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四四集)【日期】2014/12/8【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1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頁第四行,最後兩個字開始,第四行: 「《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一切是為眾生,為眾生,要達到度眾生的願望,必須有德行,斷煩惱是德行,道德教育;學法門是智慧,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要成就圓滿的功德,那就是成佛道。所以為什麼要成佛道?為普度一切眾生,沒有證到佛果,能力還是有限,所以一定要成佛。學佛一定要成佛,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自己也不例外,只是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隨緣妄心做主宰。這個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迷失自性變現出來的,它有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自性沒有,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習氣,自性裡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能現前,這才能普度眾生。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註解,「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為大願王」。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成佛就是阿彌陀佛,憑什麼成佛?憑所具殊勝的願力。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鼓勵他、啟發他,讓他圓滿度眾生的願望。他度眾生終極的目標是幫助一切眾生,在極樂世界成無上道。真正是究竟圓滿的普度,到極樂世界的人一個都不漏,個個都成就,所以此地讚歎他無能及者,沒有能跟他相比。所以十方諸佛尊稱他為大願王。 「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五根、五力裡頭都有念慧,念根、慧根,念、慧根向上提升、增長,那就是念力跟慧力。我們再看下面,「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稱為五力」。三十七道品裡面說得很詳細,這五種力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五力是五根增長,五根向上提升就成五力。這個根統統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是我們現在有煩惱把它破壞了,煩惱障礙了它,雖有不起作用。我們今天念的是什麼?我們今天念的是輪迴法,念念製造六道輪迴。這個錯了,沒有辦法脫離煩惱,見思煩惱這是最粗重的,都沒有方法脫離,上面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六道眾生無量劫來也在修行,總不能夠出離六道,原因就在此地,不能不知道。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他成功的祕訣是什麼?就是念慧力,專念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念力圓滿,得阿彌陀佛加持。專念阿彌陀佛,信願持名,那就是慧力。不是智慧他就產生變化,他可能放棄,修學其他的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也很能迷人,門門都想學。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法門無量誓願學,對,沒錯,善財童子證到什麼樣的果位才去廣學多聞,這一點要知道。《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證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根本智。圓教初住菩薩,別教他是初地菩薩,這樣的果位。五十三參,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要學?因為要普度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是為度眾生而學的。自己呢?自己如如沒動,五十三參,沒有被這些善知識影響,沒有被他們干擾,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善財修的是這個法門。第一參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成就究竟圓滿。 所以在華藏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淨土宗的老師是誰?最早,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求生淨土的是普賢菩薩。所以淨土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法界初祖,遍法界虛空界頭一個提倡的是誰?大勢至菩薩,法界初祖;娑婆世界,世尊最初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娑婆世界的初祖;中國的初祖,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我那時候在美國,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可以做美國初祖。可是我沒有選擇美國,我選擇澳洲,澳洲淨宗如果將來能普遍宣傳,確實我們在澳洲把淨土宗帶過去。 所以這個念慧力重要,五根增長,這五種都有力,不被煩惱所壞。這個煩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五力成就,這叫有力。「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故名為力」。天魔是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他心量不大,他所統治的欲界,欲界裡面最高的就是第六天他化自在天,這裡面所有的眾生所修的法門要能超越六道,他是非常不喜歡。你不出六道他不干擾你,你要是想超越六道,他就得干擾你,他認為他統轄的人民怎麼又走了一個,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他希望他統轄的眾生多,不願意減少。所以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他一定來干擾你,不讓你成就。世尊示現八相成道,裡面有降魔,降魔主要就是對波旬的,波旬用誘惑、用武力,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被他障礙住。