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八八集)【日期】2015/3/22【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1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八頁,從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第六行: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這講發菩提心,有隨事,有隨理。隨事,有時候他會退轉,不定性的也能發。下面接著說「順理發心」,順理這是不會退轉的,什麼人?「菩薩性人,乃能得發」。隨事雖然有退轉,但是發心阿賴耶裡面還是落謝善根種子。我們要知道,順理也是多生多世累積隨事,所以他才能順理,這是善根;另外一種,對於經教下了功夫,把這個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發起菩提心。理是什麼?理是一體,真正明瞭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的關係,菩提心自然就生出來了。既然宇宙萬法跟我是一體,大慈悲心、愛護眾生心、度脫眾生的心,如四弘誓願,自然它就生起來,這是自性的性德,不會退轉的,所以是菩薩種性的人。「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這說的是真話,發心功德不可思議。「元曉師所謂隨事發心,即前文之緣事菩提心;其順理發心,即前之緣理菩提心」。《宗要》講得比較詳細,所以念老統統把它節錄在此地。 再看底下一段,「又《勸發菩提心文》」,這裡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善中之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是前清彭二林居士(彭際清居士)他的註疏,《無量壽經》的註解,它的經題叫《起信論》。他在這裡面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大悲心。至誠心就是真心,不是妄心,從真心裡面生出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作用,對自己是深心,對大眾是大悲心,特別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苦,真苦。彭居士那個時代是乾隆時候,清朝的盛世,太平盛世不容易感覺到苦,不是深入佛法很難體會。深入佛法如何體會?他知道輪迴苦,知道因緣果報苦。可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一切眾生所感受的,是我們親眼看見的,親身所體會到的,真苦!貧富貴賤,各有各的苦處,真正是苦不堪言,感召的天災人禍。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對於人生的目標、方向無所適從,真苦!古時候傳統教育踏實,從小就薰習倫常、道德、因果、聖賢教育,對於人生(經營這一生)方向、目標清楚明白。現在沒人教了,我們看到小孩受的什麼教育,電視的教育、網路的教育,電動玩具、遊戲機的教育。你細心觀察那裡面內容是什麼?殺盜淫妄,不堪入目。小孩從小就這些東西進入阿賴耶識成為種子,這是習性,不善,他這一生還會有幸福嗎?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倫常八德,推動起來不容易,原因在哪裡?一般年輕人沒有這個根,對傳統文化存的是懷疑的態度,甚至於否定了,都認為這個東西是封建時代的,是古時候這些帝王欺騙老百姓的把戲,對於古聖先賢沒信心。眼見耳聞是西方文化,是民主自由,我們接受了西方文化,造成今天社會現象。 現在確實有人對西方文化懷疑了,懷疑的人愈來愈多。前幾年我在澳洲,陸克文先生他的姐姐,我們在布里斯本見面,她就提出這個問題問我,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我告訴她,民主制度是個不得已的制度,在美國可以(因為美國歷史只有兩百年,兩百年沒根),全是外面移民到美國去的(美國的土著紅番那是一群很可憐的人),所以大家都沒有根,採取民主制度行。我跟美國人說過,中國的制度不適合美國,美國的制度也不適合中國,這一定要搞清楚。好比開個店,中國人這個店是老店,五千年了,世世代代相傳下來,老字號;美國才兩百年,沒有老字號,大家都臨時擺個攤子,所以選一個代表人來管理,這對的。中國,總不能叫老店讓它分家,讓他也擺攤子,哪有這個話?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得認識。一個制度有它時代因素在其中,有它的歷史傳統,逐漸發展的。中國文化,我們自己說優秀,外國人不相信。我看到英國湯恩比的一些著作,外國人說優秀,大家沒話說了。不但優秀,優秀當中的優秀,這是湯恩比所肯定的,而且深深期望在這個世紀(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能夠普及全球,這是他的願望。為什麼?他說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是包容的、是謙讓的、是為別人著想的,有歷史為證,說明他不是隨便說的。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無論對內對外都講求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能夠捨己為人,也就是說待別人厚道,自己生活節儉。所以每個朝代四周的鄰國都到中國來朝貢,遇到疑難都向中國領導人、向中國讀書人請教,這種歷史上記載得很多,從來沒有侵略過別人。所以中國的文化,他說可以救全世界,非常殷切盼望著中國文化能夠復興。這是外國人,他是為整個世界著想,希望這個世間能夠安定和諧,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中國人做得到。我們也有這個信心,看到他這些著作,我們的信心加強了,需要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行業重視傳統,特別是傳統的智慧、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方法、傳統的經驗,非常寶貴。從哪裡做起?從自身做起,自身要向聖賢君子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去學習,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帶給全球幸福美滿,這是菩提心。