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O八集)【日期】2015/7/6【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2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九頁,從第三行第三句看起,第三行第三句: 又《宗鏡錄九十五》,《宗鏡錄》有一百卷,這是第九十五卷,有這一段文,「曰:以無法財,名為貧窮。故知普濟貧苦,即須法財並施」。念老引《宗鏡錄》上一段話來解釋經文,『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般若經》上講三種,還有無畏布施,這才圓滿。這裡面財法很重要,眾生沒有修福,果報就貧窮,貧窮物質生活往往欠缺,帶來苦痛。有財富,沒有聰明智慧,這也是貧窮,在智慧上貧窮。物質上他富有,智慧上貧窮,人生很難得圓滿。財法兩種布施,果報得到的是財富滿足,智慧也圓滿,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九法界眾生都離不開這兩樣東西,所以菩薩普濟貧苦,救物資欠缺的人、救智慧缺少的人,這兩種人都要救,那就是財法並施,兩種布施都做。 故「積功累德品」,這是本經「積功累德品」裡面說,「恆以」,恆是不間斷,生生世世不間斷,時時刻刻不間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說明了菩薩日常生活他行什麼?就是行六度,這六種叫菩薩行。菩薩必須要將六度之行表演出來給大家看,這是屬於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是課堂上課,身教是一切時一切處他就是這種做法,這是菩薩的行為。看到別人缺乏的,他自自然然就伸出援手去幫助他,缺衣服的就布施衣服,缺糧食的他就供給糧食,缺什麼他就幫助你什麼,他真幹,喜歡幹。布施,佛告訴我們,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人的財富從哪來的?算命看相確有其事,不是完全騙人的,遇到高明的人的確很準確。你看袁了凡先生家訓裡頭他自己敘說,他小時候父親過世,母子相依為命,讀書,大概家庭經濟有困難,所以她就叫她兒子去學醫,學醫可以救人,也能夠維持自己生活。你看看選擇這行業救人,想到自己,也想到苦難的眾生,這心善。有一天,他到山上去採藥,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孔先生,看他的相,就告訴他,你是讀書人,是個做官的命,為什麼不讀書?他就把家境困難的情形告訴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確,他就帶孔先生回家見他媽媽。他媽媽就請孔先生給他算終身的流年,就是一生的命,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孔先生勸他媽媽,這個孩子是做官的命,官做得不怎麼大,最高的是在四川一個小縣分當縣令,知縣。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到五十三歲那一年,就應該辭職回老家,壽終正寢。給他算的終身流年,每一年,因為讀書要參加考試,考試考多少名都給它記錄下來。這就上學了,明年去參加考試,考試的名數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好像是年年都參加考試,年年都給他算,二十多年。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為什麼?命運注定的,想也是妄想,也沒用處,所以他就萬緣放下。 二十年之後,三十五歲,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是參禪的,在現在的南京棲霞寺,這很有名的。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禪,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不容易,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覺得這功夫不錯。向他請教,你這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每一年收入(國家給他的俸祿)、考試的名次完全都準確。他說我相信了,既然都是命定的,什麼都不想,我想它也沒用處。雲谷禪師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他問:你笑什麼?我本來以為你是聖人,你有禪定的功夫,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他說為什麼?只有凡夫的命才會被人算定,真正聖人的命,他自己會改掉,隨著他修行功夫深,他的命運天天不一樣。你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得一點都沒算錯,你是個標準凡夫。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了凡先生不會說妄語,他所講的句句是真實話,真話。 所以他就問,命運能改嗎?雲谷禪師說,怎麼不能改?怎麼改法?如果你能夠斷惡修善,你的命運一年比一年好;如果你造作惡業,你的命運就一年不如一年,教他。他聽懂,他也是很聰明的人,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心一發就真幹。發心做三千樁善事,自己用功過格記下來,我這天做了什麼好事,記錄下來。