魔能夠干擾我們,總不外乎財色名利,你能不能突破?財色名利就是天魔障道的手段。菩薩修忍辱波羅蜜,菩薩修禪定波羅蜜,輕一點的誘惑,持戒能對付;持戒不能對付的時候,用忍辱,能忍;忍辱波羅蜜還不能成就,敵不住的時候,禪定,用定慧力,天魔他就退了,他抵不住。所以定慧非常重要。 「又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這個現代的科學家也發現了,最近這一代年輕的科學家都在探討、在研究念力的祕密,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念根增長能破一切諸邪念,佛教的念,淨宗法門全靠念力,這個念力專門念阿彌陀佛名號,確確實實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念久了邪念就沒有了,我們講妄想、雜念統統沒有了,這是好境界。 「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三界裡面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慧根增長成慧力,三界這三種煩惱都能夠化解,為什麼?它們是從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無始無明是從起心動念產生的,這是三界裡頭的根本惑(就是迷惑),從無明生出分別,從分別生出執著。所以佛法用戒定慧三學,用戒破見思煩惱,持戒清淨,能放下身見、邊見,我們中國人講成見(就是見取、戒取),邪見,這是見惑五種;思惑也有五種,思惑就是你的心念貪心,貪心、瞋恚心,貪瞋痴慢疑,這是屬於思惑。見惑雖然猛利,容易斷;思惑不好斷,習氣很重,古人比喻像藕斷絲連。你用持戒、禪定把它斷掉,他有習氣,所以他雖然能證得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習氣。見思習氣斷了之後,他就證辟支佛果,提升了。辟支佛才把見思煩惱真正斷乾淨,他開始斷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這種煩惱是分別,沒有執著,分別,分別無量無邊,用塵沙來做比喻。分別也是障礙,障礙你不能見性,所以這個東西要斷。最後要斷無明煩惱,無明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真正修行,這學佛的同學必須要知道,在哪裡修?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離開境界你往哪裡修?那不是真修。真修就在境界上,眼見色,在這個時候去練,要練功夫,不著相,不執著境界相。不執著有我、有境界,這個功夫得力了。《金剛經》上講的,修「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小乘人修的。大乘人修的,破四見,不是四相,四相粗,四見微細,就是沒有念頭。《金剛經》上叫見,見就是你的看法、你的想法,「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沒有分別。前面是破執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相是破執著;後面是破見,見是念頭,根本念頭不生。眼見色見得清清楚楚,沒有我見,也沒有我所見到的境界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見的是虛妄,能見的也是虛妄,能所都是虛妄,都不存在。所以見色聞聲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如如不動是大定。惠能大師開悟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心沒動,沒有搖晃,如如不動,大定,自性本定。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三界諸惑統統不起,它不起作用,這叫功夫成就。 會用功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都是修行的道場。修行修什麼?如如不動,所謂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是聖人、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叫小聖,只出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在六道裡面如如不動,這他做到了,但是他還是有分別,這個關不能突破,必須要不分別。不但不分別,還要不起心、不動念,那他就超越十法界,就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所有一切的迷惑。在我們來說,這個惑有迷惑、有誘惑,誘惑粗,迷惑細。不為境界所迷,不為境界誘惑,知道統統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導我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好!所有一切境界相,它生滅的速度像閃電,你捕捉不到。 現在我們曉得,像彌勒菩薩所說的,我們眼前能見的根身、所見的境界,整個宇宙它生滅的速度,一秒鐘二千一百兆,就在我們眼前,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一點感覺都沒有,真正叫粗心大意。佛告訴我們,這麼高的頻率法身菩薩知道,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知道。雖然知道,也不明顯,古人比喻「猶如隔羅見月」,隔著一層羅紗看外面月亮,就是說它模糊,不是很清楚。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有能力看到事實真相?大乘經裡頭常說八地以上,距離成佛非常接近。菩薩果位一共五十二個果位,第五十二是成佛。最上面的五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一共五個位次,最上面這五個位次的人,他們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科學家慢慢也發現了,他是用數學,是用儀器,現在先進的儀器觀察到了。現代的科學家能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捕捉到這個鏡頭,看到物質現象是從意念裡面產生的幻相。意念怎麼生的?也是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所發生的,在佛法的名詞叫業相。業就是動,波動現象。現在科學家提出弦定律,好像彈琴,你撥的時候它就響,那是振動。這是什麼振動?宇宙的振動,宇宙的振動是我們自性的振動。自性是不動的,不動是真的,振動是假的,振動是迷,不動是覺。所以心要定,身要動,身是個機器,不動它就發生故障。心要清淨,不能有念頭,有念頭心就病了,這心就不正常。所以心要定,身要動。佛法修行用拜佛,拜佛身在動,心是清淨的,心裡不能有念頭,不能有妄想。初學的人心裡面總是有念頭,把念頭放下,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定,把念頭集中在一點,不讓它散開,道理在此地。