩定的、是安樂的、是幸福的。 冬天農民沒有工作做,冰天雪地,所以冬天是他們一年休假的期限。這三個月怎麼過?附近有寺廟庵堂,到寺廟庵堂去聽講經。兩百年前,所有寺院庵堂冬天都開放,都歡迎大家來聽經、來念佛、來參禪、來學道。因為平時你們工作很忙,春天要播種,夏天這些植物生長出來了,要拔草,秋天要收割,都忙碌。冬天沒有事情做,所以冬天是個讀書修道的時期,寺院庵堂都開放,信徒到這邊來學習。不收學費,自動的供養,家境環境好的多供養一點,環境不好的少供養一點,實在真正非常貧苦,寺院不收供養。所以多少清寒的學子在寺院裡住上三年,成就了,他去參加國家考試考中了,考中進士的(這是最高的學位)、考中舉人、考中秀才,考中秀才就有資格教學,給社會帶來安定祥和,讀書人幹的事情。冬天的時候,寺廟裡頭除了講佛經之外,有講儒家的,有講道家的,諸子百家都有人講,你想學什麼,打聽清楚,到那去討經單。討經單就是到那去報名,他要收取你會給你一個住宿,你可以在寺院裡住二、三個月,把這門功課學好。 中國過去民間這種教學對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把社會上的人民都教好了。所以古時候各行各業,哪一行是人最羨慕的?做官的。做官都是讀書人,都是考取的,國家考試考取的。考取之後,經過國家所辦的學校,就像現在的黨校一樣,到那裡面去學習,畢業之後分發你工作。但是國家只開這個學校,不開普通班,普通班都是自己家庭學校,肩負起這個使命。家學,也稱為私塾,私人的,不是國家辦的。塾就是學校,私人辦的學校。大家族都有學校,除了收自己子弟之外,我們這個地區裡頭青少年,喜歡讀書的、有能力讀書的統統收。這是個興旺的家族,家長都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但培養自己的子弟,我們這鄉里好子弟都願意培養他們,以大公無私的心來對待,為地方培養人才。人家說我們這個地區出人才,我們地方光榮,替國家培養人才。如果是大聖大賢,那是替全世界、全人類培養人才,功德大!積功累德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 培養人才是第一德,在今天特別重要,辦學校不難,找一個好老師難。我們要全心全力培養好老師,要幫助他、要照顧他,要讓他有機會教學,學生成就的人愈多愈好。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需要老師。你要問我什麼最重要?老師最重要!有老師,祖宗的文化就可以傳下去;沒有老師,怕文化斷絕,文化太重要了。文化當中尤其殊勝的,大乘佛學。為什麼?它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能幫助我們改造命運。命運這一生不好,那個不好是一般俗人看的不好,你要問問他自己,他自己很快樂,他沒有說不好,不好能笑得出來嗎?海賢九十二年就一句佛號,滿心的歡喜,滿面的笑容,他心中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他看到一切眾生本性本善,他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歡喜!這尊佛一時迷惑做了錯事,想方設法幫他糾正過來。這些方法純是自然,用得巧妙,痕跡都不著,潛移默化。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你看,說是你來問我給你說,演不是要人來問的,做樣子給你看。來佛三聖做得真好,做得太好了,我們要認真學習。 道法,信願持名;道要,《無量壽經》。如《讚阿彌陀佛偈》裡頭有一句說,「究暢道要無障礙。」究是究竟,暢是暢通,沒有阻礙,沒有障礙,我們今天用了六十多年時間才發現。如果說這部《大藏經》讓你一生只能選一部經,你選哪一部?我早年在美國有人問過我,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遇到《無量壽經》,我告訴他,我選《阿彌陀經要解》。《要解》,蕅益大師著的,九天寫成的,講得太好了,我們讀了相信,深信不疑,那是道要。我說依我自己的意願,我希望我一生就講這一部經,講遍全世界,每個地方講一遍,講一遍大概一個月。遇到這部經之後,這部經講得詳細,細說西方極樂世界,讓一般人都能清楚、都能明瞭,無過於這部經跟黃念老這部註解。這兩個人菩薩,不是凡人,來幹什麼?來度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我們有幸遇到了。道要就是這部經,道法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的方法,昨天自了法師做了一個補充說明,說得好,他只說大勢至菩薩兩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道要;落實在十念,他用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印光大師念到一心不亂就用這方法。它的特點,一個是計數,一個是反聞,就是聽自己念這句佛號,自己聽這個佛號,聽自己念的佛號,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計得清楚。計,就是從一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二十一、二十二,這樣不好,這樣搞亂了,就計十句,十句這是第幾句,清清楚楚。你一天念一萬聲,也是從一到十、從一到十這樣計法,不要用念珠,心裡頭計。十句計不下來,計五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計法;再記不住的時候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計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這就對了。而且特別主張默念,不要念出聲音。不要念出聲音有沒有聲音?有,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耳朵把這個能量集中向裡面聽,聽我自己念佛的聲音,不要聽外面的。意念集中之後,外面聲音聽不見,為什麼?你那沒有注意力。我們常講注意,注意什麼意思?眼見色,注意看,意是意識,意識是分別,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注意就是把第六意識注進去分別它,把末那識放進去執著它。執著生煩惱,貪瞋痴慢疑是執著。通過分別,這個我喜歡它,那個我討厭它,喜歡的我想擁有,喜歡擁有就是執著,不喜歡的我把它丟掉,那也叫執著。