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四O集)【日期】2015/8/24【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24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三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這一段很重要,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他來幹什麼?答案就在這句經文。佛說得很具體,不是他一個,一切諸佛如來包括菩薩到這個人間來,以應身、化身。應身,像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也來投胎,也經過十個月懷孕,生下來跟我們一般凡人沒有兩樣,叫示現八相成道。來幹什麼?來有一樁大事,叫大事因緣,就為這個來的。大事因緣是什麼事?說得簡單一點、明白一點大家好懂,就是離苦得樂。眾生在這個世間太苦,佛幫助我們離苦,幫助我們得樂,就為這樁事情而來的。苦由哪裡來?苦由迷惑。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完全憑著自己的妄想、念頭,所以迷了。迷了不知道真相,迷了之後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些錯誤招來苦報。樂從哪裡來?如果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快樂。為什麼?不再受環境的干擾,就得自在。所以佛陀了解事實真相,一點都沒有錯誤,原因找到了,用什麼方法幫我們解決?用破迷開悟。這個地方講的開示悟入,就是破迷開悟,為我們開導。開導我們還聽不清楚,經本看不清楚,聽講聽不清楚,必須要佛指示,一樁一樁把它指出來,於是我們這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了。明白之後把所有錯誤都放下,就入佛知見,跟佛同一個知見,正知正見,決定沒有錯誤。 苦,苦的根源是六道輪迴。六道真有,人不是在這個世間一生就了了,不是,死了以後又去投胎去了,永遠在投胎,永遠在輪迴。投胎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不是佛菩薩,也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閻羅王。什麼人做主?自己造的業做主,自己起心動念妄想、言語造作造業,業有善惡,造的是善業,善業引導你到三善道;造的是惡業,惡業會引導你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都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這叫離究竟苦,真的離苦了;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得究竟樂,這個樂再不會失掉。用什麼方法?用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身行言教,身行是做榜樣給我們看,你看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十九歲出家,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為什麼要捨棄?要為眾生真正做出救護的工作,幫助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如果不做榜樣,我們不相信,他得要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到這真的,不是假的,就相信了。 出家,離開煩惱障。佛給我們講,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不能了解事實真相,兩大障礙:第一個是煩惱,第二個是所知。所知的都不是智慧,知識,而且裡面很多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出家是放下煩惱障。他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是知識分子,在這個社會上知識分子佔大多數,影響最大,所以他表演是一個知識分子。出家之後參學,印度在那個時代是宗教之國,是哲學之國,所有的宗教宗派他學過,哲學的學派他也學過,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真正發憤努力求學,這十二年下來全明白了,宗教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脫離六道輪迴的問題。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宗教做不到,哲學、科學也做不到,放棄了,三十歲放棄了,放棄這就表演放下所知障。放下之後怎麼辦?到大樹底下入定,這個樹叫畢缽羅樹,佛在這個樹下入定,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問題解決了。就開始教學,回到鹿野苑,鹿野苑還有五個同伴,他出家的時候父母不放心,派了五個人照顧他,這五個人就是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憍陳如尊者帶頭。到鹿野苑把這五個人找到,把他自己開悟的境界講給他們聽,他們聽懂、聽明白了,憍陳如證阿羅漢果,其他的幾個證初果、二果,地球上佛教僧團出現了。 世尊展開教學,沒有休息,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過世的,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也是辦班教學,我們現在叫辦班,有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首先講阿含,十二年,初級班,小學。這十二年是基礎,教的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十二年之後提升,中級班,教方等。方等教了八年,方是方便,等是平等,講這些大道理。八年之後,跟前面連起來二十年,二十年都叫做扎根教育。真正教我們東西是第三個,高級班,這個班二十二年,世尊講學四十九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這就知道這個階段是佛主要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真正解決問題,二十二年般若。最後八年是講怎麼成佛,怎麼成佛意思就是怎樣修到究竟圓滿,跟他一樣,這個要八年。所以加起來四十九年。這個八年講法華,以法華為主。法華講什麼?成佛之道。般若是菩薩道,阿含是阿羅漢道,畢業了叫阿羅漢,方等進入菩薩道,般若圓滿,進入法華,成佛之道。