功夫深了,時間久了,自自然然沒有妄念,那就成功了,那叫得定。定開智慧,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現前,無所不知。十號裡頭有正遍知,正是正確,沒有錯誤,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自性裡頭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要向自性當中求,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沒有法。 我們再往下看,「又靈峰大師曰」,靈峰就是蕅益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說,「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特別是用在念佛法門,念力非常明顯。「慧根增長,能遮(遮就是止的意思)通別諸惑」,通惑是所有眾生全都有的,這叫通惑。六道眾生全有的就是見思煩惱,念根提升變成念力,慧根增長,念是屬於定,定生慧,通別諸惑,通是講聲聞緣覺,他們沒有見思惑,他們有塵沙惑、有無明惑;菩薩他們見思惑斷了,塵沙惑也斷了,無明惑沒斷,這叫別惑。他這個裡頭有說,通別諸惑都斷了,這個遮就是斷的意思,他都斷了,「發真無漏」,真無漏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慧力。「見思惑為通惑,三乘所同斷。塵沙惑、無明惑為別惑」,它是屬於菩薩所斷的。「慧光止惑」,智慧光能破迷惑,「顯發無漏真智,名為慧力。如是諸力,悉皆殊勝。」法藏菩薩他殊勝的大願,將五根提升到五力,讓五力都起作用,這都增上。 「增上者,有強力勢,能使它法增長上進曰增上。今經中增上,至極殊勝。因所增上者,非是餘法,而是其心。其心者,當人之自心也」。這些話非常重要,特別顯示出佛法是心法。佛法修什麼?修自心,增上其心這個心是當人之自心,是自己。《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在這句經文裡頭開悟了。這八個字形容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煩惱習氣斷乾淨,所以無所住。從哪裡修起?一定要從無我修起。無我是什麼?世間人把身當作我,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作我,錯了,五蘊不是我。六道眾生都是住在五陰裡面,所以他所生的心是自私自利、是貢高我慢、是迷惑顛倒,他生這個心。這心是錯了,全都錯了,念頭錯了,行為錯了,這些錯誤感受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這個錯誤裡頭產生的,你的思想、言行善就現三善道,思想、言行是惡的就現三惡道。三善道善業之所感,三惡道惡業之所感,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首先要看破,這些想法、看法全錯了,不是真的。 佛陀教給我們要放下身見,告訴我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叫我所。那我是誰?世間人都執著有個我,我是末那識,末那是一個妄念,執著的妄念,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把阿賴耶當作我。阿賴耶從哪來的?迷失自性變現出一個阿賴耶。六道眾生把阿賴耶看作我,所以末那是代表。你看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就是我見。《金剛經》上說得好,《金剛經》前半部破四相,沒有破四見。前半部《金剛經》是小乘初果的境界,後半部破四見是大乘的入門、大乘的初階,不一樣。大乘,相宗說的轉八識成四智,菩薩境界。無我見,末那識沒有了,這一個沒有全都沒有,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我見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慢、我痴。我愛是貪,我慢是瞋,貪瞋痴,跟著那個我來的,叫四大根本煩惱。 我們曉得,我們持戒持什麼戒?專門對治這個四大煩惱。看看真正修行人,你看看海賢菩薩,他不但沒有身見,他沒有我見,你細心去觀察,你會看得出來,貪瞋痴都沒有了,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他能隨緣,「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我們在生活當中跟外頭人事物相接觸生什麼?生我愛、我慢、我痴,這是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爆發出八萬四千塵勞。所以修行修什麼?這個不能不清楚,不清楚搞了一輩子就冤枉搞了,就把這個修正,對人、對事、對物沒有我。沒有我,誰在做?不知道。海賢老和尚回答人的,人家問他,不知道。實際上他是真清楚、真明瞭,這個回答就是說的是,不知道是個否定詞,是幫助人覺悟的,真正有戒定慧的人聽到這一句覺悟、明白了,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個追問的人聽到不知道沒懂,怎麼不知道?那還在迷裡頭。真正懂得的話,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契入境界。 修行就是修這個心,要把真心修出來。真心裡頭沒有一念生起的,一念不生,真心無念,有念是阿賴耶,無念是真如。可是那個無念,不能說他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知道。為什麼叫無念?他沒有執著。阿賴耶有執著,自性沒有執著。沒有執著,他沒有障礙;有執著,他有障礙。障礙什麼?他不能見性。見性沒有障礙。這些細心從海賢老和尚的身上看到,對我們很有利益,是我們真正的好榜樣。不是叫你不接觸,你什麼都能接觸,接觸裡頭在修行,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這個。這真修,真管用,接觸萬物才能夠度眾生,不接觸怎麼度眾生?但是接觸,你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被眾生度跑了,不是你度他,是他度你,你受他的影響,受他的干擾。真正能度,他有定功,如如不動。所謂定功,就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大定。這個定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盤腿面壁入定,那定起什麼作用?不起作用。 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教學,他在定中。他自己說得好,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有沒有說?他全否定了,我沒有說一個字,誰要說我說法,謗佛,他毀謗我。是不是真話?是真話。四十九年有沒有說一個字?一個字也沒說到。所說這一切法,你問什麼他自然回答你,沒有通過思考,那就是沒有通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是自自然然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所以佛經上有句話說得好,法,說的這一切法,今佛與古佛完全相同。