能不分別、不執著是功夫,用什麼方法修這個功夫?用念佛的方法,就是要計數、要聽。意識心活動範圍非常大,頻率非常高,很不容易控制,這句佛號把它管好,叫它集中起來專門聽自己念佛號的聲音。默念,沒有念出聲,沒有念出聲還是有聲音,外頭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聽得清楚,計得清楚,容易得一心不亂,容易得念佛三昧,這叫會念佛。印光大師用這個方法,而且給我們說,用這個方法念熟了,沒有一個不往生。集中念頭聽自己念佛的音聲,這就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修的法門,念佛三昧。這非常重要,真的像《讚阿彌陀佛偈》裡頭所說的,「究暢道要無障礙」。 這兩句經文是介紹阿彌陀佛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在那個時候住在世間講經教學,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要體會得,學佛是學什麼?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你就不會錯了。釋迦牟尼佛的道路就是講經教學,樂此不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生活怎麼辦?章嘉大師告訴我,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一點心。這個時候完全看自己有沒有信心,你相不相信,真正相信,全是佛安排的,不為自己想了,心才能夠專在道上。要常常擔心,我明天怎麼辦,我明年怎麼辦,你的心不能專,你分心了,你的道業很難成就。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念頭,念念求生淨土,頭一個不怕死,沒得吃、沒得住沒關係,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沒得吃,有人送東西來給我們吃;沒有住的,有人送房子來給我們住,那我們就住,也不必拒絕。我們有我們的選擇,就是簡單,能吃得飽,能穿得暖,能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了,沒有過分的希求,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希望。再說大的希望,是希望全世界、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同生極樂國,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功夫容易得力。 下面這說到阿彌陀佛,「聞法發心」。請看經文: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善根深厚,經文雖然不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間自在王會下有一個大國主,他的德號叫『世饒王』,「世」是世間,「饒」是豐饒。換句話說,這個國王確實是大國王,有大智慧、有大福報,仁慈博愛,這個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民幸福。饒是饒益。 我們看念老註解,「世饒王見《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這真不容易!世饒王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聽佛講經,聽佛說法,而且真幹,聽懂了真幹,修道就是真幹:歡喜開解,開解是覺悟,在此地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怎麼樣?捨棄王位,行作比丘,比丘是跟佛出家修道者。義寂法師說,「準彼經文」,從經文上我們得到的信息,所看到的世饒王就是法藏比丘在世俗時候的名號,他是作國王聽經覺悟,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是這麼個人。下面念老給我們註的,「蓋《漢譯》之文甚為明確」,經文雖然不長,很清楚,很明白,「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之後就是「法藏比丘」。 我們再往下看,念老給我們解釋,「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於開解,自然歡喜」。如各經末後都說,「聞佛所說,皆大歡喜」,聽懂了就大歡喜。同樣一個道理,聽經遍數要多,愈多愈好,才有開解的機會,不多這個機會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自見就是開解,此地講的開解,自然明白了。為什麼明白?佛講經是從自性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那我們為什麼聽不懂?我們用妄心來聽,真妄不相應,所以聽不懂。我們要用真心就聽懂了。真心是什麼心?清淨心,沒有染污。什麼叫染污?七情五欲,染污。我們用什麼心?喜怒哀樂的心,妄想分別執著的心,這個心不行,這個心不會開悟,聽一百年也沒用,愈聽愈迷惑,聽到最後不相信了。所以印祖常常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那我們就曉得,如果用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受用。回過頭來想想現在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什麼心?心浮氣躁,妄想心。從早到晚妄念止不住,前面這個妄念滅了,後頭生的還是妄念,它不會停止,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自了師昨天那份報告非常有價值,這個我們應該放在網上流通,真正有人看懂了,真正有人發心想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他提供的是印光法師的十念法,總的原則,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什麼來攝六根?一句佛號。用什麼成就淨念?