所以它是有次第的,慢慢幫助我們提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幫助我們真正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他是搞教育的,不是搞宗教的,這點要認識清楚、要搞明白。 世尊,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我是從這個門進來的,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方老師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進門的。原來誤會以為佛教是迷信,以為它是多神教,沒有意願接近它,不想接近它。所以從來也不上廟,看到那,那是迷信,沒有想到我們搞錯了。老師告訴我,兩百年前中國佛教大大小小寺廟庵堂,裡面住的人都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們真能教化眾生。最近這兩百年衰了,大家不學經教,把經教放在一旁去做經懺佛事,為鬼神工作,把佛教的本質高等教育丟失了。所以我常講,現在社會的佛教至少有六種: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陀教育,這個很少,不多見了;第二種就是為鬼神服務的,宗教的佛教很普遍;第三種,學術的佛教,大學哲學系裡面有用佛經開課,把它看作一門哲學來研究,這個在古時候佛教跟哲學幾乎是平等的,說它是佛教行,說它是哲學也行,都承認,社會大眾普遍承認,這是學術;第四種,現代出現的企業的佛教,像公司一樣,有總公司,有很多分公司,甚至於還跨國,這是企業的佛教;還有一種,觀光旅遊的佛教;最後一種,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欺騙善良的信徒。有這六種,要記住,我們是學哪一種? 早年我有幸認識章嘉大師,這是中國四大喇嘛之一,分布在蒙古、西藏。西藏前藏是達賴,後藏是班禪,內蒙就是章嘉大師,外蒙哲布尊丹巴。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圓寂了。每個星期見面一次,給我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我學佛的基礎是他給我奠定的。我在台灣一個人,沒有眷屬,所以他勸我出家,要我學釋迦牟尼佛。最初的兩本書是他指定叫我讀的,《釋迦譜》、《釋迦方志》,唐朝人寫的,在《大藏經》裡面有。這書什麼內容?講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像傳記一樣。大師告訴我,你要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如果對他不認識,你會走彎路,那個虧就吃大了。必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才不會走彎路,這個教導好,讓我們歡喜接受。讀了之後才曉得,那用現在的話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一個人?他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是什麼身分?那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休息,不收學費,而且心量很大,能包容,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你只要想學,他就會教你。無論時間長短,他沒有拘束,真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一生教人,這是佛陀的事業。 經典上講佛事,就是教化眾生這樁事,這個諸位要知道。超度佛事法會這一類的很晚才有,佛陀在的時候沒有,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大概在唐朝之前也沒有,唐朝之後偶爾一年有個一次、二次。好像我們今天辦祭祖活動,一年三次,我們的時間排在清明、中元、冬至,這三個節日我們來做祭祖,提倡孝道。這種祭典到底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時候曾經向一位老法師請教,台灣的道安老法師。這個人很難得,早年在台灣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他邀請我擔任主講。我有一次問他,經懺佛事什麼人興起來的?什麼時候興起來的?他告訴我(大概他也沒有把握),大概是開元年間,唐朝唐明皇。唐明皇的妃子楊貴妃,大家都知道,引發安祿山之亂,唐朝幾乎亡國,靠郭子儀這些將軍把這個動亂平定。明皇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廟,叫開元寺。現在這個寺廟還有不少留下來的,開元寺。這個開元寺就是追悼死亡的軍民,戰亂裡頭死亡的軍民,請出家人做一次祈禱,大概就是這樣興起來的。國家提倡追悼過去死難的人,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了,也請法師去念經做個超度,應該是這麼興起的。那個時候附帶的,要邀請出家人來做祈禱也不是容易事情,多半都是達官貴人,一般平民不可能。這樣子慢慢的興起來,到了明清就很普遍,清朝中葉以後,有很多寺廟把經教也放下了,專門搞這個。這個什麼?這個可以賺錢,是營利事業,一堂佛事要多少供養。不知道佛教寺院庵堂以前都是學校,殿堂是教室。這個我們要知道。 我們把根本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下定決心,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就對了。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在經典,不能離開經典,經典要有老師教。我這個年齡,年輕的時候,出家在家還有一些好老師,人數不多,我們很榮幸遇到了,我遇到三個老師,跟老師學習十三年。方東美先生,啟蒙的,是哲學家,不是佛教徒,台灣大學的教授。他學得很好,晚年在學校用佛經開課,他講過大乘佛學、華嚴哲學,開了幾個大單元,晚年幾乎所有課程都是佛經,非常難得。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經教主要是在李老師十年當中完成的。那現在?現在沒有了,現在學佛很難。你要跟我學,年歲大了,但是每一天我還不願意空過,至少有兩個小時我們在一起學習經典。我們選擇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選擇精華篇,最重要的一部,《無量壽經》。在這個之前,我講過《華嚴經》,講過四千多個小時,這是佛門第一大經。《無量壽經》古大德說得好,它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時間不夠用了,來日不多,八十五歲之後我把《華嚴》放下,專講《無量壽經》,自利利他。