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雅
我在中国时就喜欢中国那些古建筑,到了国外对国外的建筑又是那么喜爱,原来自己竟然对房屋建筑情有独钟。不管是对它们的形状还是色彩,总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尤其看到那些古老而独特的建筑物更会从心底里发出一种欢喜,我常常对着它们看呀看,百看不厌。
记得多年以前还在中国,一次清明前后新茶即将上市的季节,我被公司派去徽州出差,来到歙县下面的某镇时,看到了很多不同于别处的建筑。那里有很多古色古香老式的两层楼的排屋,清一色的白墙黑灰色的瓦顶,屋檐和房顶都雕刻着飞禽走兽,虽然年数已久,但依然保护良好,不足之处就是窗户太小。那些排屋面对着一条流水湍急的小溪,流水清澈见底,形态各异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那层铺满河底的薄薄的沙子上面,一条条小鱼轻快的在水中嬉戏。再远处则是一个连着一个几乎一般高的丘陵,绿绿的,全被青草覆盖着。那条铺有石子的唯一土路的两旁开满了火一般的杜鹃花。白墙黑瓦的老式排屋在那青山绿水红花美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典雅秀丽。江南的4月那乡村的美景哟美得让我有点晕眩。
当然,东方有东方建筑的特点,清雅优美,精致细腻。你再看那颐和园的长廊,多么精雕细作,整个颐和园的建筑让人感到美不胜收,那实际上就是一幅绝代工艺品。而西方的建筑,雄伟壮观,气势豪迈,显得非常大气。我特别喜欢这儿市中心几所大教堂的建筑,那都是用巨大的岩石被凿雕成一大块一大块成型的石头后盖成的。建筑的颜色也是那石头的本色,土黄色或豆沙色,正是这种自然的颜色把这些建筑装扮得更加古朴,稳重,庄严,还略带点粗犷。再加上它那特有的造型,尖尖的顶,厚厚的门,显得特别浑厚实在。还有一些大银行本部所在的建筑,悉尼市政厅等也都是由这种石头砌成的,外形敦敦实实非常宏伟富贵。市政厅旁边的那幢世界闻名的维多利亚建筑物,正是由于它独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丽堂皇,风格别具的内部设计而名声鹊起。这些美丽的建筑都充满了欧洲的风情。然而,那举世瞩目的悉尼歌剧院更是一件让世人赏心悦目的经典作品。这些精美的建筑物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凝结着设计大师们的心血,永远是不会凋谢的璀璨艺术品,
这儿很多居民的房子(house)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款式。有的房子外边的屋檐边还配以雕花图案,房子内的屋顶很高,室内的天花板及四条边都雕有各种图案,十分的精致美观。在中国的商店卖给孩子们可以搭成房子的积木,那些搭出的尖顶彩色房子其实跟国外的房子一样,它们并不是格林童话里才有的房子,现实中的房子也是那样。一个房子一种样式,再配上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加上蓝天白云和明媚阳光的烘托,显得格外生动好看。
说到中国以前的平房,外形实在简单,真是浪费了那块土地。如果把平房重新改造,花些精力好好的设计一下,也应该建的不会比国外房子样式差。然而,北京的四合院,当然是皇清国戚格格们住的四合院,那种建筑就很精美。尽管华丽精致但和国外的房子的样式比较起来还是有种土土的感觉,感官上不大一样。另外,国外的房子不仅外形美观,就算样式比较简单的房子,房子里边的基本设备一样齐全。热水冷水,厕所浴室等都安装得很好,生活起来非常方便,打开龙头就能直接喝水,家家户户都有浴室和厕所。也就是说,人们住进任何一处房子都不需要为上澡堂,找厕所之类的生活琐事操心。从人们的住房条件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基本建设是不是完善。
中国很多城市的楼房现在可是越建越漂亮,已经从我出来前的那种统一的平顶楼房,统一的灰色色调中走了出来。楼房的颜色出现了彩色,楼房的样式也被设计得十分新潮,加上很多小区的绿化弄得也很好,基础设施和配套工作也都跟了上来,人们生活的越来越方便,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真是可喜可贺。大楼的色彩,外形及楼外环境等的改善,这些美直接可以带给人们心理和心情上的轻松和快乐。西方人对居住环境和条件比饮食来得更讲究,他们吃得比较简单,住所条件却要求得比较高,要求设施齐全,方便,环境幽静。他们情愿拿出工资中很大一部分的钱用在租好房子上,也不愿意委屈了自己。
2006年下半年回国时在上海呆了几天,当我站在明珠塔往下看时,它四周那成千上万种不同样式不同色彩的楼房,让我内心感到激动和震撼。那时我真的感觉特别的骄傲和自豪,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豪感。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不管我到哪个城市眼前都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城市。当时我从上海走的,那个旧旧的上海,虹桥还是一片土地,好像刚刚才记载在我的脑海里,可再回来时又经过了上海,它却向我展现出另一片的天地:鳞次櫛比的摩天大楼,万盏灯火的黄埔江滩,真正一番大都市的景观。
现在的中国,不管你走到哪里,从那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楼房不仅让你感受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那些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不同色彩搭配的建筑群中而且还让你看到了今天的人们对他们居住的环境和条件所表示出的那种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能让你深深感受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已经正在崛起的那股巨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