明年去趕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名,他卻考第一名,這就不對了;國家給他的糧食也增加了,跟命裡算的都不對了,果然有效。三千樁好事做圓滿,做了十年,三千樁好事做圓滿,請法師誦經給他迴向。又發願做三千樁好事求兒子,他命裡沒有兒子,果然他有個兒子,很好的兒子,這家就傳下來了。他的後人現在都還不錯,現在家裡這些後人跟我有聯繫,很難得。所以命可以改,命是自己造的,這一生富貴貧賤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因,這一生中得的果報。 我的命也改了,老師幫助我們改的。我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我那一年三十歲,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同學有二十多人。老師曾經告訴我,這二十多個同學,有六、七個,你看相貌很薄,不是一個富貴相,也不是一個長壽的相。老師很清楚,對每個人都清楚,這人福報不夠,壽命短,勸他出來講經。講經是改造命運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講經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都具足。財是什麼?是內財,我要用身體,我要用精神,自己的身體、精神叫內財,錢財是外財,內財比外財功德更殊勝。講經也能增長智慧,為什麼?你要去讀經,你要去研究,這本經拿到手上該怎麼講法,怎樣講得叫聽眾歡喜、叫聽眾開悟。這是一樁好事裡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好的。 所以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聰明,他不聰明,他怎麼會幹這種好事?他是王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做國王。十九歲捨棄王位的繼承權,離開家庭,捨棄宮廷裡面富貴的生活,他出家去修行,去當一個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為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問題。這些修行人真的他們生活好像很苦,但是很快樂,這個樂從哪來的?所以他發心去學道。他是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那個時代印度是宗教之國、是哲學之國,哲學的學派很多,宗教很多,他統統都去學習,學了十二年。放下了,為什麼放下?不能解決問題,用佛家的話來說,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放下了。這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十九歲離開家,放下煩惱,那是煩惱障;三十歲,學了十二年,放下了,不學了,放下所知障。那些是什麼?那是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要智慧,所以知識這個東西不學了。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在定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見性成佛,開悟了。 開悟之後,這一開悟真的就什麼都知道,開始教學。到鹿野苑找他以前五個同伴,先把他覺悟的講給大家聽,這五個人當中,憍陳如就證阿羅漢果。一直到七十九歲過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三十歲開始到七十九歲,沒有一天中斷。生活的方式是托缽乞食,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就夠了;晚上樹下一宿,規定,這就是戒律,定的規矩,不能在樹下住兩晚上,不可以,你只能住一晚,明天另外選擇一棵樹,不能在同樣的樹下。怕什麼?怕起貪心,這棵樹大,很蔭涼,坐在這裡不錯,明天再來,後天不想走,這就麻煩了。你就起貪心,就有分別執著。所以總是叫你遠離煩惱,方法巧妙極了。 他選擇這個,他不做國王,不做國王做什麼?做法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明瞭,教學,教化眾生,沒多久學生就上千人。我們估計跟著他的,有臨時來的、短期的,有長期的,一生都跟著佛,不離開釋迦牟尼佛,他到哪裡去跟到哪裡去的,這個團體至少有三千人。在中國,孔子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釋迦牟尼佛也是弟子三千,學生裡面有證阿羅漢果的,有證菩薩果位的,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四眾弟子。所以世尊選擇這一門教學,我們學佛學了六十多年了,大小乘經裡面我們看了不少,總結什麼?所有的佛、菩薩、羅漢,他們的事業全是教育,沒有從事其他行業的,沒有從政的,沒有做官的,沒有做生意買賣的,連做醫生這一行也沒有,醫術他們懂得,做附帶的,他們的正業就是教書。 教書這個行業在中國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中國古時候一般人民最尊重的是教書的,三家村教私塾的受人尊重,為什麼?教書是義務,沒有收學費的。收學費,你是開店,你做生意買賣。所以教書先生不收學費的,沒有收學費的,生活怎麼辦?學生家長逢年過節送一點禮物供養老師,學生家裡富有的多送一點,家境清寒的少送一點。所以孔夫子講,最少就是束脩,束脩是什麼?