自利,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念頭,同時對於淨土有興趣想學的人,我們可以在一起學習。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到,這個方法好。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我明白他的意思,專心在修行上,不分心。我這一生,老師既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我學到了,一生不建道場。一生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用一個清淨心來學佛,你才能有收穫。心地不清淨,用一輩子功夫也學不到,充其量學一點皮毛常識,不能入門。入門得放下萬緣,要把六道、十法界統統放下,才能契入。 《法華經》上把這樁事說得很明白,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八個字,佛到世間來幹這樁事情。開是打開,打開什麼?打開自己的心性,或者我們說真心。有真心還有妄心,六道凡夫用妄心;聲聞、緣覺用真心,用少分;菩薩用真心用多分,比阿羅漢高;法身菩薩才用真心,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就是法身菩薩。所以把心性的門打開,世尊所說的這一切大乘經都是幫助我們打開心性的。每個人迷進去的淺深不一樣,緣也不相同,所以佛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由你自己去選擇。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是自己所愛好的,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自己不喜歡、沒興趣,學起來很辛苦、很難,入不進去,你就放下,去選擇另外一個門。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看哪個門你能進去,你很容易進去,你就選擇這個門,方法教給我們。 我這一生也換了幾次,最後覺得那些門,《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都喜歡,只能到悟,入不進去。入不進去,真實受用得不到,最後怎麼辦?在《華嚴》、《楞嚴》、《法華》裡面發現,發現淨土。《華嚴經》普賢菩薩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是從這裡相信淨土,不再懷疑了,從這個地方真正一心一意來學這個法門,但是還是喜歡讀《華嚴經》。到八十五歲這一年,自己感覺來日無多,怕耽誤往生,《華嚴》捨掉了,專攻《無量壽經》,選擇夏蓮公會集本,選擇黃念祖老人的集註,專修專弘。為什麼?這有把握。往生到極樂世界兩個條件,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假的,真正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接引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真信,真想往生,這就有緣。這個對我來說很契機,我很喜歡,不找麻煩。這真簡單,真容易,念佛的功夫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記住,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念佛呢?念佛是往生之後品位高下,是這麼回事情。 你要問我:法師,你想什麼品位,你就滿足?我告訴你: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為什麼?我發的心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我要學一個完整的課程,那就是從小學一年級念到研究所。小學一年級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有的是壽命,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扎根,那個根扎得一定好。所以我不想插班,我是想從頭念起,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我要這樣學法。這是真有把握。我也不求功夫成片,我也不求一心不亂,我只要真信切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佛都來接引。這個話是佛說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佛沒有妄語。所以這個法門你要遇到了,人人有分,個個圓滿成就。我們走一個穩穩當當的一條路,不跟人競爭。你們要爭品位,我連品位都不爭,老老實實到極樂世界好好學,這就對了。這個也不是我第一個人,我是跟到祖師大德的後面,蓮池大師如是,蕅益大師亦如是,這都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最敬仰的老師。 把佛出現於世因緣說清楚了。「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這就跟我們解釋,佛講的這些經,四十九年所說的這麼多法門、方法,這些方法全是成佛之道。要老實講,誰能完全聽得懂?能明佛的意思?那個人也成佛了,他才知道;那個人要沒有成佛,他不能夠如實知之。淨宗法門好,不知道也能往生,我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往生的條件就具足。別的經論,我們是不是真正像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就是此地講的如實知之?不敢講。誰能說如實知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說。我們現前有一個,海賢老和尚,他是能如實知之。為什麼?他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惠能大師平等的,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對諸佛經教,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能如實知之;念的人不知道,他知道,不是凡人。凡人能知,知幾分之幾而已,不能完全知道。 我們這一生用了不少時間在大乘經教裡,所獲得的如此而已。我們的幸運,路走回來了,繞了一圈,回歸淨土,我們才有把握,才有信心。既然要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連這個身體都不能帶,身體都要放下,何況身外之物。這個大家要知道,想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往生,有一樣牽掛放不下都不行。