沒有這個心不能學傳統文化,沒有這個心不能學佛,佛的菩提心比這個還大,不僅要救地球,要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 所以彭居士說,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是眾生的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為什麼?它跟如來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佛證得圓滿的大覺,證得究竟圓滿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在外頭學來的。大乘經教告訴我們,這是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必向外求,見性全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大乘的教學,大乘傳到中國,把佛教裡面教學的理念、方法也傳到中國來了,中國儒家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佛在中國,跟中國的儒、道融成一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派,不能少。講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這三家是主,旁邊還有九流,叫三教九流,是一體。這個一體的概念,唐朝時候就講得很多,少林寺有一塊碑記載的「三教九流混元圖贊」,唐肅宗時代刻的,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這是證據。這就是今天外國人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就這個意思。 多元文化,中國比外國早,中國本國三教九流是一家。今天我們把它擴大,世界宗教是一家。怎樣才能變成一家?一定要學習,要教育,真的是教學為先。每個宗教經典都應該學習,經典豐富,分量很大,沒時間學,要把它精簡。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宗教都編一個《36O》。我現在看到《聖經36O》,在裡面選出三百六十小段,分量就不多,人人可以學習,從頭到尾念一遍也不過二、三個小時就念完了,好!這一次我訪問馬來西亞跟新加坡,在新加坡跟老朋友,新加坡的宗教聯誼會哈比哈山長老,伊斯蘭教的,編了一個《古蘭經36O》,送給我了。我看到非常喜歡,《古蘭經》的精華,分量不多,三百六十小段,我想不需要兩個小時就讀完了。我希望每個宗教都編一個《36O》。希望在明年我們選一個時間在聯合國辦一個活動,這個活動就是全世界宗教團結,像宗教聯誼會這樣的組織,全球性的宗教聯誼會,在聯合國來辦這個會議,主題:「化解一切衝突,促進全球安定和諧」,這很有意義。團結九大宗教,新加坡是第一個,一九九九年,我們做成功了,希望發揚光大。現在澳洲也團結起來了,希望有德高望重的人來帶頭、來號召,我們向這方面來努力。 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性是什麼樣子?悟是什麼境界?他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說清楚了,說明白了。第一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心多好,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清淨是本善。能大師第二句說,「本不生滅」。一切法都有生有滅,唯獨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是什麼?真心,中國人叫本性。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字就是能大師講的這五句,用一個字來代表,善。本不生滅,善;本自清淨,善。「本自具足」,具足是什麼?一樣不缺,智慧、德能、相好,一樣不缺。「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所以真心是定的,心浮氣躁是妄心,不是真心。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所以真的是一體,一體是自性。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剎土,從哪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是一體,比一家的關係還親密。所以菩提心是自性本有的德行,不是從外來的,而且是德行裡頭的第一德。自性萬德萬能,第一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愛心,沒有條件的,清淨平等愛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的。眾生有迷有悟、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不管怎麼樣,統統是自性變出來的,所以回歸自性就平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迷的人不曉得,覺悟的人都知道。誰覺悟?阿羅漢覺悟了,菩薩覺悟了,諸佛如來覺悟了,他們全知道,我們學佛要向他學習。學佛學什麼?學佛就學開悟。難不難?不難。為什麼?悟是本覺,是你的真心,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來的。《起信論》上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外面學來的,本覺是本有的。中國古人把這個寫在《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就是剛才我講的惠能大師的二十個字,一個善包括了。「性相近,習相遠」。自性是一個,是共同的,能生萬法。佛陀的教育就是回歸自性的教育、回歸真心的教育、回歸本善的教育,它是稱性的。所以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能救一切苦難眾生,有能力化解一切衝突災難,有能力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我們一般人羨慕神通,自性具足無量神通感應。 下面說,「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淨宗修行總綱領。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希望在極樂世界證得究竟圓滿,如何能夠獲得?