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老人 来美国前,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印度人,更谈不上交往了,来美国后,要买小酒庄,才对印度人有所了解。New Haven有个固定的说法,一般不接印度人的生意,开始我没搞懂,现在想来确有道理。印度人可以说精得不能再精了,他们认为做不下去的事,你想再接着往下做,多半是以失败告终。我算走运,遇到了一个兄长般的印度老人。 在美国这个金钱世界,我交了一万元定金后老板才让我进小酒庄与他的雇员印度老人自由交谈。我仔细观察了老人几天,发现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像中国人一样关心爱护千方百计地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他把所有挣的钱都拿来供儿子读书;二是精明,懂得生命的重要,对自己的身体极为爱护。试想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知保养爱护,怎么能算得上精明呢。十年前,当人们还不知道酸奶是最好的天然防癌保健品的时候,他就开始每天必喝三次自己做的酸奶。他将此秘诀告诉了我,很可惜,当时我不屑一顾。 作为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尽管是进到一个小酒庄,也会感到像进到迷宫一样,在老人的引导下,我开始了酒的世界漫游。老人说,酒看起来品种繁多,实际上很简单,贴上标签分类摆好,美国人来了自己就会取的。一般一个酒庄要分三个大区:啤酒区,葡萄酒区和烈酒区。老人说,现在酒庄的现状只有啤酒区和烈酒区,你将来接手后再能把葡萄酒做起来,不要多卖,一天卖上五瓶,那你会做得很不错的。 我对啤酒比较熟,像Budweiser,Heineken在国内时就喝过,还有“蓝带”啤酒。来美国不久听说国内枪毙了一个县委书记,他一顿饭要喝两瓶“蓝带”,服务小姐称他为“蓝带书记”,我一看酒庄里卖“蓝带”(Blue Ribbon)很便宜,价格只有Budweiser的三分之二,我一直在想,喝“蓝带”啤酒也不至于被枪毙吧。老人说,你说的那种“蓝带”,可能指的不是啤酒,而是一种顶极威士忌,不过咱们店里还没有。这事儿我一直觉得新鲜,接店后进过几瓶,进价为一百五十美金,十年只卖出过两瓶。 这个老人对我很好,他希望我每天一开店就来,然后一直呆到他关店,尽量在店里多学一点。可我没有这样,在店里呆了一两天后就不耐烦了,那点酒有什么好学的。老人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知道你很聪明,也很有勇气,挑了一个中国人不敢干的行业,买下了一个别人不敢买的店,但告诉你,你买的是个好店,你会前途无量的,我愿意把所知的一切都告诉你。作为一个印度人,有此胸襟实在难能可贵,当然我也恩恩相报,临分别时送他一个高级旅行箱。 印度人有长期在西方看店的祖传经验,店里的货再多,他们大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老人年轻时就在香港看服装店,可以说经验丰富。每一个顾客走后,老人都要沿着顾客走过的路线走一圈,只要顾客动过的酒瓶,他都要重新摆放一遍,如果发现有少的,他就会记住这个顾客的特征,下次再来就要严加防范了。老人说,美国偷酒的人不少,你不加强盯梢,偷走一瓶,这一天就白干。老人的话对我后来开酒庄帮助不小,美国还真怪,各民族的偷法还不同。白人喜欢偷贵重的酒,黑人则不同,只偷他们喜欢喝的。还有黑人对蓝颜色非常敏感,我常在一些显眼的地方,放一些蓝颜色的假酒,几年下来被偷去不少。我只见过一次父亲带着儿子来偷酒的,那是发生在波兰人身上。那天父子俩刚参加完婚礼,穿得整整齐齐来到店里,父亲买酒砍价吸引我的注意力。他们刚离开,按老人教我的方法检查,发现一瓶名贵的德国雷司令不翼而飞,我立马追了出去,发现父子俩正坐在车里欣赏那瓶酒的商标呢。 老人再三提醒我,一个人开店最重要的是安全,遇到偷酒或抢劫,一定要防止矛盾激化,发现顾客偷酒,没有确实把握,不要追出店外,下一个顾客来,多算点就行了。印度老人的思想接近于西方的价值理念,普遍认为生命最重要,其它都是拿钱可以买来的。美国又是一个通情达理的社会,一旦顾客发现你多算钱了,只要你说明原因,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麻烦。我接店不久就遇到一次重大抢劫,警察来后看到有搏斗的迹象,警察也提醒我不要反抗,下次来抢,钱箱子打开,随便拿。印度人在美国开加油站酒庄,多是单兵作战,被抢的次数概率都很高,但很少听说有伤亡的,相反中国人开餐馆伤亡比例要高些。 回忆过去,每当人生的关键时刻,给我最好的指点的是父母和老师,这位印度老人的指点也不例外。接店后我对啤酒和烈酒没有太上心,因为那个小店一直有稳定的客源,我开始专攻葡萄酒,在短短的三年内我能记住上千种各国葡萄酒品牌,我一点点进货培养客户。之后我又学会一种独特的品酒定价技术,我的品酒感觉与酒的实际销售价格误差很小。再往后我又对滞销酒开始感兴趣,这也是常规酒庄不敢做的事,换句话说从煤灰中扒出金子,然后一笔兜光,再以合理的价格整箱整十箱卖给Greenwich银行家,New Haven古董商,Yale大学教授,还有众多的打工伙伴。 我接店后,印度老人等于失业了,他没有嫉妒,而是高高兴兴回到印度乡下,临走时,他再三祝我好运。 后来他又两次来美国看儿子,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他一定要说服家人来New Haven看看我。每次来,他几乎无话,先看看架子上的酒,再看看我,接着说告辞了,我们还得赶路。 06/2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