是醃的臘肉,切一小條,也就半斤、一斤,做為供養老師的禮物,這少的。老師不能說要錢的,完全是義務教學,而且把學生當作兒女一樣看待,認真教學,這受人尊敬,不要錢的。第二個,行醫的醫生,醫生給人治病不要錢的,病治好之後,家裡富有的多供養一點,家裡清寒的就不必了,藥費都不要。這兩種人是救人的,老師是救人慧命,醫生是救人身命,沒要錢的。不像現在,現在學醫是為了賺錢的,在從前沒有的。所以這兩種人,雖然他身上一文沒有,走到哪裡都有人招待他,吃住都有人管,為什麼?尊重他。 釋迦牟尼佛選擇的是教學,你要把他的傳記翻開來一看,他是個非常偉大了不起的社會教育家。他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義務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收學費。學生來求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來,我都會教你。這經典上可以看到,現在講的多元文化義務教學,怎麼能收人錢?供養只限四種,這四種之外不接受,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出去托缽,人家供養一碗飯,這個可以接受;衣服破了,人家送一件衣服能接受;臥具,晚上睡覺有一塊布墊到地底下,佛教裡面叫具,臥具,就是睡覺的時候用的,現在變成拜墊拜佛了;第四樣,醫藥,生病的時候,人供養醫藥可以收,其他的沒有。後世在中國,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施主是帝王、是大臣,供養土地、供養寺院,你看佛弟子也接受了。戒律上是不許可的,也接受了,這是什麼?在中國有必要,中國人尊師重道,老師出去討飯,這個弟子大不孝,這還得了!所以佛教好在哪裡?它尊重本土化、現代化,它不是墨守成規,它是隨時隨地很活潑的,它能夠適應。所以到中國來,生活方式跟中國人完全相同。但是那個時候不是有私人財產,國家供養的土地,這個土地是給農民耕種,收租,糧食就沒有問題了,寺院經濟問題就解決了,不需要靠信徒供養。國家給你蓋的道場,你住不成問題了,不必樹下一宿了。這種適應的能力,所以它能夠流行這麼廣。 佛陀過世之後,弟子們四面八方弘教,講經教學。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沒有了。像印度尼西亞,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古時候是佛教,大概有七百年沒有了。什麼原因?多半是戰爭、戰亂。唯獨傳到中國來這一支,二千多年沒有衰,這是中國國家護法,國家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一提起來,儒釋道,它已經完全中國化了,變成中國文化主流裡面的一支,儒釋道的一個支派。所以衣服,穿的衣服,我們在外面這一件有格子的,這是佛教的袈裟,裡面的海青是我們中國漢朝時候的禮服,讀書人的禮服。我們外面披一件袈裟,表示紀念,表示不忘佛陀的恩德,是這個意思。 到中國來,素食的運動是梁武帝時候提倡的,梁武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讀大乘經,經上有菩薩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看了很受感動,他就帶頭素食,號召寺院裡面統統素食。所以素食運動是中國大乘興起來的。所以諸位看看西藏,他們不是素食,外國的佛教也都不是素食,只有中國佛教是素食。因為佛教過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的,托缽是沒有選擇的,不能說我要素食,人家吃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它適應的這種文化很普遍,便利佛教的弘傳。素食確實是健康的,也是積功累德,不食眾生肉,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是非常好的飲食方式,這個值得宣揚。 所以這種布施得要做出來,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歡喜財布施,歡喜法布施,法布施就是講經教學,講經教學是出家人的本業,在家人也可以幹。你看夏蓮居老居士,在家居士;黃念祖,在家居士;李炳南,在家居士,他們幾乎把這個當作自己的正業。因為他們有工作、有收入,生活能過得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他就做佛教事業,組織念佛同修們做一個蓮社,做一個居士林。李炳南老居士,台中佛教蓮社,他創辦的、他領導的,每個星期,天天念佛,星期天講經,大家有空來聽經,星期天講經。以後又辦,我到台中,他剛剛創建了一個慈光佛教圖書館,這是佛教文化機構。圖書館每一個星期講一次經,星期三的晚上。所以喜歡聽經的,每個星期三到圖書館,一定那邊講經。所以他也不要打廣告,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晚上。以後我們搞大專講座,也在這個圖書館,也是用星期天,星期天辦大專講座,圖書館講經是星期三,星期三晚上。星期天全天是大專佛學講座,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中午供給素食。所以學生中午在那邊吃飯,下午三個小時課完了,再回去。大專學生能夠一個星期有一天佛學課程,統統沒有收學費的,大專講座,中午這一餐飯,圖書館供應、供養,有信徒捐助供養。寒暑假,對全台灣各個地方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圖書館考慮宿舍能住多少人就收多少學生。台中地區的,可以來聽經,下午下課之後可以回家去,那就報名參加,這個不限制。