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真信切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決定成無上道。「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最重要的。「今此第十九願為聞名發心,證諸第二十六願聞名得福,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這幾願都很重要。聞名發心,我們現在學的第十九願,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聞名得福,你要想修福,世間人都希望修福,想盡方法修福,不知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修大福,修無量的福報,沒人知道。 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知道,所以他真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句名號念了九十二年。從他一生行誼當中我們看出來了,他為我們證明,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一生沒有病苦、沒有老苦、沒有死苦,生老病死,生那是過去了,不算了,不提了。一百一十二歲,體力跟年輕人差不多,生活完全自理,不需要別人照顧,往生的當天,他晚上走的,白天還在菜園裡面工作一天,整地、翻土、拔草、澆水,白天幹了一整天,晚上自己念佛往生,不要人助念。他說得很好,助念是沒把握,助念不可靠,我自己有把握,我自己會走。他真做到了,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再不懷疑了。看到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二十歲出家,就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那麼樣的成就,令人讚歎!我看他的碟片看了幾十遍,我想他得念佛三昧,從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這個時代,參禪要得明心見性,沒有了。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說過,在我們這一代,禪宗得定的還有,開悟的沒有了。來佛寺念佛的,開悟了。得定的有,海慶老和尚得定;開悟,海賢老和尚開悟,他的條件好。真正修行人最重要的條件是老實、聽話、真幹,我們一般人沒有成就就是這三個條件缺乏,缺少一個都不能成就,他具足。一生修學的態度好,真誠、清淨、恭敬。印祖常說:一分誠敬(真誠、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海賢老和尚是百分誠敬,他得的是圓滿功德,圓滿的成就。在這個時期表演給我們看,為我們修淨土同學作證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我們應當要學習,不能再懷疑,不能再懈怠,這麼好的榜樣。你看淨宗,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緣無比的殊勝,遇到夏蓮老老居士會集經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作註解,這個註解是引用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正知正見;又遇到海賢老和尚為我們作證,他這一生就是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他做到了,他做了九十二年。他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也沒有聽人講過一次經,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他是農民出身,從小下田工作,所以對於農事很有經驗。出家之後還是種田,種田收成還很不錯。他非常勤奮,開荒,一生經營了一百多畝地,生產的農作物非常多,寺廟裡生活沒問題,靠這個收入。還有多的,多的他不賣,救濟貧苦,周圍一百多里的環境之內,有這些窮苦的人沒飯吃,他救濟。這是財布施,內財布施、外財布施。修橋補路,幫助別人建立道場,他沒休息。好在這些工作不妨礙念佛,念佛在哪裡?工作裡頭念。告訴人,工作念佛不感覺得辛苦,不累。這是念佛的好處,為我們做榜樣,為我們做證明。 第四十七願是聞名得忍,這個得忍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大乘經教裡頭常常提到,什麼樣的菩薩證得?七地以上,七地菩薩證得的是無生法忍。無生忍有三個階級,上中下三品,下品七地,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地位高,跟究竟佛果很近,上面十地、等覺,最後就是妙覺,成佛。用什麼方法?就是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演的。他有沒有得到?我們相信他得到。老和尚的忍辱波羅蜜,他那個地區的人都知道,老和尚一生沒發過脾氣,你羞辱他、你欺負他,他統統能忍,他不跟你辯駁,他慢慢讓事實來證明,時間久了,大家事實真相明白了。老和尚,冤枉,他能忍,沒有怨恨心,沒有嫉妒心,沒有報復心,這是什麼?身心和諧。他為什麼不生病?道理在此地。如果有怨恨,怨恨會帶來疾病。大乘佛法的教學,老和尚統統做到了,表演給我們看。 我們看下面,「故此願」,這個此願就是十九願聞名發心,「理應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應該這樣解釋,念佛得到佛力加持。「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王宏誓願力不可思議」,願王就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發四十八願,願力不可思議。 「修諸功德…晝夜不斷」,這幾句話,「表發大心後之大行」。你看,「因聞名而發心」,發心修大行是為第十九願的全文。其中,『六波羅蜜』,也稱為六度,度的意思是度生死苦海。這段經文的原文,「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是功夫的圓滿,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一定得佛力加持。