所以我們要學菩薩,學菩薩什麼?學菩薩的放下。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行為,或者說行事,可以做,不放在心上,這叫真放下。心上不能有,心上放不下,極樂世界去不了,那就可惜了。必須要放下,放得乾乾淨淨,學這一點就好了。也可以用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幫助我們放下,那就是心裡只裝佛號,不裝別的,無論是善是惡、是染是淨、是世法是佛法,統統放下。《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我過去學《華嚴》、學《法華》、學《楞嚴》、學《圓覺》、學法相唯識,學得很多,統統放下了。現在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才能往生。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可以染著,讓我們的清淨心出現。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那是修學的功夫,這個功夫是普遍的,不是專講淨土,所有大小乘法門都包在其中。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平等心是菩薩,覺是法身菩薩,也就是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得什麼?也在經題上,第一個「大乘」,大乘是真實無量的智慧,自性本有的;「無量壽」是福德,無量的福德用無量壽來做代表;「莊嚴」就是自在、美好、快樂。你看,離苦得樂,往生到極樂世界大乘無量壽莊嚴得到了,證得了。我們用什麼證?信、願、念佛,就證得無量壽。 下面說,「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像《法華經》上講的三車,「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個話我們看起來,看出黃念祖老居士無盡的慈悲。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我們有個學習班,隔一天上一次課,學習班的同學把自己的心得報告寫出來供養大眾,跟大家一起分享,讓我們能體會到有契入的,有真正聽懂了。有契入的難得,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圓覺經》云」,這也是一部大經,宗密大師有豐富的註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略疏》,有好多種。這個經跟《楞嚴》同性質,開智慧。這經裡頭有幾句經文,這個地方有四句,「未出輪迴而辨圓覺」,辨是辨別,「彼圓覺性即同流轉。」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一般凡夫沒有開悟,沒有出輪迴,六道凡夫,要給你講什麼是圓覺,你聽到了似懂非懂,在你概念當中圓覺性,性是本體,圓覺的理體,即同流轉,流轉就是六道輪迴。「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我們都是用第六意識思考,一落到思考就不行了。為什麼?凡夫知見,不是佛菩薩。告訴我們,佛菩薩沒有思考的。所以經一遍讀下來,不要去想,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愈想愈錯,不能想,直覺,不能拐彎,那是智慧。什麼時候能得?心地有一點清淨就能得。所以有這個境界的同學很多,不難。我們自己好好的學,特別是學講經的人,講上個十年,這個境界會出現。聽經、讀經,如果經聽上十年,每天不間斷,不要多,一天兩個小時,十年不間斷,他會有悟處,他聽經、讀經都會有悟處,這就很可貴。 下面舉這南泉禪師,他說這句話說得好,「喚作如如,早變了也」。括弧說,「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不是如如了,如如兩個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如果你心地清淨,沒有染污,平常常常有佛法的薰修,一聽到這兩個字就了解,這說的什麼?如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們把黃金比喻作如,如之體,把金器,相,用黃金做的這個金器,黃金就是金器,金器就是黃金,這叫如如,是一不是二,這個比喻你容易懂。然後再告訴你,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圓滿的宇宙,沒有一絲毫缺陷,這宇宙圓滿的。我們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佛經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真心,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師講的一樣,「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生能現,全宇宙,包括自己的身體,自性現的。誰知道自性?見性的人知道。這問題你沒見性不知道,見性的人知道。所以見性的人你要問他,性什麼樣子?他隨便比劃一下,真的,不是假的。老和尚給他做證明,他真見性,就在當下,當下就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說喚作如如早就變了?你起了分別,你起了執著,就變了,佛菩薩、羅漢講的這個話你就聽不懂了。你聽了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真的是如如,你在這兩個字當中大徹大悟,充滿了法喜。為什麼?真相看到了。看到之後,從此以後不再迷失。從什麼地方來看?不再起心動念了。這是什麼?佛知佛見。見色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真心,用真心。諸佛菩薩就這樣的,除此之外跟我們沒有差別。我們跟他不一樣的,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們不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就成佛,這個人如如。我們看這個如如,如如一個是性、一個是相,相如性,性如相,這是什麼?這都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在講如如,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講如如,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永恆不變。 