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看似一个挺无聊的问题,可是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现在还是有人在不断地发问。前不久我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一个关于中国定义的问题,没想到,全球东亚学学者竟然认真讨论了一个多月。研究中国,当然首先得把这个研究对象的名字的定义弄清楚。 笔者也曾试图穷尽史籍,找出个眉目来。查甲骨文,里面连“国”(或)字都没有,更不用说“中国”了。在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电子版《四庫全書》输入“中国”二字,共得到信息“17379條,46692個匹配”。资料够丰富的了。 我想弄清楚的一点是“中国”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指称一个主权国家。主权涉及到疆域、民族构成、 文化模式、主权行使特点,等等。也就是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被中国统治者用来指称自己统治的疆土和人民。比如说,在政府文件、告示、协约中明确无误地这样使用“中国”。我重点考察了元朝典籍,曾有几个令人鼓舞的“发现”,但是,经过更加仔细的研究,又不得不加以否定。因此,我不得不承认,直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 “中国”作为简称才正式成为主权国家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 上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周代,“中国”一词总是和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礼记-王制》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当时人们的天下观是“中国”处于已知世界的中心,“中国”的四周是“四夷”,包括南方的蛮、东方的夷、西方的戎、以及北方的狄,再向外便是四海。此时的“中国”也许包括不止一个国家。 虽然古代典籍中一直在广泛使用“中国”这个词,可是,中国主要朝代汉、唐、宋、辽、金、元、明、清等都没有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有人说“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此说不确。“中国”是名词性的,这是没有疑义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原”地区。 我曾研究过“中国”一词在元朝的用法,想搞清楚忽必烈和他的继承者怎样界定他们所统治的帝国。公元1266年,忽必烈曾派出国信使,持国书往日本“喻旨”。国书中自称“大蒙古国皇帝”,但在信中却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忽必烈信中的“中国” 似乎仍然是指传统的“中原”地区或者西方学者口中的 “China Proper”,相当于一种地域的、文化的概念。但是,既然蒙古统治者把元朝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中国” 一词的内涵便扩大了。“中国”也便领有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元代疆域。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国疆域经过汉唐扩张,两宋收缩,到了元代又突然膨胀,并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元朝政府设置中书省管理大都及附近地区,设置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广、江西、江浙行中书省管理各地,另外还设置了宣政院管理西藏。于是,“中国”疆域成为十一行省加上西藏。其中东北、蒙古、西域从唐末以后与中原汉人政权很少交往,至此都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而西藏则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 民族融合在元代有加速趋势,这大概和元代统治者执行的人口流动开放政策以及民族等级政策有关系。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强行划分为四等,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甚至高丽人都称作“汉人”,于是,契丹和进入内地的女真等民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民族特色消失;西域人进入内地,与汉人通婚,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只有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蒙古、女真、藏、维吾尔等还保持着本民族特性。从元朝的历史经验看,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人大量外迁,以及政府强制性民族政策的结果。 |