大行,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所表現的,那就是大行,他為我們作證轉。六度,度生死海,到涅槃岸。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徹底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就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海賢做給我們看了,你看他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做得圓滿。「持戒」波羅蜜,三皈、五戒、十戒、三聚淨戒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老實念這句佛號就是戒律圓滿受持了。「忍辱」波羅蜜,念這句佛號,圓滿的忍辱。「精進」,晝夜不斷,生活上沒有間斷,工作沒有間斷,待人接物念佛也沒有間斷。談話的時候也很專心聽,但是佛號不間斷,聽完之後,有答覆別人的地方,為人講講開示,幫助人斷疑生信,心裡佛號也沒有中斷,真精進。「禪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就是禪定,無上深妙禪,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有戒有定當然開智慧,「般若」是開智慧。六度圓滿統攝萬行,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一句佛號全收了。 「堅固不退者,指如上之大願大行,決定不移」,不移是不改變,沒動搖,「永不退轉」。「如偈云」,這個偈子是本經裡面的經文,「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是堅固不退的意思。海賢在我們這個時代表演的,他是前年二O一三年元月往生的,距離我們才兩年多,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我勸同學真學他,向他學習。他的光碟,他的《永思集》,多看。光碟最好一天看三遍,一遍一個小時,一年不間斷。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念佛坐著念行,站著念也行,走動也行。或者把念佛定作早晚課,早晨起來念五千,晚上睡覺之前念五千。一定要聽光碟,要看光碟,一年一千遍,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一年當中一堂課不缺,真修淨土,真正的彌陀弟子,這一年天天都沒有空過。不念佛、不聽經,空過了,空過太可惜!經上講得很清楚,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往生是信願,真信切願決定往生。那一向專念呢?一向專念是品位的高下。你現在把時間騰出來多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你佛念得少,往生品位低。這個世間事統統放下,假的,帶不去,極樂世界的品位是帶去的。所以要認識清楚,帶得去的拼命幹,帶不去的徹底放下,念頭都沒有,你不去想它,那帶不去的。擺在我們面前,什麼是帶得去,什麼是帶不去,這就是我們選擇的標準。 下面我們看第二十願,第二十願裡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臨終接引願」。我們看經文: 【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 就這一句,七個字。 【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沒有說四土三輩,沒說,沒有說,那就全包含了、全包括了,從上上品到下下品,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都是的。阿惟越致,念老有註解。我們看他的註解,『一心念我』,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兩個字前面有解釋,心無二念叫一心,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地方的一心,「指萬有之實體真如」,這是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今約本經,唯一堅定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也就是真誠的信心,我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是一心。我決定求生淨土,這就是圓滿的一心,真信切願,念念求生淨土。念念既然都是淨土,心裡就沒有雜念,這叫一心。 「如《教行信證文類》」,這是日本淨宗祖師所著的,他說「信樂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一是真,二就是妄,真,實實在在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又《探玄記三》」,《華嚴經探玄記》,賢首國師的著作,這是解釋《華嚴經》,《華嚴經》上說的,「一心者,心無異念。」沒有其他念頭,他就是一念阿彌陀佛,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九十二年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換句話說,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裝阿彌陀佛,這個難得。又《止觀》第四卷說,天台宗的,「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餘緣(指心中不緣其他一切事物)。」念老舉這麼多例子來告訴我們,心裡不能有妄想、不能有雜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怎樣?不需要,念這一句彌陀,把本師都包括在其中。前面說過,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是一切諸佛的通號。你想想這句佛號的意思,這是梵文「阿彌陀佛」,要把它翻成中國意思不是不能翻,很好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都是!所以無量覺是一切諸佛的通號,念這一佛名,所有一切諸佛全念到了,一個都不漏,你怎麼不相信?還要依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又一心有事理二種」,無餘念這是事一心不亂,入實相是理一心不亂,講得好。