「故云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大乘起信論》上告訴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佛、菩薩、羅漢、凡夫就是這麼形成的,你是在哪個等級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是菩薩。讀經離文字相,對文字沒有分別,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法身菩薩在念經。念得清清楚楚,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漏掉,這樣念有什麼好處?會得定。念《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三昧會開悟,大徹大悟,會起這個作用。如果我們讀這個經有分別、有執著,凡夫在念佛經,念一輩子不會開悟,不得三昧。為什麼?他還裡頭夾雜著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他有這個東西在,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所以佛所說的一切經,菩薩所說的一切經,祖師大德所作的這些註解,統統都不是言語分別之所能知。這講真話,不是講假話。 「當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大事,這個大事,凡夫成佛。成佛怎麼樣?言語道斷,相上說的;心上呢?心行處滅。心行處滅是不起心不動念,言語道斷是不分別不執著。他知不知道?他真知道,什麼都知道。他說出來的你還不懂,就像我們今天看佛經,不懂裡頭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不懂?我們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障礙、是迷惑,我們分別執著,所以愈迷愈深,愈想愈錯,是凡夫知見,不是菩薩知見。 「法藏果覺,實非語言之所能宣,亦非眾生生滅心、思量分別之所能及」。這講法藏菩薩,法藏菩薩是什麼人?早就成佛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久遠劫就成佛了,這一個階段正好遇著地球上這麼多人,有不少跟他老人家有緣分,有緣就不能不照顧,有緣就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地方有緣的人很多,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感應道交,他來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應身,跟我們凡夫同樣的身,父母所生,從小長大,再由壯而老,有生有死,住世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外國人說七十九年,中國人講八十年。八十年當中,為我們做種種示現,然後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跟眾生的緣有,大家都有緣,緣有淺深不一樣。所以,有些人跟著佛十年、二十年,開悟了;有人跟佛三十年、四十年,開悟了;有很聰明的,一、二年就開悟。悟了之後,哪個地方他有緣,他又去教化眾生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四面八方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個人都不放棄,一個人都要教,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佛在世有個好處,雖然學生到處都去講經教學去了,每年一定跟佛在一起住三個月,夏安居。這三個月是印度的雨季,出門不方便,所以大家不出門,統統回來跟釋迦牟尼佛,佛為大家講經說法,進修教育,幫助大家再向上提升,每年辦一次。佛的教育確實非常完美、完善,想得真周到,學生在外面教學,如何幫助他提升,這個班就是提升,年年提升,同學們回來互相交流心得感想,也能幫助大家提升。 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法藏是果覺。這一類的人多,不少,我們要有緣遇到,遇到之後要認識,要跟定他,這些都是緣分。「實非語言之所能宣」,很難講得清楚。「亦非眾生生滅心」,凡夫,現在凡夫的麻煩,凡夫的心,佛教的名稱叫阿賴耶,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生滅心,前念滅後念生。「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思量是執著,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生滅心是阿賴耶,三心二意。佛說這個三心二意功能很大,整個宇宙它都能緣,就是緣不到自性。所以法相宗它的方法,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過來就成功了。每一個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就轉識成智,不是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完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什麼時候轉的?在你臨終的時候,身體放下了,不要了,坐上蓮花(就是神識坐上蓮花),蓮花就合起來,佛把這個蓮花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中,花開見佛就轉識成智。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你看坐在蓮花裡面,得佛力加持,到極樂世界就轉了。所以在極樂世界,佛說話你能聽得懂,你不會錯解其義,為什麼?自己也不起心不動念。佛沒有起心動念說出來的,聽眾也沒有起心動念,自自然然心心相印。彌陀講堂這是無比殊勝莊嚴,沒有人能比。 「在凡夫分上,語言不能知,無語亦不能知;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亦不能知」,這都是真話。「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與如如智」。如如是轉八識,如如智是成四智,這就入了,前面所說的開示悟入,這就入了。到極樂世界才能入,在我們這個世界,有智而入,入不進去,為什麼?沒有如如智。如如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法藏究竟法身妙果,所以唯有如如與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測」,凡夫沒這個能力。 再看下面這段,「誓願成就」。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個誓願是四十八願,他就用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圓滿』者,「圓妙具足也」。