還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把妄念念掉,把分別心念掉,把執著心念掉,清淨心就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心是小乘聖者所證得的,開小智慧,雖然說小智慧,六道天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平等心是大智慧,是大乘菩薩所證得的;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表演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所表演的,那是開解。六祖當年說出這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所說的《華嚴經》完全相同。《華嚴經》內容是什麼?總的綱領就這五句,告訴我們自性(真心)什麼樣子。第一個清淨的,沒染污,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換句話說,樣樣都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的是凡夫,不是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為什麼?本自具足,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向外求未必能求得到,所以向內求。第四句告訴我們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自性本定、真心本定,真心沒動過,沒有搖晃過。它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在佛法裡講,遍法界虛空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佛在經上不只講一次,這重要的概念佛常說,說很多次,讓沒有能力記憶的人也能隨口念來。這遍數太多了,聽得太多了,能生,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華嚴經》說什麼?就說這五樁事情,每一樁都說得非常詳細,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佛全說出來了。能大師這五句是《華嚴經》的略說,《華嚴經》是能大師這五句話的細說,內容是一不是二。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所證的是相同,此地講的開解就屬於這個境界。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告訴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能說?沒有這個聽眾,沒有對象,你跟人說人家不懂,別人說你胡說八道。如果有緣的,釋迦牟尼佛遇到的有緣,不少人真能聽得懂。所以佛每次說經都有證果的,證小乘果特別多,阿羅漢的人數多。 聽眾真有開悟的,世饒王聽經開悟了,發心出家。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這一段後頭這一句,《漢譯》之文甚為明確,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後,即法藏比丘。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於開解,自然歡喜,就像一切經最後的一句都是,「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於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就是立刻,開悟之後立刻就發心,這是無上菩提心。「發者,發心也。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他發這個心,這是無上菩提心。「真者,真實。正者,聖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無礙道也」,沒有障礙,通了。「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這個心是成佛之心。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才能普度眾生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你統統有智慧、有能力去幫助他們,而且幫助決定沒有求報酬的。為什麼沒有報酬?因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沒有求報酬的心,眾生苦是自己苦,眾生樂是自己樂,沒有付出還要求回報的,沒有。如父母對兒女一樣,真是全心全意的去照顧,絕沒有想到將來要怎麼回報,沒想到這個,這叫天真。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出家修行」。這段文長,分十個小段,第一個「修道無踰」。這又分三小段,第一段「出家修道」。請看經文: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 這大乘,他能把王位讓給別人。「世饒王聞法開解」,開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發心作佛,「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捨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為沙門」。沙門是梵語,下面給我們解釋,「沙門原為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在古印度只要是出家修行都稱沙門,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變成中國出家人的通號,「後始作為佛教僧侶之專稱」,稱沙門。它的意思是「勤息」。《會疏》裡頭有解釋,「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這叫沙門。真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人是沙門。「至於《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深,前面是從形象上看,這是從修證功夫上講,真正的沙門,辭親出家,重要的是識心達本。