這個事業做了十幾二十年,老師往生之後,現在有沒有我就不曉得了。慈光佛學講座,我參加了十幾屆,所以早期的學生,我都認識,很難得。 所以在家出家,我們都要幹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素食就是無畏布施,放生是無畏布施,眾生有苦難,你去幫助他,讓他得到安穩,這屬於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你都需要,你都想要得到,怎樣才能夠得到?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要真幹,歡喜幹。章嘉大師教給我,要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念頭,這樣就好。遇到緣的時候,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這一句話說得好。我們沒有很多的錢,沒有很多的錢,一毛兩毛、一塊兩塊都是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只能出這麼多。個個都能修圓滿功德。佛門好,它講道理。 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律。我們學淨土的,淨土法門,早年在美國的時候,美國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個緣起,緣起裡面提到行門的五個科目,這就是戒律。第一個,「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學佛了,前面是世間法,沒有學佛都應該要遵守。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弘法利生,勸進行者就是講經教學,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要勸導大家,幫助大家進步。行者就是修行人、就是佛門弟子,給他們做好榜樣。這是第一門課。 第二門,「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就是團體,團體要修六和,和為貴,中國人講和為貴。「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大家在一起,人人都需要遵守的根本戒,這叫僧團,這是佛教團體。如果這個佛教團體裡頭沒有六和敬,那是假的,那不是佛教團體,佛不承認。團體必須要修這六條,這是佛門佛弟子的團體,無論大小統統都要遵守。第三個是「三學」,戒定慧三學,一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是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概念,我們一般講理念,學習的理念、學習的方法,這是佛傳過來的。在中國漢朝的時候,儒採取了,承認了,道也承認了,所以儒釋道三家都講求戒定慧。再第四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這裡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最後就是「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你看這裡也有廣修供養,普賢行裡頭,懺悔業障。普賢行願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他跟一般菩薩有不一樣。普賢兩個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是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我修學的對象、禮敬的對象、稱讚的對象、供養的對象。遍法界虛空界,這心量大,一般菩薩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所以淨土是修普賢行的,你看這部經四十八品,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淨土宗是普賢行門,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下面講到持戒,這是我們淨宗五科就屬於戒律,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持戒是功德,布施、持戒都是功德。忍辱,忍辱能夠保持功德,如果不能忍辱,一發脾氣功德全消掉了,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把你功德全燒掉了。功德不容易,積累功德尤其是難。積累功德要大慈大悲,要像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批評過哪個人,這是修忍辱波羅蜜。唯有忍辱才能精進,精進是向上提升,唯有精進才能得定,唯有得定才能開智慧。這叫「大施主」,幹這些事情叫大施主,自己認真修學做出榜樣給別人看。 所以底下說,「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個道就是菩提道、就是戒定慧之道。不做是假的,不是真的,要去做這才是真的。這叫法施,統統是法布施。我們自己認真做,一切時一切處,眾生看到了,生歡喜心、生效法的心,也學著去做。佛門講表法,表法要盡善盡美,不能表錯了。經中又說,「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是財施。法施裡頭有財施,特別把財施拈出來,提醒我們不能偏在一邊,法施為主,財施是補助,必須也得要有財。