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的,事一心。他有沒有入實相?有。從他談話裡頭,偶爾也露那麼一句、二句,諸位細細去聽,裡頭有一句話,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能說。再跟《永思集》裡面的記載對照一下,他的師父給他剃頭,那時他二十歲,剃頭之後,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後面還有附帶的話,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什麼意思?明白了是什麼意思?明白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怎麼樣?不能說,不能亂說,不能說。他依教奉行,他真的不說。所以確確實實他明心見性,他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入實相。我從旁邊觀察,淨土念佛的功夫,這三等,第一個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取得往生的把握,你只要不退心,你決定往生。往生生哪裡?生同居淨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天兩道,釋迦牟尼佛的有六道,極樂世界只有兩道,人天,沒有修羅、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它只有兩道,功夫成片就能生。念到事一心不亂,剛才講了,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開悟難,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我們都可以爭取到,只要真幹。在這個地方的努力,往生之後,你就感覺到非常值得,因為在極樂世界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也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個地方修行比極樂世界來得快,極樂世界沒有障緣,提升緩慢;這個地方障緣很多,所以提升很快。在這裡修行禁得起考驗,所以成就快、成就高,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此界他方都好,但是決定要這一生往生淨土,這個信心要強烈,不能沒有,我決定得生,有這樣強烈。 我們再看下文,「今一心念我實兼事理」,這個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一心念他的名號,這裡頭有事有理。理、事,我們不要去爭,不要去打妄想,先從事一心,然後自自然然證理一心,這就對了,循序漸進,這是個過程。一定要以理一心為標準,為什麼?得事一心之後,心清淨,清淨心得到了,平等心沒得到。你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三個階段,理一心是平等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大公無私下手。記住這麼一個原則,對待一切人事物大公無私。如果有時候忘記了,你就把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末後那句話提起,「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自性是一個,萬法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之法都是同一個自性生的,你慢慢會產生一體的概念,這個好。眾生跟我是一體,我愛我的身,我就愛他的身,是一不是二,這個好!幫助我們觀想,幫助我們菩提心修得圓滿。不至於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就不好,這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妄想心,是末那識、第六意識,不是真心。這個要注意到,慢慢向上提升。 底下說,「現世淨業學人」,這是現在世間,「但深信切願稱念名號,即是一心念我」。我們從哪裡開始?從這開始,深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對這個決定不懷疑。切願,切是懇切,我就這麼一個願望,願生淨土,我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跟他老人家學習,我就是為了深信切願,所以才念佛名號。稱念名號,念出聲音行,不念出聲音也行。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他默念的時間多,有時候金剛持,金剛持是口動,沒有聲音,但是多半時間他還是默念,口也沒動,心裡佛號沒間斷,這決定得生。 「如善導大師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的時間久還是現前,「念念不捨。是即一心念佛」,這個重要,「蓋從事入理,且事中舉體是理。」所以事一心慢慢修自然就契入理一心,不要著急,不要分別,一切讓它自然成就,自然比什麼都好,自然是最完美的。如果我們急躁,還要趕快,還怎麼沒有得理一心?這樣子把一心不亂就破壞了。為什麼?你雜念進去了,一心不亂是裡頭沒有雜念。所以我們要學從事入理,從功夫成片入進去,一切都是自然的。事裡頭舉體是理,這是真的,事是現象,理是理體。常寂光是理,光中化佛無數億。六祖所說的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事,那個能生是體。事有生滅,體沒有生滅。不生不滅跟能生萬法是一不是二,這個事實真相要明瞭,不要忘掉。境界有的時候跑了,用這個經文念幾句,觀想,就又回來了,就恢復了。事中有理,理中有事,理事是一,理事不二,這完全是屬於境界。 我們看念老以下的註解,「以上第十九願是因,第二十願則是其果」。第十九願是念佛,第二十願是往生,往生是果,因為往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果。「若人如第十九願發心念佛,則臨壽終時彌陀與極樂世界諸菩薩等眾,前來接引,現其人前,經須臾間」,須臾間是很短的時間,「據《大集經》即今之四十八分鐘」,四十八分,很長的時間,這古人有經論做依據的,四十八分,不到一個小時,「彼人即往生極樂淨土,作阿惟越致菩薩。(以上是為第二十臨終接引願)」。所以有因有果,一向專念是因,往生極樂是果。我們看念老的註子,「深顯果教他力不可思議之方便妙用」。因果同時,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修因證果,是像我們這植物一樣,開花結果,淨土法門不是的,因果同時。