為什麼?同一個自性!同一個自性沒有兩種法,是一法。這個境界要慢慢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其味無窮,法喜充滿。大乘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必須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三個都難,佛教給我們從哪裡開始?從最粗、明顯的執著,不執著,然後再進一步提升到不分別。不執著是阿羅漢、是辟支佛,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了,那就明心見性。 我們的念頭,妄念一個接一個,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秒鐘二千一百多兆,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覺察,一點感應都沒有。到什麼時候才有感覺?像我們身體有病,麻木不仁,必須要到明心見性才有感覺,就是能力慢慢恢復了,外面有感自然就有應。現在我們有感,我們沒有覺察到,沒有應。眾生有感佛有應,佛的應就是現身說法,佛裡面常講的神通,佛事,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感是有起心動念,佛應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佛可以說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他可以說,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一般所有一切造作,都是從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他沒起心動念,能現身、能說法,幫助眾生覺悟,滿眾生的心願。然後他的相就不見了,眾生沒有感他就消失,相就不見,就沒有了。現相、說法、住世,時間長短統統是感應。 這個裡頭真相,諸法實相,要很細心去體會,如果我們自己也能入這個境界就好了。能不能?能。海賢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他要不為表法,早就往生了。我們讀《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再回頭來看海賢老和尚,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三十歲左右就具足往生的條件,他就能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不去?那是受阿彌陀佛的囑咐,佛看中他修學很如法,命令他常住世間,做學佛的榜樣給人看。特別是淨土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修這個法門的人很多,這個法門決定成就,一生圓滿,要做好樣子給人看,不要讓這些接觸到淨土到最後退心,那就錯了!他為這個使命,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他叫阿彌陀佛叫老佛爺,他所說的老佛爺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一般所說的,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念佛心裡求佛,佛就現相給你看。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感他就現身,無感就不現。不但能現身,而且能現極樂世界,你想看看極樂世界,你能看得到。慧遠大師當年在世,一生見過四次,我們相信他不會騙人。海賢老和尚,有人問我,他常見佛,他一生見多少次?我是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過十次,他念佛的時間長,念了九十二年,常見佛。佛常常安慰他,為什麼?忍辱波羅蜜不容易,得到佛的安慰,忍辱生歡喜心,不生怨恨,不生煩惱,佛來安慰他。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心裡什麼都沒有,生什麼心?生度眾生的心。度眾生的心是一,度眾生的手段是千變萬化,那叫什麼?善巧方便。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完全是應機;不是佛菩薩想教他什麼,不是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要懂。不是隨自己,自己沒有,無所住,完全是順眾生。普賢十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沒有自己,有自己就是凡夫,這個不能不知道。生什麼心?生心裡頭最重要的、根本的就是慈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古佛如是,今佛如是,未來佛亦如是,不會變的,什麼目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苦,離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是六道輪迴、是十法界。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叫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樂是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把這個眾生,幫助他、送他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叫得究竟樂。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是指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度這個眾生圓滿了,他真正得度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度眾生同時要度自己,度自己不妨礙度眾生,度眾生不妨礙度自己,肯定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標就這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淨土法門,而生其心,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心;通途來說,生一切諸佛四弘誓願之心。菩薩為眾生表演都是表法,表演什麼?發大願,不為自己,為一切苦難眾生。為什麼?一切苦難眾生跟自己同體,都是迷失自性變現出來的境界。做惡夢,受的那些驚嚇都是冤枉。為什麼?根本就沒有,都是自己妄念變現出來的,不善的念頭,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都從這個地方變現出來的。這些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而且說穿了,它根本就不存在,你以為它存在,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說它不存在?