尤其是接引初學,老師有善巧方便。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慈光圖書館講經,晚上講經,我們學經的,經學班的同學二十幾個人,派我們去跟人結法緣。怎麼結緣?講堂有兩個門,我們站在門口當接待,替聽眾找座位,替聽眾拿經本,今天從哪裡講起,頁數翻過來,告訴他們。除這個之外,老師講了,如果你們有零錢,買一點花生米,買一點糖果,來的時候,一個人給一個,結緣,將來你講經聽眾才會多。這都是我們學來的,老師教。為什麼同學有人法緣很好,聽眾很多;有人法緣差一點,聽眾十幾二十個?所以教我們結緣。 廣結善緣,我們學會了。所以我的法緣好,許多出家的法師都讚歎。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這老法師,講經教學,著作很多,大我十歲。有一天請我吃飯,他就問我,你的法緣很好,你怎麼修的?我就告訴他,老師教的。走向別人道場,一定要上大殿拜三拜佛,那個三拜佛是結法緣,第一拜,跟道場結法緣;第二拜,跟常住結法緣,就是常住裡面的法師,道場住眾;第三拜,跟信徒結法緣,這道場的信徒。我們要到這來講經,大家都生歡喜。到這來磕三個頭,不能白磕,心裡要發願,我要有機會到這講經,我的法緣就殊勝。如果真的邀請你去講經,保持法緣永遠殊勝不衰,那怎麼樣?勸信眾對自己的師父,就是寺廟的住持,要有恭敬心、要聽他教誨,我們勸他,他會相信。第二個,這信徒要皈依三寶,我們可以代他傳三皈,皈依證一定要老和尚發,是皈依他的,不是皈依我的,這他高興,不把我的信徒帶走。第三個,所有的供養一分不能帶,全部交給老和尚,供養常住。你的法緣就勝了,大家都喜歡請你來講經。你要是又收皈依徒弟,又把錢包都帶走了,下一次再不能請他。這人情一定要懂,法緣殊勝就從這來的。所以任何地方,居士地方亦如是,道場那個地方,人家送的紅包供養都要給常住、給這個道場,算是我供養他們的,這就對了。所以大家歡喜,請我講經,我們一分錢不要,遠地方,旅費我接受你的,你給我買機票、船票,交通工具,你們負責任;到你們那裡住多少天,飲食、宿舍你們負責。錢不要,一分錢都不要,這才行,信徒供養的這些錢統統要給常住,決定不能帶走。這個就是僧讚僧,天下道場是一家,沒有人不歡喜。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我們把它說清楚、說明白,就是信徒所有的供養,還有莊嚴之具,這都是在供養裡面的,我們都不要。道場莊嚴之具,我們沒有道場,你供養我,我沒地方放。有的供養佛像、菩薩像,供養最多的是彌勒菩薩(歡喜佛),馬上就轉供養,這個要懂得。道場以清淨為莊嚴,印光大師道場非常簡單,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像也不高,小尊的雕像,旁邊一對蠟台,點蠟燭的,一杯供水,一個香爐,一個引磬,一個小木魚,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我就看老和尚的關房,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印祖自己寫的死字,天天想到我要死了,死了怎麼辦?死了到哪去?這都是要常常放在心上的,跟道才相應,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住在此地,這個地方不是道場,念佛的同學十幾個人,每個人買一棟房子,產權是屬於他自己私人的,我們住在一起,互相照顧,這個方法好。在這個地方,確實有四面八方來的學佛的同學、客人,天天不斷,從各個地方帶來的禮物,吃的、用的,還有帶來的錢財。錢財,我們在銀行註冊了一個基金會,統統歸這個基金會管。基金會五個董事,幹什麼?做佛陀教育。基金會名字是他們給我起的,用淨空兩個字,「淨空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這麼個名稱,在香港政府註冊,後面還有個「有限公司」,這是香港的規矩。這個錢拿來幹什麼?在全世界就是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所有的宗教,我們這錢有多的,它們有缺少的,我們都可以幫助它。現在我們這邊的漢學院,漢學院也有個基金會,我不知道那邊收入情形怎麼樣,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單位,我們要支持它的。另外,與我們有關係的,真正做這個事業的,馬來西亞有個漢學院,印尼他們要成立,好像現在還沒有正式成立,他們也想做漢學院,現在我們在歐洲想建一個。我們的財源從這來,這樣好,很乾淨、很俐落,自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妄想。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故知大施主必須財法二施」,有財施、有法施。「如《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這兩句話好。財濟世貧,世間貧苦的人,沒有錢財,過著貧窮的生活,要幫助他。以法呢?法布施,布施給誰?沒有福報的人。有財,如果沒有智慧、沒有福報,這個財用這一世完了就沒有了,他帶不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如果是發財還吝嗇、還有貪心,貪而無厭,沒有滿足,沒有福報,來生財就盡了。他命裡頭的財庫到此為止,後面雖然有,他沒有這個福去消化它,他享不到這個福。那怎麼辦?要用佛法去幫助他,讓他開悟,他有享不盡的福報。福是有,壽命沒有,死了之後,還留了很多。如果有智慧就趕緊布施,為什麼?來生的福報更大。這一生要不知道布施的話,財就有也等於無了,很可惜,這要有智慧。所以財跟智是不能夠欠缺的,有財要有智,有智要有財,才能夠行菩薩道,才能夠像菩薩一樣做大施主。