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考刚刚落下帷幕,想借机会谈谈国内盛行的文理分科问题,纯属一孔之见。 人类知识大爆炸使得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密,文理专业俨然已经成了森严壁垒,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在大学里,一些理科学生自恃入学分数高,毕业后工作容易找,颇瞧不起文科学生。多伦多大学有一个传统,新生入学时让他们有一个互相熟悉、调侃的机会。据我儿子说,这场游戏竟然演变成了文理科学生之间的骂战。理科学生出言不逊,骂文科学生为未来的“待业青年”,文科学生则骂理科学生为“机器人”、“猪脑袋”。 能出国留学的大多是学理工科的,象俺这样学文科的能有机会出国留学,那纯粹是侥幸。学理工的找工作容易也是真的。不过俺出国前就听人说,学文科的虽然找工作不容易,但是一旦找着了,就相对比较稳定,不太会受到金融风暴、企业倒闭的影响。因为学文科的和这些都不沾,想想也是。不过学文科的换工作也不如学理工科的那么容易。 本人自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对数理化没有什么兴趣,天性使然,没有办法。但是并不觉得自惭形秽,在人前也敢抬起头来。只是有时候得花点时间给人解释,俺学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记得有一次聚会,一个多大的学机械的女博士得知俺学的专业是亚洲史,便问俺,“what is the application?”不过,还没有等俺开口,旁边的一位就代俺解释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些组成部分看起来实用价值不大,因此被人称为象牙塔里的学问,但是,并非没有一点用处。比如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等都不能发明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出来,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其作用在于人类的精神文明领域,而人活着不光要满足物质需要,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 但是,自从培根名言一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知识就是力量”被奉为教条,统治了人们的思想。这里的知识显然非文科知识,而仅限于科学知识。然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知识是有局限性的,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端在乎知识掌握在何人手中。如果科学知识掌握在歹人手中,将祸害人类。 因此,不少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社会正义和良知、以及审美观念。 我的儿子在多伦多大学工程系念书,我一直希望他利用多大综合大学的优势,多选修一些人文学科的课,可是他总是说专业课太多、太忙,没有时间。今年夏天他才开始选修了一门文科课程,令我深感欣慰。多大的确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但是我认为量不足够。 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培养文理贯通的通才,学生毕业时应有一种人文关怀的视野,而不能仅仅是工程师、技术员,以及各种各样的工匠。 国内政坛前几年盛行“清华帮”,其特色就是“工程师治国”,显然有其不足之处。近几年看到不少政坛新秀出自北大等偏重文科的大学,比如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步入政坛,从西藏的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爬了上来。治国人才既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备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将是国之大幸。 中国传统教育几乎没有什么理科的地位。传统的士大夫清一色是文章大家,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绝对不考什么数理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属于“小儿科”,没有什么地位。想来很有意思,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竟然和道教的炼丹术等有莫大关系。炼丹术间接促进了中国的化学、冶金术、医学、天文学、力学、光学、热学等学科的发展。这可以算作道教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前期还是文理并重的,只是后来越来越偏,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在高中时文理就分科了。俺上高中时还没有分文理科,等到了考大学时,学校开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短期效果果然不错,让俺一下子就从穷乡僻壤考进了北京大学。 虽然俺是文理分科的受益人,但是俺并不认为这种做法很对。文理分科的缺点是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有些基本知识都不清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学理科的同样需要文史地知识,而学文科的同样也需要了解数理化知识。文理分科本质上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是应试教育的副产品,不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21世纪是一个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新时代。因此,我认为,应该尽快取消文理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