圓就是圓滿,微妙具足,這是自性的性德,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圓滿具足,就是圓妙具足,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圓妙是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具足。大乘教裡佛常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全都是自性本來有的。《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完全平等。我們錯就錯在迷失了自性,自性並沒有喪失,迷了,你不知道,它不起作用。悟了之後,好像又把它找回來了,從來沒有離開過,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離開它不能建立。 『成就』者,「嘉祥《法華論疏》云:具足無餘」,具足就是圓滿,「不可破壞,故云成就」,沒有東西能破壞,叫成就,一切法圓滿。「又《往生論註》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本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這幾句話說得好,把成就簡單詳細說清楚了。阿彌陀佛自在神力,這一句總說。神力得大自在,哪些神力?下面所說的都是的,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了,願成了力,用這個力加持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成力了,力跟願相應,願不是假的,願是真的,力不是虛設的,有願有力,力跟願相符,畢竟不差,這才能夠接引一切眾生,在極樂世界成就圓滿的佛果,這叫成就。 「又《法華經普賢勸發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法華經》是講成佛,極樂世界就是成佛的,所以極樂世界跟法華沒有兩樣。善男子、善女人要成就四法,下面提出四個條件,如來滅後,你也有緣遇到《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滅後到現在,依照中國的算法,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四十二年,《法華經》還在世間,有緣的人你能見到。「一者,為諸佛護念」。我們如何獲得諸佛護念?真正能做到淨土宗所提倡的信願持名,你就得諸佛護念,《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這四個字蕅益大師提出來的,信願持名。「二者,植眾德本」。德本是什麼?德本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萬德莊嚴,一切菩薩包括文殊、普賢,包括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是念佛生淨土成佛的,它是真正的德本。「三者,入正定聚」。正定,把心定在信願持名上,再也不會動搖,再也不會丟掉。就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就真幹。九十二年就一句佛號,從早到晚,大聲、小聲、默念,沒有丟失過,入正定聚。心裡除這句佛號之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不生同居土,至少是方便土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插班去了,不是從小學念起,至少也是初中一年級;如果功夫好的,念到事一心不亂,那是方便土上輩往生;念到理一心,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正定聚。 不能搞雜,不能搞亂,一個老師,一部經。一個老師,誰呢?我給諸位推薦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的經,《無量壽經》註解就是他講的,註解這部經,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他這個註解是集註,正知正見。還有一個著作,他晚年最後的一種,《淨修捷要報恩談》,要讀,那個裡面把佛教常識講清楚、講明白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門有教下、有顯教有密教。你要想多少了解一點,這個《報恩談》裡面統統說到了,佛學常識夠了,幫助我們有能力應付,別人來問我們,多少我們能說上幾句,不至於完全不懂。難得!這個老師就夠了,他是密宗上師,我們跟他學淨土,一個老師。一部經典,《無量壽經》;一部註解,黃念老的註解;再加一個《淨修捷要報恩談》,再加一個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他是給我們做證明,幫助我們堅定信心,幫助我們堅定願心,必定生淨土。經要每天聽,那兩種也要常常聽,不要忘記,愈聽愈歡喜。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眾生太苦了,為什麼地球上會變成這個樣子?我這次在聯合國遇到羅馬梵蒂岡教廷駐聯合國的大使,我們在一起交流,他說出一句話,我很佩服他,「今天全世界的動亂,真正的原因就是兩個字,無知。」說得好,無知,才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感來這個不善的果報。這跟佛法講的是一樣,佛法提倡破迷開悟,悟沒有開,迷沒有破,不就是無知嗎?他說兩個字,佛說四個字,破迷開悟。眾生果然迷破了,災難就沒有了,悟開了,就得樂,身心快樂,家庭幸福,事業圓滿,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多好!但是那個根要破迷開悟。 「上《法華》云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今則法藏大士,所發一切誓願,悉皆圓滿成就。故得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末後這四句是果。這果說什麼?就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願願都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就,所以得的這個果報。如實安住,這是真實的,十方世界是假的、是生滅法,極樂世界不是生滅法,所以它無量壽,人無量壽,花草樹木都無量壽,山河大地也是無量壽;具足莊嚴,這經上介紹得很多;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這四句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