「蓋謂以財施救濟世間貧窮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無福聞法之士」,這士就是有知識的讀書人,「故名為大施主也」,這大施主從這麼來的,這是前面兩句。 當中兩句,『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長夜是比喻「眾生之沉淪生死」,就是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這真叫長夜。我們在六道多久了?論劫數算,不是論年,不是千年、萬年、萬萬年,不是,論劫算,無量劫,無量劫墮落在生死輪迴出不去。既然在六道,佛在經上講的不錯,是真話,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自己很冷靜的反省,觀察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動的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如果惡念多過善念,來生下三途去了;善念多過惡念,三善道,生天堂,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層,地獄也有十八層,十八層是一般說的,實際上不止,很複雜,你造什麼業它就有什麼地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定的。心想太厲害了,不能說我心裡想的我還沒做,地獄已經形成了。 我們曾經看到過,好像我們這有這個光碟,附體的,誰附體?愛因斯坦。他附體給我們說出,他前世是中國人,書念得很不錯,很聰明,應該也是嚮往科學技術,所以他這一生變成一個科學家。造的什麼罪業?發明原子彈,他現在在哪裡?在核爆地獄。你看這從前沒有,這是現在。他在哪裡?核子彈在他頭上爆炸,他說太痛苦了。核武,要是戰爭,核武戰爭,沒有勝負,同歸於盡,都到核爆地獄,分分秒秒,核子彈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爆炸,溫度之高,連細菌都燒光、都死乾淨了。太痛苦了,勸人千萬不能發動核武戰爭。他在中國附體說出報告,不知道他有沒有在外國附體,我們相信中國人是不會發動核武的,可能發動核武的這些國家地區,應該去附體現身說法。我們看到這些資訊,我們相信。外國普遍有,他不是附體,有催眠,催眠我相信也不是假的,國外很流行。在接受催眠當中,說他的過去世,醒過來以後,慢慢的,有機緣的時候去訪問,真有。說明什麼?說明人真有輪迴、真有前世,有前世當然就有後世,這是應該知道的。 後面這兩句,長夜,「常云生死長夜。夜表冥闇無光,眾生無明覆心(覆是蓋覆),昏迷不覺,沉生死海,枉受諸苦。為令永離一切憂悲苦惱,出生死長夜,故予財法二施」。佛菩薩為什麼修財法二施?財法二施是手段,目的是幫助你脫離生死輪迴,慈悲到極處。所以要覺悟,不能再昏迷,迷是根,昏是起作用,昏是沒有智慧。這個宇宙到底怎麼回事情?科學家在研究,但是最後,那個第一個因,科學做不到的,達不到。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科學家的能力登峰造極,是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這佛經上有的。那就是今天我們講,物質現象是什麼,這個揭穿了。念頭,起心動念,念頭是怎麼回事情,現在科學家在研究這個命題,現在還沒有結論。我們希望二、三十年之後,這個祕密揭穿,然後再揭穿最後的一個,阿賴耶的業相。 業相就是不覺,一念不覺,怎麼會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就是阿賴耶,妄心出現。覺悟的時候沒有妄心,阿賴耶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為什麼有個一念不覺?這佛叫我們自己證,佛沒有說穿。自己證行不行?行。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自證的;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那就是一念不覺斷了,他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念不覺,叫根本無明,什麼時候破?等覺菩薩就斷這個,這個東西斷掉之後,就證得妙覺果位了。因為科學用的是機器、機械、儀器觀察,他得不到受用,他能講得清楚,他不能得受用。受用是什麼?受用是開智慧、是了生死出三界。科學家儘管他完全三細相搞明白了,用科學的技術探索搞明白了,他也沒有辦法脫離輪迴,脫離輪迴一定要靠戒定慧,他不是用戒定慧方法發現的。 佛用什麼方法?戒定慧的方法。這個東西管用,這個東西自己自性的本能現前,本能第一個是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不是外頭的,是自己本有的,真心,用真心就是本有;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技術、能力、技巧,沒有一樣不會;第三個是相好,都是自性裡本有的,誰都喜歡。相好是性德,性德是最圓滿的,不是外來的,所以向外求求不到,要向內求。有個證明,你看心好,相貌就好,心安身就安,心裡面喜悅,他就快樂。它不從外來,它從內來,所以佛法叫內學,是向內不向外。向外求來的是知識,那是不圓滿的智慧,所以它有後遺症,它有侷限性。不像智慧,智慧沒有侷限、沒有後遺症,能解決問題。 所以佛教、東方的文化著重開悟,著重在其義自見,這本經書意思自己明白了,它重這個。自己真明白了,那是真的,一點不假,你明白的跟諸佛所說的完全相同。所以諸佛如來可以幫你做證明,你開悟了,諸佛菩薩點頭,沒錯,真開悟了,給你證明。