它頻率太高,它存在的時間是二千兆分之一秒。一秒鐘二千兆次的生滅,哪一個生滅是真的?沒有一個是真的,全是假的,你所看到的統統是幻相,真相一個也沒看到。 我們用電影的影片來做比喻,比較容易有個概念。影片是動畫,放在放映機裡面,讓它在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這個速度之下,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它的幻相,好像是真的。畢竟放映機還有振動,所以那個電影銀幕上畫面有跳動,輕微的跳動。如果是一張,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肉眼看不見,會只看到一道光一閃沒有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沒有了。看到一道光,光裡頭有什麼沒看清楚,沒看見,這眼睛不管用。電視,早年的黑白電視,黑白電視的頻率比電影放映機高,一秒鐘五十次,電影是一秒鐘二十四次,電視五十次,所以你看它很穩定,沒有看到它跳動。現在的電視,彩色的,數碼的,一秒鐘一百次。一秒鐘畫面要像電影底片一樣是一百張底片,所以完全看不到它波動的痕跡。才一百張,一秒鐘一百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單位是兆。這是什麼?現實的環境。彌勒菩薩說穿了,我們生活在二千一百兆次生滅波動所產生的幻相,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假的,不是真的,你把它當真就錯了。 了解真相之後肯定,沒有懷疑了,要著重有個很明晰的概念,那就是全體是不可得,空無所有!就是應該什麼態度?應該無所住,決定不能把一樣東西,人事物,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它干擾,就錯了,你就迷了,你就變成凡夫。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裡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對了,你完全用真心,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而生其心,心就是回應,外面境界是感,你自然就有回應,這個回應叫而生其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在海賢老和尚這個碟片裡面,你們細心去觀察、去看,你看看人家表現的無住生心,那麼樣的自然,那麼樣的圓滿。那就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真實的境界,你看到了,你就懂了,就能學習。 最怕的、最嚴重的障礙就是我,有我就麻煩,見不到了。要把我見放下,無我,無我是真我。我是什麼?我是法界,法界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的,自性才是真我,能生、能現,《華嚴經》上說的。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性所生,自性所變。自性為什麼會生、為什麼會變?遇到緣,自自然然,這裡頭沒有理由,叫法爾如是,法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是諸佛菩薩再來。諸佛菩薩跟六道凡夫同一個自性,凡夫在迷,佛菩薩在覺。覺而不迷,這是佛菩薩;眾生是迷而不覺,叫眾生。所以這個其心就是自己的心。整個宇宙是自己的一場夢境,只是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是夢,知道是夢就覺悟了;不知道是夢,迷在裡頭。 下面說,「此二經中所標之其心,正是一心」,一心無二心。「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無明惑盡,自心朗現,故云增上其心也。」古時候的鏡子多半是銅做的,沒有玻璃,所以時間久了要把它磨,磨光它就能照見。所以銅鏡,把上面的灰塵磨乾淨就能照,用它來做比喻,無明惑盡,自心朗現。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無明,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能照全宇宙,能照過去,能照未來,通達明瞭,沒有障礙。大乘法裡頭最怕的就是有住。六道眾生為什麼稱他作眾生?就是他有住。有住生心就造業,無住生心沒有業。換一句粗顯的話來說,心裡不能放東西,什麼都不能放在心上。淨宗它很特別,它讓你放一樣,只可以放一樣,其他的都不能放,這一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容易修。如果什麼都不放,很難修,你沒有辦法,你總會放東西在裡頭。現在叫你換一個,把那些拉雜東西換成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三年五載,明白這個道理,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就非常可能證得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很容易證得,這淨宗妙就妙在此地。 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傳戒公,傳戒公當年給他剃度,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幹,九十二年不拐彎,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不會。他是在農田長大的,對於農事很熟悉,出家了,耕地,廟裡有幾畝地,他自己完全負責來耕種,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又喜歡種樹。傳戒公,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明心見性的人物,不是普通人,他一看海賢就是個法器,這個人將來會有成就,教他這個法門,還特別囑咐他,將來你明白了不要亂說,不要說。明白了是什麼?開悟。開悟之後要裝糊塗,不能說。他記住,他真不說。偶爾也漏一點風聲,他說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就是開悟,不是大徹大悟,不能說這句話。他說這句話對人講,人家聽不懂。所以他的一生平平安安,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度過他百年這麼長的日子。真的是善始善終,萬緣放下,心裡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他種的這些糧食,有人去偷他的,我們看到光碟裡頭有一段,有人偷他的玉米,被他發現了。他叫人家不要害怕,你想去掰你就隨便去掰,撿大的去掰,不要害怕,自己從旁邊走了。這就是什麼?無所住心,那就是佛法。這個偷玉米的人沒有想到老和尚這麼慈悲,他能不尊重嗎?能不敬仰嗎?以後敢不敢?不敢了。以後可以問老和尚要,老和尚可以說,你自己去掰去。