識心是覺悟了,本是什麼?本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妄心搞清楚了,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本,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這達本。妄心不善,為什麼?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識,起心動念是妄心,是一切虛妄的根本,不起心不動念是一切真實的根本。唯有識心達本的人,識心達本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個境界,他解無為法。無為法是一切諸法的真相,從無為裡頭變現出來的有為。《百法明門》把一切法分為兩大類,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無為跟有為比較,有為是假的,無為是真的。無為沒有相,不能說它無;有為有相,不能說它有,相是幻相,無是真相。大乘佛法是以無為為終極目標,法藏比丘他的境界就可想而知。經上(小本經上)講得很清楚,成佛到今天才十劫。十劫的時間在大乘法裡頭很短,不長,在我們世間人很長,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這是沙門兩個字,這個名詞比較深的說法。 『號曰法藏』,法藏是世饒王為比丘時候的法名,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家,阿彌陀佛出家就是法藏比丘,法名。「《漢譯》為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大智度論》裡面稱「法積」,「唯《魏譯》為法藏,今經沿之。諸本不同,祗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你看法藏這個名詞,五種翻譯本裡頭都翻得不一樣,只是曹魏康僧鎧譯作法藏。這個本子流通得很廣,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法藏是阿彌陀佛,捨棄國王出家,跟世間自在王佛學法的時候的法名。這裡給我們舉出,你看《漢譯》、《吳譯》、《唐譯》、《宋譯》,還有《大智度論》,再加上《魏譯》,所翻譯的名字都不相同。 「又藏者《探玄記》云」,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含攝」,第二個「蘊積」,第三個「出生」,第四個「無盡」。「一切法為所藏故,名法藏」,藏有藏的意思,收藏的意思。「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為法藏。」從這些譯文都講得通,把它的意思合起來講就圓滿了,法藏兩個字可以圓滿含攝各種不同譯本裡面所翻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含藏在其中。這是什麼?這是阿賴耶,阿賴耶含藏一切世間法,阿賴耶轉識成智的時候,這一轉變,圓滿含藏出世間一切法。妄心跟真心是一體,只是迷覺不同,覺悟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叫凡夫。所以佛看到一切凡夫的本來面目,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意思要曉得。 『修菩薩道』,這一句經文,這是從《吳譯》本裡面會集出來的,「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你看,他沒有從聲聞、緣覺修起,他直接修菩薩道。不落權小,權是善巧方便,不是究竟圓滿,小是小乘。換句話說,法藏比丘沒有像一般人修行,從小乘到大乘,從權教到實教,他沒有經過這個,他直接修大乘。而且是什麼?直趨一乘,還不是大乘,一乘是直接成佛的方法,這給我們顯示的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是直趨一乘,不落權小。這個意思要懂,這個意思非常重要。 「《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還得了!法藏之所修就是我們今天之所學的。我們為什麼要學淨宗?我們是跟法藏比丘學的。法藏比丘唯是一乘。由此可知,後面我們會讀到,他做世饒王,世饒王過去生中修行的功夫高,到什麼程度?實在講久遠劫他就成佛了,這一次到世間應以國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是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麼可能直截了當修大乘第一,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不可能的。所以做世間國王的時候,他已經成無上道,這個時候來表法,勸人放下,你們要爭的,要爭國王,國王是大智慧、大福報、大圓滿,世間人求之不得,他已經得到手了,放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十九歲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學道去了。表演給我們看,這是表法,我們一定要能看得出來,他不是普通人。這教我們真正能放下,放下欲望,放下財色名利,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七情五欲,煩惱障全放下。下面還有教我們放下所知障,這才能圓滿成佛道,都在這裡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現在小名小利都放不下,彌陀在因地上示現的,大名大利都肯放下。這個國家不是到動亂,不是,盛世,世饒王,太平盛世,最強盛的時候,都放下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多多去想想,要向他學習,大名大利、大富大貴都能捨,不捨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成不了無上道,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所以經上棄國這個棄字重要,放棄,不要了。做沙門,沙門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