其義自見,妙極了!我們要相信,要相信向自心求。你看這個世界,世界上災難有一定的嗎?沒有一定的。佛法給你講理,不跟你講事。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天天想災難,災難就來了,心想生;你天天想和平,和平就實現,出現了。你為什麼想惡不想善?中國老祖宗都是開悟的、都是明心見性的,不是凡人,要不是開悟,他怎麼能說得出來本性本善?他說不出來。人性本善,中國老祖宗說的,《三字經》上放在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人的念頭應該是純淨純善,教育是回歸本善而已。《大學》的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明德是自性,明德就是佛法講的無量智慧。它起作用,「在親民」,親民就是佛法普度眾生,親是親愛,親是親近,民是眾生,我智慧開了,要為這些眾生服務、要幫助眾生開悟。「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就回歸自性嗎?所以《三字經》前面這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就把中國傳統教育教學宗旨說出來了,教的是什麼?教的是回歸自性,自性本善。 神聖之愛,上帝之愛,真主之愛,佛菩薩大慈大悲,就是親民,跟親民意思是一樣的。要幫助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個人身心修養到整個世界安定和諧,統統都要止於至善。那是什麼?那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止於至善,阿彌陀佛做到了。我們要肯做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止於至善,至善當中的至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怎麼成就的?我們前面學過,阿彌陀佛所做的非常合乎邏輯,他是參觀考察一切諸佛剎土,取長捨短,好的,他統統都要,不好的統統不要,這樣造成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美好的精華,是這麼造成的。所以諸佛稱讚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有道理。 我們再往上去看,這是講用財法兩種布施,幫助眾生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而其中慈悲至極者,則為令其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是慈悲到極處,這兩句話就是佛教教學終極的目標,最後的希望,幫助眾生善根出現。善根是本有的,現在迷了,出不來,善根是什麼?經上講的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貪瞋痴的念頭永遠斷掉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幫助眾生、成就眾生,他沒有貪瞋痴,他顯示出來大慈大悲。所以成就菩提果,菩提果就是無上菩提,證得究竟的佛果。「令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在這部經、在淨宗法門,脫離十法界是離究竟苦,脫離六道輪迴還不行,四聖法界還有苦,這個要知道。脫離六道是小乘阿羅漢,大乘菩薩脫離十法界,離究竟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究竟樂。 下面第三段,「聞名俱生」,這四個字,太殊勝了。我們看到這四個字,對阿彌陀佛感恩無盡,他真了不起,太偉大了。脫離十法界靠什麼?靠一句名號。我們看經文: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你看,這還得了嗎?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但欲令眾生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則莫若持佛名號,求生極樂」。這話是真話,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地球上的大學,我想沒有一個大學能有它那麼多的科目、那麼樣豐富的智慧,比不上。佛的經典,你看這部《大藏經》;你看中國這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讓一個人來讀,就算你能活一百歲,你一出生就會讀,一天念八個小時,念一百歲還沒有念完,念一遍念一百歲沒念完,真正叫大學問。幾千年來,無數的聖哲,他們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累積在這部書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應有盡有。乾隆皇帝是虔誠佛弟子,對佛菩薩特別尊重恭敬,沒有把佛經放在《四庫》裡頭,單獨編一套,叫《龍藏》,就是佛經。佛經單獨編一套,不跟《四庫》混在一起,道合在裡面,道在《四庫》裡頭,《四庫》裡頭沒有佛經,這特別尊重。所以講《四庫》還要把佛經提上才圓滿,漏掉佛經就不圓滿了。這個東西,乾隆有大功德,做了一樁大好事,就是編纂這套書,用了十年時間,集合全國的專家學者,做出這麼一樁大事情。這個大事情是貢獻給全人類的,能幫助全人類,幫助全人類能得到止於至善。這個地方,這四句偈就止於至善了,佛經上就這四句,中國傳統文化圓圓滿滿在四句當中。 我們看註解,「但欲令眾生」,只要用這一樣東西,不需要多,簡單明瞭,幫助一切眾生,教導一切眾生,「出生善根」。