所以它用蓮花表法,蓮花是因果同時,有花,花裡頭就有蓮蓬,蓮蓬裡頭就看到蓮子,慢慢花圓滿了,全開了,蓮子成熟了,用這個來做比喻。所以淨宗也稱蓮宗,用蓮花做比喻。這個裡頭果教他力,不是靠自己,完全靠佛力加持,這是他力,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方便妙用達到究竟圓滿。 「具縛凡夫能帶惑往生者,皆因彌陀此願,臨終聖眾現前,慈悲攝受之大力」。這個我們得感恩,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個凡夫煩惱一品也沒斷,帶著迷惑顛倒、煩惱習氣他能往生,為什麼?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難信之法。皆因彌陀此願,阿彌陀佛第二十願,二十願是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不退是三種不退,第一個位不退,第二個行不退,第三個念不退。位不退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的,行不退是大乘菩薩證得的(不再退墮小乘),念不退是法身菩薩證得的。從念不退就是一直向著究竟果覺上邁進,真正不可思議。用的功夫不多,成就不可思議,所以叫做難信之法。那些修八萬四千法門的人,你跟他講這個,他不能接受,哪有這種事情?是佛說的,他也許錯解了,大概這是佛的權巧方便,哄哄這些愚痴眾生而已,業障深重的,安慰安慰他,未必是真的。那些菩薩作如是念,錯了,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我們要感恩佛菩薩,臨終現前,慈悲攝受的大力。 如宋朝靈芝法師說的,「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種是種子,善惡業的習氣種子,「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一般如果我們細心冷靜觀察,在醫院裡面可以看到,一個人臨走的那個樣子,走的時候很安詳,必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才有這個相,心行不善的現的都是惡相。你看這個地方講人臨終,識神是第八識,第八識做不了主,阿賴耶識含藏的善惡種子都跑出來了。如果這個人平常是惡多善少,那惡的種子全跑出來了,善的種子沒看到,必墮惡道。如果善惡種子同時都現前,那就不知道最後是哪一個種子引導他,如果是善種子,人天福報;不善的種子,三惡道去了。現在這個社會,這一切眾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我們反省一下,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是善念多還是不善的念頭多?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不善的念頭多,現在一口氣不來,不善的念頭就帶我們到三惡道去了,很可怕,這不是小事。我們不想到三惡道,念念是善念,不善的念頭不生、不起,這個好,為什麼要起不善念頭?當然最好念頭統統歸到佛號,念頭才起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不讓念頭存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好!或起惡念,或起邪見,這都是墮三惡道的。或生繫戀,繫戀是什麼?對這個世間有貪戀,這裡頭大概最多的是親情,捨不得離開。這是為什麼印祖常常開示,念佛人臨終,家親眷屬不要在身邊,在身邊照顧的最好都是蓮友、同參道友,他們懂得。家親眷屬很容易引起他貪戀,難捨難分,好了,這就惡道去了,這很可怕。有猖狂,猖狂大概都是墮地獄,作惡太多了,惡習氣統統在這個時候起現行。惡相非一,不是一種,很多,都叫做顛倒。 「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復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這就是病痛。神識離開身體,當然我們還沒有這個經驗,但是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說,我們的神識離開身體,那個痛苦就像生龜脫殼,舉了這個比喻。烏龜,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扒下來,你想想看,多痛苦。我們神識離開身體就這樣的,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我們想躲避這一關,唯一的方法就是信願持名。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幹,準備好,我走的時候沒有干擾。像海賢老和尚非常自在,說走就走,看到佛來接引就跟他走了,這個身體沒有留戀,丟掉,不要了,這解脫!所以如果說是有病苦、有死苦,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這個時候最怕的,所以助念為什麼?怕臨命終時痛苦,讓你佛號提不起來、想不起來,光是顧著病痛這就壞了。這就需要助念,助念不是沒有用,是管用。但是不需要助念當然最好,自己有把握。這個把握決定是阿彌陀佛來跟你約定好的,連幾點幾分幾秒都不會錯,會告訴你,你那個時候見到佛與大眾來迎接,歡歡喜喜走了。這邊世界忘掉了,絕不能想這邊世界,一想,佛菩薩就不見了,六道輪迴就現前,你說這多可怕!所以,「不能持名,何得往生?」你念佛,把念佛都忘掉了,你就不能往生了。 「故知凡夫往生,非憑自力,全仗彌陀大願加被,令不顛倒,始能往生也。」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要肯定自己是凡夫,不要以為自己功夫不錯。自己真的功夫不錯,常常見佛,但是那是真功夫。如果是假的,你就被妖魔鬼怪欺騙了,他會現佛的相來誘惑你、來引導你,那不是真的。你在那個時候不知道,你看到誰來接引?藥師如來接引你了;你天天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來接引你了,那都不是真的。你修淨土的,決定是西方三聖,本尊,不能是別的佛菩薩,別的佛菩薩是冒充的,要清楚。見到別的佛菩薩,還是念阿彌陀佛,不要理會,不能跟他去,要加緊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全仗彌陀大願加被,令不顛倒,不顛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能往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