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把人放在心上,沒有把事放在心上,也沒有把萬物放在心上,真正放在心上的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他念念嚮往的,對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堅固不動』,「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云堅固」。海賢老和尚堅固,真的是堅固不動,外面所有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對於順境隨喜,對於逆境忍辱,不為外境所動。念佛不許念,心裡頭默念;不許拜,晚上起來偷偷拜,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云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而是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如來覺海就是自己的覺海,覺海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廣大沒有邊際,用海來做比喻。念念與自性相應,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一切都是無量,無量覺就是阿彌陀。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兩句經文。「修行者,為通用之辭」,在中國本來是通用的。修正行為,你的行為犯了錯,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是社會上通用的。「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轉變成佛教專用的術語,世間一般人平常很少用這個名詞。「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教是教學,指的是經典,經典的文字是教;文字裡面含的道理,這是理;裡面有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是行;依照教理行,後面有結果。在淨土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果。這四法當中的行法,修行,行要依教、要依理、要能感果,這個修行法就對了。 大乘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道多,無量無邊,理只有一個,統統都是教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的方法,自性是本有的,所以佛法是平等法。從自性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釋迦、跟彌陀、跟毘盧遮那是一不是二。能用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就叫做釋迦;能用清淨平等覺對待一切人事物,就叫阿彌陀。所以叫自性釋迦、自性彌陀,是我們性德裡頭名稱。希望常常念的時候,念明白、覺悟了,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把自己的平等覺念出來,這就叫證果。我們有,自己不知道,自己還到外面去尋求。佛這個老師好,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你圓圓滿滿一切具足,不要向外求。向外求是業,是你自己造作的,譬如說你自己造善,你心上有善,你沒有把善放下,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你造作的惡,你沒有放下,感得三惡道的果報。教理行果遍一切法,佛法抓住這個綱領,讓我們覺悟,讓我們修正錯誤、迷惑顛倒,回歸自性裡頭本有的教理行果,這是修行。 「精進」,精進是勤奮,不能懈怠。所以精是精純的意思,「無惡雜故。進謂升進(提升),不懈怠故」,能夠勤奮不懈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慈恩上生經疏》,慈恩是窺基大師,唐朝人,他在《上生經疏》裡頭,《彌勒菩薩上生經》,說「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又踰者」,踰是超越、超過、超勝,有這些意思。「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我們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種種妙行。為什麼?每個法門都能證無上道。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這個意思。因為每個法門都要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總原則。你要不放下,這不是佛法。佛法無論哪個法門,你只放下,因為你不能完全放下,教你用一種方法,就像我們現在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外全放下,咱們就用阿彌陀佛取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得生。其他法門也是一樣的,你只能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同時學幾個法門,你的心分散了,你的力量不能集中,結果你所得到的是知識,你得不到定。 佛法它的目的是教你得定,一門深入是戒,唯有一門容易得定,得定之後就能開智慧,開智慧才是真正的目的。我們求的不是別的,智慧,求開悟,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求這個。我們想佛法以外其他宗教行不行?行,只要你專一,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見性。所以大乘教裡頭有句話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就這個意思。只要懂得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是佛法。不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壽經》、《華嚴》、《法華》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得不到定,你不能開悟,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才說過,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要明白這個意思。佛法教你認識一切法的真相,不要當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最後說,「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云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沒有人能比得上,所以說「無能踰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