這是什麼?這就是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就能出生善根、就能成就菩提。所以淨宗法門,蕅益大師說得好,《彌陀要解》裡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真信,一點懷疑沒有,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不可以有絲毫懷疑。從哪裡顯示?從萬緣放下,這才是真的。這個世間還有一樣東西沒有放下,不叫真信,你的疑根還沒斷掉。徹底放下,連諸佛菩薩也放下,就是一尊阿彌陀佛、就是一個極樂世界。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就行了,恭喜你,你成功了。這首偈子所說的,你完全掌握住了,你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去到那裡幹什麼?去作佛。 所以他下面說,就是說這首偈子,『我若成正覺』,法藏比丘,成正覺就是成佛,他成佛了,他的名號叫『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完全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呢?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光明是說空間,光明普照;壽命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講時間,我們現在講時間、空間。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代表時間、空間,時間空間都是無量的、都是沒有邊際的,無量無邊的時空,阿彌陀佛名號就代表這個。『眾生聞此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俱來我剎中』,他就來接引。所以我們要曉得對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深信不疑,佛哪有騙人的道理?哪有說妄語的道理? 我年輕的時候很難接受,李老師勸我很多遍,至少也有六、七遍,我都沒有接受。最後一次勸我,說到我自己都笑起來了。他說就算阿彌陀佛說的話是假話,這二千年來多少修行人,有大學問、有大定、有大福,他們都受騙了,我們就受他騙一次也無所謂。老師講出這樣的話,勸我相信。我尊重老師,知道老師愛我,我還是不肯,為什麼?年輕,喜歡大經大論。我入門是方東美先生教導的,他還介紹一部經給我,《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叫我學這部經。所以我這部經的印象就非常深。《華嚴》三次翻譯,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我都得到了。這部經我跟同學們講,《八十華嚴》,這其中一個,這分量最大的,九十九卷。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要二萬個小時,我講了四千個小時,五分之一,太難了。最後看到文殊普賢,這是我們心目當中最敬仰的兩位菩薩,看到這兩位菩薩說法,他們怎麼成就的?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成就的,我這才死心塌地了。我們這麼多年來追隨,搞《華嚴經》,就是追隨文殊普賢,結果文殊普賢是念佛往生的。所以我這才下定決心把《華嚴》放下,專講《無量壽》,專學《無量壽》。李老師勸我的,我終於肯定了,他也就放心了。不是看到文殊普賢這兩首偈子,我的心沒死。死心塌地,這個條件重要。 所以這四句經文,「乃大願之心」,四十八願的核心,「全經之眼」,整個《無量壽經》的眼目,太重要了。這四句話,「十方如來度生之妙手,一切眾生出苦之寶筏。四十八願全是此四句之開演」,這四句話展開,演出來,表演出來、說明出來,就這四句,必成正覺。「如善導大師所謂願願皆標念佛」,這個是很難得。善導大師,唐朝時候人,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人相信,我在日本,我問日本人,你們相不相信?他們都相信,他們相信善導是阿彌陀佛,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所以他們對這兩個人比什麼都重視。善導大師這一句說得好,願願都標念佛。 「阿彌陀聖號具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乃至無量之無量。無量壽表常住法身,故以無量壽攝一切。如來名號,普聞十方。聞名眾生,俱來我剎。以稱名故,即多善根」。所以我們要修善根,念阿彌陀佛就修善根,修無量無邊的善根,念佛的人跟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完全相應。「得生淨土,必證菩提。殊勝圓滿,究竟方便」,在這首偈子裡頭講盡了。「彌陀大願,所以超世,並號願王者,正在此也」。這一句念老講得好,文不長,意思明顯,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句句是實話,我們千萬不能疏忽,這句名號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部經要細講,跟《華嚴》一樣,也能講上二萬個小時,經的意思太豐富了。所以古人稱它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我們要珍惜。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